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仙吕·后庭花》原文及其翻译赏析3篇(全文完整)

发布时间: 2022-12-31 08:05:06 来源:网友投稿

《仙吕·后庭花》原文及其翻译赏析1  西风黄叶疏,一年音信无。要见除非梦[一],梦回总是虚,犹兀自暂时节相聚[二],新近来和梦无[三]。  西风黄叶稀,南楼北雁飞[四]。揾妾灯前泪[五],缝君身上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仙吕·后庭花》原文及其翻译赏析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仙吕·后庭花》原文及其翻译赏析3篇(全文完整)

《仙吕·后庭花》原文及其翻译赏析1

  西风黄叶疏,一年音信无。要见除非梦[一],梦回总是虚,犹兀自暂时节相聚[二],新近来和梦无[三]。

  西风黄叶稀,南楼北雁飞[四]。揾妾灯前泪[五],缝君身上衣。约归期,清明相会,雁还也人未归[六]。

《仙吕·后庭花》原文及其翻译赏析2

  清澈的溪水之中飘荡着一叶小舟,在靠近*的秋水里开满了荷花,一群美丽纯洁的农家少女唱着渔家歌谣,歌声飞入荷花丛中,惊起了一群栖息的水鸟,突然风雨欲来,采莲少女却处乱不惊,从容不迫地采下一茎绿荷叶戴在头上作雨具,返舟归家。

《仙吕·后庭花》原文及其翻译赏析3

  [一]要见除非梦:范仲淹《苏幕遮》:“黯销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二]犹兀自:犹,尚、还的`意思,但语气较强调。

  [三]新近来和梦无: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这是化用其意。

  [四]南楼北雁飞:这是说雁儿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个信儿。

  [五]揾:揩试。

  [六]“雁还也”句:雁在秋天回来,而归期相约却在清明,所以见到雁,就更加思念人。


《仙吕·后庭花》原文及其翻译赏析3篇扩展阅读


《仙吕·后庭花》原文及其翻译赏析3篇(扩展1)

——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原文赏析3篇

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原文赏析1

  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宋朝

  许棐

  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译文

  一个春季没和西湖谋面,怕见外边这花香日暖的春天。窗外的雨应和着我的泪水,挥动着我手中的笔管吐诉情感,心中的思念那么长,信笺却这么短,我怎么能够把话说得完。

  懂得我心的只有这雕梁上的春燕,飞来飞去地与我相伴。东风哪会晓得我琵琶声中的忧怨,刮来刮去又把花儿吹落一片。

  《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注释

  一春不识西湖面:指整个春天自己都独居房中,未去欣赏西湖春景。

  翠羞红倦:湖面上叶密花谢,春意阑珊。

  湘管:用湘竹做的毛笔。

  《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鉴赏

  上片先从春游说起。我们的女主人公因为良人离家远行,无心绪去游光旖旎的西湖春游。“一春不识”,涵盖了整个一个春天都未出游;而“不识西湖面”则把西子湖人格化了。“翠羞红倦”乃“羞翠倦红”之意。这位少妇本来是花容月窗可以与绿叶红花匹敌的,但因心绪不佳,面色无华,因而羞见绿叶,倦赏红花。这是从一个层面、一个角度表现了女主人公郁郁心情。

  接下来。词人又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层面表现她的情绪:“雨窗和现摇湘管,意长笺短”。在下着霏霏细雨的窗前,这位少妇在给良人写信,她含现摇着笔管将自己的情思倾吐在纸上,然而意长笺短,言不尽意,心中的"万语千言只能略表一二。这里的“湘管”是指笔管乃由湘妃竹所制。相传大舜南巡不归,其二妃娥皇、女英(帝尧之二女)日夜哭泣,现洒于竹,竹尽成斑。因而“湘管”也包含悲苦、垂现之意。“雨窗和现”已够悲矣(天现与人现合一),再加之湘妃之现,三现交融,少妇心境之悲表现尽矣!这是第二个层面。

