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15篇

发布时间: 2022-11-22 10:55:05 来源:网友投稿

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15篇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凯里学院硕士点建设工程实施意见  (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建设,推动优势学科尽快达到国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15篇,供大家参考。

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15篇

篇一: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凯里学院硕士点建设工程实施意见

  (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建设,推动优势学科尽快达到国家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简称“硕士点”)的标准,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指导意见》(学位[2008]29号),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凯里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及管理办法(暂行)》(院通字[2008]3号)的基础上制定本硕士点建设工程(简称“硕建工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坚持“以质量求发展、以建设求发展、以特色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的发展方针,坚持“学科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的发展战略,立足于基本校情和办学定位,以实现成功申报硕士点为目标,重点建设优势学科、大力扶持特色学科、继续夯实基础学科、积极发展新兴学科,提高整体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把我校尽快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的地方性大学。二、实施硕士点建设工程的目的和意义无论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贵州省高校间的发展与竞争来看,加快建设凯里学院,使之办成独具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性高校,不仅是政治

  1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和现实的需要,更是一种历史的责任。硕士点建设是学校实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

  务三大功能的重要平台。研究生教育是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有效途径。首先,研究生教育工作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是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次,黔东南是我国原生态民族文化的重要园地,是国内外了解苗侗民族文化和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窗口,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区域民族高层次人才;第三,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战略保障。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凯里学院具备了较好的办学基础,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我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办学主要环节上提升高度和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只有通过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建设,才能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建设中创特色,在建设中提升和打造团队,学校的活力才会不断增强,教育质量、科研水平才会得到较大提高。

  三、建设目标与内容(一)硕士点建设工程的总体建设目标1.校级立项建设(2009年至2013年)。2009年10月正式启动硕建工程。学校在重点学科建设和通过学士学位授权评估的基础上,整合学术队伍,通过申报遴选出4-6个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点进行重点立项建设,称为“硕士点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学科点”(简称“硕建点”),于2009年12月31日前完成硕建点立项申报工作。经过4-5年的校级立项建设,力争有不少于2个学科获得国家硕士学位

  2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授予权立项。建成若干学术队伍结构明显优化的优秀学术创新团队,显著提高学校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力争获得省部级以上立项课题项目、教学和科研奖励都能达到“申硕”的基本要求;力争有1-2个研究机构成为贵州省或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实现研究水平明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明显改善,逐步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达到或接近国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点规定的基本要求。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为我校硕建点的建设期,将每年进行一次检查和目标考核,2011年12月进行中期检查评估,2013年12月完成硕建点验收评估工作。

  2.国家立项建设。我校把硕建工程建设目标定位为力争于2013年至2014年成为贵州省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国家学位办委托)的立项建设单位。

  (二)硕士点建设工程的建设内容1.加快学科建设。在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启动硕建工程,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校内外专家评估等方式,选出若干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或专业点进行立项建设,培育和形成我校的优势特色学科群,使其尽快达到申请硕士学位授予点立项建设的标准,发挥学校硕建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带动薄弱学科的发展。2.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国家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现有学科基础和师资力量等条件,适时调整改造现有专业,优先增设现有学科门类中主要学科门类下的普通本科专业,力争全校本科

  3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专业达40个以上。3.调整科研组织机构。根据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通过

  硕建工程调整分院(部门)科研机构的设置,依托校内外骨干研究力量,成立跨院(部门)的实体研究机构,进行跨学科、多学科综合研究,形成特色和优势,为各级政府的相关决策、学校的相关师资培训、学校学科硕士点建设提供智力资源、理论成果和服务平台,使其成为具有强大幅射力、竞争力、凝聚力的学术研究基地和对外交流窗口。

  4.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围绕经济社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定学科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密切关注学术发展前沿,加强优势领域的研究。鼓励教师在重点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里开展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力争4年内我校获得省部级及其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和立项课题项目数量有较快增长。

  5.打造学术团队。在校级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基础上,通过硕建工程进一步培养和打造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

  (三)硕士点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学科点的基本目标要求通过硕建工程实施,硕建点在建设期满时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学科方向。凝练出3-4个具有相对稳定、明显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研究方向。科研工作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2.学术队伍。创建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培养或引进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学术带头人3-4名,聘请本学科知名客

  4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座教授或研究员1-2人;建成不少于3个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博士人员的科研创新团队,每个团队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不少于70%(其中至少1名博士)、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4名(其中至少1名正高人员)。各层次人员应配备齐全,能团结合作,学术思想端正。

  3.科学研究。硕建点每个研究方向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与学科方向一致或相近的学术论文不少于15篇(核心以上期刊论文不少于10篇),其中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发表核心以上期刊论文不少于4篇。硕建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不少于1部,获地厅级以上课题立项不少于8项(省部级以上课题至少2项,其中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不少于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或教学优秀成果奖不少于1项,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不少于4次。

  4.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力争于建设期内在人才培养方面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不少于1项,教学与本科生培养达到“申硕”基本条件;通过遴选和推荐,硕建点学术队伍中被聘任为省内外高校、研究院所的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或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的人数不少于2人,加强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不断学习和积累研究生培养经验。

  5.工作条件。成功申报筹建校级以上非编制科研机构2-3个、重点实验室不少于1个(自然科学)、专业资料室1个等,逐步构建学科研究平台,能提供培养硕士研究生所需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满足“申硕”基本要求。

  5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四、硕士点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学科点的申报(一)申报要求1.拟申报学科必须是国家规定的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2.拟申报学科必须是已形成明显优势和特色或可以建设成优势和特色的学科;3.拟申报学科应该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4.拟申报学科必须是我校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能够承担主要建设力量的学科。(二)申报条件1.拟申报的硕建点必须具有3个以上(含3个)或通过整合及培养可以达到3个以上(含3个)方向明确、稳定、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该方向的研究在未来一定时期能保持其领先性或前沿性。2.拟申报的硕建点必须具有或通过整合具有一支不少于15人的思想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学术团队成员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及博士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40%,同时每个研究方向应明确有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3.拟申报的硕建点必须具有或通过整合具有适应发展需要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验室、非编制科研机构等教学科研基本条件。4.拟申报的硕建点应有能力完成硕建考核指标所规定的相关目标任务。(三)申报程序1.硕建点的申报由申报单位(分院或部门)领导班子通过集体

  6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讨论确定硕建点的申报学科和硕建点负责人,整合学术队伍、凝练学科研究方向(3个以上)、确定各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或中青年学术骨干等,并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填写《凯里学院硕士点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学科点申报书》后,把申报书和有关支撑材料提交到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暂设在科研处)。

  2.学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合格后提交校内外相关专家评审(采取由校内2人、校外3人评审的办法),按照“水平优先,坚持特色,突出重点,重在建设,实现目标”的原则,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提交学校院长办公会审批。

  (四)资助及管理1.硕建点建设周期一般为4年。经学校批准的每个硕建点,学校每年拨付建设专项经费30万元,共计120万元。经费用于组织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提高科研成果档次和增加科研成果数量并争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资助科研成果的发表、出版和对有关科研成果进行奖励,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加强学术队伍建设,派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省内外高校和研究院所进修学习和进行课题研究,加强人才培养和联合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采购和收集学科专业图书资料,举办和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及学术讲座,筹建科研机构和改善工作条件等方面,要求专款专用。2.硕建点的建设实行学校、硕建点和研究方向三级管理,学校由分管院长负责、硕建点由申报单位主管领导负责、科学研究等工作

  7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的组织和管理由学术带头人负责。学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为硕建点主管单位,学校各部门应全力予以支持,确保硕建工程的顺利实施。

  3.硕建点建设的具体实施实行学术带头人责任制,赋予其在一定的人、财、物自主权。硕建点负责人应负责制定符合硕建点实际的年度工作计划,并根据学校审批的建设期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团队落实有关工作。

  4.硕建点建设经费的年度使用计划,应由硕建点负责人和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按照硕建点建设发展规划制定,并报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审核,经分管校领导审批,方可实施。硕建点建设经费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和计财处共同管理和监督,经费的使用应精打细算,严格执行经费预算计划,严格遵守财务制度。

  (五)检查和目标考核1.硕建点负责人每年要向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提交一份硕建点建设工作的书面报告,报告包括年度工作计划的实施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等。2.每年由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对硕建点进行检查和目标考核,检查和考核的主要内容是经过审批的建设期建设发展规划中年度工作计划有关预期指标的完成情况和预算经费的使用情况,并于2011年12月对硕建点进行中期检查评估。3.年度目标考核和中期检查评估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优秀的给予奖励,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后考核仍不合格的取消其硕建点负责人资格和学术带头人资格,停止经费投入和立项

  8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建设,并追究硕建点负责人和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的责任。五、附则1.本意见由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和组织实施。2.本意见自下文之日起施行。二00九年十一月十日

  9

  

  

篇二: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从“申硕点”新政策角度浅谈地方高师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教育--以韩山师范学院为研究对象

  李冬梅;林小植【摘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对于没有硕士授予权的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从解读“申硕”新政策入手,分析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内涵及必要性,并结合韩山师范学院的培养实践经验提出建议。【期刊名称】《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2页(P141-141,142)【关键词】申硕点;地方高师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作者】李冬梅;林小植【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21041;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21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

  一、新政策下申硕机遇挑战并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81年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成为申硕时必须深入研究的政策规定。其中对“申硕”最重要的三个文件是:2005年颁布的15号文件、2008

  年的29号文件和2009年的10号文件。其中,15号文件包括五项内容: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条件和管理工作;2008年颁布的29号文件则增加了“立项规划”“一级学科”“授权学科”“支撑学科”等关键词,即新增单位具有“不可替代和无法满足”的特色,同时实行数量限制;2009年又出台了10号文件,其中第十条规定:“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原则上由学位授予单位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学科目录,在一级学科学位授权权限内自主设置与调整。”也就是说设置二级学科有两种方式:一是按教育部的二级学科目录自主设置;二是在二级学科目录外,自主增设(含更名)二级学科,一般不超过两个。这意味着本科院校的申硕程序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学位授予单位按一级学科申报,由省级学位办按一级学科审批。获批后,由申请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在新政策下,申硕单位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机遇之门”曾在2010年第十一次审批时打开,不过已由扩张转向紧缩,竞争异常激烈,需要教师群体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为今后的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地方高师院校“申硕点”过程中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必要性(一)地方高师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含义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指由高校、研究院和企业等单位依托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没有硕士点院校的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被依托单位按条件聘请为兼职硕士生导师。通常,第一学年,研究生在依托单位学习并修完相关学分,而选修课、实践及论文阶段在申请单位进行。也可以根据双方协议,全部课程在申请单位完成,经考试合格后由依托单位承认学分,并参加依托单位组织的论文答辩,合格后由依托单位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多途径的联合培养研究生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相对匮乏的研究生教育资源。

  (二)地方高师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必要性1.更高层次办学的需要许多本科院校把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目标,想要申硕成功,必须提升办学层次、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效应,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和已有硕士授权单位的院校和单位以各种形式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利用双方优势资源,取长补短,作为今后培养研究生的经验积累。2.地方经济建设对多元化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第25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规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所需来考虑新增硕士点单位的分布,学院非常重视开展服务社会活动,与地方多个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开展广泛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人才的摇篮。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开展与外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能有效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形成合理、稳定的人才梯队,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三、联合培养研究生在我院的实践研究韩山师范学院是我国第一批、广东省第一所专门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为粤东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广东及周边省份输送了大批优秀教师及其他各类人才,为广东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自2000年以来,已与汕头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得到依托单位的高度肯定,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经验。(一)科研水平和科研经费大幅度提高2000年以来,韩山师范学院对办学条件、岗位设置和经费管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国家基金项目课题从无到有,分别获批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院外到账共242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共获得立项项目359项,其中国家级41项,省部级123项,市

  厅级124项,横向71项,总到账经费2087.50万元。相比以前,科研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学院高度重视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基地建设等方面每年投入总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二)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效果联合培养研究生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学院的学科建设以及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不断推动学科建设水平,促使师资队伍的组成和结构日趋合理。学校现有教职工1041人,其中专任教师748名,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的63.5%和39.4%。35名教师成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3位专家获授政府特殊津贴。聘有国际汉学大师、杰出校友饶宗颐先生、王梓坤院士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顾问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三)为申请硕士点打下坚实基础2011年,韩山师范学院积极申报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展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并通过了广东省第一轮评审,进入了第二轮答辩阶段。虽然由于政策以及国家学位授权审核宏观调控等原因,没有取得较大突破,但通过联合培养工作,改善了师资队伍,提高了科研条件,为今后我院的“申硕”和学位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四、存在的不足及建议虽然近年来我院联合培养研究生效果明显,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呈现诸多不足,例如没有自己的硕士点,未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没有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和专用实验室等。虽然学院竭尽所能做到最好,但未建立起完整统一的服务体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安排方面仍然欠完善,大部分学生均来自外地,饮食及生活习惯相差甚远,很多条件都不如母校,给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学院管理工作势必造成一些麻烦。为此,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做好学生档案衔接工作,实现双方共同管理。联合培

  养研究生报到时,及时向对方收集一套学籍档案副本,严格执行考勤请假制度,建立双方定期交流机制,互相通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表现,克服掌握学生“行踪”难的问题。其次,入校时由研究生主管部门与后勤、图书馆、网络中心等相关部门沟通,对联合培养学生实行绿色通道,快速高效办理入学登记、“一卡通”、住宿手续等,营造一个人性化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没有后顾之忧,能尽快进入角色,安心学习。最后,管理部门同导师和研究生建立有效的交流沟通监督机制,及时解决所遇到的各方面问题。严格依照双方协议,协助做好论文开题及实践等工作。学院应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这一平台,以定期走出去互访为契机,促进交流,虚心学习优秀经验。学院正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以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以争取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动力,大力实施彰显特色、突出重点、和谐发展,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不断推动教育教学上质量、学科建设上水平、内部管理上效益,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院校。参考文献:[1]孙广厦.“申硕”政策规制下普通本科院校专业申报硕士点的思路分析[J].教师,2012,(5):9-10.[2]钟央文,陈烨,何标.“申硕”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的价值研究[J].价值工程,2010,(14):145-146.[3]吴超,明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探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6,(6):73-75.

  

  

篇三: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信息工程学院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规划

  一、现有基础1.专业基础信息工程学院现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工业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和一个网络工程本科专业方向,一个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专业,有西X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硕士研究方向。目前在校本科生1484人,专科生239人,成人函授72人,共40多个教学班。以上五个专业一个方向涵盖了五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根据专业的划分,现设的教研室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基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六个教研室。2.实验室基础学院具有良好教学实验环境,现有四类实验室,即公共基础实验室(含有7个计算机房700台微机,力学、光学和电磁学实验)、计算机技术中心(含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电子信息综合实验室(含单片机与接口实验、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实验)、通信工程实验室(含通信原理实验和网络与通信综合实验)。3.教师队伍截止到2011年7月,信息工程学院共有专职56人,博士1XX人(含在读4人),硕士XX人,在读硕士XX人;教授、副教授XX人,讲师XX人,教师平均年龄30多岁。

  4

  二、重点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1.重点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理由经过10多年的发展,学院基本奠定了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主、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为辅的师资队伍。其中专门从事计算机与网络领域的教授1人、副教授有8人,博士2人,近3-5年有希望晋升教授的8人。从事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4人,近3-5年有希望晋升教授的2人。在计算机方面主要研究方向有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图像信息获取、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应用技术、语音分析与信号处理、网络工程与网站规划设计、网络与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网络安全技术;在电子方面主要研究方向有环境危害气体的光谱检测技术和光热太阳能发电技术、光热太阳能发电技术、光通信无源器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与优化、光电子技术在太阳能开发利用、复合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研究及能量管理系统研究,太阳能电池模拟器,太阳能电动汽车复合能源系统的优化匹配;在通信工程方面主要研究方向有光电检测方法及信号处理、微波毫米波雷达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控制等。从以上分析来看信息工程学院以计算机学科的师资、专业和研究基础最强,如果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一级学科重点建设,博士数已经达到(可加电子和通信的博士),教授数近3年能达到。但西X大学于2011年成功申报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点,同样西X大学也开设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下一步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会瞄准电子科学与技术。而目前西X大学还没有通信工程专业,如果以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一级重点学科,一是不存在与西X大学竞争

  4

  的问题;二是我们既有专业支撑,也有实验室和师资基础,计算机、网络和电

  子的教师都可以作为基础,教授1人,博士4人,副教授多人,容易形成梯队;

  三是研究基础和方向,计算机学科的图像信息获取、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应

  用技术、语音分析与信号处理、网络应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都与信息与通信

  工程的两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相关研究方向相接

  近,或有结合交叉点。四是“十二五”期间,西X通信行业也是重点发展行业,

  有一定的人才需求量,通信领域在西X高原特殊环境下还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

  和难题。五是东南大学属通信工程在国内实力最强之一,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

  一级国家级重点学科,在通信方面的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因此考虑信息与

  通信工程作为一级重点学科建设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2.一级学科建设的目标

  根据西X民族学院理工科现有专业、师资和实验室基础,以及与西X社会

  发展和经济建设关系,我们考虑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建设主要在六个方

  向、两个研究型实验室和一个研究所。具体见《一级学科建设一栏表》。

  表1一级学科建设一栏表

  一级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

  二级学科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研究方向无线通信与无线技术网络与应用技术通信理论与编码现代语音处理与通信技术数字图像处理与多媒体通信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技术

  研究实验室或研究所

  1.图像与信号处理实验室2.X语音分析与处理实验室3.高原环境通信技术与安全

  研究所

  4

  目前能与六个方向相关的师资有1个教授,4个博士,在读博士1人,离一级学科硕士点基本条件来说就差两个教授。目前至少2-4人有希望在3年内晋升教授,在近3年内能实现一级学科基本要求,但我们考虑以更高的标准来建设一级学科。以上六个方向,每个方向要求有一个教授,有1-2个博士,这样共6个教授,6-12个博士。

  需要东南大学为我们培养的博士、教授、副教授见表2。表2培养博士、教授、副教授一栏表

  研究方向

  博士教授副教授

  无线通信与无线技术

  1

  2

  网络与应用技术

  2

  1

  通信理论与编码

  1

  1

  2

  现代语音处理与通信技术

  1

  2

  数字图像处理与多媒体通信

  1

  2

  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技术2

  1

  2

  教授、副教授的培养主要是共同申请省部级和国家级项目、争取横向课题,

  教师的进修和访学。在我们申报东南大学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上给予政策

  倾斜和扶持。

  需要东南大学为我们建设的实验室和研究所:(1)图像与信号处理实验室;

  (2)X语音分析与处理实验室;(3)高原环境通信技术与安全研究所。

  需要东南大学为我们建设的通信工程专业方向:信号处理、通信工程,网

  络通信。这些专业方向作为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支撑。

  4

  

  

篇四: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浅谈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科研处顾琴龙席晓莺钱关祥

  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基础建设。而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根据我国国情,加快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学校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重点学科建设是提高高校履行职能效率的重要途径。一所高校在国内国际所处的地位,不仅决定于它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决定于它所具有的重点学科的数量、特色和优势.《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为了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在高等学校中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据此,自1988年起,我校经上级批准,分三批(分别是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对22个上海市级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前两批15个学科已完成建设计划,第三批7个学科正在进行之中),有2个学科在建设中又被批准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加快了学科学术梯队建设,提高了科研竞争能力和学术水平,强化了研究基地建设和促进了课题建设,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学校在各方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而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具有全面推动作用和重要意义,本文拟简要阐明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一.加快学科学术梯队的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相对稳定的学科队伍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质量和学术地位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科教兴国”伟大战略,充分发挥高校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作用的重要基础。重点学科建设的中心就是学科梯队建设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尤其是有发展前途的优秀中青年骨干的培养.我校重在点学科建设中,落实了学科带头人接班人的选拔和培养,加速了青年学术骨干成长,增强了研究生培养能力,从而加快了学术梯队建设。⒈选拔和培养了新一代学科带头人。重点学科建设成效和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学科带头人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人物.由于多数学科带头人年事较高,选拔好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是保证学科继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我校“七五、八五"重点学科建设10年中,首先就是选拔接班人,完成大部分学科带头人的新老交替。通过建设,使学科带头人平均年龄下降了9.2岁。其中有3名小于45岁(包括2名小于40岁)的博士生导师,随着“九五”重点学科建设的进行,其余学科带头人(包括前两批学科)的培养仍在继续进行,有1名成为我国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期间共有6名青年学者被列入上海市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占全校列入该计划7名的88%。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4人,全部是重点学科培养的人才。⒉加快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教师队伍中梯队断层现象较普遍存在。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了一批青年学术骨干迅速成长,是重点学科梯队建设的重要方面。我校在重点学科建设中,注重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将他们推向医、教、研的第一线,并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纳入校、市优秀青年培养计划。我校青年骨干被列入上海市“曙光计划”、“启明星计划”、“百人计划"等培养的77人次中,80%是由重点学科选拔出来的。⒊增强了研究生培养能力。培养研究生是充实学科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代表高校和学科科技乃至整体水平的标志.《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扩大研究生培养数量作为面向21世纪高校发展的战略之一.我校“七五、八五"重点学科建设后,博士生导师增加了130%,使重点学科博士生导师占全校博士生导师的70%以上,成为学校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主要基地。⒋学科梯队结构更趋合理。经过重点学科建设,高级职称人数有明显增长,其中正高职称增加370%,副高职称人数增加200%。重点学科高级职称人员占学科总人数比例(27。1%)远远高于全校平均比例(14。6%)。高级职称人员平均年龄也明显下降。同时,重点学科由于毕业研究生的不断充实,使学科队伍的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分别增

  加了80%和24%,博士、硕士在学科中的比例(6。5%和16。3%)远远高于学校平均比例(1.3%和7。6%).

