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发布时间: 2022-11-10 19: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环境下,农村金融因农村市场特质性导致其收益与成本不对称而大举大举撤离农村,机构数量少,资金供给总量不足,与农户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和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国家扶持“三农”的金融手段也陷入困境。本文就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金融 新农村建设 问题 建议

一、新农村建设资金主要需求

一是种植大户流动资金需求。据测算,种粮大户每亩粮食作物需要流动资金570元左右,经济作物每亩需投入资金680元左右,且随着面积扩大和种粮大户的增加,流动资金需求越来越大。二是购置农机设备资金需求。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和国家对购买农机设备补助到位,土地流转后,种田大户普遍倾向机械化耕作,对购买农机设备的热情非常高,据对某农业县抽测显示,农机设备购买贷款需求每年呈26%的增长。三是合作社信贷模式需求。据调查,以合作社联保贷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链式担保贷款需求达到25%。四是农村土地整治和环境整治前期资金投入需求。新农村建设涵盖农田整治、村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绿化美化亮化等多方面。农田整治和村庄整理前期配套投资资金缺口较大,直接制约工程进展。国家虽然拨付专项资金,但对承包商来说,前期专项土地专项资金只支付总工程款造价的30%~40%,工程完成验收后,六个月甚至一年后款项才能到账,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全部由工程承包商垫付,这就需要更多的金融机构支农项目资金来支持。

二、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

一是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小额的纯种植业贷款需求萎缩,大额的水产养殖、牲畜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贷款需求增加,5000元以下的小额信用农贷已满足不了实际的资金需求,而且贷款手续繁琐,期限较短,利率偏高,已不再为农民所热衷,“三农”资金需求缺口相当大。但是目前基层农村信贷主要由农村信用社承担,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支农信贷规模逐年萎缩。而从农村担保体系来看,缺乏有效抵押资产是农民贷款难的最重要因素,由于现实和法律原因,作为农民最主要的有效资产的土地能否抵押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破题,农村信用社受资金实力、信贷风险等因素制约,信贷支农多局限于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是信贷结构调整滞后于农业结构的优化。农业结构由数量取胜的粗放方式向质量效益取胜的集约方式转变,农产品的质量、身价、特色都得到了全面改善,畜牧圈养业、水产养殖业及特色种植业在农业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这些新型的农业格局对金融支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农村信贷结构的调整并没有与农村结构优化的调整同步,新增贷款缺乏形式上的创新,历史原因形成的存量贷款结构调整困难。加之农村金融服务业务种类单一,结算工具落后,服务观念较差,使金融在支农上力不从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政策性与商业化经营目标共存,支农政策传导弱化,涉农金融机构左右为难。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发行,其现有的业务种类也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如种养业大户贷款、农村助学贷款、民族用品生产企业贴息贷款等业务,对政策性金融需求十分巨大。

四是农村资金外流,信贷成本偏高是金融支农的两大“瓶颈”。目前,存在于农村阵地的农村信用社,其主营业务仅以吸收存款为核心,基本没有信贷权限,各行上存利率也远高于人行备付金存款利率,导致存款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五是农村特质环境制约了信贷的投入。由于广大农村目前仍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的小农经济,优质高效农业规模小,再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投资农业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高,对信贷资金需求高度分散,金融需求特点与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取向不相符,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

三、对策、建议

一是对农村金融进行合理、适度的政策扶持。中央银行在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政策上必须进一步加强“窗口”指导,提高县域各金融机构落实国家支农政策的积极性,在确保信贷安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服务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性,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增加。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导向、扶持作用的示范效应,从实行农业信贷投资风险基金、农户贴息贷款、对农信社给予利息贴补等手段入手,逐步解决农村金融机构自担风险、自我发展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并通过行政手段逐步强化农户的信用意识,为农村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是人民银行要加强政策指导和流动性支持,对各金融机构的资金上存比例,实行必要的政策约束,有效限制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特别是对邮政储蓄资金,应研究确定其使用投向,确保一定比例的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四是结合地区实际,在继续实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同时,建议有关部门适时出台农户大额贷款指导意见,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实行。

五是健全农业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将農业保险作为一项支持农业的政策工具,创新适合“三农”需求特点的险种,建立保费补贴制度,不断提高农业保险覆盖率,在制度、立法、补贴、免税等方面进行突破,在银行信贷中引入保险机制,将投保情况作为授信要素,引导更多农民使用农业保险产品,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风险抵御能力,缓解银行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孙培伟.当前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年04期.

[2]陶应浪.加强“三农”工作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普安县农村工作的思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6期.

作者简介:尹树民(1963-),男,河北南宫人,大学,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巨鹿县支行;张焕民(1966-),女,河北巨鹿人,大学,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巨鹿县支行。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