  下片前二句乃第三层面:少妇之心惟有雕梁之上的燕子理解。这表现了女主人公是寂寞的,空房只有燕子相伴;同时也说明女主人公是贞洁的,她从不招蜂惹蝶,每天和她在一起的只有梁上燕;再者表明孤高的、内向的,她不与凡人为伍,只与紫燕为友,向它倾诉心曲。

  最后两句展示了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第丽个层面:她通晓音律,善弹琵琶,她把自己的哀怨诉诸其弦:她怨时光的流驶,红颜的短暂,希望春光较长地留在人间;然而东游无情,它不管琵琶的哀怨,仍吹走了春光,把落花吹得满地都是。这落花岂不是自己青春的象征吗?她哀叹自己的美丽年华就这样在离愁别恨中匆匆凋零,等闲消逝……

  “西湖”──“湘管”──“梁燕”──“落花”,词人就是通过这丽个意象段,多方位、多层面地展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描画出一条具有个性特征和特定情境的人物情感律动线。


《仙吕·后庭花》原文及其翻译赏析3篇(扩展2)

——玉树后庭花原文、翻译、赏析 (菁选3篇)

玉树后庭花原文、翻译、赏析1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译文

  楼殿高阁前有芳林花草竞相争春,妃子们本就貌美如花,再加上盛装打扮,更加显出倾城之貌。

  妃子起初掩映着窗子,外面春光的娇美之景无法进入她们的芳阁。但妃子一出闺阁,万般春日丽景都失去了颜色。妃子笑容可掬,盈盈走出门户。

  她们的脸就像带着晶莹雨露的鲜花,她们的美态就如玉树那样秀丽,流光溢彩,清雅别致。

  花儿从开放时的争奇斗艳到枯萎的凋零是很短暂的时光,到花瓣都落光的时候一切又都归于了*凡。

  注释

  对:相对,对面。这里指高阁前有芳林花草。

  倾城:使城池倾倒,形容女子貌美。

  乍:开始,起初。

  帷:帷帐,帷幄。

  玉树:玉树的树冠挺拔秀丽,茎叶碧绿,顶生白色花朵,十分清雅别致。

  流光:玲珑剔透,流光溢彩。

  赏析

  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歌,写的是嫔妃们娇娆媚丽,堪与鲜花比美竞妍,其词哀怨靡丽而悲凉,后来成为亡国之音的代称。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诗的开头概括了宫中环境,并化用汉朝李延年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诗句,来映衬美人的美丽。华丽的殿宇,花木繁盛的花园,没人居住的高阁就在这殿宇的对面,在花丛的环绕之中。美人生来就美丽,再经刻意妆点,姿色更加艳丽无比。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写美人们*见驾时的情态,仪态万千,风情万种。无论是*时的“乍不进”,还是接驾时的“笑相迎”,都讨得后主的无比欢欣。“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诗的结尾处与开头相呼应,重点描绘了宫中美人的“倾国倾城之貌”,也成了陈后主留恋后宫,贪恋美人的最好注脚。

  诗歌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着意于从侧面、动态的角度去描写,力求舍形而求神,诗中所用的“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的描写都极为生动传神;二是全诗结构紧凑,回环照应,景与人相互映衬,意象美不胜收。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宫体诗的最高水*。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陈后主虽然是一个糟糕的皇帝,但却是一个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诗人。

  创作背景

  南朝陈后主生活奢侈,不问政事,且喜爱艳词。但他的好日子就象这玉树后庭花一样短暂,前后不足七年(公元582年至589)5*,隋兵进入建康(今南京),陈后主被俘,后病死于洛阳。 《玉树后庭花》遂被称为“亡国之音”。

  陈叔宝

  陈后主陈叔宝(553—604年),字元秀,南朝陈最后一位皇帝。公元582年—5*在位,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军南下时,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5*(祯明三年),隋军入建康,陈叔宝被俘。后在洛阳城病死,终年52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曰炀。

