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内心的饥饿与精神的空虚

发布时间: 2022-11-08 14:55:04 来源:网友投稿

所谓饥民心态,用老百姓通俗的话说就是“饿死鬼超生”。在中国历史上,由于人口与生产力的矛盾,发生过太多的饥荒。因此,在中国人内心深处,也沉淀了太多的饥民心态。今天,当吃饭普遍不存在问题的时候(个别偏远地区因特殊原因吃不饱肚子的除外),当职业化乞丐以敛财为目的时,这种因灾荒和饥饿形成的历史记忆虽然已经远去,但长期沉淀的恐惧感,却形成了民族心理中的集体无意识,它作为一种社会心态,与我们的家庭与社会生活如影相随。这种因饥饿记忆形成的饥民心态,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刻影响。

实用主义与物质至上的观念和做法畅行。在文化领域,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但改革开放后,拜金主义的流行极大地强化了中国人本来就相当实用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追求。一些文化活动被简单地商品化;一些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付诸阙如;一些媒体为了所谓的市场占有率,一味迎合低级、庸俗的趣味,甚至纵容错误的东西招摇过市。总之,一切精神的、文化的、道德的和纯粹真理、普世价值、终极意义等形而上的追求都在吃饭或者说金钱面前变成了相对的东西。当人活着已经失去了目标和对意义的追寻,做事失去了标准和底线时,普遍的庸俗化和社会道德的溃败就成为必然。因此,我们只有饥饿的记忆,只有不确定的社会变迁,当找寻不到信仰替代物时,就只有空虚。在今天,心灵的空,才是彻头彻尾的“饥饿”,全社会的饥民心态实际上已经由物质的饥饿转化为精神的空虚与饥饿。

自私自利的潜规则主导人际交往。由于历史的局限,专制制度从根本上抑制了生产力发展,人口的增长与土地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不断被深化,处在自然状态的小农经济缺乏大市场调节,物质和粮食的短缺基本成为历史的常态。在有限供给的情况下,自私自利通常是最管用的生存法则。遇到自然灾害,必然引发大面积的饥荒。在饥荒面前,谁也顾不上关心和关爱他人,饿急了甚至发生人吃人的现象,人性堕落至最野蛮的水平。在饥荒频发的漫长历史长河中,这种自私自利也沉淀进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当中。因为饿过肚子,所以尽可能多地为自己积累财富;因为惧怕过穷日子,所以人人都想做富人。

无秩序、没章法,不讲科学,争先恐后的生存观。由于积贫积弱,所以想做大国;由于惟恐挨饿,惟恐吃不饱,惟恐落在别人后面,惟恐比别人拿得少,所以人人都想往前面挤;由于害怕贫穷被人欺负,总想抢先占据最有利的社会地位。再加上只重结果,不问手段的实用主义生存哲学,大的偷窃和豪夺,往往因为最终的做大或者成功掩盖了非法和不正当的成分。社会的规矩往往被逾越,人人都在匆匆忙忙地争抢而不愿意承担等待和排队的成本。抢夺,这是一种朴素的活命哲学,是渗透在骨子里的争先恐后生存观。

摆谱爱面子与贪婪并存。曾经的贫穷、饥饿和“鲤鱼翻身”让人们惟恐“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抹不去、揮不走的苦难记忆没有让人心灵得到净化,却反而让人对掠取财富变得狂热。更好地生存、更体面地活着的愿望,让整个社会变得浮躁不安,人人心中充满了无止境的权、钱、色等欲望,贪婪、不满足、不安定的精神饥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的一切,暴露的其实是曾经的饥饿历史,是对饥民经历的报复。

总之,饥民心态作为饥饿历史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内心深处的不自信,是对现存状态和未来生活的一种不确定、不信任,是一种无所凭、无所依的精神的空虚。即使有一天你成了亿万富翁,你内心仍然会有一种饥饿感,因为钱并不能解决你的精神需求问题和信仰问题。由于精神始终处于空的状态,饥饿感和饥民心态也就始终存在。(作者为甘肃广播电视电台副总编辑)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