  二.增强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历史证明,我国高等学校的研究人才和力量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为我国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高校科研工作在实施党和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起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既体现在科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方面,又体现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方面。科研是提高学术队伍水平的关键,高校科研能力也反映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科建设是增强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⒈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增强。重点学科建设后科研能力增强主要归功于两方面:①学术梯队的加强和学术骨干的成长;②科研设施的完善.我校“七五"的7个重点学科经5年建设后的“八五”期间平均每年获取的科研项目经费是“七五”期间的1。92倍。“八五"建设的8个重点学科在建设的“八五”期间平均每年获取的科研项目经费是其建设前的“七五”的2.5倍;“九五”建设的7个重点学科在头两年建设期间获取的科研项目经费占全校同期纵向科研课题总经费的37.9%。“八五”以来由我校专家作为负责人获得的4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10项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及2项国家攻关项目均由重点学科所承担,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6项(85。7%)是重点学科获得的。⒉提高科研成果水平。承担科研项目是获得科研成果的前提,科研成果则是对完成科研项目水平的认可。一个高校所获得的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也反映了该高校的水平。我校“七五、八五”期间建设的重点学科在10年中共鉴定科研成果207项,占全校同期成果总数的43.7%;获各类成果奖共135项,其中国家级奖8项、部委级奖53项、市级奖65项,分别占全校总数的61。5%、52。0%、52.0%。第三批建设的7个重点学科在建设的第2年所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12项,占全校成果奖总数的33%,其中国家奖占50%,省部奖占32%。而同年成果奖中67%是由重点学科(三批)获得的2项国家奖均由重点学科获得.此外,我校近年来所获得的国际大奖,如美国烧伤学会伊文思奖、意大利国际烧伤惠特克奖、国际凯特林医学大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法国卢瓦兹肿瘤研究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及三次何梁何利科技奖,获得者均为重点学科带头人或接班人。这些奖的获得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声誉。⒊提高了学术水平。科技论文是科研活动产出的主要形式,反映了高校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及其在某些领域的学术地位,也是衡量科技投入与产出的重要措施。我校前二批建设的15个学科在10年中共出版专著164本,发表论文3159篇,其中发表在国际杂志上354篇,国内一级期刊上1424篇。为我校近几年在学术论文排位榜居全国医学院校的前列(95年第7位,96年第6位,97年第二位)作出了贡献。由<SCI>收录被引证次数最多的论文(全国高校第4位和第6位,医学院校第1位)也出自重点学科。近年来,我校一些市级重点学科每年还主办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并有600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出国讲学,扩大了学校的学术影响。三.加强研究基地建设。研究基地是高校进行科研和教学、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托和必要条件。研究基地,尤其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对学科建设甚至高校发展意义重大,而基地建设也必须依赖于重点学科建设,给研究基地建设带来了良好机遇.自1985年来,我校22个市级重点学科总投资4000万余元,扩建和改建了一批实验室,实验室用房总面积达27000余平方米,新建实验技术100余项.其中被列入委卫生部重点实验室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7个。多年来这些重点实验室进行开放式运行,接受众多校内校外和全国各地客座研究人员。我校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虽只是卫生部暨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于1994年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在全国150多个重点实验室中名列第7位.重点学科基地建设不但为学科,更重要的是为全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促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由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重点学科建设加快高校科研教学双能型的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及时反映到教材中,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基地建设又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条件。因此科研与培养人才是互相促进、互相加强的。我校的市级重点学科在建设工程中,将课程建设列入计划,共编写了30余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为研究生开设了30余门新课程(包括基础和实验课程);为实验操作或临床诊断及手术示范课程编制了教学录像,编制了7门课程英文教学幻灯片及10余套题库。课程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些重点学科为全国培训了千余名高级医师进修人员,还接受了40余名国外留学生和进修生。五.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重点学科有良好的基础.重点投资建设,使梯队结构明显优化。研究基地显著改善。科研、教学、医疗优势更为强化。这些优势有利于重点学科发挥示范和效益辐射作用,带动和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如重点学科博士授予点与相关学科共同培养了多名博士研究生;重点学科与相关学科联合申请到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攻关项目。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为其他学科提供了科研条件,得以承担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也为其他学科建设所用.重点学科的辐射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市级重点学科建设带动了一批校级重点学科的发展.六.重点学科建设管理的体会。重点学科是高等学校的支柱学科。重点学科建设成效直接影响学校整体质量和水平,而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科学管理是保证学科建设顺利进展的重要环节.为提高管理效益,我们重点抓好几个方面:⒈加强三级管理:我校在重点学科建设中,采取校、院、学院三级管理模式,校、院、学科三级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学校做好总体规划、制定政策、宏观调控及对院级管理的检查监督。医院或学院做好规划实施条件保障,如人员编制、梯队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及科研支撑条件协调。学科管理是重点,学科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学科带头人不仅是学术活动的指导者,而且是学科建设的管理者,学科建设效益与学科带头人的投入和管理水平明显相关。我校22个重点学科的老带头人均是博士生导师,绝大部分是由国内本专业学会主任或副主任,甚至是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均为国内外著名专家,在新老交接完成后,学校仍十分注重发挥他们的作用,以他们的声誉和学术造诣带动了学科发展。⒉建立四级学科建设网我校共有74个学科,根据原有基础和事业发展,从80年代起经学校专家委员会评审,先后确定了28个校级重点学科,经过学校投资建设,先后有22个学科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其中有2个学科又被批准为国家教委重点建设学科。各附属医院或学院又分别建立院级重点建设学科,院级重点学科建设有成效者可升为校级重点学科.四级学科建设网有利的推动了全校学科建设的纵深发展。⒊注重学科联合,发挥互补优势。在重点学科建设中,我校注重学科间的联合协作,以发挥各学科互补的优势.这种联合有两种情况,一是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由若干学科组成学科群,这种联合主要是为了集各学科的专长、人才和条件优势完成重大科研项目。如我校组织的烧伤外科学、免疫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烧伤创面愈合机制研究》,使该项目圆满完成,研究成果有多处新的突破.二是列入重点建设的学科本身是联合交叉学科,如第三批列为重点建设的学科由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的分子免疫学,成为瞄准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边缘学科,组织胚胎学与细胞生物学联合的组织细胞学科,药理学与化学联

  合的药物化学学科,这些学科的联合有利于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促进科研、教学不断发展。⒋搞好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我校在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注意搞好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实验室

  效益,增强学科科研能力,而且有利于重点学科的效益辐射,为相关学科提供发展机会。我校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和6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都不同程度地向校内或校外开放.其中上海市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每年接收数十名来自校内或校外的客座研究人员,并为研究人员提供各种测试服务.卫生部暨上海市人类基因组重点实验室每年设一些面向全国各地的开放课题。而学校在这种情况下也总是拨出一定经费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

  

  

篇五: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高校博士点建设的基本要求与基本途径浅析

  作者:邓祥元高坤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0年第22期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科建设、办学层次、师资力量和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愿望,博士点建设正成为各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首先了解了博士点建设的基本要求,然后对博士点建设的基本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各高校进行博士点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博士点建设;学术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局面。博士学位授权点(以下简称博士点)建设是推动高校内涵发展和增强高校综合实力的强大动力,推动着高校自觉地进行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因此,本文结合江苏科技大学博士点建设的实际情况,对高校博士点建设过程中的基本途径进行探讨,以期为高校博士点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1博士点建设的基本要求

  博士学位是个人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博士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建设创新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而作为博士培养平台的博士点不仅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及办学层次的重要表征,更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重要保证。

  2005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行第十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通知》[1],详尽地论述了博士点增列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如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条件、相关学科条件及管理工作等。从中可以看出博士点建设最主要的是学术队伍建设,不仅要求结构合理,还必须是能进行高水平研究的学术团队,其中学术带头人又是重中之重。其次是科研水平,既要有较强的科研基础,又要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同时近5年的科研成绩显著,科研经费充足。再次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应拥有完善的研究生培养平台,满足其基本的学习要求和科研需要;而且要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求[2]。最后是相关学科的建设,博士点不是电线杆,而是个金字塔,要拥有相关的学科。博士点建设主要看这四条是否能达到要求。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江苏科技大学是以船舶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其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拥有教职工126人,教授16人,副教授30人;而且具有3个稳定的科研方向,即船舶先进制造技术、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结构性能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流体力学性能,并创建了2个科研创新团队,年均科研经费1000万元以上;此外还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个“船舶与海洋工程”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其“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十五”、“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轮机工程”为“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为江苏省首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无论在学术队伍、科研水平、研究生培养还是学科建设方面,都具备了二级学科博士点建设的基本要求。然而,纵观博士点审核、申报的基本要求,以后学位授予点的改革方向是按一级学科授权,逐步取消按二级学科申报博士点,因此,从学科建设的角度上讲,准备申报博士点时应立足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

  2博士点建设的基本途径

  通过上文所述,我们了解了博士点建设的基本要求,从而可以有的放矢的去探讨博士点建设的基本途径,这对博士点的增列与后期建设都是大有裨益的。

  2.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博士点建设的人才基础

  首先,通过公开招聘、重点引进、扶持培养等多种途径落实人才队伍建设。其次,通过设立特聘教授、讲席教授岗位,着力打造创新平台。再次,通过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和实施“带头人+团队”的科研创新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总之,要以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着眼于高层次人才总量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努力建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夯实博士点建设的人才基础。

  2.2加强产学研结合,深化博士点建设的创新体系

  要结合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瞄准科技发展的前沿和需求,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江苏科技大学以船舶为特色,始终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建设理念,既在基础研究上下功夫,又加强产学研的结合,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研合作、科技创新平台、校办产业和创业扶持等多种途径,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同时又建立健全了产学研的组织、监督和管理机构,以促进产学研的进一步结合。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才能真正成为满足国家科技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专门人才。

  2.3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博士点建设的人才培养质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首先,要依据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积极推进以产学研结合为特点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健全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努力提升研究生发现和研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2.4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博士点建设的科研水平和人才质量

  首先,要加强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密切相关的研究平台、基础公共平台及公共服务平台等的建设。其次,创造和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到实验条件完备和具有一定学科优势的科研院所进行必要的科研训练,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5加强相关学科建设,扩大博士点建设的辐射力度

  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培育新点,适度发展、调整结构”的学科建设思路,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同时要加强相关学科和学科平台建设,构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分析测试平台和学科专业群研究平台,为博士点建设提供学科专业基础和相关的服务平台[3]。

  

篇六: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论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5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硕士点研究生培养

  论文摘要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是图书馆事业的一项创新,不仅开辟了图书情报专业高学历人才的培养渠道,而且能够极大地提升图书馆的教学和科研职能,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地位。当前,图书馆硕士点的发展势头良好,展现出了新生代的活力和特点。困扰图书馆硕士点发展的主要难题是如何在非教学部门设立教学机构,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会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各高校通行的维持措施是图书馆硕士,最“虚拟化”,认为这种“临时行为”不利于硕士点的长远发展。

  前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卫院士说过:“研究生教育是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只有把最高端做好了,我国才能成为教育强国”。只有成为教育强国,才能实现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增长速度很快,正是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图书馆硕士点的发展不断提升着图书馆的学术气氛和业务水平,进而转变着其他单位和部门对图书馆的看法,图书馆硕士点也在不断刷新着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数据。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2/1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2/15

  1图书馆硕士点的几个典型特点

  1.1国外没有发现图书馆设立硕士点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有关网站进行查询,没有发现国外图书馆设立硕士点和培养研究生的信息。

  1.2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大都与教学院系联合由于高校教学院系师资力量雄厚,可以对图书馆硕士点进行传帮带,所以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与教学院系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情况居多。

  1.3图书馆硕士点的申报基础大都是文献检索教研室

  图书馆硕士点的导师大都是承担文献检索课多年的教师,申报硕士点的条件正是他们多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

  1.4图书馆硕士点都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硕士点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都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学科,其中情报学硕士点数量约是图书馆学硕士点的2倍。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3/1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3/15

  2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是一种共赢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共有22个,大部分是与教学院系合办的,少数是图书馆独立办学。对于与院系合办的图书馆硕士点,一年级研究生在院系上课,二年级开题以后跟图书馆导师做研究;对于图书馆单独承办的硕士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图书馆承担,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即由图书馆管理,除了公共课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之外,一切培养程序都在图书馆内进行。

  我国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是一个历史的机遇,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实践证明,我国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可喜可贺。

  2.1硕士点为图书馆安装了“学术引擎”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备、资源等硬件增长速度很快,已不亚于美国。从这方面来看,学校领导对图书馆建设不能说不重视。然而,图书馆硬件的增长并没有带动图书馆地位提高多少,图书馆员的待遇依旧偏低,高学历人才依旧不愿到图书馆工作。显然,图书馆的“软件”建设才是提升图书馆人气值的关键。正如美国人所说: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建筑物只占5%,信息资料占20%,图书馆员占75%。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4/1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4/15

  调查表明:我国最好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约占35%(现有158人,其中博士学历9人,硕士学历47人),其他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在10%以下(山东省13所主要高校平均为7.6%)。因高级人才缺乏,图书馆先进的设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电子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现代化服务受到制约。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出现,不仅开辟了图情高学历人才培养的渠道,而且提升图书馆的学术氛围,有助于图书馆现代职能的开发,有利于图书馆地位的提升。

  2.2硕士点为图书馆搭建了人才平台程焕文教授等曾对全国21所大学图书馆学专业2002年的研究生去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硕士毕业生51人,就业于图书馆的仅为8人;博士毕业生8人,就业于图书馆的0人。近几年由于就业形势不好,高学历人才开始流入图书馆,年轻硕士为大学生借书已不再是新闻。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早在1982年,教育部曾经号召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到图书馆工作,并指定重点高校举办图情知识培训班。那时,的确有许多人响应号召豪情满怀的进入图书馆,但是在图书馆工作与在院系当教师相比,毕竟存在较大的反差。于是,大多数人因不甘心借借还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5/1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5/1

  还、开开关关,陆续离开了图书馆,只有少数人留在文献检索教研室,也有少数人以后成为图书馆领导。由于图书馆缺乏高学历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20多年来,大学毕业生很少主动到图书馆工作。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设立,为图书馆种植了一棵“梧桐树”,会吸引许多“凤凰”的目光。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图书馆硕士点不仅会集中一批高学历人才,而且会为图书馆探索和搭建其他人才平台、开拓多种现代服务提供了创新团队。

  图书馆硕士点还具有潜在的辐射效应。目前,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校内领先,如果硕士点积极开发图书馆的人才“软件”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硕士点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可能会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

  2.3硕士点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研究空间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对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的。那么,对我国原有的教学院系硕士点和科研单位硕士点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我国的图情学科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美国为什么图书馆没有硕士点?这些也是业界关心的问题。众所周知,美国图情教育是世界一流的,现有56所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院,2003年注册在校生约1.8万名,2002-2003学年共毕业硕士研究生约6000名,其中5175人通过ALA认证。美国图书馆不存在高级人才贫乏的问题,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6/1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6/15

  美国高校图书馆也没有必要成立硕士点培养研究生。我国从1981年开始培养图情研究生,当时只有北京大

  学和武汉大学两个硕士点。经过近30年的发展,2008年国内已有112个图情硕士点,虽然在数量上超出美国1倍,但招收研究生总数不足1000人。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成立硕士点,多一条研究生培养渠道,无疑有利于加速我国图情高学历人才培养。

  从图情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来看,我国高校教学院系比较重视理论研究,培养的研究生并不熟悉图书馆业务,一般也不愿意到图书馆工作;我国科研单位培养的研究生更重视科技文献研究,适合在科研单位文献部门工作;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生培养,则更重视与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联系和研究,也更适合在图书馆工作。综上所述,三种渠道培养的图情研究生各有特点,应有各自的发展空间,对于整个图情学科的发展是有利的。

  2.4硕士点为学校建设增加了学术机构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大都诞生在普通高校,基本不属于综合性大学,甚至也不属于著名大学,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既提升了图书馆的学术水平,又开辟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新学科,高校领导何乐而不为?但是,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7/1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7/15

  对于原1来设有图情专业的综合性高校,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等,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意味着专业设置重复。对于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著名高校而言,学科点已经非常丰富,学校领导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培养质量,而不是增加学科点的数量,对于图书馆设立硕士点,又是一个小学科,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如清华大学图书馆。

  对于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普通高校来说,增加硕士点丰富了学校的学科体系,提升了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力,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因此,无论是教学院系还是图书馆申报硕士点,无论是大学科还是小学科,学校领导都给予大力支持。我国现有22个高校图书馆硕士点中,除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硕士点外,其他大多数硕士点都是属于普通高校图书馆。

  3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需要冲破桎梏

  3.1需要冲破思想上的桎梏陈至立同志在“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指出: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的空间很大,改革的步子可以大一点,胆子也可以大一点。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8/1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8/15

  3.1.1图书馆能否培养研究生?图书馆不属于教学部门,在缺乏办学经验的情况下,直接申报硕士点是有风险的。学校研究生处能通过吗?国务院学位办能批准吗?研究生培养质量能保证吗?

  国务院学位办提出“研究生教育必须在不同教育体系、不同管理系统、不同地域、不同培养层次、不同学位类型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等方面实现和谐发展”。这就说明了图书馆并不是研究生培养的“禁区”,学校职能部门也不应该对图书馆申报硕士点进行干预。

  3.1.2图书馆办教育是否错位?《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什么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怎样才能与高校发展建设相适应?图书馆硕士点的成立同时解答了这两个问题,因此,图书馆从事研究生教育不是“错位”。

  3.1.3图书馆办教育是否侵权?高校图书馆硕士点虽然在数量上发展很快,但规模都很小,2008年高校图书馆22个硕士点总共招收研究生不足100人。因此,图书馆硕士点只是为提高现代化服务职能而设,作为教学院系高学历人才培养不足的补充。不足图书馆十分之一的人从事教育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9/1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9/15

  科研工作不能算是侵犯教学院系的“教学科研权”。

  3.2需要冲破人事制度设置的桎梏3.2.1图书馆硕士点的机制建设培养研究生是图书馆教育科研职能的扩展,硕士点必须名正言顺。但由于高校人事制度的关系,图书馆业务与研究生培养分属不同的校长分管,图书馆人员在职称上又与教师分属不同系列,因此在图书馆设立教学部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困难重重。虚拟部门培养研究生绝非长久之计,图书馆硕士点需要及早建立研究生培养机制,包括:管理机制、合作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等,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只有具备了高级人才培养的有效程序,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不断提高。图书馆硕士点不仅需要设立专门机构,而且应赋予合适的级别。考虑到研究生培养的高起点性,图书馆硕士点在级别上应与图书馆等同,或相差半级,与教学院系的研究所相对应,这样有利于硕士点接受研究生处、科研处、教务处等部门的指导。一定要防止把硕士点放在一个馆机构(如:信息部、技术部等)内部,使研究生培养成为图书馆部门工作一部分的情况。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硕士点负责人由馆长兼任,由于馆长习惯了处理图书馆日常事务,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对硕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0/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0/5

  士点投入过多,而硕士点又没有正式机构,所以其日常工作由馆内某业务机构代理。可以想象这种在行政和业务上都理不顺的硕士点,对于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只能是维持和应付,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是难以保证的。

  3.2.2图书馆硕士点的师资待遇图书馆人员一直属于教辅系列,与教师系列在待遇上有着一定差距。成立硕士点后,导师们的工作重点转变成以教学科研为主,在职称上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变,以保证在待遇上与教师一致。如果图书馆的导师与教学院系的导师在待遇上长期存在差别,肯定会影响工作积极性。

  4图书馆硕士点的实践

  4.1图书馆硕士点的机构设置图书馆硕士点在业务上与图书馆其他机构联系较少,属于图书馆的特殊机构,所以非常难以定位,理论上可能需要校领导协调人事处、组织部和图书馆共同解决,实践中图书馆硕士点多与文献检索教研室混同在一起。图书馆硕士点日常工作有的由教研室主任兼任(如:东南大学图书馆),有的设置硕士点秘书(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有的由图书馆办公室主任负责(如: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显然,上述硕士点管理模式都是临时性的,常常造成了研究生培养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5

  中的尴尬和漏洞。如:研究生处、科研处、教务处召开有关会议要求各院(系)主管研究生、科研、教学工作的领导参加,图书馆领导时常缺席,容易导致图书馆硕士点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4.2图书馆硕士点导师的待遇问题提高图书馆硕士点导师待遇的关键是解决职称转变问题,如何把图书情报系列转变成教师系列,需要人事处统筹解决。山东理工大学的做法是,图书馆根据硕士点的工作需要提出要求,人事处发放征求意见表,愿意由图书情报系列改教师系列的导师可更改职称系列,但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待遇和教师一致;保持图书馆系列的导师待遇上保持不变。对于图书馆硕士点新引进的研究生,人事处统一按照教学系列安排,这就基本解决了图书馆高学历人才的待遇问题,也解决了研究生不适合图书馆工作也可调整到教学院系的后顾之忧。

  4.3硕士点对图书馆教学职能的促进图书馆硕士点对图书馆的师资、教学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大大促进和提升图书馆的教学能力。如: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硕士点担任的文献检索课2007年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2/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2/5

  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生是图书馆教学科研的一支

  重要生力军。研究生不仅在课程的网站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贡献功不可没,而且在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和图书馆馆藏利用方面开设了大量讲座,大大减轻了教师们的教学压力。

  4.4硕士点对图书馆科研职能的开拓随着图书馆硕士点的建立,图书馆的学术队伍逐步加强,科研竞争力也在增强,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成功率大大增加。如:山东理工大学2003年上情报学硕士点以来,已先后申报成功国家级和省级课题10余项。

  4.5硕士点提升了图书馆的学术气氛图书馆硕士点的建立,会增强图书馆的学术气氛,全面提高图书馆的业务技能和知识结构,实现图书馆教育和事业互促共进的双赢。

  5图书馆硕士点的发展趋势

  5.1长期在图书馆独立发展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发展正常,并积极探索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3/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3/5

  研究生培养的新途径。如:南航图书馆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

  议;福州大学图书馆积极对社会培养图情高级人才;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招生和分配无忧;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连续两届研究生毕业指标位于学校各硕士点前列,有两人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博士研究生。

  然而,要保证图书馆硕士点的健康发展,必须成立专职教学机构,理顺研究生培养程序,使图书馆教学科研工作正规化,让更多的教师和导师把研究生培养当成本职工作,把精力集中到教学和科研中。在这一方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改革的成功经验值得高校图书馆学习和借鉴。

  5.2逐步并入教学院系因缺乏办学经验,有些图书馆硕士点开始阶段性地与教学院系挂钩,利用教学院系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规章制度,暂时缓解师资不足的压力,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走弯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院系承担了研究生的主要教学和管理工作,教学院系对图书馆硕士点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重点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于现阶段独立办学的图书馆硕士点来说,如果长期不能设立正规的教学部门,将教学院系的研究生培养程序移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4/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4/5