玉树后庭花原文、翻译、赏析2

  原文:

  后庭花破子·玉树后庭前

  五代: 李煜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大教长少年。

  译文: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大教长少年。

  珍贵稀有的仙树种植在后宫庭前,瑶草布满了室内镜边。去年的花树依然生机勃勃,繁花锦枝,又在今年的月圆之夜竞相开放,香气袭人。不要让这一切有变化!请让青春年少,如同这花月一般永驻。

  注释: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大教长少年。

  玉树: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后庭:指后宫。瑶草:《遗山乐府》中作“瑶华”。指传说中的香草。偏:偏倚,偏失,指变化。和月和花:《花草粹编》、《遗山乐府》中均作“和花和月”。和,共,同。教,令,使得。

  赏析: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青春年华的依恋之情。整首词通过玉树,瑶草,花,月长存不朽的.向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年少青春的深深依恋,而这种浓厚的依恋,却正是建立在明知以后将要失去的无奈和恐惧之上,这种感情在后主词中,是不常见的。

  开篇两句写景,点明地点和环境,自富贵气渗透出作者强烈的依恋之情。“去年”和“今年”都是虚指,写美好的生活画面,时间的推移并不能使美好的事物转变,“花不老”并不是真的花从不凋谢,而是在人眼中永不凋谢;“月又圆”也不是今日才圆,而是未见缺,只见圆。这里的描写,以心理真实去刻画生活真实,用情感真实塑造了艺术真实,表现出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在后三句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作者把过去的感受化成独特的人生期待和追求,他希望能真的象自己想象的那样,花不凋、月常圆,人也和花和月一样,青春永驻、幸福常在。

  应该说,李煜前期的作品中春怨秋闺词很多都有对人生的感叹和希望,但有如这首词一样热切的企盼和依恋的情绪并不多见。究其原因,大概因为他那时并不能真正体味到“失而弥珍”的道理,所以他前期作品虽然怨深愁切,但对生活的底蕴却并未有更深的感触。而只有当他真正体味到一切将失而不能复得进,他方能真正对这一切产生深深的依恋,而这种依恋恰恰是建立在对未来的恐惧和忧虑之上的。由此可见,这首词大概为李煜中期的作品。

  这首词篇幅短小,但所指极大,语言明白如话,但字字寓有深意,通俗中见别致,白描中见含蓄,表现了作者驾驭文思言词的较高功力。

玉树后庭花原文、翻译、赏析3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译文

  楼殿高阁前有芳林花草竞相争春,妃子们本就貌美如花,再加上盛装打扮,更加显出倾城之貌。

  妃子起初掩映着窗子,外面春光的娇美之景无法进入她们的芳阁。但妃子一出闺阁,万般春日丽景都失去了颜色。妃子笑容可掬,盈盈走出门户。

  她们的脸就像带着晶莹雨露的鲜花,她们的美态就如玉树那样秀丽,流光溢彩,清雅别致。

  花儿从开放时的争奇斗艳到枯萎的凋零是很短暂的时光,到花瓣都落光的时候一切又都归于了*凡。

  注释

  对:相对,对面。这里指高阁前有芳林花草。

  倾城:使城池倾倒,形容女子貌美。

  乍:开始,起初。

  帷:帷帐,帷幄。

  玉树:玉树的树冠挺拔秀丽,茎叶碧绿,顶生白色花朵,十分清雅别致。

  流光:玲珑剔透,流光溢彩。

  赏析

  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歌,写的是嫔妃们娇娆媚丽,堪与鲜花比美竞妍,其词哀怨靡丽而悲凉,后来成为亡国之音的代称。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诗的开头概括了宫中环境,并化用汉朝李延年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诗句,来映衬美人的美丽。华丽的殿宇,花木繁盛的花园,没人居住的高阁就在这殿宇的对面,在花丛的环绕之中。美人生来就美丽,再经刻意妆点,姿色更加艳丽无比。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写美人们*见驾时的情态,仪态万千,风情万种。无论是*时的“乍不进”,还是接驾时的"“笑相迎”,都讨得后主的无比欢欣。“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诗的结尾处与开头相呼应,重点描绘了宫中美人的“倾国倾城之貌”,也成了陈后主留恋后宫,贪恋美人的最好注脚。

