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七言绝句的写作教学尝试

发布时间: 2022-11-08 18:4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一阶段以来,诗联教学进校园的活动在全国的很多地方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近如南安的贵峰村被评为“全国第一诗村”,金井毓英中心小学建设了福建省诗词教育基地,远如一些全国性诗教会议的召开与诗教活动的开展。可见,在大力倡导国学传承经典的今天,很多地方或学校,或教者,力求从欣赏的层次跃升到创作的层次,已经掀起了一股普遍性的热潮。

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诗词创作,最直接的就是对文章题目的提炼、语句语段的运用能够收到很好的语言功能效果。很多学生在背诵古典诗词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忘词”的现象,默写时出现错漏或顺序颠倒的现象。此时,如果熟知对联、律诗的格律要求的话,就可以用它们来检验、纠正背诵、默写时出现的一些错误;尤为重要的是,把古典诗词作为一个实在的载体,从青少年学生抓起,让他们对传统文化完成一个“从外到里、从里到外”的认知转化过程,可以让我们的文化精髓得到真正的传承。为此,2009年秋季,笔者依托学校团委会举行的社团招聘活动,进行七言绝句写作教学尝试。

一、以“真人”为本

首先应在“人”字上下功夫。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教育,或是中规中矩的班级教育,或是口耳相传的传统形式,我们面对的受教对象都是“人”,离开了“人”,我们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无的放矢的。

诗联这种文艺形式,离目前的青少年朋友们确实遥远,尤其在格律方面,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讲,就是一张从未动用的白纸。在全日制班级里面,学生跟着语文老师虽然也曾学习过诗词曲,但更多是从旧体诗歌的立意、物象、意境及创作手法等方面来学习。真正要让学生自己来创作,难度确实相当大。因此,来学习的人,必须坐得下来,沉得进去。虽不用“衣带渐宽人不悔”,但“板凳”是要坐几天“冷”的。按照来去自由的原则,探究小组从初始的29人,到后期固定坚持下来的仅5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以兴趣为先

诗联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独放芬芳的艺术奇葩,属于韵文范畴,来源于律诗,既能给人以中华文字艺术的独特享受,又能给人以民族文化知识的营养:像警钟可以提摄心神,如号角可以激励心志,似明镜可以省察己身,若舞台可以演绎人生;能够祷吉祥,庆欢愉,寄哀思,抒哲理。

为了真正激发学生的向学之趣,教师注重鉴赏的引领作用。先用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联,与学生一起徜徉在名联巧对的天地里。如,晋江民间关于神童陈紫峰而广为流传的“九节虾,五爪龙”;建成年间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安平桥的“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西湖岳王庙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郭沫若题宁波天一阁藏书楼联“好事流传千古,良书播惠九州”;笔者自创的“任风雨二千年,一姓孤高双老子;观湖山三百顷,半城伟岸两先知”等等。同时,让学生到书中、网上、社区里去搜集一些名联、通用联,进行交流探究。

家乡的风物,动人的传说,高尚的志向,忠贞的节操,在鉴赏过程中绵绵而来,适时地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种类、格律要求,在愉悦好奇中,深化、升华他们对对联的认知印象,使之在轻松的感受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三、以方法为上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学习内容的选取与学习方法的运用,至关重要。倘若把由浅入深的了解和从远到近的鉴赏看作是入门的话,那么就要看探究内容和写作方法有没有选对用好了。

如前文所述,青少年朋友因无古代书塾里那种特定的学习氛围,就无古代学童打下的对课基础,更无习作绝句律诗的机会、条件。因为,毕竟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需求的是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材,他们所能够掌握的古典文化的容积容量,只是诸多门类中的一门学科的一个部分而已,但这反而成了我们要攻克的难关之一。当然,应在不影响既定学习学业的大前提下,走便捷有效的探究、创作途径。

经过综合比对,结合个人的学习和创作经历,笔者选取对联创作作为七言绝句写作教学的入手式。根据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是对偶句;换言之,会写律诗,对联就不成问题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按照“七字对联+七字对联=七言绝句”的粗框架进行教学,效果反而更好。当然,这里的“七字对联”必须是经过筛选,符合我们教学要求,特别是在平仄方面易教易学的对子。