  植到图书馆,就难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图书馆硕士点就很可能被逐步并入教学院系。2008年,已经有个别图书馆硕士点因招生困难而由独立招生改为由教学院系代招,这就是一个向教学院系转移的信号。

  5.3停止招生自我消亡高校本科评估的高潮已过,研究生评估可能随后开始。如果图书馆硕士点招生困难,如果图书馆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如果图书馆的研究生分配不出去,图书馆硕士点也有可能被有关部门处以“黄牌”、“红牌”,这一点必须及早引起图书馆界的重视

  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5/organiztsyemdwk,hlcfubpv.()CYLO<>'Tj70%PD"FIASMx1UX268BGWNq;-54:RZEHV15/

  

  

篇七: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广东金融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

  一、单位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一)广东金融学院简介

  广东金融学院是一所以金融学科为龙头,以经、管学科为主体,涵盖经、管、法、文、理、工等六个学科门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华南分区银行学校,1985年升格为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广东金融学院。学院目前设有14个教学系、部,1个继续教育学院,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48万。

  近几年来,在教育部、广东省委和省政府、省教育厅的领导和支持下,广东金融学院抓住省部共建的历史契机,充分利用广东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机遇,竭力发挥学院办学特色与优势,以“以人为本、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办学宗旨,以建设高水平金融学科院校为目标,坚持“教学为本、特色兴校、质量强校和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走高起点、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办学道路,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不菲绩效。我院目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优势,积累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知名度,在广东省以及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1.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特色与优势,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在建设一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着重提升教师队伍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潜力,为学院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准备人才基础。

  2001年以来,学校坚持“人才立校”的战略,通过“外引”和“内培”,引进了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教授和有发展潜力的博士,建立起了符合学院学科发展的师资队伍结构。全学院现有教职工近千人,其中专职教师700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59人,副高职称教师176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全部专职教师比例34%;博士64人、博士生51人,两者占专职教师比例16.4%;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占比例超过83%,部分学科专职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双师型”专任教师112人,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的比例超过90%。另外,学院还聘一批校外知名学者和金融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者客座教授。2.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我院根据学科建设思路,以“大金融”理念引领学科建设,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科基础,加大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了学科结构的合理化,形成了以金融学(含保险)为龙头,以经济学、管理学科为主体,涵盖经、管、法、文、理、工等多学科交融渗透、协调发展并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建设布局。2004年以来,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突破。其中,应用经济学学科属下的二级学科金融学(含保险)被评为广东省扶持学科,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在我省乃至华南地区同类高校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保险学、工商管理学、劳动经济学等8个学科被学院列为学院重点建设和扶持学科。

  作为学科建设平台的教学系部和研究机构以及其他教学辅助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学院现设14个教学系(部)、1个继续教育学院、12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作为学科建设的机构承托。学院拥有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华南地区收藏最为丰富的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货币博物馆现有藏品3.5万枚,是学院学生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也是兄弟院校货币文化交流基地和银行反假币的培训基地;金融学科实验教学中心于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有模拟银行、财务会计实验室、保险实训室和模拟证券营业部等专业实验室,承担着我院教师科研、学生实习和广东省其他院校同学科学生实习交流基地的任务;中国金融

  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已经在全国金融学术圈和实业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华南金融研究所和其他各学科的研究机构,在校内外积聚了一批优秀科研人才,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的研究团队,为学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广东金融学院学报》已经进入国内三大核心期刊目录,在国内金融学术研究领域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已经成为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托力量。3.科学研究水平快速提升

  我院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促进科研整体实力的快速提升。学院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立项以及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数量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应急项目1项),围绕国家级研究项目形成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已经显现。近4年来,学院教师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新华文摘》等国家级权威期刊级其他期刊上发表论文18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0多部。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全院获得国家及省厅以上级别科研奖励20余项。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升本以来,我院成功举办了“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论坛”两届、“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与金融稳定”、“中国保险教育论坛”、“中法保险协会第九期研讨会”等等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在学界和业界产生了良好影响。我院是英国剑桥大学“商务管理”专科专业在中国大陆的主考院校之一;美国信诺保险公司在中国华南地区惟一的LOMA考试中心设在我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立理工学院、美国格雷港学院等国外高校与我院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基于我院在金融系统的影响力,多家外资保险机构在我院设立了专项奖学金。4.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院现有广州和肇庆两个校区,占地面积998亩。校舍总建筑面积31.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834万元。图书藏书125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10万册,电子图书15万册。拥有中国知网、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金融研究网、中国投资数据库等中外文全文数据库数,为我院以及全省其他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障。5.人才培养质量较高

  学院毕业生被誉为“好用、实用、耐用”人才,社会对我院毕业生评价抽样调查满意率每年都在95%以上。广大社会学子踊跃报读我院,2008年招生录取成为全省高校中的热门。(二)广东金融学院总体建设目标

  我院2008-2020年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在做好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工作、完善与优化我院学位授权学科,并由此形成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互生共荣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科架构的基础上,围绕我院“申硕”和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科研辅助教学型本科院校的战略目标,把学院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财经类本科院校。具体指标体系可分解为,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与科研团队;成就几位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竞争力的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要有包括3-6个研究方向在内的1-2个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国内达到先进行列,并以此为基础,到2020年建成3-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或者重点扶持学科;在获取新增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立项的基础上,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力争申报成功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2-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硕士授权学科规模,由此推动我院办学层次登上研究生教育的新台阶。二、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一)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分析1.新增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广东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需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我省经济与金融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多项经济社会总量指标都位居全国首位,但是广东金融业“大而不强”问题相当突出,我省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来说,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广

  州、深圳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辐射效应以及聚集效应还有待加强。因此,金融对于我省经济发展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鉴于上述情况,我省作为全国的金融大省,一方面具备了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产业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又面临着重要的必须实现的历史转折。为此,省委、省政府在2007年金融工作会议上,对于我省今后一段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思路以及新时期金融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建设金融强省”的中心任务,并确定了金融强省“三步走”的奋斗目标。

  广东金融强省战略的有序推进,无论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还是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提高,无论是金融产业地位的提升,还是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强化,都不可能是自发实现的,都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金融知识与金融业务操作和具有现代商业管理的高层次人才,这需要金融教育来推动。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不是仅通过本科层教育次就可以胜任的,更加需要研究生教育。《广东省人才“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我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不强,高质量、高水平大学不多,培养高层次人才能力不足”,其中就涵盖了我省高校的硕士生教育水平有待提升这一内涵。目前,我省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的全国287个授权单位中的4个,即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拥有工商管理学科全国230个席位中的5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而其他高校,如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商学院所等几所院校也仅拥有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尽管近年来硕士层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但依然不能适应我省金融服务业发展对于金融高层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新增广东省属地方院校为硕士授予单位,发展包含金融学(含保险)等在内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硕士生教育,并围绕金融业发展发展符合我省服务产业结构升级的与金融服务业紧密相联的工商管理等一级学科的硕士生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金融经济与管理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更好地满足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强省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扩大广东省金融和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是十分急迫的任务。2.新增硕士授予单位是广东学位授权体系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广东省硕士学位授权体系,优化学科点布局。截止2007年底,广东省具有硕士授予单位28个(含中科院系统,不含军队院校,下同),其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点个数排在陕西、四川等西部省份之后。表明我省学位授权单位数量和硕士生教育的规模、结构与其经济领先地位不协调,与其他教育强省(市)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与《关于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所提出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立项规划建设新增授予单位要坚持学科结构、学科水平与本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统一的原则”不相一致,难以培养其经济增长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不得不每年从兄弟省份引进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因此,新增硕士授予单位及相关学科授权点,有利于完善我省学位授权体系,是实现“教育强省”的基础和保障。(二)广东金融学院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特殊性分析1.广东金融学院具备了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本条件

  广东金融学院经过多年本科建制建设,发展势头良好,已经形成了以金融(含保险)为龙头、以经济学与管理学为主干、涵盖经、管、法、文、理、工等学科门类的结构合理、互相支撑的学科布局,这种学科布局与广东提升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结构相吻合,已经表现出其一定特色和优势。我院拥有一支教授和博士比例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在前期两轮人才引聘过程中所引进的教授中,大多来自综合院校,多数在原单位具有硕士导师资格。目前,我院还有超过10名教授被其他综合院校聘为硕士生导师;另外,我院通过与广东社会科学院以及暨南大学联合办研究生教育,培养了35名硕士生导师。这一方面为我院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准备了具有硕士生导师资

  格的人才基础;另一方面在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方面,为我院还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我院已建设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的金融学科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已在全国影响凸显的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拥有实力雄厚独立建制的华南金融研究所及其他学科研究机构;拥有省级货币金融学博物馆、图书馆及其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办学实力。就学科基础而言,我院金融学科已经被列为省级扶持学科,另有劳动经济学、保险学、会计学等8个学科被列为校级重点或者扶持学科。总体而言,我院已经初步具备了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本条件。因此,如果批准广东金融学院新增硕士授权单位建设规划,就可以充分发挥我院经、管等学科的相对优势、区位优势和集群优势,更好地满足我省金融强省战略的有序推进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迫切需要。

  2.广东金融学院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具有时代赋予的机遇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金融产业、建设金融强省的战略,我省首次启动制订金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并且列入了全省‘十一五’重点专项规划。金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从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根本转变。而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的高层次人才。《广东人才“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的同样的问题。广东金融学院作为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惟一的以“金融”冠名的高等院校,主要面向广东省内、服务于广东金融经济社会发展的广东省属的高等院校,理应承担其这一历史重任。其金融学科及其支撑学科的建设规划,构成广东金融强省战略中培养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的高层次金融人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立项建设的硕士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建设和金融强省战略的客观需要结合紧密,专业基础好,并有各自的特色。正因为如此,我省金融强省战略,赋予了我院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立项的时代机遇。3.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是广东金融学院发展的战略需要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是我院学科建设向更高层次和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的立项,将能够带动我院本科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将进一步完善我院学科体系和学科结构,增强学院科研服务的社会功能,并将推动学院的教育质量跨上更高的平台。总之,广东金融学院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是认真贯彻广东省委省政府《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广东省人才“十一五”规划》和《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具体行动,符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方案》的精神和原则。也符合我省学位办《关于做好学位授权学科发展规划的通知》的指导思想。我院如果获得硕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已有的以金融(含保险)为龙头的经、管类学科优势,为广东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就能够改善我省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布局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促进我省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发展。同时,我们也会严格按照建设内容,狠抓落实,圆满实现规划建设的目标。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一)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规划1.现有基础广东金融学院应用经济学科一级学科建设主要依托金融系、经济贸易系、劳动经济系等3个系,以及华南金融研究所、中国金融转型研究中心、保险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和国际贸易研究所等4个研究机构来承托。其中,作为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的金融学(含保险)科已被列为省级扶持学科,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保险学等是院重点学科,金融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已被列作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学术队伍

  本学科具有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和学术队伍,大部分教研人员具有博士学位。本学科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32人。博士17人、博士生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学科梯队成员的28%,其他均有硕士学位。在学术带头人或梯队成员中,有几位在湖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担任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有多名教授被省内外综合院校聘为硕士研究生生导师。

  (2)科学研究近几年来,本学科的科研团队承担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0多项,包括有4项国家项目、20项省部级项目、8项厅局级的重要项目;还接受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的决策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咨询研究等30余项科研项目。近4年来发表论文1300多篇,其中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数理统计与管理》、《中国软科学》、《光明日报》理论版、《人民日报》理论版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44篇;同时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权威刊物转载或转摘。出版各类著作与国家级规划教材11部,科研项目总经费244万元。该学科以“中国资金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研究”(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07BJY163)、“银行主导融资下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契约期限与治理机制研究”(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07CJY059)、“中国汇率风险分担机制与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设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金融契约和劳动契约期限的互动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载体,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成果如“中国汇率风险分担机制与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设计的研究”直接推动了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形成;“广东省农业银行改革”等成果得到省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成为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有些成果已经获得了国家教育部、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中日股票市场价格形成的实证比较研究”、“日本农协金融运行机制变化的经验与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国银行业自律制度变迁研究:一个不成熟市场经济视野”等成果密切联系中国经济现实问题。“广东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研究”、“广东省农村面源污染的实证分析及治理对策”、“广东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土地利用对策研究”、“广东省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研究”、“农村金融功能需求的层次性与农村信用社发展——以广东省为例”、“广州市农村信用社银行流程再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研究,也都直接服务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3)人才培养我院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本科生教育的管理制度,已经毕业的本科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2004年,我院与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合作组建了“研究生教育合作中心”,又于今年与暨南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另外还推荐优秀教师到省内外综合院校,受聘硕士生导师资格,独立开设研究生教育的系列课程与专题讲座。我院通过多方位合作,为本学科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准备了包括28位兼职硕士生导师在内的人才基础。(4)工作条件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拥有专业图书3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300余种以及电子图书5万册,单独拥有价值126万元的仪器设备。在金融、证券部门、财政税收部门、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以及大型国有企业设立了10个实习基地。学科教学科研活动具有一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一个省级扶持学科和三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等五个重要的高端平台。实验室设备已完全实现网络联通功能,能够满足本学科本科生、研究生的授课、实验与科研需要。2.问题及不足本学科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范围内已涵盖60%的二级学科,在金融学(含保险)、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二级学科领域,无论是学

  术队伍、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和工作条件,均已有一定基础和实力,但是与“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基本条件”、国家级重点学科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

  (1)学科发展起步较晚,学科集群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具有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历史渊源和长期从事金融实用人才培养的发展背景,我院应

  用经济学科在华南地区学界和业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长期的专科办学层次,曾经影响了我院金融学科对理论前沿的跟踪研究和新兴领域的深入探索,以及学科建设层次的提高。从广东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分布看,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都具有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与此同时,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商学院等已有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我院本学科具有了研究生教育的物质和人力基础,并且在某些领域拥有一定实力,但学科群的集约性、学术方向的凝练以及科研成果的显示度都与应用经济学的一级学科授权单位存在一定差距。

  (2)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与一般教师之间存在较大水平差距由于个人教育背景、教育经历的差异,使得学科内教师知识秉赋呈现出较大差别,主要表现为学科带头人和部分学术带头人与一般教师之间存在较大水平差距。该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科研团队的快速成长和梯队建设,也影响到各学科方向的人力资源调配,同时这也会造成高质量国家级课题的完效率与效果等方面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授权单位之间的差距。(3)本学科“产学研”需要进一步紧密结合本学科虽然师资队伍的规模能够适应研究生教育要求,学术队伍的结构相对合理,科研活动和成果数量也不少,并且也围绕着若干国家级科研课题和一批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科研成果的实践价值也很好,但是人均高水平成果不多,尽管围绕个别国家级研究项目所形成的科研成果,在全国金融学术界和业界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大多省级纵向课题与横向项目面对于广东乃至对于珠三角地区而言,其深入的影响有限。因此,产学研需要进一步紧密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水平和层次,扩大科研成果的影响力。(4)学科发展的物质条件仍需改善近年来,学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和购置了一批教学、科研工作必需的办公设施、教学设施、实验设施、文献图书资料和数据库等,学科发展的物质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具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单位的学科建设成果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5)本学科办学层次不够丰富,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受到制约学校目前只有本科教育,培养层次相对较低,也不够丰富,缺乏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反过来成为引聘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制约条件。3.建设目标本学科的主要建设目标是:在现有1个省扶持学科(二级学科)基础上,争取在2020年之前取得2个省重点学科立项建设资格;3个省重点扶持学科;申报建设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金融学院金融转型研究中心”;将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属下的金融学、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等二级学科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与特色的学科,形成3个左右在广东具有较高核心竞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力争在2014-2016年成为学校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稳步扩大本科生招生规模基础上,招收研究生。4.建设内容(1)学术队伍建设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历水平。通过在岗培训、派出进修和在职攻博三者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高博士学位获得者在教师中比例。继续通过各种渠道储备硕士生导师。加大经费投入,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重用人才、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

  提供积极支持与帮助,以培养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人才,形成具有相当实力的学术研究群体。

  (2)拓展本学科的覆盖面在现有本科专业基础上,力争在2014-2016年取得本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再通过扎实的学科建设,争取在2018-2020年获得本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3)提高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提升科研能力规划建设期间,立项完成国家级课题15项,省部级课题40项,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0篇,出版专著20部。(4)规划建设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工作条件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和本科生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在建设规划期内,为硕士研究生教学预留教学科研用房,力争每位具有导师资格的教授都有一个工作间;加大对图书资源的投入,每年购买专业图书8000册;加大完善金融市场仿真实验室、国际贸易流程实验室,建设一个专属应用经济学的专业资料室;对现有科研设备进行升级,完善网络条件,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好的条件保障。5.建设措施(1)学科队伍建设在金融学(含保险)、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领域通过培养、引进等方式,造就3-5名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培养或引进8名左右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者,培养一批具有博士学位、40岁以下的校级青年学术带头人,充实学术队伍,优化学历和职称结构,提高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在2008年-2020年间平均每年引进或者培养博士6人,到2020年实现学科队伍博士比例达到75%的目标,形成基础扎实、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学术队伍。(2)科学研究在2008年-2020年,鼓励学科梯队成员每人每年完成2篇以上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创造条件为学科梯队成员发表专著提供便利。在2008年-2020年间,平均每年至少出版2-5本学术专著,达到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要求。鼓励学科梯队成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争取每年获得各级各类立项项目5-8项;每年有1-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每年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8篇。争取在2009年-2020年再获10-1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和创造条件建立学术交流机制,让学术梯队成员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的各种专业学术交流活动中,鼓励学术梯队成员积极向各类学术会议提交研究论文。加强对外联系,与其他高校、学术团体合作,积极举办、承办和协办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会议,每年举办1-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并争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4)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在学校统一由图书馆管理的信息资料配置体系中,与图书馆加强合作,加大本研究方向的图书、报刊、数据库和电子图书的建设,加大每年要购置本学科各研究方向新出版书籍的力度。同时,在国内文献资料购置量提高的基础上,增设电子版文献资料建设,争取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数据资料库。依托学校对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完善和补充配套先进实验设备,适时更新实验软件,争取在2020年前建设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二)工商管理学科建设规划1.现有基础

  工商管理学主要依托两个系、两个研究机构和五个实验室,即工商管理系、会计系和工商管理研究所、会计审计研究所以及银行模拟实验室、财务会计实验室、ERP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室。其中,银行模拟实验室、财务会计实验室、ERP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企业管理学、会计学先后被评为我院重点扶持学科。同时,本学科属下的企业管理学、会计学等专业均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1)学术队伍本学科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均较合理。目前本学科学术梯队共有成员6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6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34人,讲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具有硕士学位42人。该一级学科内各学科主要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均具有(兼)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具有持续不断地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形成了以教授为骨干,以中青年教师为后备的学术梯队。(2)科学研究自2004年以来,本学科科研成绩显著,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应有贡献。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5项,其中承担省部级课题3项,如“广东休闲服务业发展趋势与战略研究”(广东省社科学基金项目06E01)、“过度信息与多样文化市场环境下的品牌建构理论研究”、(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06GO-02)、“广州市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演化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广州市社科项目YZ2-43)等,接受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决策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咨询研究20余项。近年来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54篇。在《管理世界》、《财贸经济》、《中国软科学》、《财政研究》、《会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5部,科研项目总经费100.7万元。在承担省部级的重要项目以及其它有重要价值、学术水平高的项目基础上,该学科还产生了一批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成果,特别是对广东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3)人才培养广东金融学院在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中十分重视企业管理学科的作用,并把本学科放在工商管理授权学科建设规划的核心位置上。企业管理学科拥有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专业,同时还拥有物流管理、金融营销两个专业方向。本学科拥有经验丰富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授,能够讲授较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所需要的系列课程及专题讲座,是本科学申报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人才基础。(4)工作条件本学科主要依托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实验室“ERP实验室”、“银行模拟实验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工商管理研究所”、“会计审计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为本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本学科共有120多台计算机,均通过校园网与互联网连接,并已注册安装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用户终端,可供在校师生网上检索、利用数字资源,可供利用的数字文献资源包括:“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全文数据库;另外,还自建了“馆藏图书书目数据库”、“馆藏期刊篇名数据库”、“市场营销全文数据库”等数字资源。2.问题和不足本学科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包括企业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均有学士授予权,覆盖面较大;在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工作条件等方面都已具有一定基础和实力,同时,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在《广东省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六大核心产业中包括:“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心的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外包服务业、商务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总部经济八个产业”,以及“发展以品牌带动的优势传统产业。建设全国旅游综

  合改革示范区,推行国民旅游计划,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文化体育、节庆和商务会展旅游”。这也给我院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与“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基本条件”以及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相关学科建设相比较,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通过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规划建设立项,并在这个过程中来弥补。

  (1)学科建设水平需要进一步完善从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一级学科排行榜1202工商管理学科的230个单位来看,广东省仅占5个,即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这些高校在一级学科下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资格的授予权,其他高校如深圳大学、广东商学院等也已经具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广东金融学院现已拥有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二级学科,其一级学科属下二级学科覆盖面较大,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也形成了一定特色,但还需要强化实力,努力早日获得本学科硕士学科授权资格。(2)产学研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本学科国家级研究项目较少,高水平成果数量有限,得到各级政府采纳的相关政策建议不多。因此,产学研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科研成果的水平和层次有待提高,科研成果的影响范围有待扩大。(3)提升办学层次,需要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目前学校的师资水平提升较快,学生规模扩张也快,但是培养学生的层次较低,主要集中在本科生层次,而合作培养研究生规模较小,并仅限于特定领域。因此,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办学层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势必应该扩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3.建设目标为达到本学科一级学位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条件以及实现学校的整体发

  展规划,依据现有的工作基础和潜力,提出以下的建设目标:(1)提升本学科的覆盖面和办学层次在现有本科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在本学科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力争到2015-2018年前

  成功申请本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2)引进和培养高水平领军人物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引进国内知名专家作为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同时采取特殊政策,鼓励

  高水平的教师到名校兼任硕士导师或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努力提高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比例。