  诗歌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着意于从侧面、动态的角度去描写,力求舍形而求神,诗中所用的“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的描写都极为生动传神;二是全诗结构紧凑,回环照应,景与人相互映衬,意象美不胜收。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宫体诗的最高水*。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陈后主虽然是一个糟糕的皇帝,但却是一个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诗人。

  创作背景

  南朝陈后主生活奢侈,不问政事,且喜爱艳词。但他的好日子就象这玉树后庭花一样短暂,前后不足七年(公元582年至589)5*,隋兵进入建康(今南京),陈后主被俘,后病死于洛阳。 《玉树后庭花》遂被称为“亡国之音”。

  陈叔宝

  陈后主陈叔宝(553—604年),字元秀,南朝陈最后一位皇帝。公元582年—5*在位,在位时大建宫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与妃嫔、文臣游宴,制作艳词。隋军南下时,自恃长江天险,不以为然。5*(祯明三年),隋军入建康,陈叔宝被俘。后在洛阳城病死,终年52岁,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谥曰炀。


《仙吕·后庭花》原文及其翻译赏析3篇(扩展3)

——玉树后庭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2篇)

玉树后庭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译文

  楼殿高阁前有芳林花草竞相争春,妃子们本就貌美如花,再加上盛装打扮,更加显出倾城之貌。妃子起初掩映着窗子,外面春光的娇美之景无法进入她们的芳阁。但妃子一出闺阁,万般春日丽景都失去了颜色。妃子笑容可掬,盈盈走出门户。她们的脸就像带着晶莹雨露的鲜花,她们的美态就如玉树那样秀丽,流光溢彩,清雅别致。

  注释

  ①对:相对,对面。这里指高阁前有芳林花草。

  ②倾城:使城池倾倒,形容女子貌美。

  ③乍:开始,起初。

  ④帷:帷帐,帷幄。

  ⑤玉树:玉树的树冠挺拔秀丽,茎叶碧绿,顶生白色花朵,十分清雅别致。

  ⑥流光:玲珑剔透,流光溢彩。

  赏析

  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歌,写的是嫔妃们娇娆媚丽,堪与鲜花比美竞妍,其词哀怨靡丽而悲凉,后来成为亡国之音的代称。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诗的开头概括了宫中环境,并化用汉朝李延年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诗句,来映衬美人的美丽。华丽的殿宇,花木繁盛的花园,没人居住的高阁就在这殿宇的对面,在花丛的环绕之中。美人生来就美丽,再经刻意妆点,姿色更加艳丽无比。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写美人们*见驾时的情态,仪态万千,风情万种。无论是*时的“乍不进”,还是接驾时的“笑相迎”,都讨得后主的无比欢欣。“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诗的结尾处与开头相呼应,重点描绘了宫中美人的“倾国倾城之貌”,也成了陈后主留恋后宫,贪恋美人的最好注脚。

  诗歌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着意于从侧面、动态的角度去描写,力求舍形而求神,诗中所用的“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的描写都极为生动传神;二是全诗结构紧凑,回环照应,景与人相互映衬,意象美不胜收。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宫体诗的最高水*。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陈后主虽然是一个糟糕的皇帝,但却是一个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诗人。