以杜甫《绝句》为例,“平声”用“○”表示,“仄声”用“●”,可“平”可“仄”用“⊙”表示(括号中加下划线处为可平可仄):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 ⊙○●●●○○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 ⊙●○○●●○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七言绝句还可看成对仗工整、平仄合律、音韵协调的两对对联。“两个”——“一行”,是数量词对数量词;“黄鹂”——“白鹭”,是飞禽对飞禽,且“黄”与“白”,颜色对颜色;“鸣”对“上”,动词对动词;“翠柳”——“青天”,是一对表示颜色的偏正合成词。

诗句的内容是少儿时代就背熟的了,只要记住平仄格式,加上对联“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平仄相谐”的基本要求,就有了创作七字联的基础了。

四、以创作为主

多方创设意境的欣赏再多,深入浅出讲解的方法再好,不如放手让学生独立创作。

进入实践阶段时,第一次创作,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名字嵌首撰写对联,与自身息息相关的题目要求,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从未写过对子的学生,大多能拟写出一个粗胚,有的甚至达到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紧接着适时的点评、修改、交流活动,即收水到渠成之功:

丹心一片保邦国 妮子经年披甲衣(嵌高一〈4〉班“丹妮”,“经”为准数词)

永冲前路锋芒锐 辉耀后生气象新(嵌高二〈8〉班“永辉”)

铭虽短小能舒志 强自忽微可振声(嵌高一〈5〉班“铭强”)

锦书有语通音讯 雅客无声度曲词(嵌高三〈5〉班“锦雅”)

用词炼字虽仍嫌稚嫩,内容方面也有很多有待推敲的地方,但学习者已经真切地品尝到成功的快感,加上部分作品被选登在“校园快讯”上,更是激发了他们学习和创作的热情。

教者趁热打铁,将绝句和律诗的“平仄格式表”、《平水韵表》、古《入声字表》,整理打印给学生,把押韵、拗救、失粘、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相关知识或易犯毛病贯穿其中,讲解评析,并抓住时令特点,要求学生以“新春”为主题,以节庆、亲情为题材,撰写两幅韵脚相同平仄合律的春联,格律上认真仿照杜甫的《绝句》。

这样,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究,搜集与赏析结合,讲析与创作同步,鼓励与推介齐行,终于初步完成“七字对联+七字对联=七言绝句”的初步探究过程:

丙寅新春(高二〈8〉班柯永辉)

笑语声声真意满,笙歌阵阵至情阑。秋时别弟于今聚,春际合家到此欢。

丙寅新春(高一〈5〉班庄铭强)

接福云中飘瑞雪,迎祥月下奏瑶琴。百花斗艳春风至,万物争新喜气临。

五、以境界为高

唐代杜牧曾说:“苟意不先立,止以文才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阛阓,纷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词,辞不能成意。”指出立意的重要性,这对诗联意境的锤炼提炼仍有时代借鉴意义。

生活情景和思想情感一致融合,写作时应有的想像力和联想力迸发淋漓,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来自于对社会生活的关心度就能够在文艺作品中表现出强大的思想张力和艺术魅力。我们泉州的历史名人、著名的明朝思想家李贽,赴任云南姚安知府途中,痛心于沿途看到的凋敝民生,撰联悬挂在府堂的楹柱上:

从故乡而来 两地疮痍同满目

当兵事之后 万家疾苦总关心

对国计民生的忧思关切和行程见闻及今后的施政构想,已经蕴含其中,范希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得到了再次诠释。对联主旨的设定,情感的宣泄,语言的编织,意境的融汇,浑然一体,让我们在感伤嗟呀之余,油然生发出对家乡历史上拥有的这位前辈先贤的无限景仰。

可见,追求诗联的高境界,做到新(立意高新)、切(切中事物)、工(对仗工整)、雅(意、理、情、景和谐归一)。这就要引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高度关注生活,多方阅读精品,让今后的诗联创作绽放思想艺术的芬芳。

(责任编辑:赖一郎)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