  (3)提高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提升科研能力建设期间,完成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12项,省部级奖励6项,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10部。(4)扩大高水平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到2020年,本学科在校硕士研究生达到50人以上,并努力提高优秀毕业研究生的比例。(5)提供满足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工作条件力争在建设期内获得1-2个省重点学科或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增加ABI、UMI、EBSCO等外文数据库。4.建设内容(1)拓展学科覆盖面,提升办学层次力争在学科建设期内,专职教师人数200人左右,其中高级职称聘任比例达到60%以上,博士比例达到60%以上,实现学术队伍结构的合理优化;同时,围绕工商管理、会计学等学科研究方向,建设成一支具有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高效研究能力的团队集群。2014-2016

  年争取成功申请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2016-2020年,实现研究生教育水平在全省排名的提升。

  (2)组建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创新队伍建立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学科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创新队伍,培养、引进2-3名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领军式学术带头人,培养、引进5-10名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大发展潜力中青年学者,20-25名具有博士学位35岁以下的校级青年学术带头人。(3)科学研究力争在学科建设期内,形成符合学科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方向,并以CSSCI索引期刊论文、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和企业横向项目聚合的学术成果支撑研究方向,以独到的学术亮点和学术影响力形成研究方向的特色、以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学成果体现研究方向的优势。(4)工作条件建设在现有的校级重点扶持学科、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的基础上,力争建设培育1-2个省级重点学科或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或达到省级重点学科水平的学科,建设1个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对现有的研究基础进行不断完善,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和学科平台,进一步凸显广东金融学院学科的特色和优势。5.建设措施

  (1)人才引进与培养2014-2016年期间,力争培养、引进国家百千万人才(一、二层次)、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国务院特贴专家2-3名,力争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现突破。到建设末期,在学科队伍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60%以上,教授比例达到30%以上。建设期内继续实施国内外高水平学者柔性引进计划的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优秀的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海外学者,每年派出3-5位中青年学术人才到海外访学、进修、合作研究,逐步缩小我校优势特色学科人才与重点大学的水平差距,同时带动我校整体学科建设水平。(2)学术交流深化与国内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内涵,每年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来校短期访问或作指导教师,加速提升本学科教师的学术水平;加强与美国、法国、英国等国的高校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请国外专家2-3人次来本学科作学术交流报告。派遣2-4名教师或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人次参加国内高水平的学术会议。(3)完善管理制度,推进学科梯队建设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学科发展的激励相容机制,克服管理机械化,创造有利于竞争、有利于公平、有利于发展的优良学术环境,高效推进学术资源整合和学科梯队建设,确保学科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加大学术骨干、学术团队成员的动态选拔机制和培养机制,对学术骨干给予攻读学位、科研经费、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职称晋升等重点扶持。同时,对学术骨干的选拔、退出和进补,实行动态考核,真正做到上下、进退的公平管理。逐步建立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术团队成员之间的动态管理机制,真正推动团队所有成员的公平竞争,激活学术潜力,让冒尖人才脱颖而出。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一)法学学科建设规划1.法学对应用经济学的支撑作用

  法学为应用经济学的支撑学科之一。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和开始了经济的法治化进程。WTO法律体系的形成,就是这一进程的标志性成果。在WTO法律框架下,一切经贸活动都必须严格恪守法律规则,任何缺乏法治的经济都只能是短命的经济。违法经营,违规操作,曾使我国的经济与金融发展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和针对我国贸易出口的反倾销,都严重地损害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至于金融市场上各种形式的金融违法行为,则更是在积累了较高的不良资产的同时也积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为了有效规避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安全,必须加速高素质、复合型经济法律人才的培养。广东地处沿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经济强省和金融大省,所以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探索与研究的应用经济学,是不能脱离法学学科对其的支撑。

  从上述内容可以推断出,法学对应用经济学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学是应用经济学研究须借鉴的重要交叉理论基础,没有交叉理论的研究,应用经济学就会变得了孤立与单一;二是法学为应用经济学提供了另一理论视角,即应用经济学在解释和研究现实问题时,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见解需要多元视角来支撑,否则所用的理论经济学的概念和工具基本都会变的机械与教条;三是法学为应用经济学未来拓展的领域提供了另一支撑,即法学在相当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应用经济学未来研究拓展的领域。

  法学专业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开设了近50门的专业课程,在科研方面,法学专业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研究课题。随着我国融入WTO节奏的日益加快,我国在社会发展各方面都面临着与国际接轨,社会对于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系统地掌握国际商务的基础理论、业务知识、管理方法和技能,了解我国对外经济的政策和法规,熟悉国际商务通用的规则和惯例,懂得预测商情动态,具有从事涉外经济理论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量激增,这使得国际商法、国际法等专业进一步升温;另外随着我国国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民法、民事诉讼法等传统专业继续被看好;近几年律考与法律硕士专业报考人数也成垂直上升状态,这与法律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凸现的作用紧密相连。其次,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网络化社会的形成,为法学专业引入了新的课题,例如电子商务中交易双方的法律责任、网络伦理的探讨、以及网络行为的规范等等都成为当前法学研究讨论的热点,和亟待立法的课题;目前商业社会上的犯罪形态也逐步趋于专业化、集团化、高科技化,迫切要求法学研究与侦察学也日益高科技化,要求法律的从业人员既要懂得专业的法律知识又要熟悉高尖端的科学技术,要做文理兼备的法律人才。国家环保意识的提高,也使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相对较冷的专业逐步升温。

  我院法学学科的发展主要依托1个系和两个科学研究机构,即法律系、法学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所。本学科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支素质很高、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法学专业师资队伍,为我院开办本科法学专业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核心保障。现有在岗法学教师30人。其职称结构是: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14人,助教1人。其学历结构为:博士4人,在读博士生5人,硕士和在职硕士生18人;2004年以来,我院法学专业教师累计承担和参与了省级以上课题研究14项;先后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和《红旗文稿》、国务院的《经济日报》理论版,《中国法学》、《中国软科学》、《改革》、《知识产权》、《法学》、《法学评论》、《现代法学》、《政法论坛》、《法学杂志》、《当代法学》、《河北法学》、《华东政法学院学报》等权威和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和理论文章300余篇(其中有数十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出版专著7部,编写教材10本,学术获奖25人次,参与学术研讨会70人次,为广东省地方制定和出台相关经济、金融、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作出了许多积极的贡献,有教师多次代表广东省参加泛珠三角区域(9+2)知识产权论坛发表演讲,有教师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法学工作者,在省内具较大而良好的社会影响。上述这些都体现了我院法学师资具备了较强的法学教学与研究能力,从而为我院办好法学本科专业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说明我院申报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会有足够的来自于法学学科的支撑。2.建设目标

  法学学科建设总体目标是:完成专业增设工作(2008年增设法学专业、2010年增设知识产权专业、2015年增设社会工作专业),扩大稳定本科办学规模;完成法律系教研室组建;制定法律系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法律系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确定专业建设重点,通过教育部办学水平评估。通过组建一支学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学术研究队伍,做好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保障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国家级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行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形成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形成本学科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架构和办学模式,把法学学科各专业建设成为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夯实牢固的基础。具体的建设目标如下:

  (1)办学层次多元化以联合办学的方式举办研究生教育,努力提升办学层次,为我院独立举办研究生教育创造条件。(2)深化专业建设加强重点专业和学科建设,力争建立1个校级重点学科专业,力争成功申报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或重点专业。学科专业设置基本齐全:到2012年,本学科本科专业达到3个左右,并力争建设1个省级精品课程。(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师生比控制在1:20以下,专任教师和教辅人员达到45左右。在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45%左右(其中教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0%左右),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达80%以上(其中博士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20%以上);双强型(教学、科研)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双师型教师达20%以上、复合型(具备两门以上异质学科的知识结构)教师达10%以上。按照广东省教师队伍建设的“千百十工程”的要求,力争培养1名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学术带头人、2—3名校级学术骨干。(4)拓展教学建设成功申报1门省级精品课程;力争获得1项以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省部级优秀教材奖;参照国家及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的有关标准,在实验场地、设备、师资、教材、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法律实验室、模拟法庭建设,争取成功申报1—2项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建立4个专业实习基地;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力争在法学专业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达到本专业课程总门数的10%以上。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自行开发一定数量的多媒体课件,各专业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达到课程总学时的15%以上。培养1—2名以上校级教学名师,力争获得1个以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3.建设内容及措施(1)组建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在金融法、经济法、涉外经济法、知识产权法、民商诉讼法等学科培养、引进2-3名在广东省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引进6-8名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大发展后劲的中青年学者,再培养10-1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40岁以下的校级青年学术带头人。(2)科学研究办好法学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及其他新设研究所,为下阶段建成1个省部级文科研究基地夯实基础;每年参加国际或国内大型学术会议10人次;校级课题立项每年1-2项左右,力争每年成功申报省部级课题1-2项,每两年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1项;教师每年人均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篇以上(其中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人均1篇以上);力争出版专著1-2部。(3)加强条件建设

  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学院每年增置法学图书2000册以上,法学图书总数达6万册;力争建立法学图书室;建立法学专业学生活动中心,配置计算机60台,供学生学习和研究使用。

  (4)做好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做好学科建设所需的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提高获取情报信息的技术手段。加强校、院两级图书资料、文献、科技情报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建设完善学校校园网,在校园内实现网络化教学与管理,建立起先进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完善各类管理系统,构建虚拟的校区服务平台,应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构建电子化图书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提供的光盘数据库远程检索服务,国际国内联机检索服务,加强重点学科资源建设。(5)学术交流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外国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继续与加拿大北爱尔伯特理工学院、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英国威尔士教育联盟等院校开展专本硕、本硕项目的合作,力争在5年内选派1—2名教师和3—5名学生到上述大学和其他外国高校学习,争取引进1名以上外教和1门专业精品课程;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启动和发展法学专业的留学生教育。(6)学科与研究方向建设①法学专业重点突出经济法和金融法方向,致力培养精通经济与金融法律规则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满足广东和泛珠三角地区对金融法、经济法和知识产权法方面的人才需求,为维护经济与金融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提供法律人才保障。通过8至10年的努力,争取建立金融法、经济法硕士点。②在办好法学专业的基础上,将于2010年开始增设知识产权专业,拟每年招收学生

  100名,四年后达到在校生400人的规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知识经济,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通过5—8年的努力,争取建立知识产权硕士点。

  (7)建设措施①以培养金融与经济法制人才为特色。本学科相关专业方向主要依托我院金融证券专业、经济专业的传统办学优势,致力培养金融与经济法制人才。注重经济法学理论的研究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紧密结合,注重解决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经济法理论学科的最重要的作用之一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法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法学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够给应用经济学足够支撑的理论经济学科来。

  ②着重专业设置的复合型专业特征。经济法学与经济学具有的天然的密切联系,为适应形势要求,坚持复合型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科交叉,努力开创新学科方向。理论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够推动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研究,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方法、实践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大力推动学科交叉,才有可能提出新的学科方向,从而推动法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并为解决我省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③课程设置与学术研究以经济法、金融法为取向。本学科将以金融法、经济法等特色课程来支撑经济法方向专业的发展。加强对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群体的培养。强化对项目的审批、检查、评估等各环节的力度,提高青年人才队伍和地区人才队伍的学术水平;更多地加强对有一定影响力和有较高学术积累的学术团队和学者的资助,提高他们的原始创新能

  力。探索适宜机制,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学者,引进“三高”人才,特别是将帅型人才,所谓“三高”人才是指职称高、学位学历高、外语水平高的人才。

  ④加强校际合作,充实教学体系。知识产权专业是一个新的专业,目前国内各高校没有比较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为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专业的建设,学科通过与国内其他高校合作、交流,及时了解知识产权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动态,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丰富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内其他高校基本保持一致。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倡规范性研究,重视研究方法与国际接轨,定期举办研究方法论讲习班,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交流研究方法,提高理论经济学学科的整体学术研究水平。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国门,向国内外优秀学者学习理论经济学学科先进的理论、方法。

  ⑤进一步完善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法学学科点现有的研究方向比较分散,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比较少,科学研究的力量还在成长的过程中,科学研究资源还很有限。学科点的各研究方向在今后的学术交流与相互融合方面有待于提高和相互融合。我们将立足于本校,放眼于未来,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内同行的先进经验,结合社会需要,创建出具有自特色的理论经济学学科体系。(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设规划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工商管理的支撑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的面向广大社会的技术学科,它建立在数学、电子学(特别是微电子学)、磁学、光学、精密机械、管理等多门学科的基础之上。但是,它并不是简单地应用某些学科的知识,而是经过高度综合形成一整套有关信息表示、变换、存储、处理、控制和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与规模的科学,主要包括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和人工智能等。计算机技术则泛指计算机领域中所应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的系统技术、软件技术、部件技术、器件技术和组装技术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五个分支学科,即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织与实现、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门学科相结合,改进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促进了各门学科的发展。过去,人们主要通过实验和理论两种途径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现在,计算和模拟已成为研究工作的第三条途径。为此它将对工商管理学科方面,计算机可用于完成统计、计划、查询、管理思想集成、市场分析、辅助决策等提供方法和工具,强有力地促进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

  我校的计算科学与技术主要依托1个系1所4室,即计算科学与技术系、软件研究所以及经济与硬件实验室、软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其中电子商务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已经形成稳定而有实力的教学科研队伍,该学科有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30人,在SCI、EI等杂志发表《SoftmagneticdevicesappliedforlowzeroexcursionfourmodeRLG》、《MicrostructureandcharacteristicsofSmCoCu/Cothinfilms》等论文发表11多篇,CSSCI等核心杂志100多篇,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政府及大型国有企业委托项目30多项,研究领域涉及在高密度存储技术、高精度光电信息测试技术、计算机安全、网络业务管理系统、路由器系统、票据识别、电子商务、网络教育及应用和软件中间件等关键技术以及应用上取得了突破,形成了一批大的科研成果;为工商管理学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建设目标

  为进一步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工商管理学的支撑作用,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实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建设目标为:组建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条件建设,做好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积极开展

  科学研究取得国家级科研项目和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学科方向建设。力争到2018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级学科硕士点,并以此为基础,拓展本学科的覆盖面。建设期间,完成国家级课题3-5项,省部级课题10项,在国家一级刊物或影响因子2.8以上的SCI发表论文10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3部,提高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提升科研能力。3.建设内容及措施

  (1)组建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引进3-5名在广东省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培养、引进3-5在市内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大发展后劲的中青年学者,10-15名

  具有博士学位40岁以下的校级青年学术带头人。(2)科学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的科研攻关能力,申请国家级科研课题,增加三大索引论文数量。

  紧跟广东省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成果转化的步伐,建立产学研基地。争取每三年分别承担1-2项国家级、广东省重点、重大科技项目,在计算机基础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1-2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二、三等奖。在一级学报上发表论文3-5篇。

  (3)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条件建设继续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公共实验平台的建设和投入,建立通讯实验室,购置小型机。把网络实验室和软件实验室分别改造成为网络工程实验室和软件工程实验室。使本学科生均设备占有量达到15000元以上。(4)做好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做好学科建设所需的图书文献、信息资料的支持和保障工作,提高获取情报信息的技术手段。加强院系两级图书资料、文献、科技情报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建设完善学校校园网,在校园内实现网络化教学与管理,建立起先进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完善各类管理系统,构建虚拟的校区服务平台,应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构建电子化图书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提供的光盘数据库远程检索服务,国际国内联机检索服务,加强重点学科资源建设。

  (5)学术交流与美国、法国、英国等建立学术交流合作关系,请国外专家2-3人次来本学科作学术交流报告。派遣2-4为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0人次参加国内高级别的学术会议。(6)学科方向建设我校的计算科学与技术主要依托1系1所4室,即计算科学与技术系、软件研究所以及经济与硬件实验室、软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其中电子商务实验室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本学科主要学术团队包括44人,以计算科学与技术系师资队伍为主体整合校内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仿真、过程控制)、计算机系统结构(网络、分布式计算)和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数据库等)研究的师资力量。计算科学与技术学术团队分为三个层次: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后备骨干。有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3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其他人员都具有硕士学位。从学术队伍看,本硕士申报点师资力量,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合理。我校计算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信息安全工程与技术、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金融信息化工程等方面,这些研究内容和方向的开展对我校工商管理学科博士点的建设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7)建设措施①注重管理科学的研究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紧密结合,注重解决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最重要的发展动力之一是管理实践开发,只有将计算科学与技术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管理实践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计算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应未来发展特点、具有特色的计算科学与技术研究成果。②加强对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群体的培养。强化对项目的审批、检查、评估等各环节的力度,提高青年人才队伍和地区人才队伍的学术水平;更多地加强对有一定影响力和有较高学术积累的学术团队和学者的资助,提高他们的原始创新能力。探索适宜机制,加大力度引进国外高水平学者,特别是将帅型人才。③加强学科交叉,努力开创新学科方向。计算科学与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能够推动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研究,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同时也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方法、实践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大力推动学科交叉,才有可能提出新的学科方向,从而推动管理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并为解决我省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④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倡规范性研究,重视研究方法与国际接轨,定期举办研究方法论讲习班,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交流研究方法,提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整体学术水平。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国门,向国外优秀学者学习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工具。⑤完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目前,学科方向研究人员比较分散,对于有效整合研究力量和资源有些困难。学科点的各研究方向在学术交流与相互融合方面有待于提高和深入展开。我们将立足于本校,放眼于未来,学习、借鉴和引进国内同行的先进经验,结合社会需要,创建具有广东金融学院特色的“计算科学与技术”学科体系。⑥大力加强重点学科的研究方向建设,要根据学科梯队的优势、科研基础及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需要来设置研究方向。重点学科应选择一两个重点研究方向进行攻关,通过争取承担大型重点科研项目,创造出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一)现状分析学校各种基础设施完备,教学及科研设备较齐全,能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及研究生培养需要。1.校舍建设功能齐备,可以研究生培养提供基本教学、生活保障近年来,学院投入2.5亿元拓展校园面积,进行包括校舍改造和校园环境整治等内容在内的校园建设。2008年又投资2.5亿建设北校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学院北区第一期工程超过9万平方米基本竣工并投入使用后,学院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用餐等一批教学生或设施等在内本部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全部教学设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学院加大传统课室改造力度,目前已拥有多媒体综合课室72间,2008年12月底将完成覆盖60个课室具有录播功能的高性能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设。另有教学数字电视系统和红外听音系统、数字语言实验室1间、同声传译实验室1间、语音实验室4间等语言学习环境。特别是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条件准备方面,学院领导高瞻远瞩,在新校区规划中预留了可专门用于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楼和宿舍楼,以及研究生社团办公室及研究生活动中心,以为学院申报硕士学位学科授权资格留下了硬件设施的扩展空间。2.实验室体系完善先进,共享性和实用性突出近年来,我院投入约4500万元用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对各类实验室进行了重新的规划改造,已建成设备较为先进、布局较为合理、功能较为齐全的实验教学中心,实

  验条件大为改善。实验中心是一个基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构建的信息化通用系统,以高速以太网(千兆骨干,10/100兆到桌面)和Client/serverIntranet/Internet为运行平台,以数字多媒体技术为示教系统,以卫星接收、扫描识别为信息采集输入手段,以网络打印、网络硬盘和光盘刻录为输出保存方案的硬件设备系统,同时配备一定专业化软件、综合案例、数据、图表、知识系统等要素,构建出一系列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虚拟现实环境,以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并支持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项目开发。目前建设的实验室有金融实验室、保险实验室、模拟银行、国际贸易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ERP管理实验室、市场营销综合实验室、财务会计综合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应用心理学实验室\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验室、商务英语实验室、数字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等29间,总面积4369平方米。其中由金融、模拟银行、保险和货币博物馆整合的金融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5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为学校学科建设、科研、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设备及师资保障。

  3.图书资料较丰富,为从事科学研究提供良好资源保障我院图书馆由院本部总馆和肇庆校区分馆组成。总建筑面积近8785平方米,共有书库6个,各位阅览室6个,阅览席位500多个,每周开放时间达70小时。图书馆藏书125万册,其中外文图书7000余册,期刊合订本13000余册,中外文现刊2167种。馆藏文献以经济、法律、英语、计算机类书刊为主,其中经济类图书占全馆藏书的30%。除了纸质印本资源外,图书馆存有电子图书15万种。数字资源建设以引进权威资源为主,自荐特色资源为辅助,现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经济信息网、wind中国金融数据库、中宏数据网、人大复印资料、国泰君安金融数据库等多种数字资源及超星电子图书,自建有馆藏书目数据库、《金融教学参考(内刊)》数据库等。另外,作为广东网络图书馆的成员馆,我院图书馆可以共享广东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全馆依托SULCMISⅢ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构建了随书光盘发布管理系统,TPI全文数据库检索发布系统等,设施先进、通畅高效的网络服务平台,使得图书馆服务除了提供传统型服务外,提供网络服务,还提供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网上服务,并实现了图书馆业务的全面网络化管理。实力雄厚的图书资源,为我院经、管等学科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使得我院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规划立项提供了基本条件。4.校园网建设水平较高2001到2008年,我院根据《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通过01年、05年和08年三期校园网建设工程的集中建设,完善了“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高速出口带宽”的校园网;网络中心机房占地400平方米,配备2台40KV的不间断电源,具有良好的恒温恒湿系统和监控系统,是全院的数据中心,为学校设备运行提供支持。同时还配备两台万兆核心交换机双机热备主干设备,120多台高性能服务器和网络安全设备及链路优化设备,以及12T容量的光纤存储设备;校园网铺设光缆总长度达80公里,信息点数达15000个,联网计算机达6500多台,建成一个千兆以太网主干,范围扩展到全校所有教学、科研、办公、服务乃至生活场所,网络通达的教学、科研、办公建筑物数与比例96%以上。校本部出口分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34M)和中国电信网(Chinanet)(300M)两条链路,肇庆校区申请了100M链路,两校区之间通过20M专线连接。初步实现了校园内随时随地可以上网,满足了全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需要。(二)建设目标根据学院“十一·五”规划,学院在本科建制建设完成初级阶段之后,学院工作重点就由本科建设巩固阶段,逐步转向研究生教育的申报工作中来。为配合学院办学层次的提升,学校公共设施建设也就应该围绕着办学目标的转换而转变。在满足本科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公共设施就应该转向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上来,这时高等院校的发展规律。广东金融学院的办学水

  平和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违背这条规律。根据这一导向,就我院公共设施建设而言,在近几年的基础设施完成之后的2011-2020年,学院将结合经济、管理等主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按照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基础学科、其他学科等分层次投入经费,加强对校舍用房、实验室设备、文献资料、信息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建设。通过这些硬件的建设,力争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申报科研项目、承担科研任务创造良好条件,为学科建设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建设内容及措施