玉树后庭花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后庭花破子·玉树后庭前

  五代: 李煜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大教长少年。

  译文: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大教长少年。

  珍贵稀有的仙树种植在后宫庭前,瑶草布满了室内镜边。去年的花树依然生机勃勃,繁花锦枝,又在今年的月圆之夜竞相开放,香气袭人。不要让这一切有变化!请让青春年少,如同这花月一般永驻。

  注释: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大教长少年。

  玉树: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后庭:指后宫。瑶草:《遗山乐府》中作“瑶华”。指传说中的香草。偏:偏倚,偏失,指变化。和月和花:《花草粹编》、《遗山乐府》中均作“和花和月”。和,共,同。教,令,使得。

  赏析: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青春年华的依恋之情。整首词通过玉树,瑶草,花,月长存不朽的向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和年少青春的深深依恋,而这种浓厚的依恋,却正是建立在明知以后将要失去的无奈和恐惧之上,这种感情在后主词中,是不常见的。

  开篇两句写景,点明地点和环境,自富贵气渗透出作者强烈的依恋之情。“去年”和“今年”都是虚指,写美好的生活画面,时间的推移并不能使美好的事物转变,“花不老”并不是真的花从不凋谢,而是在人眼中永不凋谢;“月又圆”也不是今日才圆,而是未见缺,只见圆。这里的描写,以心理真实去刻画生活真实,用情感真实塑造了艺术真实,表现出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在后三句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作者把过去的感受化成独特的人生期待和追求,他希望能真的象自己想象的那样,花不凋、月常圆,人也和花和月一样,青春永驻、幸福常在。

  应该说,李煜前期的作品中春怨秋闺词很多都有对人生的感叹和希望,但有如这首词一样热切的企盼和依恋的情绪并不多见。究其原因,大概因为他那时并不能真正体味到“失而弥珍”的道理,所以他前期作品虽然怨深愁切,但对生活的底蕴却并未有更深的感触。而只有当他真正体味到一切将失而不能复得进,他方能真正对这一切产生深深的依恋,而这种依恋恰恰是建立在对未来的恐惧和忧虑之上的。由此可见,这首词大概为李煜中期的作品。

  这首词篇幅短小,但所指极大,语言明白如话,但字字寓有深意,通俗中见别致,白描中见含蓄,表现了作者驾驭文思言词的较高功力。


《仙吕·后庭花》原文及其翻译赏析3篇(扩展4)

——《临江仙 寒柳》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临江仙 寒柳》原文及翻译赏析1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古诗简介

  《临江仙·寒柳》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既咏经受冰雪摧残的寒柳,也咏一位遭到不幸的人。上阕写柳的形态,下阕写人的凄楚心境,借寒柳在“层冰积雪”摧残下憔悴乏力的状态写处在相思痛苦中的孤寂凄凉,匠心别具地用经受冰雪摧残的寒柳,暗咏身在皇宫皇威重压的恋人。全词句句写柳,又句句写人,物与人融为一体。委婉含蓄,自然浑脱,立意新颖,意境幽远。

  翻译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世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皎洁的明月五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

  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梦里又见当年和她幽会的情景,但是好梦易断,断梦难续。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注释

  临江仙:双调小令,唐教坊曲。《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调”。

  层冰:厚厚之冰。

  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关:这里是关切、关怀之意。

  最是:特别是。

  繁丝:指柳丝的繁茂。这两句里的“柳丝”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

  春山:春日之山。又,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这里指代亡妻。

  湔(jiān)裙梦断:意思是涉水相会的梦断了。湔裙,溅湿了衣裙。见《淡黄柳·咏柳》,此谓亡妻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好梦易断,断梦难续。李商隐在《柳枝词序》中说:一男子偶遇柳枝姑娘,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此词咏柳,故用此典故。

  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全诗看似写月,其实咏的是寒柳。全篇都由“柳”贯穿,但又通篇以情入景,借景入情,情、景、物与人融为一体,“比”与“兴”融为一体,自然流泻出至真至情。且以情入景的快速,透彻闲的尤为突出,乃是至真至情才能流泻出的忧伤词局。

