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语文教学中的对联探趣

发布时间: 2022-11-08 18:2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形式,也是一种文学体裁。本文探讨对联教学和对联应用中的文化特色。通过对联教学,教师以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对联探趣 对联习作

对联通常也叫对对子、楹联,它是我国特有的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的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语言艺术精华之一,同时与装饰艺术和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和,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我们常常会看到对联:名胜景点、院落门亭、喜庆盛典或寄托哀思的场所,处处可见到;春节贴对子也叫贴对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风俗。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核心素养之一,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对联,也是语文教育的必修课。

一、初识对韵声律之情趣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经过几千年文化积淀,形成了一些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而其形式可以说是汉字的精华。学习这些精华,有助于学生掌握汉语言的规律,更好地学好语文。对韵适合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符合学习汉语的特点。千百年来,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出韵文。韵文是一种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的语言艺术形式,是一种提高和巩固记忆的好方法,便于吟唱记诵,朗朗上口,色彩明丽。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四声入手,讲解平仄,学生更易接受。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即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如妈、麻、马、骂。现代汉语第一声第二声为平声,第三声第四声为仄声。所以“妈”“麻”属平声,而“马”“骂”属仄声。

— ?筑 ∨ |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古入声字属入仄声,也较为复杂。此时,学生头脑中有了初步认知平仄的概念,有助于学生养成习惯,日久天长,平仄概念自然深入内心。

在平仄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理解对韵常识更简易些。教学《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中“云对雨、雪对风、贫对富、塞对通、春对夏、秋对冬、明对暗、淡对浓、仁对义、让对恭……”[1]让学生朗诵,感知韵语,激发兴趣,由浅入深,让学生尝试对对子,掌握简易的韵语。学生掌握简单而浅显的单字对子再过渡到双音词二字对二字,如:“晚照对晴空 暮鼓对晨钟 燕舞对莺飞 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杜鹃对孔雀 桂岭对梅溪……”[2]“《笠翁对韵》通过将音韵与文本有机融合,巧妙地降低音韵学习的难度,同时使文本内蕴更丰富,阅读起来更具趣味性”[3]。同时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知韵语的语言凝练、含蓄,并具有一定的跳跃性,提高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受力。

二、研学赏析古诗名联悟妙处

品赏古诗中对联。“联与诗有着密切的关系,好联与好诗一样,都追求意境的优美,追求形象的生动”。唐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一颔联,描写当下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之理趣。此联是一非常工整的对句。从联语上说,真是妙对珠玉,妙在“生”、“入”二字准确,“生”与“入”二字平仄相应,不仅使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二字一出,使“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本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因之生动活泼。太阳破晓海上渐升,如子脱离母腹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妙极。太阳冉升,还处于黑暗中的大地,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极写出不可抗之消失。“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妆成,涂上一层春色。这“入”字写出了其中新生的锐气。柳色青青近作者之舟,依稀可见之,“春”“江”二字也点明“次北固山下”的时令环境与所见。这些字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之力量;新生者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气,可谓“形容景物,妙绝千古”[5]。此联对仗整齐,平仄相对,天赋神来之笔,极致完美造化。

又如唐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描绘出塞外雄奇而壮观的独特塞外风光。“直”和“圆”形容词相对,摹其状孤烟之高,落日之低;“大漠”与“长河”两名词相对,把塞外之平旷而辽远独有的特色,书写得淋漓尽致。此联极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意境奇特,气象博大,气势雄伟,堪称千古名句。

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妙其言而雅韵无穷,而诗中对联更叫绝。学生赏古诗,也偶得诗之对联妙趣。

研学名胜楹联。游历名胜大川,日常生活中对联处处可见。名胜联,多用亭台楼榭、殿阁寺庙、名山大川等古迹处。如北宋陶岳《五代史补》云,广顺元年(951)杭州钱塘江碧波亭寺僧契盈曾作联:“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的这一对联写在杭州中河与钱塘江交汇处的高坡上的碧波亭,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三千里外”钱塘江潮水汹涌澎湃,非常形象地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品味格言对和春联。春联有上下两幅直联,每幅最后一个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贴法有一定的讲究:平声(注音第一、二声)在左边,上声、去声(注音第三、四声)及入声字在右边。比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此联合律,词性相对,平仄对应,工对十分整齐。

格言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它或给人以警策,或给人以劝勉,或讲处世修身之道。它语意精辟,境界崇高,发人深省,引人向上,因此常用之赠人或题于座右,借以自勉。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友人请他题写一副对联。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暴惨遭杀害所作:“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巧妙地将“辣”字改成“妙”字,“辣”“妙”一字之差,从一个“妙”字也可看出李大钊的境界追求。上联中“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而下联“妙手著文章”直抒胸臆,著作更多更好的浩帙鸿篇来宣扬革命。此联精神世界更高远。

三、炼字遣词探趣对联习作

对联,这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发扬光大,尤其青少年学生要加以引导,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之人文情怀,潜移默化,“潤物细无声”,提升人文素养。

创设情境:一次中国山水画开展仪式,撰写一篇答谢词,而其内容与传统山水画要相契合。笔者先出对:“雨过琴书润,春来翰墨香。”此对联“琴书”“翰墨”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而“香”对“润”两形容词恰好,把我国古代“琴棋书画”四艺表现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如何继续引导学生在“炼字”上再斟酌呢?我们可否将此联改写一下。导语:正好雨過天晴暮春之时节。有学生云:在“雨”、“风”上做些文章——雨有“小雨”“大雨”“暴雨”“急雨”“季雨”等;至于“风”——“东风”“大风”“狂风”“春风”“夏风”“秋风”“冬风”等林林总总。既然改写对联,我们还要兼顾服务对象、场合环境、相对合律等。学生经过讨论,最后敲定“喜雨”“春风”;但六字联不常见,我们尝试动词“过”增字为“过后”,也把动词“来”增字为“来处”,这样我们改写后新对联:“喜雨来时琴书润,春风吹过翰墨香。”此联既符合开展喜庆场面,又合时节春风、春雨,七字连读起来更朗朗上口,连贯呵成,气势饱满。妙联更为生动有趣,场面更为欢唱,其文学色彩更为灵动飞扬。课堂继续推进,教师出一七言联,上联:“望明朝蟾宫折桂”,点拨学生对“蟾宫折桂”典故的理解,调动学生思维,上联首词“望”字急切而拼搏岁月留痕,一生敏捷应答“望”对“盼”仄声相对,其他学生不假思索:“明朝”与“今日”,“蟾宫折桂”有些难度;教师引导学生联想中高考,人生幸事与学业有关的“金榜题名”,一生脱口而出,真是完美的下联:“盼今日金榜题名。”此联文意贯通、句法相称,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言志抒怀,有较高的概括力和驾驭文字的本领,寥寥数语,做到文情茂盛,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享受。

对联集音韵、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于一身,对联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能较好地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6]。对联探趣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训练方式。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标明确,语文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学习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参考文献:

[1][2][清]车万育,李渔.声律启蒙 笠翁对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8):2-6.

[3]杨小兹.论《笠翁对韵》的阅读教学价值[J].北京:语文建设,2018(4):50.

[4]罗爱平.留些土地种“联”花[J].语文知识,2016,1(311):52.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