  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大校园面积。结合学科发展及研究生培养特点,分层次、分批次投入,加强在校舍、实验室及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校舍建设。做好校园建设规划。我院北校区建设的第一期工程已经竣工,第二期和第三期工程分别将在2011年和2015年完成。后两期工程完成后,我院北校区建筑面积将增加26.4万平方米,我院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用餐等一批教学生或设施等在内本部教学建筑面积超过6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教学用房等,全部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完全能够较好地满足研究生培养需要。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加大传统课室改造力度,实现教室100%多媒体化。在学院校园建设规划中,牢固树立“学科建设的龙头意识”,在校园建设规划时科学考虑学科发展规划。分层次、分步骤、有计划地新建主干学科专门校舍用房,为研究生教育预留小课室用房规划与设计。使得硕士学位学科授权学科被批准后,研究生学位授权学科能够有专门的研究生学科资料室、教室、讨论室,各学科有导师指导室、会议室、活动中心等,并实现100%教室的多媒体化。

  实验室建设。按一级学科建设规划进一步新建及改造实验室,对全院实验室及实验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大幅度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以一级主干学科实验室为依托,拓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实验室功能,将实验教学中心建成一个满足我校未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学科各专业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地。广大师生和研究人员可在此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进行各种模型的教学研究和仿真模拟。并为所有学科各专业软件模型提供一个资源交互共享的局域网环境,并在运行和使用中具有安全、可靠、高效、灵活的性能,成为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有力工具。把金融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ERP实验中心等实验室建设成本科生、研究生等各层次高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008-2011年新增加实验室面积1200平方米,2011-2015年新增实验室面积1500平方米,到2020年实验室面积累计7000平方米以上,增幅达30%左右。实验设备平均每年投入100-150万元,共计划内600万元左右,到2015年后设备价值达7000多万元,增幅50%。

  图书资料建设。学院本部北校区建设到2015年完成后,新的图书中心面积将达到33510平方米,货币博物馆8605平方米。在图书资料建设上,以学科建设为契机,学科分类建设的步骤建设图书资料。增加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和外文期刊的订阅,使学校图书资料总量要达到200万册;重点是数据库资源建设,继续完善信息网络与数据库建设,使我院数据库总量超过30个,以适应研究生教育对科研资源的要求。继续订购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中国经济信息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EBSCO外文数据库、SpringerLink电子期刊数据库等中外文全文数据库,2008-2015年新增ElsevierScience全文学术期刊、Westlaw、BSP商业资源全文数据库、ASP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库、SCI、SSCI、等数据库、JSTOR、ESP、SAGE等数据库。

  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数字化校园是当今国内外高校加快发展提升的潮流和重要战略举措,将有力推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广东金融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包括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

  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实现“数字金院”的目的。

  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环境建设,二是资源建设,三是管理体制建设。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硬件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管理自动化系统、财务、人事、档案、电话、一卡通等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课程和电子文档的积累和建设;管理体制建设主要包括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管理队伍建设、技术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其中,环境建设是基础和前提,资源建设是核心和灵魂,管理体制建设是保障。从我院的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出发,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构建数字化校园。2006年我院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2010年初步建成,2012年全面建数字化校园。

  

  

篇八: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江汉大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与管理办法

  江校研〔2016〕15号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为进一步理顺校院两级管理,加强学位点与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切实保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订本办法。第二条硕士学位点是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单位,是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构成的教学科研群体。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学校已获准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或工程专业硕士授权类别中的领域(以下简称“一级学位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或工程专业硕士授权领域中的培养方向(以下简称“二级学位点”)以及学校列入拟新增计划的各类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项目。第四条硕士学位点建设总体目标是: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扶优扶新,突出特色,动态调整,保证质量”工作思路,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平衡、培养特色鲜明、与学校建设地方一流综合性大学目标相匹配的学位授权体系和学位授权点质量保证体系,创新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第五条硕士学位点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加强规划顶层设计,凝练学术特色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创造良好的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外部环境,包括制定修订培养方案、课程及案例库建设、教材建设、导师队伍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培养条件建设等。(三)建立绩效评估和以评促建工作机制,积极开展自我评估,坚持自主评估和专项评估相结合,构建完善的学位授权体系和学位授权点质量保证体系。(四)加强研究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理论和技术研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教学队伍,建立导师和导师组负责制,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就业指导、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工作。第二章学位点管理体制第六条学位点建设实行学校、学院两级管理,学校、学院和学位点三级运行机制。学校负责学位点发展规划、管理与资源统筹等,学院负责所属或所牵头学位点的日常建设与管理,学位点是实施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基层组织单位。第七条跨学院学位点管理由一级学位点所在学院总牵头,相关学院配合建设与运行。牵头学院负责一级学位点建设与管理及跨学院二级学位点的协调工作。第八条牵头学院指定负责人是一级学位点建设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该学位点建设规划、培养方向凝练、培养方案制定、导师培训、学位点评估等工作。二级学位点负责人是该二级学位点建设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所在学院同时为该二级学位点的责任学院,并在一级学位点管理下,开展二级学位点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学院分管研究生教育院长负责研究生教学日常管理、研究生招生就业、政治思想教育等工作的管理与协调。学术方向带头人是学术方向建设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所在学院同时为该学术方向的责任学院,负责该研究生培养方向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对一级、二级学位点负责。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教学、培养和思政育人的第一责任人。第三章学位点建设工作第九条学位授予、学位点评估、学科评估、学位点建设规划、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导师遴选与考核、

  研究生培养方案、招生专业目录编制、年度招生简章、学生项目评审、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科学道德

  与学风建设等工作由一级学位点牵头学院负责组织,二级学科责任学院或培养方向责任学院协助一级

  学位点牵头学院做好相关工作。

  第十条研究生教学工作安排和教学过程管理由一级学位点牵头学院根据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负责组织

  实施,二级学位点责任学院或相关学院配合落实教学任务和过程管理。

  第十一条研究生招生命题、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以二级学位点为单位组织进行,研究生人数较多的

  二级学位点可按学术方向组织进行。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论文选题须经二级学位点责任学院审

  核。

  第十二条学位授予名单须经一级学位点牵头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通过。

  第十三条一级学位点牵头学院每年至少召开2次一级学位点工作会议,组织教师研究学习国家有关

  文件政策、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与二级学位点责任学院、培养方向责任学院共同研究学位点

  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情况,会议纪要报学校研究生处备案。

  第十四条学院以二级学位点或研究生培养方向为基层单位设立组织机构

  (研究所、研究室)

  或设置固定工作场所,便于二级学位点或学术方向研究生导师团队独立开展学位点或学术方向建设。

  学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确保顺利开展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

  第十五条各学院负责本院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条件成熟时应设立

  研究生教育教学专职管理岗位和兼职管理岗位。管理岗位须由有研究生教育经历的教师或管理人员担

  任。

  第四章经费管理与绩效评估

  第十六条学校根据学位点年度工作任务和预算,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支持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

  育,以保证学位点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学位点建设经费使用按国家、省、市及

  学校财务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学位点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学位点立项建设、学术方向建设、导师培训、学术交流、学位点

  工作会议、校内外研究生培养条件建设、研究生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案例研究与案例库建设、

  教学教务管理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的资助、研究生招生就业宣传工作等。

  第十八条学位点建设绩效评价与学校绩效评价工作同步,学位点建设绩效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人才培

  养特色优势、是否拥有与人才培养方向一致的高水平科研项目和科研学术成果的产出、体现高水平研

  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性成果、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激励教师努力工作和研究生努力学习的高效率

  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十九条学位点评估采取政府评估和学校自评自查相结合方式。政府评估结果作为学位点评估的主

  

篇九: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22x2上海高校布局结构大学园区主要高校主要优势学科专业杨浦教育园区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微电子金融材料闵行紫竹教育园区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机电教育等松江大学城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海立信会计学院等纺织外语法学会计工程等南汇教育园区上海电力学院托普学院思博学院工商外国语学院等电力外语管理等临港新城教育园区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机学海洋水产航运物流大学园区主要高校主要优势学科专业制造业等奉贤海湾大学城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商学院等化工教育商贸旅游等22x2高校布局的完成使得高校得以更加紧密地贴近和服务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顺应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上海市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指导意见》(学位〔2008〕29号)和《关于做好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工作的通知》(学位〔2008〕30号)的精神和要求,结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上海市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一、上海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一)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需求及发展战略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未来几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肩负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办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面实施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等十分艰巨的使命,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凸现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着的来自人口、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巨大约束,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由此,对上海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学科专业布局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工作显得更为重要,要求在推动“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自主创新城市的建设和上海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方面能够真正发挥出主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价值与作用。新世纪以来,上海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三二一产业方针和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城市的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申办世博会取得成功,“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城市建设和管理取得新突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截至2008年底,上海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3698.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测算方法,以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上海人均GDP已经达到73124元。按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率来计算,全年上海人均GDP达到10529美元,首次突破一万美元大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新要求,认真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未来几年上海将紧紧围绕全国发展的大局,积极谋划和思考着力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加快推进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圆满完成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办任务和全面实施国家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等多篇大文章,主动做好“三个服务”,力争实现“两个率先”,继续走在发展前列,继续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卫,进一步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确定为:上海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形成“四个中心”基本框架,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阶段性进展。主要目标是:继续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重大转变,生态型城市建设取得全面进展,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科教兴市主战略实施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城市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8%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率先形成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开放型城市经济体系的框架;市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更加普遍、更加均衡地享受更多更好的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社会公共安全管理能力明显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实现社会保障基本全覆盖;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功能不断完善,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为此,未来几年上海的工作重点将主要放在如下几个方面:1.牢牢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环节,营造激励创新的体制环境,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重点推进集成创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抢占科技

  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2.坚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整体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按照形成服务经济为

  主的产业结构的方向,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注重发展知识经济,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发展集群经济,实现产业布局结构的转变。加强环保与生态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率先发展先进文化,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花更大力气解决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大力促进城市和谐安康;

  4.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聚焦突破,率先推进浦东新区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体制创新,深入推进政府、企业、市场、社会联动配套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5.坚持以办好世博会为载体,加快完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和文明发展环境;提高国际交往的能力,推进城区、郊区协调发展,促进上海与长三角共同发展,实现与中西部互动发展。

  上海工作重点的确认,将深刻地影响和左右着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要求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布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等方面自觉地予以呼应,提供有效的支撑:

  一是以创新为主动力的城市发展模式,要求上海教育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知识支撑;

  二是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产业结构,要求上海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以全球化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功能转型,要求上海教育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提升国际化程度;四是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区域合作发展为取向的城市空间布局,要求上海教育增强服务辐射功能;五是以构造文化大都市为主要载体的城市软实力发展,要求上海教育在城市精神塑造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六是以满足市民全面发展需求为宗旨的城市发展理念,要求上海教育提供全覆盖、高素质、多样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二)上海高等教育现有布局、结构上海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轫地之一,其历史可以上溯到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的创立。此后,上海始终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以其先人一步的发展模式和卓越优异的办学质量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持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应该说,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上海高等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其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也堪称一流;而随着“2+2+X+2”上海高校布局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上海高等教育服务与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在上海市委、市府的直接领导下,上海市教委正着手在全市高校范围内开展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通过高校、政府与专家间的有效互动,帮助高校在着眼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宏观需求及提供有效服务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学校发展的空间、明确发展的方向,完善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自主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上海高校的新一轮内涵建设步伐,上海高等教育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望明显增强。1.已建立较为完整的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上海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镇,高等学府云集,现有高等院校62所(其中,“985高校”4所,研究生院高校6所,“211高校”10所),其中本科院校32所,高职院校30所,另有独立二级学院5所。在32所本科院校中,博士学位授权高校19所,硕士学位授权高校23所,学士学位授权高校30所。其他的研究生培养单位还有1所市委党校和32家科研院所(其中17家单位的学位工作由其上级部门集中管理,如中科院在沪各研究所、中船重工在沪研究所等)。2008年全市在读研究生95498人(不含军事院校),其中博士研究生22713人,硕士研究生72785人,分别占全市在读研究生的23.8%和76.2%(参见表一)。

  表一2008学年度上海分学科研究生人数

  学科门类

  毕业生数

  招生数

  在校生数

  预计毕业生数

  总计

  25,753

  32,142

  95,498

  35,308

  哲学

  278

  304

  935

  350

  经济学

  1,880

  1,964

  5,635

  2,236

  法学

  2,109

  2,733

  7,449

  2,531

  教育学

  1,080

  1,214

  3,597

  1,440

  文学

  2,430

  2,937

  8,751

  3,455

  历史学

  338

  377

  1,183

  442

  理学

  2,687

  4,149

  11,853

  3,985

  工学

  8,542

  11,000

  33,600

  12,817

  农学

  174

  304

  812

  242

  医学

  2,748

  2,851

  8,648

  2,734

  军事学

  18

  4

  17

  8

  管理学

  3,469

  4,305

  13,018

  5,068

  资料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统计手册2008》

  上海已经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体系。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实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中,上海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1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不包括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中不包括一级学科授权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其中博士学位授权涵盖了《专业目录》89个一级学科中的69个,占77.5%,硕士学位授权涵盖了80个一级学科,占89.9%(学位授权空白的学科主要是受上海地理特征和城市功能定位的限制,如兵器科学与技术、林业工程、军事学等)。

  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的力度。一方面,针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积极开设了一批新的学科专业,主要分布在数字媒体、金融工程、信息安全、影视艺术及会展经济、文化产业、航空航天工程等新兴学科专业领域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所急需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上海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水平得到整体提高。目前,上海高校已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30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6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8个。上海所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已经覆盖了上海所有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2.倡导“三区联动”,完成“2+2+X+2”高等教育发展总体布局“十五”期间,上海高等教育顺应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和城市建设的推进在空间上完成了形态布局调整,目前已基本完成了“2+2+X+2”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参见表二)。其中,第一个“2”是指南北两个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核心的高校集聚地,即杨浦大学城和闵行紫竹科学园区;第二个“2”是指东西两个采取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建设相结合的大学园区,即松江大学城和南汇科教园区;所谓的“X”是指建设若干个与产业联系密切的特色高校,如在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新校区,在安

  亭国际汽车城配套建设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等;而最后一个“2”是指新建的临港新城教育园区和奉贤海湾大学城。

  表二“2+2+X+2”上海高校布局结构

  大学园区

  主要高校

  主要优势学科专业

  杨浦教育园区

  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微电子、金融、材料、城规等

  工大学等

  闵行紫竹教育园区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机电、教育等

  松江大学城

  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外语、法学、会计、工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立程等

  信会计学院等

  南汇教育园区

  上海电力学院、托普学院、思博学院、工商外电力、外语、管理等

  国语学院等

  临港新城教育园区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海洋、水产、航运、物流、制

  等

  造业等

  奉贤海湾大学城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化工、教育、商贸、旅游等

  学院、上海商学院等

  “2+2+X+2”高校布局的完成,使得高校得以更加紧密地贴近和服务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顺应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实上,高校空间上的进一步集聚,也提高了上海高等教育资源的集约化和共享度,进一步提升了高校提供知识服务的“能级”。按照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原则建设的大学园区,在进一步聚集高校资源的同时,更是加大了对社区开放的步伐,破除高校与社会间的樊篱,使高校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3.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率先启动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以提升上海高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为宗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增强上海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全国的能力,2008年以来上海市教委启动和开展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的实施,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各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上海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知识创新体系;引导上海高校走创新型、开放型和特色型的内涵发展道路,建设若干所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和一批国内领先特色院校。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倡导和大力营造“校校获支持,校校有发展,校校有特色”的和谐的学术发展生态和宽松的高校发展环境,鼓励高校依照“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积极回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主动调整和加强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真正成为自主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主力军。在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实施过程中,上海还将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突破,以确保学科专业建设的实效。(三)上海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体系和人才培养需求预测上海很早就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民国初年,当时有一些基督教大学和国立大学陆续开始招收和培养少量的研究生。1906年,圣约翰大学按照哥伦比亚特区大学条例在美国注册,从此开始了学位教育;而自1913年后更是专设大学院,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以后,上海交通大学等

  国立高校也开始相继招收研究生。上海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有着相当悠久的发展历史,也一直都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镇,

  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体系,但无庸讳言与自主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目标与要求相比,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上海市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的制定,将紧紧围绕如何有效地增强和提高上海高校知识创新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个重心,结合此次上海着力推进的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重点解决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1.围绕增强上海高校自主创新和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主线,加快推进上海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作用日益凸现,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日益受到高度的关注与期盼,上海高校主动适应服务与支撑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也在显著增强。值得关注的是,“十五”期间结合上海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高校在完成扩招任务的同时按照“三区联动”的思路也顺利地完成了“2+2+x+2”的空间布局,从形态上进一步加强了高校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联系。近年来,上海市教委高度重视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鼓励高校开门办学,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积极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而始于2008年、涉及全市范围的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则在更高的层面上整体引导全市高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主动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一工作,其意义和影响不言而喻,但其实际效果的取得还有待时日。事实上尽管近年来上海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上海各高校在破除体制障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和努力,但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和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脱节的问题仍没有真正得到彻底的解决,高等学校自主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及其潜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数据显示,上海高校将近40%的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外语、管理、会计等热门专业,社会急需的高科技研发、设计专业、新兴学科专业、复合交叉专业和技术应用性专业的创新、产生机制尚未形成;课程数量、内容及教学模式严重滞后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因体制障碍仍未在整体全局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和创新;与中科院等系统相比,上海高校在承接国家与上海各重大战略项目方面的潜力也未充分发掘,我们在诸如“神州”系列载人航天项目、小卫星项目、支线飞机项目、同步辐射系统、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等重大项目研究过程中其作用还仅仅局限于在部分领域分散、小型地参与研制,未能组织起集群式、系统性的会战,也未能真正有效地融入“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体制之中。事实上,上海高校在自主创新国家建设、上海“四个中心”城市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过程中被各方寄予了很高的期许,但过去我们高校在这方面回应不够。今后上海将通过整体规划与统筹布局,通过着力加强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着力增强上海高校自主创新和服务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上海高校真正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助力器。

  同时,上海高校在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与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等战略中大有可为。长久以来,上海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专门起草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意见》等重要文件,绘制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蓝图,要求依托国内、国际金融机构到2020年上海要逐渐实现以人民币为主体的相对自由的金融市场,基本具备适应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具备较高国际化程度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数量充足、机构合理、活力迸发的金融人才支撑体系;大力发展由具有行业领导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为骨干、中外金融机构共同组成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成为未来资金运营、资产管理、清算中心;使上海具备符合我国实际和国际通行惯例的金融法律、税收以及监管制度的城市。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人才最为关键,而这恰恰正是上海的软肋。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吸引金融人才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上海与许多国际金融中心差距最明显的地方。

  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瓶颈。上海金融学院发布的《2008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显示,相对于纽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金融业从业者所占比例高达城市总人口的10%以上,目前上海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只有18万,仅约占上海总人口的1%。相对于其他行业,金融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尤其迫切。目前,上海金融人才尤其奇缺行业领军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从事金融工程、产品开发、风险控制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只有四、五十位,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中高层金融管理人才以及高级专业金融人才缺口大,像注册金融策划师、注册财务策划师、特许财富管理师、项目数据分析师等拥有专业证书的高级金融人才紧缺,不利于业务创新;兼具金融、法律、外语、产业等方面知识,又能掌握金融服务国际运作惯例的人才也很稀缺。虽然近年来上海高校金融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行业方面仍表示高层次优秀人才紧缺,究其原因部分也与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比较陈旧等有关。

  事实上,上海在积极推进国际经济、航运和贸易中心城市建设以及大力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等过程中也同样遇到过其他一些类似的问题。应该说,上海高校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进程中完全可以大有作为,但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调整相关学科专业方向。

  2.重点建设与整体提升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加大对地方高校尤其是其一些特色院校和品牌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对于支撑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完成中央对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要求至关重要

  上海高校是培养研究生的主要力量,2008年上海共有在读研究生95498人(不含军事院校),其中高校89778人,占94.01%。部属高校整体水平较高,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占比也较高,相对而言,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尤其是博士生的规模占比更低(参见表三)。

  表三2008学年度上海高校研究生分布情况

  在读研究生

  总人数

  部属高校

  人数

  比例

  地方高校

  人数

  比例

  合计

  89778

  66078

  73.60%

  23700

  26.40%

  博士生

  20169

  17336

  85.95%

  2833

  14.05%

  硕士生

  69609

  48742

  70.02%

  20867

  29.98%

  资料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统计手册2008》

  毋庸置疑部属院校为全国和上海的发展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长。与中央部委属院校相比,地方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往往更贴近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相对更大一些,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也逐渐培育和建设了一批特色院校和品牌学科,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然而,相对于“985高校”和“211高校”,大部分地方院校所能得到的资源和支持还是相当有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影响与制约地方院校发展的瓶颈,整体上不利于上海高等教育营造一种和谐竞争的学术生态和发展环境。

  事实上,上海还是有一批相当不错的地方院校,他们办学历史相当悠久,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缺乏高一层次研究生教育的资格,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也造成优质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例,该校成立于1960年,至今已经有近五十年的办学历史,在国内外都有相当的影响,该校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有经贸、管理、金融、法律四个方面的综合专业素质,能够运用理论研究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主,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事实上,学校在WTO多边贸易体制研究方面尤其独树一帜,为中国最终加入世界关贸协定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时至今日依旧是中国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重要智库。但是,学校目前同样也面临着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困扰,客观上对学校进一步集聚和建设一支顶尖的国际贸易

  研究教学团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校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方向带头人较缺,人才培养结构出现断层,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学校作用的充分发挥。

  3.需要认真审视我们传统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变单纯注重高层次学术人才培养而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重视不够的倾向,真正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与探索步伐

  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无论是师资配置还是学科及课程设置等都倾向于单纯的学术型研究人才的培养,而面向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需要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相对不足。相对而言,在美国授予的硕士学位中,具有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高达56%,几乎近80%的硕士生并不要求接受大量的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近年来,上海开始加大研究生教育改革力度,其中2005年开始的“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尤其关注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创新机制联合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走出了关键的一步;此外,上海近年来也持续加大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力度,目前上海共有19所高校招收17种专业学位研究生,2008年在读人数接近4万。