  咏物为古典诗词之大宗,而原其宗旨,“物”本是外壳,是媒介,抒情才是本质,是核心。所以咏物之作要求摹写神理而不能徒赋形体,同时还要不粘不离,保持一个恰好的分寸。以此绳衡这首小词,在“层冰积雪摧残”、“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等句刻画出那婀娜杨柳的“寒意”之外,词人更着重“摧残”、“憔悴”、“梦断”、“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的情感的抒写,亦将他复杂凄咽的内心感受特别深曲又特别准确地传递出来。写寒柳而字里含情,弦外有音,此之谓“言之有物”。

  “飞絮飞花何处是”,其实就是“飞絮何处是”,但这里特别用了“飞花”的意象,除了造成叠音的声音效果之外,还因为杨花作为诗词当中的一个意象符号,独有一些复杂的含义。杨花是一个飘零无助的意象。传说,杨花如果飘落到水中,就会化为浮萍。这个传说细想一下是非常凄凉的,因为杨花本身就是飘零无根之物,好容易在水里落了脚,却又化为浮萍,依然是个飘零无根之物。“飘零无根”至此便有了一种宿命的悲剧感。

  “疏疏一树五更寒”,“疏疏一树”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意象,此时交迭在一起,却把夜阑、更残、轻寒这些意象付诸于柳树身上,使柳树获得了人格化的色彩,使柳树更加顺理成章地成为词人的情感投射的客体。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递进一层,似在说明月无私,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照耀,一般关怀。貌似在写明月,实则是容若自况:柳树就算“疏疏”,就算“憔悴”,也减不了自己一分一毫的喜爱;伊人就算永诀,也淡不去自己一分一毫的思念。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下片转折,由柳树而及女子,由当下而及回忆,是说:最是在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去想起当年的那个女子。春山,作为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既可以实指春色中的山峦,也可以比喻为女子的眉毛。宋词有“眉扫春山淡淡,眼裁秋水盈盈”,便是以春山喻眉,以秋水喻眼,而一“扫”一“裁”,是形容女子描眉画眼的可爱的梳妆动作。春山既然可以比喻为女子的蛾眉,便也可以用作女子的代称,容若这里便是此意。由柳叶的.形态联想到蛾眉的妙曼,联想到心爱的女子,曾经的故事……

  接下来仍是追忆那位女子,即“湔裙梦断续应难”。旧日风俗,三月三日上巳节,女人们相约一同到水边洗衣,以为这样可以除掉晦气。上巳节和清明节隔得不远,所以穆修有诗说“改火清明度,湔衫上巳连”。这种户外聚众的日子往往提供给了男男女女们以堂而皇之地偷偷约会的机会。

  这首作品是纳兰集中得后人推誉最力的佳作之一,不但多种选集阑入,陈廷焯甚至作出“言之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之“压卷之作”的崇高评价。


《仙吕·后庭花》原文及其翻译赏析3篇(扩展5)

——《洞仙歌·冰肌玉骨》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洞仙歌·冰肌玉骨》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注释译文:

  攲:①音衣,通“倚”,如斜攲,攲枕。②音欺,倾侧不*。玉绳:《太*御览·天部五》引《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两星为玉绳。玉之为言沟,刻也。瑕而不掩,折而不伤。”。宋均注曰:“绳能直物,故名玉绳。沟,谓作器。”玉衡,北斗第五星也。秋夜半,玉绳渐自西北转,冉冉而降,时为夜深或近晓也。流年:流逝之岁月;年华。檃括:就某文体原有内容、词句改写为另一体裁之创作手法。檃音隐。

  赏析:

  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首二句写她的绰约风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的意境。其后,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钗横鬓乱”,来反衬她姿质的美好。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主人公所作出的观察。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通过女主人公与爱侣夏夜偕行的活动,展示她美好、高洁的内心世界。“起来携素手,”写女主人公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时见疏星渡河汉”,写二人静夜望星。以下四句写月下徘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以上,作者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主人公纳凉时的思想活动作好铺垫。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

