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育整顿 > 正文

关于高等农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 2022-11-07 10:1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高等农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农业生产、建设、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面向农业生产开展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的历史重任。为此,高等农业教育着力在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推动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农业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农业

作者简介:杨沛林(1962-),男,吉林市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陈俸(1962-),男,吉林市人,吉林市昌邑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推广。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35-0024-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是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政府和相关行业都做出积极应对措施,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和支持。高等农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面向农业生产开展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的历史重任,高等农业教育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高等农业教育范围和功能

高等农业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有关农业及其相关行业的一种专业性的教育形式。它包括高等农业院校各个学历层次的教育和农业函授大学、农业成人大学及远距离农业大学教育等。这类高等教育机构授予农业科学类学位、文凭与证书。高等农业教育不仅包括本、专科教育,还包括研究生层次的硕士、博士及博士后教育,同时还包括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高等农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农学基础、植物生产、动物生产、水产、农业渔业经济与管理、农业工程、农产品加工、兽医、农业渔业资源与环境、农业信息等方面的有关专业。其专业范围大体相当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农学、林学和渔学类中的农学与渔学部分。在我国还有少数农民高等教育,它是培养高等专门人才的农民学校的总称。其宗旨是为农村培养农、工、商等方面具有大专以上水平的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招收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技术员和有一定生产经验的青年农民以及农业系统在职职工入学,各地根据本地区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规划,设置农学、牧医、果林等专业。由于农民高等教育主要设置农科专业,一般也归入高等农业教育范畴。

二、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尚需解决的问题

1.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程度相比,高等农业教育招生和投入相对不足,发展相对滞后,新农村建设急需的高级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不了农村发展的需要。

2.受传统思想观念及社会大环境影响,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学农不爱农,毕业生真正回到农村的比例较少。

3.由于农民的各种培训都源于非教育系统,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型农民培训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大。受各种培训机构师资和教学条件的影响,农民培训的质量难以保证。

4.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高等农业院校承担的各级科技项目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5.高等农业教育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程度较低。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即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1],目标是逐步建立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显著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建设和谐中国的历史要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根本。

四、发挥高等农业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1.提高农民素质,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马克思曾经说过:“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3]。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农业对农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仅要懂科学,掌握农业先进技术,而且还要具备科学管理的知识和能力,要善于经营,熟悉市场规律,具有竞争意识,才能在世界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无疑需要教育作保证。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高等农业院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农民培训方面有其它院校和部门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农业教育和培训,可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因此,高等农业教育为解决农村人才短缺问题和提高农民素质提供了保障。

2.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传统的农业生产是依靠对资源和人力的大量耗费来进行的,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而农业资源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仅靠资源和人力的耗费来扩大再生产和提升农业生产的水平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不断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高等农业院校拥有丰富的人力、科技资源,是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和辐射源,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具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比较优势,在知识的再生产、创新及应用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等院校历来就是文化传承的阵地、文化创新的基地、文明播种的园地,担负着孕育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高等农业院校是农村先进文化的创造点和辐射源,以其强大的文化优势服务于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引导和营造“遵纪守法、文明友爱、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安定祥和、稳定宽松、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可以通过开展长期、多样、开放的文化科技“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广大农村地区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宣传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推动和加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引导广大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树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互助、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尚;通过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引导和培育农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营造民主管理的氛围。

4.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既是实现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是以发展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为主线的科技密集型农业,以科技为支撑、高度集约化与适度规模化相结合的多元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工农、城乡协调互动的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高等农业教育正是按照这一要求开展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科技服务,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推动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水平高低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和实力,与现代化互为依存,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与保障。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装备和服务农业,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没有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立了完善农业信息体系。目前,应用的主要农业信息技术包括农业专家系统技术(人工智能)、农业虚拟现实技术(图象处理与模式识别)、农业网络与通讯技术、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农业3S技术(精准农业)、农业光谱探测技术(光学、物理)。农业高等教育不仅包括掌握农业科学方面的人才,也包括掌握信息科学方面的人才,学科的交叉渗透,无论对培养农业信息应用人才,还是开发农业生产、管理软件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2005,10.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S].2008,1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夏焕堂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