  今后,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将特别关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特别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改革,包括研究生培养模式等制度的改革与突破,而在学科布局方面则更需要向应用型领域倾斜,加大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力度,结合上海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向高端的进一步延伸以适应和支撑上海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在有条件的高校率先开展高等职业类研究生教育的布点与尝试。

  二、上海拟新增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全国各区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上海制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的精神,2008—2015年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是:按“需”少量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优化学位授权学科的结构,控制高校盲目扩张、趋同发展,突显高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建设,有效增强和充分凸显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对提升上海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与支撑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设的实效。在2008—2015年期间,上海不再新增科研院所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而是通过加强构建产学研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同时,上海拟在现有的高校中,到2015年之前新增1所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2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如表四所示)

  表四2008—2015年上海高校学位授予单位发展动态目标(单位:所)

  类别

  年份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5

  博士单位

  合计普通高校军事院校

  22

  22

  22

  22

  23

  23

  19

  19

  19

  19

  20

  20

  1

  1

  1

  1

  1

  1

  硕士单位

  合计普通高校军事院校

  39

  39

  39

  39

  41

  41

  22

  22

  22

  22

  24

  24

  1

  1

  1

  1

  1

  1

  在本规划期内,上海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学科、专业名单如表五所示。

  表五2008—2015年上海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学科专业名单

  学校

  授权学位

  授权学科、专业

  授权时间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博士

  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12年

  上海政法学院

  硕士

  法学、社会学

  2012年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程硕士机械工程、环境工程、控制工程等领域

  2012年

  三、上海拟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授权学科、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上海学位授予体系建设包括近期正在全市高校范围内开展的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

  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其指导思想都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进一步提升上海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及其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指导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的依据。《上海市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正是瞄准了国家尤其是上海今后一段时间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以及上海学位授权体系建设所要突出解决的几个关键,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很有必要,也已具备了相当的可行性。

  (一)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位授予体系发展建设需求的适应性分析1.新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位授予体系发展建设需求的适应性分析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是目前我国仅有的以培养国际经济贸易专门人才为主的两所专业性高等院校之一。自1960年建校以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一直是国家培养国际经济贸易专门人才和进行理论、政策研究的基地。特别是1985年以来,学校在我国争取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中,为国家做了大量理论和对策研究工作,培养了一批专家级的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专门人才,并为中央的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而在上海积极建设“四个中心”尤其是国际贸易中心的进程中,学校也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提供了大批高层次的外贸类实务专才。新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对于推进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及多边国际贸易运行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尤其是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完善上海学位授予体系的关键环节。(1)新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学校集聚高层次国际贸易研究专门人才,有效回应世界贸易发展以及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需要,更好地建设和发挥国家及区域国际贸易相关研究中心和智库的作用,尽快形成国际贸易研究的人才高地。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了,2007年度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国际贸易国,国际贸易积极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当然也由此带来诸多国际贸易间的纠纷与矛盾需要处理和化解。在此过程中,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专家学者们作了大量的工作,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大量重要的咨询和建议。然而,国际贸易形势发展很快,贸易形式从传统的货物贸易向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在内的“大贸易”拓展,贸易政策也由此向其他相关领域延伸,并要求建立内外贸一体化的国家管理模式,建立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贸易运行平台;而2008年的金融风暴,更是搅动了整个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更有可能带来整个世界贸易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中国在此其中将无可争辩地处在变革的中心,历史赋予学者们以难得的机遇,并要求他们真正肩负起代表中国参与新的国际经济格局研究与建设的重任,这对研究者的要求是极高的,应该作为国家战略予以高度的重视和重点的支持。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具备了担负起这一重任的基础,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组建的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已成为国家参与多边和区域性贸易谈判的重要技术支撑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以及上海市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研究机构和决策咨询思想库;2007年9月,王新奎校长作为专家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4次集体学习作了“扩大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专题讲解。但是,缺乏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现状严重地困扰着学校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去吸纳顶尖的优秀人才;同时也无法吸纳优秀的青年学子去

  建设和扩大这样一支高层次的研究队伍,真正符合国家的利益去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提供国家需要的决策咨询性意见和建议。

  (2)新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上海学科结构的完善与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需要。

  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包括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是既定的国家战略,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与时俱进和新的知识储备。应该看到,就学科性质而言国际贸易比较传统,从斯密和李嘉图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诞生算起已经有230多年的历史,但现代贸易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国内的学科建设并未能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传统的国际贸易学科需要随着事业的发展同步扩展。在这方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有其优势,关键在于学校长期以来一直紧紧跟踪着国际贸易事业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学校始终占据了学科发展的前沿。依托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原有的学科建设基础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上海国际贸易学科的创新发展和新型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的造就。

  (3)新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造就大批新型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以更好地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需要。

  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就是大批高层次人才的造就。然而,上海高校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能力有限,目前仅有复旦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两所高校设有两个国际贸易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每年招收的博士研究生不足10人,这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得要求是不相称的,这样的人才培养规模也是难以真正有效地支撑起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新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不仅可以扩大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规模,而且也有助于造就新型的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他们是有一定理论素养的、通晓WTO规则、能够解决贸易争端、制订贸易政策、管理贸易企业、开辟贸易渠道的高层次人才,既懂传统的货物贸易,也能够从事服务贸易、知识技术和专利贸易、生产要素贸易的研究和分析;既能从事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也掌握产业内、产品内贸易的新动向;既掌握贸易方面的知识,也了解金融、投资和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2.新增上海政法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位授予体系发展建设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上海政法学院始建于1984年,原为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翌年改组为上海法律专科学校,1993年4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与原上海大学文学院法律系合并组建上海大学法学院,2004年9月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院校。上海政法学院隶属于上海市委政法委,受上海市司法局领导,是一所专门培养高层次政法干部的摇篮。

  (1)新增上海政法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符合上海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发展目标与趋势的要求。

  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浦东在全国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开始进入接轨国际惯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次和新阶段,要求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要求,聚焦突破,率先推进浦东新区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体制创新,深入推进政府、企业、市场、社会联动配套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十一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环,浦东先行先试,有助于推动上海整体实现政府转型,探索公共服务型政府体制和机制的目标与任务。为此,既需要加强理论探索的力度,同时也需要加大符合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要求的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2)新增上海政法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依托行业支持,造就大批高层次政法人才。尽管近年来上海市政法系统陆续招录了一些高学历人才,但是队伍结构中高学历人才短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2006年,上海政法系统有干警6万余人,其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约1.2万余人,占总数的20%;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仅有955人,仅占总数的1.5%。这样的队伍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的目标不相匹配。随着改革的深入,诸多新型的法律问题首先会在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露头,正确处理的难度不断加大。上海政法队伍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亟需进一步提高队伍的综合

  素质。上海政法学院具有强有力的行业支撑,有条件与政法系统管辖的监狱管理、社区矫正、禁毒、社区法律服务等实际工作部门紧密结合,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政法人才,以适应上海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需要,体现了上海“四个率先”的要求。

  3.新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位授予体系发展建设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经、管、文、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以多层次职业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学校先后经历了“树全国半工半读一面旗帜”、“当成人教育战线的排头兵”、“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等三次历史性跨越,建校48年来为上海乃至全国先后输送了各级各类企业一线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八万余名,培养了以包起帆、李斌、郁竑、唐建平等为代表的150余名市级、国家级高技能劳模人才,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应,学校被社会誉为劳动模范的摇篮、高级技术人才深造的平台。

  新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对于推进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于确保上海“四个率先”目标的实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布局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上海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建立。

  (1)新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符合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需要,对于确保上海“四个率先”目标的实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未来几年上海的工作重点已经明确,那就是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牢牢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环节,积极推动上海产业布局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大力促进上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持续增强上海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上海“四个率先”的目标与任务。伴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兴高级专业技能人才将日益紧缺,相关人才的集聚与培养成为影响上海能否顺利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2)新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有助于上海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回应中央关于加强和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要求。

  中国社科院相关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总体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而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甚至已于2005年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的重要特征就是技术密集,技术密集的本质是智能密集,因此后工业化阶段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上的人才的适应性和工作能力提出了的更高要求,对生产环节的“一线工程师”不仅提出了数量要求,更提出了高层次技术内涵和质量要求。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高等教育发展经验表明,进入技术密集型的后工业时代多层次工程人才培养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需。事实上,为了有效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普遍重视和加强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大力发展应用科技大学教育体系,从而形成和建立起与传统大学教育并驾齐驱的两元制的高等教育体系,创造了工程类、经济类和社会服务类学士和硕士层次的培养模式。目前,德国社会的工程社会服务类人员中有2/3左右的工程师和1/2左右的企业经济类人员和网络工作人员都毕业于各地的应用科技大学。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增长。在英国,上世纪80年代末政府也开始将40多所以应用技术为培养重点的多科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这在注重学术传统的英国无疑又是一场高等教育革命。海峡彼岸的台湾,上世纪之所以能够跻身“四小龙”的行列、创造经济增长的奇迹,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其高等技职教育的繁荣与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台湾已经基本形成了包括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含研究所承担研究生教育)等在内的完整的高等技职教育体系:(1)专科学校:专门办理二年制及五年制专科;(2)技术学院:分为两类.第一类技术学院(含大学附设技术院系)以专业系所为特色,以大学部为主,研究所为辅,不设专科部;第二类技术学院系原来专科学校改制而成,保留专科部,原则上只办理大学部及专科部;(3)科技大学:以综合性系所为特色,以大学部及研究所为主力,培养高层次的技职类专门人才,甚至直至博士学位。

  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大陆的高等教育还是沿袭了以往偏重学术性教育的传统。以工科教

  育为例,2007年工学硕士毕业生为10万多名,而工程硕士仅为4万多名,这种教育发展状况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尤其是上海等地的后工业时代发展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原有的精英化高等教育体系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数量上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后工业时代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的供求矛盾。事实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努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大力发展以强调高技术、应用技术为主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势所必然,同时也将成为调整与优化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3)新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有助于上海高等教育真正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与探索步伐。

  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上海近年来推出的“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改革试点工作,在面向社会实际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方面继续做出积极的探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进一步拓展,将有助于这一改革探索的进一步深入。

  (二)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及其主要学科的现有条件和水平分析1.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及其主要学科的现有条件和水平分析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是目前我国仅有的以培养国际经济贸易专门人才为主的两所专业性高等院校之一,学校已形成了以国际贸易学专业为核心,包括国际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国际经济、物流管理、国际金融、国际法学、商务外语等新兴应用型专业在内的国际贸易学科群,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综合优势明显。(1)长期从事WTO事务研究,使得学校得以始终占据国际贸易领域发展的前沿,既为学校赢得了众多的荣誉,同时也为学校学科发展与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WTO研究领域的特殊贡献使得学校有能力在国内引领相关学科的发展。作为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的国际贸易学科,早在1987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1个研究所、1个国际商务实验中心、1个培养模式实验区和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其中,国际经贸研究所是上海市第一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国际商务实验中心为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而外贸经济同时也是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重点建设项目。之所以能够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支持,就是因为以往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WTO领域的研究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且其相关研究直接成为政府决策的依据发挥了重要的影响,2007年9月王新奎校长作为专家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4次集体学习作了“扩大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专题讲解,充分显示了学校在这一领域研究的领先程度。2004年以来,学校在应用经济学领域承担了各类研究项目93项,科研经费672.20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14项,省部级一般项目13项,获得省部级奖11项。(2)依托政策研究的平台,学校逐渐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队伍。自1986年中国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席位始,以王新奎教授和周汉民教授为代表的国际贸易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主要业务骨干就发起并参加了“关贸总协定上海研究中心”(现更名为“世界贸易组织上海研究中心”)的工作。2002年5月,学校成立了全国第一家WTO教育研究学院。二十多年来,学校上上下下都动员起来紧紧围绕着多边贸易体制、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服务贸易研究以及国际物流与运输服务贸易等领域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专著和专题报告,相关成果具有海外影响,并对政府宏观决策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校也积聚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队伍。目前,学校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有12个研究方向,涉及4个二级学科,研究人员60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7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71.66%,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34名,占56.7%。(3)结合重大政策研究,学校教学科研条件改善明显,努力构建起完整的贸易运行监控系统公共平台。随着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整体搬迁到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科建设所需要的软件及硬件条件明显改善,尤其是上海市财政投入800万元建设的“反倾销预警及咨询服务系统”,基本构建起在线计算机

  信息服务系统,包括:进口方产品进口走势全口径观测、出口方产品出口走势全口径观测、指定口岸指定产品进出口走势观测和指定企业指定产品倾销幅度观测等4个工作平台;专家咨询与管理、客户服务与管理、系统管理等3个工作模块;数据、信息、知识等3个仓库。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积极拓展建设贸易运行监控系统公共平台(如图1所示)建设,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贸易运行监控系统工作平台、与工作平台配套的开放式专家支持系统。

  贸易运行监控系统公共平台建设将为学科的进一步建设提供完整的动态数据和工具平台,并由此推动学校国际贸易学重点以贸易措施关税化为研究突破口,以基础设施、货物自由化对贸易变动的影响为分析重点,以CGE模型为工具,强化在WTO多边贸易体制、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区域贸易理论和政策以及服务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

  2.上海政法学院及其主要学科的现有条件和水平分析上海政法学院注重教学科研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已经形成以法学为主干,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语言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现有法学(含刑事司法、行政法、民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国际经济法等7个专业方向)、监狱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社会学、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学等15个本科专业。行政法学是上海市重点学科,经济法学是市教委重点学科,法学(刑事司法方向)是上海市教委批准建设的本科教育高地之一。上海政法学院注重以科研促进教学,近五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3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50项,共获科研经费500余万元,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学院坚持“立足政法、服务上海、面向全国”的办学理念,联合各相关实务部门进行科研合作攻关,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司法体制改革、人民调解制度、行政法治、社区矫正、城市安全、社会稳定等多个本地区重大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被上海市相关部门采纳,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学院依托行业优势,建立了遍布上海19个区县的实习基地128个,面向市场经济、面向社会基层、面向政法战线,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政法人才。(1)上海政法学院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经验。1993年4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在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文学院法律系的基础上,组建成上海大学法学院。上海大学于1997年获得了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两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又获准了法学理论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后又与法国巴黎第二大学联合培养法国法和欧盟法硕士。期间,学院共累计招收培养了法理学、刑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三个专业7届硕士研究生共298名。在多年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践中,学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生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培养理念和教育、管理特色。一是提出了“夯实理论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强化创新能力,拓展国际视野,培养政治合格、专业过硬的高层次法学人才”的研究生培养理念。二是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培养过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重视打造高素质、高能力的师资队伍;在教改方面,优化课程体系,开拓多元化教学新途径,针对各专业特点,探索教学新方法;在科研方面,以科研促进教学,加快构建研究生创新平台。三是加强研究生管理,培养合格人才。学院制定并认真执行《硕士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守则》,要求导师要承担教书育人“双育人”责任。注意选派责任心强、专业基础好、精力充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承担研究生管理工作。四是完善研究生培养工作质量控制体系。如建立和不断完善招生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和强化培养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导师指导质量控制体系;坚持强化毕业质量控制体系。2004年上海政法学院独立设置以后,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和国内外合作办学等方面都进一步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学院的研究生导师继续担任上海大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教学工作实际上依旧有序进行。(2)上海政法学院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已初步形成一支较有实力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31人,其中教授50人、副教授64人,副高以上职称占教师总数的34.4%,具有博士学位78人,占教师总数的23.6%。教师中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为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

  为上海市十大中青年法学家,曙光学者3人、浦江学者1人、晨光学者3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48人,教师中有多人承担了全国性学术团体的重要职务。学院还聘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80余人为特邀教授。

  3.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及其主要学科的现有条件和水平分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经、管、文、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以多层次职业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1978年起开始招收学制四年的全日制本科生;1989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至今已有20多年的本科教育经历。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应用艺术设计学院、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教学单位和1个实验实训中心、1个技师学院。教学科研涵盖工、经、管、文、理等5个学科门类、12个二级学科类别和26个本科专业,并涉及环境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物流工程、软件工程、工业设计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和工业工程等10个工程领域。学校建有节能研究所、光机电应用技术研究所、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研究所、数据库研究所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等一批面向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研究机构。建校48年来,学校秉持“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训精神,为上海乃至全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各级各类企业一线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八万余名,培养了以包起帆、李斌、郁竑、唐建平等为代表的150余名市级、国家级高技能劳模人才,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应,学校被社会誉为劳动模范的摇篮、高级技术人才深造的平台。(1)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已积累了一定的学科发展基础。经过30年的本科人才培养,学校在环境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等工程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环境工程领域,学校以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循环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和环保设备与材料两个领域范围为主攻方向,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提供人才与技术保证;在机械工程领域,学校以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先进制造技术的工程设计、研究、开发为重点,相关学科建设与企业联系紧密,产学研合作成果显著;在控制工程领域,凭借上海发展信息产业、实现制造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主导地位优势,学校在“控制工程设备及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生产与制造”等领域范围培养了逾万名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在风光电的技术领域也已经建成系统的实验研究基地。学校现有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及环境功能材料”,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测控自动化”,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管理”,上海市高水平特色项目“工业与信息化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电子产品的绿色设计与制造及安全处理支撑平台建设”等。

  “十五”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在内的省部级及以上项目24项,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212篇,科研经费1.1亿元,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等一批奖项。

  (2)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达到59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41人,占专任教师41.5%,“双师型”教师占30%,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7%。据此,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基本具备了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先行先试举办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基础条件。(3)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试验装备基础雄厚。2002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整体搬入浦东金桥新校区后,投入了大量经费用于实验装备条件的改善。目前,学校仪器17124台(套),仪器设备总值1.72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达138台(套),选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设备达23台(套)。其中,为重点工程领域的装备服务完全达到同类院校先进水平。环境工程领域拥有的X射线衍射仪(XRD)、带能谱分析功能的扫描电镜(SEM)、扫描探针显微镜(SPM)

  等科学研究仪器已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机械工程领域拥有的数控装备总值达5000万元。学校建有中央财政资助的“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及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1

  个,各类实验室39个学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程实训中心”是上海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是学校主要实践教学基地,承担了全校的机械、电工电子及计算机等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近年来该中心在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一套模块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企业合作,引进工程环境,引进企业标准,教学内容密切与科研、工程实际相关,产学研结合,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中心的教师都具有工程经历,教学队伍结构合理,师资力量较强。中心规章制度健全,中心运作科学、高效,正逐步实现对实验教学进行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工程实训中心正在成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基地。工程实训中心向校内外开放,具有示范作用。

  目前,学校还在申报上海高校工程中心建设项目“复杂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计算机仿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计划建设四个仿真技术研究室:(1)数控设备电子样机仿真研究室。该室主要以数控雕铣机与数控轴承磨削生产线对研究对象,开展基于Modelica建模技术的仿真基础模型库的建立,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将应用于合作企业上海莱必泰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的产品;(2)机械性能动态仿真研究室。该研究室以DYNA,ANSYS等CAE软件为工具,开展面向汽车(特别是家用轿车)关键部件的动力学和有限元模型分析技术研究,以及汽车关键摩擦零件材料间的摩擦机理研究,其研究成果将应用于合作单位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等单位;(3)复杂运动轨迹仿真研究室。以复杂曲面加工为研究对象,研究加工程序加工实际型面与理论型面的差异评价,结合三坐标测量技术,实现对自由曲面的加工仿真与加工误差分析,其研究成果将应用于专业教学和培训;(4)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室。该研究室以离散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先进的三维显示技术HOOPS等,开展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软件系统开发,其研究成果首先可在合作单位上海莱必泰数控机械有限公司、上海汇大机械有限公司、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等应用。

  四、建设保障措施新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上海政法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新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计划,是上海直面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升上海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选择,在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具有全局性和探索性的意义,因而将得到上海市政府来自政策、资金等诸方面的共同支持,并保证实施有效的监督保障。(一)政策支持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上海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和上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上海市教委于2008年起正式启动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简称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三所高校的新增学位授予单位计划,将整体纳入“085”工程通盘考虑,根据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享受到“085”工程所给予的“五大工程、十五项计划”的重点支持。1.相关院校整体纳入“综合建设工程”,予以重点扶持为了实现上海高等教育“卓越突破”的目标,上海将实施“综合建设工程”,重点推进若干所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和一批国内领先特色院校建设,增强上海高等教育参与国家任务的综合实力。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政法学院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2008—2020年间都将作为未来的特色院校,纳入“综合建设工程”支持的备选对象,重点实施“行业高校提升计划”支持。2.鼓励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加大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力度,在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这次制定《上海市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一个衡量的依据就是要求突破原有的学位与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力度,为此将鼓励和支持这些学校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重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做整体的改革与探索,并通过“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予以支持。3.强调“开门办学”,鼓励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主动优化与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增强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撑力和自我创新能力。坚持“扶需、扶特、扶强”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鼓励和引导这些学校坚持服务经济社会

  发展的办学方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学校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通过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科技创新支撑计划、产学研联盟计划等的有效实施,帮助学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产学研一体化联盟,开展一流研究,建设一流学科。

  4.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抓住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和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这两个重点,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关键还是要落实到队伍建设,以增强高校师资队伍综合能力为核心,通过建立和完善特聘教授制度,集聚和造就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加快创新团队建设;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产业部门合作,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上海将在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和鼓励这些学校的发展。

  5.加大国际交流力度,提高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以提高上海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为目标,推动高校国际交流项目的深入展开和全面提升,对入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学校,保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二)资金投入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简称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的实施,得到了上海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了由主要分管市领导主持的上海高校内涵建设联席会议讨论高校内涵建设的重大问题,并予以经费保障,市发改委、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等部门也积极参与了这项工作,并从各自的工作职责出发予以大力支持。这次入选的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如果能够得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批准,将整体纳入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从而给与充分的经费保障,如果需要还可以给以其他专项支持。(三)监督检查为确保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能够严格按照计划实施,确保建设实效,在督促相关学校健全并落实监控机制、加强自律的同时,还将委托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设计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系统,动态收集学校建设相关信息,客观科学地进行评价分析,并及时向学校和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反馈,推进相关工作的高效运行。

  

  

篇十: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学科交融:高校学位点建设中新的增长点

  陈景春

  【摘要】Disciplinaryconstructionisafundamentalworkandalsoacorepartofuniversity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Withsharppromotioninthisaspect,theacademicdegreeprogramwillnaturallyreachhighefficacy.Asahighlightofthedisciplinaryconstruction,theacademicdegreeprogramconstructionhasgraduallyarousedconcernsandattentionamongthecollegesanduniversities.However,therestillexistdeficienciesintheprocessinsomeschools,suchasspontaneityoverweighingplanning,projectapplicationgooingpriortoconstruction,focusingonaddingnewdsiciplineswithoutconsideringdemands.Andworstofall,someschoolsputemphasisontheinterdisci-plinaryblending,butonlytendtoroughlymakearbitraryarrangemnttsbyknockingdifferentdisciplinestogether.Disciplinaryconstructionandinterdisciplinaryblendingaresupposedtoabidebytheinternaldemandsandrules,tomakeauthenticinterdisciplinaryblendingrealized,togeneratenewandleadinginterdisciplinarygrowthpointsandtopushfurtherthedevelopmentofacademicdegreeprogram.Tobemorespecific,weshouldrecombine,integrateandcultivatenewacademicdegreeprogams,emphasizeinterdisciplinaryblendingandcreatenewacademicdegreeprograms,andfocusondisciplinaryinnovationandoptimizetheoldacademicdegreeprograms.%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工作也是根本性工作,学科建设水平提升了,学位点建设必然会取得成效。学位点建设作为

  学科建设的高起点,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然而,不少高校在学位点建设中存在着多自发欠规划、重申报缓建设、重增设轻需求等问题。学科建设应当遵循其内在的需求和规律,注重学科交融,产生大量的前沿性、跨学科的增长点来推动学位点的发展。具体地讲,应该加强学科的重组与整合,培育新的学位点;加强学科的贯通和交融,增拓新的学位点;加强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优化原有学位点。【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5页(P132-135,140)【关键词】高校;学科建设;学科融合;学位点建设;增长点【作者】陈景春【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图书馆,江苏扬州22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点和核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高校的学科建设,一般分为专业建设和学位点建设两个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则是前者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前者的最终的标志性成果。本科专业建设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由于本科教育的目的、内涵、层次和地位,决定了本科教学水平不足以全面、综合地反映一所高校教学、科研的实力和水平;同时,由于本科教育是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工作,通常注

  重教学规范和教学质量,偏重教学过程的管理,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对欠缺。仅仅依靠本科阶段的专业建设层次和水平,很难实现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的突破。当然,本科教育为高校的学位点建设积累和积聚了基本的师资力量、研究能力、设备仪器等基本条件,形成了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雏形,因此它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不容小觑和掉以轻心。[1]学位点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高起点,虽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但它不满足和拘泥于本科专业建设结果,它在学术梯队、研究方向、科研水平、物质条件、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要求在学科建设中汇聚和展示更多的成果和亮点,特别注重内涵建设和综合实力。由于,一所高校的学位点建设的规模、布局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层次、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以及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尺。因此,高校都将学位点建设工作视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对学位点申报工作更是高度重视、重点突破、全力以赴、不遗余力。由于激烈竞争、压力沉重,不少高校在学科建设和学位点申报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值得深入分析和冷静思考。[2]一、学位点建设中的问题与分析问题一:学科点建设中,统筹规划不够。高校在制定本校五年规划中,往往要单独拟定学科发展规划,并根据规划稳步推进,积极发展。但也有少数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处于自发的状态,学科发展方向不明确和目标不具体,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造成学术科研方面多为追踪性、总结性的研究,原创性、前瞻性、前沿性研究相对不足。少数学科甚至对本学科在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动态和趋势都不甚了了,对学科建设的目的和目标也心中无数,虽然对学科建设和学位点申报工作也满怀热情,但有关工作不是有的放矢,有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盲目性、被动性却很突出。在学科建设工作中,无法显现自身的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和厚实条件,即使勉强取得一些成效,往往也是仓促上阵、权宜之计。由于缺乏扎实细致的制度性、周期性的规划和设想,学科建设工作只是“靠天收”,碰运气,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因

  此,如果不能清醒认识学科建设对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能自觉主动、科学合理地设立学科建设的合理机制,忽视学科专业的自动需求和组织功能,不仅制约学科建设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计划性,而且使学科发展缺乏后劲和动力,最终影响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问题二:学科点建设中,重视建设不够。近些年来,学位点的增设遵循着一条申报——审核——批准的工作流程,学位点增设往往具有“一次定终身”的性质,因此高校在学位点建设过程中,往往看重申报工作,特别是最终的评审结果。高校中普遍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倾向,关注的焦点在于学位点是否能够申报成功,至于学位点进一步建设,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甚至可以暂时忽略不计。一些高校的申报热情和力度远远超过了学位点自身的内涵建设,直接导致了在学位点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忽冷忽热、忽松忽紧、呈周期性变化的问题。申报前往往是凝神聚力、千方百计,申报成功后就如释重负、马放南山。虽然现在国家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也通过每年对学位论文的抽查和学位点的定期评估,督促学位点建设工作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高校的学位点工作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少数高校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工作开展、任务分解存在着前松后紧、冷热不均的现象,往往距离评审时间越近,任务也就越重、工作就越紧张、压力就越大的问题,临阵磨枪、草率从事的现象也时有出现,最后的效果也可想而知。问题三:学科点建设中,注重需求不够。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总体上的计划经济性质改变不够大,因此高校在学科设置、专业布局等方面存在着与社会需求、市场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学科在学科建设和学位申报工作中往往考虑的是学科分布和专业覆盖,相对忽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在处理研究生的招生和就业的关系时,就业工作所受关注的程度远不及招生工作。虽然近年来这种现象已有好转,但许多高校仍然依据自身学科发展的要求,而不是将社会和市场是否需要作为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增设的出

  发点和归宿点。在这种情况下,学位点申报工作的最后结果是出现了与“市场”的脱节和社会的疏离情况,出现了一定的时间差和盲目性。因此,近年来研究生就业也频频告急,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招生,一些高校的许多学位点出现生源严重不足,学科梯队也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3]上述问题都是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工作中缺乏长期性、计划性和科学性的具体表现,一些高校的学位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主观性、随意性和拼凑性,学位点建设的论证也不科学严密,相关的建设工作也浮于表面,难以落实,直接导致学位点的建设水平不够高,不能真正达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的。分析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在学科建设中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学位点的数量。高校对学位点建设和发展必须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和前提,只能水到渠成,不能拔苗助长。没有坚实的学科建设为基础,学位点的建设和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也难以上层次、上水平。其次是对学位点建设和发展所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不清,没有实现科学发展。学科的调整和建设必须遵循其内在的需求和规律,学位点不能搞拼凑,拉郎配,应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真正实现学科交融和专业交叉,产生大量的前沿性、跨学科的学科增长点,推动学术科研的发展,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再次是没有从学校的自身实际出发,盲目攀比,生搬硬套。学位点建设可以借鉴他校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但不能脱离本校实际,完全模仿别人的模式和做法,丧失自己特色和优势。此外,部分高校还存在着侥幸过关,寄希望于人情世故的不良心理,进而产生了一些不正常的心态、不端正的态度和不科学的做法。二、学科交融中进行学位点建设的路径学科发展的活力在于不断开拓创新,学科建设应在保持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推陈出新,寻找生长点。学科发展的路径很多,如重点科研项目立项和学位点立项建设,资源配置向优势学科倾斜,特色学科建设等。但是加强学科的整合、交融和创新则更为重要和实际,可以又好又快地提升学科建设的内涵和水平,

  实现学位点的较快持续的发展。[4]路径一:加强学科的重组与整合,培育新的学位点高校的办学历史不尽相同,在彼此独立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科结构和研究特色,且有一套适应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和学科文化。但从学科建设来讲,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不将分散的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很有可能造成人心涣散、人才流失,资源闲置和浪费。系统理论中的整体优化原则认为,任何系统的整体功能(E整),等于各部分功能(E部)之和,加上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E联)。即:E整=∑E部+E联。一般说,E联≠0,它总是大于零或小于零。若E联>0,则E整>∑E部(整体优化),E联<0,则E整<∑E部(非整体优化)[5]。根据这一理论,对科学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能,合理整合配置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扬州大学为例,它是我国第一所合并的综合性大学,多年来十分重视学科的整合。例如,该校将原先分散在多个学院的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和学科加以整合,重组为新的社会发展学院,旨在对学科专业进行优化、整合和投入人、财、物进行建设,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学位点的建设和申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学院的重组,实现了学科、专业等方面力量的重组和整体优化,实现了学科布局和专业建设等方面新发展,带动了学术方向、学术梯队、科研水平的整体突破,因此该学院在第十次学位点申报中分别成功申报了中国古代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等6个硕士点。[6]再如,该校近年又对分布在农学、建筑、水利、旅游、艺术等学院中有关风景园林旅游规划设计等学科资源,进行调整和重组,设立了扬州大学风景园林与旅游划设计研究所。该研究所不仅可以更好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为学校相关科研成果与技术的转化提供“出口”,为科研力量的组合及教师能力的展示提供平台,也更有利

  于学科的整合发展和集中优势力量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不断巩固该校城市绿地规划设计、风景旅游方案策划、园林景观人文艺术、生态环境研究评估等学科在省内外的优势地位,更有利冲刺省级以上精品课程群和省级特色专业的创建,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申报园林专业硕士点和风景园林工程硕士点路径二:加强学科的贯通和交融,增拓新的学位点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变化,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分化、更新、整合与重组。比如现在的分子生物学就经历了一个从生物学到细胞生物学再到现今阶段的演进过程;学科的结构也由原初的树状分支转变为现在的相互交叉的网状结构。又如化学除了分为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还通过与生物学的结合产生了新的生物化学。深入发掘学科建设和发展本身固有的内在联系,尊重其发展规律,利用学科之间的关联、相融、互补,通过专业知识、基础理论、管理模式、研究方法等层面的交流、互借、碰撞、融合,既扩大了原有学科的生存发展的空间,又孕育出新的学术分支和研究领域,这就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学科的交叉融合,融会贯通显得十分重要。[7]同时,系统理论中的合理组合原则告诉我们,对管理中的多个要素(人、财、物、时空、信息)进行合理的搭配是必要的,多个要素有很大的潜能,如果由于多要素所处的位置不当,配置不佳,将制约他们能量的发挥[5]。对于高校尤其是合并高校来说,在学科交融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诸如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优势学科数量较多,科研综合实力较强,学术科研环境较为优越等因素,为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合并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根据自身的特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其最大效能,不断衍生新的学科点。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社会需要定位学科交融和学位点建设。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高校要积极主动参与其中,选好切入点,充分发挥相关的学科优势,多年来,作为省属重点大学的扬州大学,紧扣“科教兴省”和服务社会的目标,“十五期间”将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与重点建设工程作为学科发展的

  重要参照指标,对相关学科的发展予以优先考虑,加速社会紧缺的相关学科的建设。对那些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专业,则组建学科群;在进行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始终紧扣开发高新技术应用成果和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这根主线,努力提升扬州大学在“科教兴省”中的实力与地位。如该校将材料加工科学与材料加工新技术结合起来、心理学与体育运动心理学结合起来、营养学与医药卫生科学结合起来,加以投入和建设,并在第十次学位点申报中分别成功申报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心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点。二是以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的融合,加强学位点建设。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为基础,向相关学科交融、拓展,带动和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如扬州大学在“十五”期间被江苏省政府确定为《“211工程”及重点高校建设项目》建设单位,该校紧扣经济和社会需要,遴选了“动物重要疫病的预防控制及其食品安全监测”、“作物基因工程与农产品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界面化学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跨流域调水和节水工程新技术及应用”、“扬、泰文化与‘两个率先’”等5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这5个项目均以国家和省部重点学科为依托,联合相关学科组建“多学科交融发展、合作科研攻关”学科群。经过几年的建设,强势学科实力更强,相关学科得到长足发展,提升了学科整体水平,形成了一批新的增长点。三是以科学研究项目作为学科交叉融合的载体,加强学位点建设。高新科学技术通常是跨学科的,它的发展,需要多学科支持。科研成果的形成过程就是各学科间内部联系逐步显现的过程,有组织有目的促进学科相互融合、交叉渗透,可取得好的效果。[8]例如扬州大学将“胶体与界面化学”、“环境化学”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相结合,以科研为“桥梁”开展活动,研究从最初的资源获取、材料制造,到后来的材料循环利用、抛弃降解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与污染环境的修复,从而有效地解决材料的制造、使用和丢弃过程中对环境

  的压力问题,有效地进行环境修复从而消除环境公害。近年成功申报了“江苏省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为学位点的建设与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升了学科发展的平台。路径三:加强学科的创新与发展,优化原有学位点系统理论中的环境适应原则提出,系统应具有根据环境变化不断调整自我,保持稳定的能力[5]。高校学科的发展,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关键之一在学科研究方向的不断创新,主要表现为:研究方向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在研究水平上具有先进性和独创性。只有全面、准确、及时地把握本学科在国际、国内上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正确评估学科点的发展水平与学科地位,并找出本学科点与那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点的差距,才能确定具有学术前景的学科研究方向,找准对学科生存和发展有利的空间,并在本学科已有的特色和优势基础上形成新的、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确保学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9]以扬州大学为例,该校多年来,一直重视学科的创新和学科研究方向上的特色与优势。例如,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在1982年就获得硕士学位,在国内已具有较高的影响和地位。但该学科不断凝炼新的方向——中国近代史料学与口述史研究、中国近代秘密社会与当代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史与扬州学派研究。这些研究方向凸现了扬州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的优势和特色。其中,中国近代史料学与口述史研究方向,开展中国近现代史料学的研究历史长、积淀厚,口述史的研究起步早、视角新。早在20世纪50年代,扬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就开展了史料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20世纪末期,扬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在国内率先倡导口述史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反响,实现了学术研究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又如,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史与扬州学派研究则突出了区域特色,实现了学术研究与地方社会紧密结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研究方向的创新,该学科在第十批学位点申报中,成功取得了博士学位

  授予权。目前已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参考文献:[1]梅新林.学科交融与学术创新[J].文学遗产,2012(1):137-140.[2]冯向东.论并校中的融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2):55-60.[3]梅秀文.合并高校学科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03(3):53-55.[4]宋健.发挥多学科优势,加速人才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3):63-65.[5]傅树京.教育管理学导论[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9:65-73.[6]袁建力.交叉边缘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9(3):38-40.[7]陈景春.高校学科交融应建立长效机制[J].高等理科教育,2013(1):31-43.[8]王生洪.抓好学科交叉,推动学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1(3):8-10.[9]史宁中.学科交融与方法创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02(5):1-7.

  

  

篇十一: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浅谈硕士点建设对于应用型地方高校转型的作用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不断革新,为适应新变化,各地方高校开始探索符合地区和本校实际情况的转型之路。绍兴文理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努力推进应用型转型,同时积极申报硕士点,不断提升办学水平,通过以点带面,全方位推动学校转型发展。不断为绍兴地方建设输送各层次应用型人才。

  地方经济的持续创新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而高层次人才培养又离不开高层次办学平台的支撑,绍兴文理学院在应用型转型过程中积极申报硕士点,努力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围绕硕士点,绍兴文理学院不断推动学科制度改革,做大做强了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学科专业,对推动绍兴文理学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强化优势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

  绍兴文理学院经过多年筹备,将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岩土工程、工商管理等4个浙江省重点学科成功申报并建设成中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化学3个学术型硕士一级学科学位点和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并在2014年首次招生,2015年首次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四个学位点所在学科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基于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岩土工程、工商管理学科师资力量不断提升,以土木工程学院为例,基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点,学院大力推进岩土力学、地质灾害等学科建设,为保证研究生教学质量,院校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中科院院士何满潮(双聘)为实验中心主任,引进何梁何利奖得主、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得主、浙江省特级专家杜时贵为实验中心执行主任,引进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秘书长、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伍法权,钱江学者特聘教授夏才初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唐春安(双聘)为实验室主任,還先后引进三位博士生导师全面提升了学院学科层次和水平,有力保障了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

  学校依托硕士点建设和培养,投入大量资金,并在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与便利,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学校也形成了专、本、硕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此外,依托硕士点优势学科建设,学校先后成功申请到了1个浙江省“2011创新协同中心”、3个省重点实验室,全面提升了学校综合办学水平。

  二、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全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的重要职能。随着大学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转型和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旺盛,这一职能更趋于强化。绍兴文理学院基于现有硕士点建设成果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提升:

  1.紧扣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大学是引领社会进步和区域发展的人才高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集散地。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更是高校发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职能最重要的一环。基于此,

  绍兴文理学院从绍兴出发,以全浙江的角度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针对绍兴高度发达的轻纺、化工产业,以化学化工学院为基础推进化学一级硕士学科授权点建设,努力培养适合绍兴需求的化工人才;基于绍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人文学院为基础推进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点的建设,深入培养能够继承和发扬鲁迅文化和越文化的高层次文学人才。

  2.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如果能够精准定位,发挥本校特长专业优势,努力培养地方急需人才,就能更好形成自身优势服务地方发展。绍兴文理学院积极与企业结盟,与科研单位对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局面,这是高校提高创新能力的现实选择。这几年绍兴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是绍兴市医药化工行业协会牵头单位,截止目前,共完成企业合作研发课题113项,到校横向经费超过1000万元;20余项成功实现了产业化,累计实现产值20多亿元,利润超2亿元;落实我省“科技创新券”服务的先进单位,为本校及地方企业提供样品检测、实验室共建共享、人员培训等形式的科技服务,辐射地方企业100多家;此外,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科立足绍兴外贸经济发展,为绍兴各外贸企业输送了大量的高層次经济管理人才,在帮助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发挥学科特长优势,为企业创新不断提供动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搭建服务平台。积极搭建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的平台,发挥平台在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有效转化创新成果的促进作用,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绍兴文理学院依托硕士点建设,先后成功申请建成了岩石力学与地质灾害实验中心、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绍兴分中心、浙江省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精细化学品传统工艺替代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功能化多孔材料与绿色替代技术科技重点创新团队等平台,这些平台在化工、医药、基建等领域都取得了一些原始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创新成果,为促进绍兴经济发展和转型提供了有利的科技支撑。

  项目基金:绍兴市2016年教育规划课题《浅谈硕士点建设对于应用型地方高校转型的作用研究——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SGJ—绍高教).

  

  

篇十二: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时延春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09年第12期

  摘要:当前,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的建设存在着定位不清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所以,我们要从认识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学科定位,通过科学规划在管理制度层面上消除发展障碍,科学管理教师的编制,在加强与省内外硕士点的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建设

  近年来,河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建设发展迅速。截至2008年,河南省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已有12所,共设置了42个专业方向,每年培养研究生近千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在全省高校的发展和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在郑州大学的设立,标志着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的建设已经粗具规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定位认识问题

  1.部分院校对学科属性定位不清

  思想政治教育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分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学科是平行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实现的必经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个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根本定位。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发现,河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学科属性定位不清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有的高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设在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之下;有的高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二级学科归到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的高校把不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其他学科也硬拉进来。学科属性定位不清就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例如:不能从理论上说明学科间的关系,在学生培养和指导上存在误区,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薄弱和教师队伍的混乱。

  2.部分院校对学科的边界认识模糊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管理理论和方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和发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追踪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其课程设置应当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核心课程为中心、以相关课程为辅助。但是,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是因人而设,或者是在硕士生导师原有的学科基础上进行的。于是,便以单纯的相关学科为依据,如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调查显示,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近年来的学生毕业论文以“思想”“政治”“道德”为主题的约占35%,其余全是其他学科的内容,大部分属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范畴。

  3.部分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研究方向模糊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研究方向应当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为内容的。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方向比较多,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也有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边缘交叉学科研究。河南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专业研究方向包罗万象,缺乏特色。另外,河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的课程教材存在较大区别。同一课程的教材有几个不同版本;即使是同一个研究方向,有的院校注重纯理论方面的研究,有的院校注重纯实践方面的研究;不同院校所列的必修科目也不同。这些就造成了学科发展不稳定和不连贯,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课程的学习不全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建设存在的制度性问题

  1.部分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不合理

  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的重点是规范三个关键环节,即招生环节、中期考核环节和学位论文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其生源存在“三多三少”现象:报名者多、女生多、转专业的学生多,录取的研究生中爱好本专业的少、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少、想一直从事此方面工作的少。这就带来一个突出的问题,部分研究生缺乏足够的专业兴趣和坚实的学科基础,只是把研究生阶段当做“跳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在中期考核方面,很多高校还没有建立科学的中期淘汰机制,没有充分发挥监督考核作用。在最能体现研究生水平的毕业论文方面,一些高校仍然存在着相当一部分低水平毕业论文。其原因是,高校没有严格执行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同时一些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一直持应付的心态。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部分院校的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的教师提供了更高的平台,但一些高校依然将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的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混在一起。这样就出现了大量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理所当然地申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高级职称的现象,挤占和压抑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教师的职称名额。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单独的学科,必然有其独一无二的核心研究内容,这必然要求教师跟着课程发展。新批准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一般情况下都存在师资匮乏的问题,急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的调整使原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上的大部分教师都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硕士点,所以,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的师资力量。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建设的思考

  1.从认识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必然导致学科建设、学科队伍、教育培养方面的变化。因此,河南省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成立研究生专业委员会——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会,对全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进行统一指导。

  

篇十三: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硕士联合培养的思考

  摘要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国家需要办出高质量的应用型大学,这些高校要看准时机,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和层次,要制定发展规划把硕士点建设列入学校的发展计划之内。正确认识高校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千方百计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人才是强校的根本,博士占专任教师比例是硕士点建设的基本条件。坚持开放办学资源共享。应用型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及硕士点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要必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艰巨性和挑战性,统筹谋划,梯次发展、稳步提升。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硕士教育联合培养

  ReflectionsontheJointCultivationofMaster"sin

  AppliedLocalUndergraduateColleges

  ZHANGGuiqin,ZHANGBei

  (XingTaiUniversity,Xingtai,Hebei054001)

  Keywordsapplieduniversities;master"seducation;jointtraining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应用型高校要从学校的顶层设计规划学校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发展方向与总体办学思想。当学校升为本科经过近二十年的岁月,又迎来了教育发展的良好时机,学校要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加快应用型大学研究生招生的培养模式。

  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别,研究型高校主要培养科研人员,对学生要求理论功力要深,能适应未来学科研究的发展。地方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的对象是服务当地的应用型人才或技术人才,这些学生要求实践能力较强,理论水平可以较弱,应该是实践水平高于理论

  水平的。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办学要突出以人为本,产出导向的理念,重视应用实践技能的培养。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国家需要办出高质量的应用型大学,这些高校要看准时机,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和档次,要制定发展规划把硕士点建设列入学校的发展计划之内。现结合一些应用型高校的具体做法,谈谈加快应用型大学研究生联合招生培养和硕士点建设方面的一些思考。

  1正确认识新时代高校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22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新判断、新要求、新措施。同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本科教育会议、确定了本科教育的基本方针、发展路径和基本举措。2022年1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一大批普通本科院校要向应用型转变。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方针为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作为大学要以立德国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证,着力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拓展办学空间、强化办学特色。

  2千方百计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3坚持开放办学资源共享

  应用型大学各方面的条件和师资力量没有研究型大学的优越,一定要坚持开放办学,借助它校之优势来弥补自己的短板,等自己的羽翼丰满后,有了一定的研究生教育经验后才独立办学。如一所地方高校开放办学不断拓展,制定了《关于加强对外开放办学、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开放办学总体目标、任务要求及保障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建

  立了与国内外优秀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友好合作关系,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丰富办学资源,不断拓展办学空间。在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方面,学校与河北科技大学、燕山大学、吉林体育学院等九所高校签署了硕士生联合培养协议和合作意向,有近二十位教师获得合作学校校外硕士生导师资格,部分教师已开始硕士研究生指导工作。学校与国外和中国台湾地区的23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办了20个合作交流项目,与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地质大学合作成立了孔子学院课堂联盟。

  另外还要推进与省内外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为研究生教育积累经验。切实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在稳定教师队伍基础上,不断优化提升。加强导师培训,提升指导能力,充分发挥各合作办学高校学术水平、指导经验丰富的优秀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切实提升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为硕士点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4坚持统筹安排梯次发展

  对于2000年以后升为本科的院校来说,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结合一些院校的发展规划,应该有一些学校发展的战略安排,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阶段,到2025年,完善办学条件,在硕士生联合培养的基础上,争取一到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办硕士研究生教育,把学校建成省内同类一流院校。第二阶段,到2035年,构建应用型大学相适应的办学条件条件、人才队伍、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和制度体系,把学校建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第三阶段,到2050年,把学校建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梯次发展是作好学科发展规划,先发展学科实力强、师资队伍水平高、实验条件优越、教学成绩和科研成果突出专业先建成硕士点,然后稳步发展。

  5硕士联合培养案例

  (1)韩国湖南大学硕士联合培养项目推介:韩国湖南大学位于韩国光州市,是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拥有五个本科学院和四个研究生学院,目前具备硕士专业三十七个,博士专业十四个,师资力量雄厚,是中国教育部承认的国外大学之一。

  这个学习项目一般分两个阶段,一年时间,在国内学习,要学习韩国语言200~400课时。有五门专业课,用中文授课。第二个阶段,一年时间,到韩国学习,有五门专业课,用韩文授课。五大专业有:体育学、计算机工学、文化艺术学、产业设计学、美术学。

  (2)韩国又石大学硕士共建项目:又石大学韩国名牌私立大学,是韩国最有文化底蕴的大学,也是教育部认可的国外大学之一。

  第一个阶段在中国学习,韩语学习150多课时。第二阶段韩国学习,第一学期,韩语授课有中文翻译。第三个阶段韩国学习,第二到四学期,全是韩国语授课。毕业要求,获得韩国语能力考试,也就是TOPIK,4级4级以上等级证书。毕业论文用英语或韩语。专业涉及四个学院的16个专业,人文社会学院有:教育学、心理学、及文化信息开发、国际通商学、工商管理等;自然科学学院有:生物学、食品生命工程。艺体学院有:体育学和运动医学;工学院有:电气电子工程、能源电气工程、环境设计、计算机工程、建筑工程、机械汽车工程。

  

篇十四: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凯里学院硕士点建设工程实施意见

  (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建设,推动优势学科尽快达到国家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简称“硕士点”)的标准,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指导意见》(学位[2008]29号),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凯里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及管理办法(暂行)(院通字[2008]3号)的基》础上制定本硕士点建设工程(简称“硕建工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坚持“以质量求发展、以建设求发展、以特色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的发展方针,坚持“学科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的发展战略,立足于基本校情和办学定位,以实现成功申报硕士点为目标,重点建设优势学科、大力扶持特色学科、继续夯实基础学科、积极发展新兴学科,提高整体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把我校尽快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的地方性大学。二、实施硕士点建设工程的目的和意义实施硕士点建设工程的目的和意义无论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贵州省高校间的发展与竞争来看,加快建设凯里学院,使之办成独具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性高校,不仅是政治

  1

  和现实的需要,更是一种历史的责任。硕士点建设是学校实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重要平台。研究生教育是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有效途径。首先,研究生教育工作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上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是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次,黔东南是我国原生态民族文化的重要园地,是国内外了解苗侗民族文化和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窗口,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区域民族高层次人才;第三,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战略保障。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凯里学院具备了较好的办学基础,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我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办学主要环节上提升高度和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只有通过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建设,才能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建设中创特色,在建设中提升和打造团队,学校的活力才会不断增强,教育质量、科研水平才会得到较大提高。三、建设目标与内容(一)硕士点建设工程的总体建设目标硕士点建设工程的1.校级立项建设(2009年至2013年).校级立项建设(。2009年10月正式启动硕建工程。学校在重点学科建设和通过学士学位授权评估的基础上,整合学术队伍,通过申报遴选出4-6个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点进行重点立项建设,称为“硕士点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学科点”(简称“硕建点”,于2009年12月31日前完成硕建点立项申报工作。经)过4-5年的校级立项建设,力争有不少于2个学科获得国家硕士学位

  2

  授予权立项。建成若干学术队伍结构明显优化的优秀学术创新团队,显著提高学校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力争获得省部级以上立项课题项目、教学和科研奖励都能达到“申硕”的基本要求;力争有1-2个研究机构成为贵州省或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实现研究水平明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明显改善,逐步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达到或接近国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点规定的基本要求。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为我校硕建点的建设期,将每年进行一次检查和目标考核,2011年12月进行中期检查评估,2013年12月完成硕建点验收评估工作。2.国家立项建设。我校把硕建工程建设目标定位为力争于2013国家立项建设。年至2014年成为贵州省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国家学位办委托)的立项建设单位。(二)硕士点建设工程的建设内容硕士点建设工程的建设内容1.加快学科建设。在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启动硕建工加快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程,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校内外专家评估等方式,选出若干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或专业点进行立项建设,培育和形成我校的优势特色学科群,使其尽快达到申请硕士学位授予点立项建设的标准,发挥学校硕建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带动薄弱学科的发展。2.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国家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专业结构。立足现有学科基础和师资力量等条件,适时调整改造现有专业,优先增设现有学科门类中主要学科门类下的普通本科专业,力争全校本科

  3

  专业达40个以上。3.调整科研组织机构。根据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通过调整科研组织机构。科研组织机构硕建工程调整分院(部门)科研机构的设置,依托校内外骨干研究力量,成立跨院(部门)的实体研究机构,进行跨学科、多学科综合研究,形成特色和优势,为各级政府的相关决策、学校的相关师资培训、学校学科硕士点建设提供智力资源、理论成果和服务平台,使其成为具有强大幅射力、竞争力、凝聚力的学术研究基地和对外交流窗口。4.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围绕经济社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凝炼学科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确定学科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密切关注学术发展前沿,加强优势领域的研究。鼓励教师在重点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里开展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力争4年内我校获得省部级及其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和立项课题项目数量有较快增长。5.打造学术团队。在校级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打造学术团队。术骨干的基础上,通过硕建工程进一步培养和打造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三)硕士点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学科点的基本目标要求通过硕建工程实施,硕建点在建设期满时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学科方向。凝练出3-4个具有相对稳定、明显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方向。学科研究方向。科研工作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2.学术队伍。创建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培养或引进具备术队伍。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学术带头人3-4名,聘请本学科知名客

  4

  座教授或研究员1-2人;建成不少于3个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博士人员的科研创新团队,每个团队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不少于70%(其中至少1名博士)、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4名(其中至少1名正高人员)。各层次人员应配备齐全,能团结合作,学术思想端正。3.科学研究。硕建点每个研究方向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与.科学研究。学科方向一致或相近的学术论文不少于15篇(核心以上期刊论文不少于10篇)其中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发表核心以上期刊论文不少,于4篇。硕建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不少于1部,获地厅级以上课题立项不少于8项(省部级以上课题至少2项,其中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不少于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或教学优秀成果奖不少于1项,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不少于4次。4.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人才培养。养质量,力争于建设期内在人才培养方面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不少于1项,教学与本科生培养达到“申硕”基本条件;通过遴选和推荐,硕建点学术队伍中被聘任为省内外高校、研究院所的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或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的人数不少于2人,加强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不断学习和积累研究生培养经验。5.工作条件。成功申报筹建校级以上非编制科研机构2-3个、重工作条件。点实验室不少于1个(自然科学)、专业资料室1个等,逐步构建学科研究平台,能提供培养硕士研究生所需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满足“申硕”基本要求。

  5

  四、硕士点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学科点的申报(一)申报要求申报要求1.拟申报学科必须是国家规定的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2.拟申报学科必须是已形成明显优势和特色或可以建设成优势和特色的学科;3.拟申报学科应该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4.拟申报学科必须是我校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能够承担主要建设力量的学科。(二)申报条件申报条件1.拟申报的硕建点必须具有3个以上(含3个)或通过整合及培养可以达到3个以上(含3个)方向明确、稳定、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该方向的研究在未来一定时期能保持其领先性或前沿性。2.拟申报的硕建点必须具有或通过整合具有一支不少于15人的思想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学术团队成员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及博士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40%,同时每个研究方向应明确有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3.拟申报的硕建点必须具有或通过整合具有适应发展需要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验室、非编制科研机构等教学科研基本条件。4.拟申报的硕建点应有能力完成硕建考核指标所规定的相关目标任务。(三)申报程序1.硕建点的申报由申报单位(分院或部门)领导班子通过集体

  6

  讨论确定硕建点的申报学科和硕建点负责人,整合学术队伍、凝练学科研究方向(3个以上)、确定各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或中青年学术骨干等,并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填写《凯里学院硕士点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学科点申报书》后,把申报书和有关支撑材料提交到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暂设在科研处)。2.学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合格后提交校内外相关专家评审(采取由校内2人、校外3人评审的办法),按照“水平优先,坚持特色,突出重点,重在建设,实现目标”的原则,根据专家评审组意见提交学校院长办公会审批。(四)资助及管理资助及管理1.硕建点建设周期一般为4年。经学校批准的每个硕建点,学校每年拨付建设专项经费30万元,共计120万元。经费用于组织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提高科研成果档次和增加科研成果数量并争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资助科研成果的发表、出版和对有关科研成果进行奖励,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加强学术队伍建设,派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省内外高校和研究院所进修学习和进行课题研究,加强人才培养和联合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采购和收集学科专业图书资料,举办和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及学术讲座,筹建科研机构和改善工作条件等方面,要求专款专用。2.硕建点的建设实行学校、硕建点和研究方向三级管理,学校由分管院长负责、硕建点由申报单位主管领导负责、科学研究等工作

  7

  的组织和管理由学术带头人负责。学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为硕建点主管单位,学校各部门应全力予以支持,确保硕建工程的顺利实施。3.硕建点建设的具体实施实行学术带头人责任制,赋予其在一定的人、财、物自主权。硕建点负责人应负责制定符合硕建点实际的年度工作计划,并根据学校审批的建设期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团队落实有关工作。4.硕建点建设经费的年度使用计划,应由硕建点负责人和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按照硕建点建设发展规划制定,并报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审核,经分管校领导审批,方可实施。硕建点建设经费由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和计财处共同管理和监督,经费的使用应精打细算,严格执行经费预算计划,严格遵守财务制度。(五)检查和目标考核检查和目1.硕建点负责人每年要向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提交一份硕建点建设工作的书面报告,报告包括年度工作计划的实施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等。2.每年由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对硕建点进行检查和目标考核,检查和考核的主要内容是经过审批的建设期建设发展规划中年度工作计划有关预期指标的完成情况和预算经费的使用情况,并于2011年12月对硕建点进行中期检查评估。3.年度目标考核和中期检查评估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优秀的给予奖励,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后考核仍不合格的取消其硕建点负责人资格和学术带头人资格,停止经费投入和立项

  8

  建设,并追究硕建点负责人和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的责任。五、附则1.本意见由校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解释和组织实施。2.本意见自下文之日起施行。

  二00九年十一月十日

  9

  

  

篇十五: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浅谈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科研处顾琴龙席晓莺钱关祥

  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基础建设。而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根据我国国情,加快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学校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重点学科建设是提高高校履行职能效率的重要途径.一所高校在国内国际所处的地位,不仅决定于它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决定于它所具有的重点学科的数量、特色和优势.《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为了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在高等学校中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据此,自1988年起,我校经上级批准,分三批(分别是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对22个上海市级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前两批15个学科已完成建设计划,第三批7个学科正在进行之中),有2个学科在建设中又被批准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加快了学科学术梯队建设,提高了科研竞争能力和学术水平,强化了研究基地建设和促进了课题建设,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学校在各方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而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具有全面推动作用和重要意义,本文拟简要阐明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一.加快学科学术梯队的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相对稳定的学科队伍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质量和学术地位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科教兴国”伟大战略,充分发挥高校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作用的重要基础.重点学科建设的中心就是学科梯队建设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尤其是有发展前途的优秀中青年骨干的培养。我校重在点学科建设中,落实了学科带头人接班人的选拔和培养,加速了青年学术骨干成长,增强了研究生培养能力,从而加快了学术梯队建设.⒈选拔和培养了新一代学科带头人.重点学科建设成效和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学科带头人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人物.由于多数学科带头人年事较高,选拔好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是保证学科继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我校“七五、八五”重点学科建设10年中,首先就是选拔接班人,完成大部分学科带头人的新老交替。通过建设,使学科带头人平均年龄下降了9.2岁。其中有3名小于45岁(包括2名小于40岁)的博士生导师,随着“九五”重点学科建设的进行,其余学科带头人(包括前两批学科)的培养仍在继续进行,有1名成为我国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期间共有6名青年学者被列入上海市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占全校列入该计划7名的88%。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4人,全部是重点学科培养的人才。⒉加快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教师队伍中梯队断层现象较普遍存在。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了一批青年学术骨干迅速成长,是重点学科梯队建设的重要方面。我校在重点学科建设中,注重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将他们推向医、教、研的第一线,并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纳入校、市优秀青年培养计划。我校青年骨干被列入上海市“曙光计划"、“启明星计划”、“百人计划”等培养的77人次中,80%是由重点学科选拔出来的.⒊增强了研究生培养能力.培养研究生是充实学科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代表高校和学科科技乃至整体水平的标志.《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扩大研究生培养数量作为面向21世纪高校发展的战略之一.我校“七五、八五”重点学科建设后,博士生导师增加了130%,使重点学科博士生导师占全校博士生导师的70%以上,成为学校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主要基地.⒋学科梯队结构更趋合理。经过重点学科建设,高级职称人数有明显增长,其中正高职称增加370%,副高职称人数增加200%。重点学科高级职称人员占学科总人数比例(27。1%)

  远远高于全校平均比例(14.6%).高级职称人员平均年龄也明显下降.同时,重点学科由于毕业研究生的不断充实,使学科队伍的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分别增加了80%和24%,博士、硕士在学科中的比例(6。5%和16。3%)远远高于学校平均比例(1。3%和7。6%)。

  二.增强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历史证明,我国高等学校的研究人才和力量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为我国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高校科研工作在实施党和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起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既体现在科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方面,又体现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方面.科研是提高学术队伍水平的关键,高校科研能力也反映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科建设是增强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⒈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增强。重点学科建设后科研能力增强主要归功于两方面:①学术梯队的加强和学术骨干的成长;②科研设施的完善。我校“七五”的7个重点学科经5年建设后的“八五”期间平均每年获取的科研项目经费是“七五"期间的1.92倍。“八五"建设的8个重点学科在建设的“八五"期间平均每年获取的科研项目经费是其建设前的“七五”的2.5倍;“九五"建设的7个重点学科在头两年建设期间获取的科研项目经费占全校同期纵向科研课题总经费的37。9%。“八五”以来由我校专家作为负责人获得的4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10项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及2项国家攻关项目均由重点学科所承担,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6项(85。7%)是重点学科获得的.⒉提高科研成果水平.承担科研项目是获得科研成果的前提,科研成果则是对完成科研项目水平的认可.一个高校所获得的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也反映了该高校的水平。我校“七五、八五"期间建设的重点学科在10年中共鉴定科研成果207项,占全校同期成果总数的43。7%;获各类成果奖共135项,其中国家级奖8项、部委级奖53项、市级奖65项,分别占全校总数的61。5%、52。0%、52。0%。第三批建设的7个重点学科在建设的第2年所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12项,占全校成果奖总数的33%,其中国家奖占50%,省部奖占32%。而同年成果奖中67%是由重点学科(三批)获得的2项国家奖均由重点学科获得。此外,我校近年来所获得的国际大奖,如美国烧伤学会伊文思奖、意大利国际烧伤惠特克奖、国际凯特林医学大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法国卢瓦兹肿瘤研究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及三次何梁何利科技奖,获得者均为重点学科带头人或接班人。这些奖的获得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声誉。⒊提高了学术水平.科技论文是科研活动产出的主要形式,反映了高校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及其在某些领域的学术地位,也是衡量科技投入与产出的重要措施。我校前二批建设的15个学科在10年中共出版专著164本,发表论文3159篇,其中发表在国际杂志上354篇,国内一级期刊上1424篇.为我校近几年在学术论文排位榜居全国医学院校的前列(95年第7位,96年第6位,97年第二位)作出了贡献。由〈SCI〉收录被引证次数最多的论文(全国高校第4位和第6位,医学院校第1位)也出自重点学科.近年来,我校一些市级重点学科每年还主办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并有600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出国讲学,扩大了学校的学术影响。三.加强研究基地建设。研究基地是高校进行科研和教学、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托和必要条件.研究基地,尤其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对学科建设甚至高校发展意义重大,而基地建设也必须依赖于重点学科建设,给研究基地建设带来了良好机遇。自1985年来,我校22个市级重点学科总投资4000万余元,扩建和改建了一批实验室,实验室用房总面积达27000余平方米,新建实验技术100余项。其中被列入委卫生部重点实验室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7个.多年来这些重点实验室进行开放式运行,接受众多校内校外和全国各地客座研究人员。我校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

  验室虽只是卫生部暨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于1994年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在全国150多个重点实验室中名列第7位。重点学科基地建设不但为学科,更重要的是为全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促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由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重点学科建设加快高校科研教学双能型的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及时反映到教材中,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基地建设又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条件.因此科研与培养人才是互相促进、互相加强的.我校的市级重点学科在建设工程中,将课程建设列入计划,共编写了30余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为研究生开设了30余门新课程(包括基础和实验课程);为实验操作或临床诊断及手术示范课程编制了教学录像,编制了7门课程英文教学幻灯片及10余套题库。课程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些重点学科为全国培训了千余名高级医师进修人员,还接受了40余名国外留学生和进修生.五.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重点学科有良好的基础.重点投资建设,使梯队结构明显优化。研究基地显著改善。科研、教学、医疗优势更为强化。这些优势有利于重点学科发挥示范和效益辐射作用,带动和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如重点学科博士授予点与相关学科共同培养了多名博士研究生;重点学科与相关学科联合申请到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攻关项目。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为其他学科提供了科研条件,得以承担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也为其他学科建设所用.重点学科的辐射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市级重点学科建设带动了一批校级重点学科的发展.六.重点学科建设管理的体会。重点学科是高等学校的支柱学科。重点学科建设成效直接影响学校整体质量和水平,而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科学管理是保证学科建设顺利进展的重要环节。为提高管理效益,我们重点抓好几个方面:⒈加强三级管理:我校在重点学科建设中,采取校、院、学院三级管理模式,校、院、学科三级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学校做好总体规划、制定政策、宏观调控及对院级管理的检查监督.医院或学院做好规划实施条件保障,如人员编制、梯队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及科研支撑条件协调.学科管理是重点,学科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学科带头人不仅是学术活动的指导者,而且是学科建设的管理者,学科建设效益与学科带头人的投入和管理水平明显相关。我校22个重点学科的老带头人均是博士生导师,绝大部分是由国内本专业学会主任或副主任,甚至是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均为国内外著名专家,在新老交接完成后,学校仍十分注重发挥他们的作用,以他们的声誉和学术造诣带动了学科发展。⒉建立四级学科建设网我校共有74个学科,根据原有基础和事业发展,从80年代起经学校专家委员会评审,先后确定了28个校级重点学科,经过学校投资建设,先后有22个学科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其中有2个学科又被批准为国家教委重点建设学科.各附属医院或学院又分别建立院级重点建设学科,院级重点学科建设有成效者可升为校级重点学科.四级学科建设网有利的推动了全校学科建设的纵深发展。⒊注重学科联合,发挥互补优势。在重点学科建设中,我校注重学科间的联合协作,以发挥各学科互补的优势.这种联合有两种情况,一是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由若干学科组成学科群,这种联合主要是为了集各学科的专长、人才和条件优势完成重大科研项目。如我校组织的烧伤外科学、免疫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烧伤创面愈合机制研

  究》,使该项目圆满完成,研究成果有多处新的突破.二是列入重点建设的学科本身是联合交叉学科,如第三批列为重点建设的学科由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的分子免疫学,成为瞄准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边缘学科,组织胚胎学与细胞生物学联合的组织细胞学科,药理学与化学联合的药物化学学科,这些学科的联合有利于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促进科研、教学不断发展。

  ⒋搞好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我校在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注意搞好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实验室效益,增强学科科研能力,而且有利于重点学科的效益辐射,为相关学科提供发展机会.我校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和6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都不同程度地向校内或校外开放。其中上海市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每年接收数十名来自校内或校外的客座研究人员,并为研究人员提供各种测试服务。卫生部暨上海市人类基因组重点实验室每年设一些面向全国各地的开放课题。而学校在这种情况下也总是拨出一定经费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