  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在艳羡、赞美中附着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值得注意的是,花蕊夫人本是孟昶的宠妃,后蜀灭亡之后,花蕊入宋,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诗句令赵匡胤大为倾倒。不久,孟昶暴亡,花蕊成了太祖的贵妃,据说跟太宗赵光义也有瓜葛。对这样一个与三个皇帝有绯闻的“亡国之妃”,苏轼坦然地把她刻画得几近仙女,且毫不避讳地写她与孟昶的爱情。此词在宋朝广为传唱,还没有一个道学家跳出来说三道四。

《洞仙歌·冰肌玉骨》原文,翻译及赏析2

  洞仙歌·冰肌玉骨

  苏轼〔宋代〕

  原文: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翻译:

  译文冰一样的肌肤,玉一般的身骨,自然是遍身清凉没有汗。宫殿里清风徐来幽香弥漫。绣帘被风吹开,一线月光把佳人窥探。佳人还没有入睡,她斜倚绣枕钗横发乱。他起来携着她的小手,走出无声的庭院,随时可见流星横穿河汉。试问夜已多深?已过了三更,月光暗淡,玉绳星向下旋转。她掐着手计算,秋风几时吹来,不知不觉间感到,流年似水,岁月在暗暗变换。

  注释洞仙歌:词牌名。眉州:今在四川眉山境内。孟昶:五代时蜀国君主,在位三十一年,后国亡降宋,深知音律,善填词。花蕊夫人:孟昶的妃子,别号花蕊夫人;摩诃池:故址在今成都昭觉寺,建于隋代,到蜀国时曾改成宣华池。具:通俱,表都的意思。足:补足。冰肌:肌肤洁白如冰雪,《庄子·逍遥游》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水殿:建在摩诃池上的宫殿。欹:斜靠。河汉:银河。金波:指月光;玉绳:星名,位于北斗星附近。玉绳:星名。《太*御览·天部五》引《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两星为玉绳。玉之为言沟,刻也。瑕而不掩,折而不伤。”宋均注曰:“绳能直物,故名玉绳。沟,谓作器。”玉衡,北斗第五星也。秋夜半,玉绳渐自西北转,冉冉而降,时为夜深或近晓也。流年:流逝之岁月;年华。

  赏析:

  此词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绘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绘夫人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叹。

  上片写花绘夫人帘内欹枕。首二句写她的绰残风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托女语人之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的意境。其后,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钗横鬓乱”,来反衬她姿质的美好。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语人之所作出的观察。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通过女语人之与爱侣夏夜偕行的活动,展示她美好、高洁的内心世界。“起来携素手,”写女语人之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时见疏星渡河汉”,写二人静夜望星。以下四句写月下徘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以上,作者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语人之纳凉时的思想活动作好铺垫。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语人之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

  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在艳羡、赞美中附着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值得注意的是,花绘夫人本是孟昶的宠妃,后蜀灭亡之后,花绘入宋,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诗句令赵匡胤大为倾倒。不久,孟昶暴亡,花绘成了太祖的贵妃,据说跟太宗赵光义也有瓜葛。对这样一个与三个皇帝有绯闻的“亡国之妃”,苏轼坦然地把她刻画得几近仙女,且毫不避讳地写她与孟昶的爱情。此词在宋朝广为传唱,还没有一个道学家跳出来说三道四。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洞仙歌·冰肌玉骨》原文,翻译及赏析3

  洞仙歌·冰肌玉骨 宋朝 苏轼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洞仙歌·冰肌玉骨》译文

  冰一样的肌肤,玉一般的身骨,自然是遍身清凉没有汗。宫殿里清风斜来幽香弥漫。绣帘被风吹开,一线月光把佳人窥探。佳人还没有入睡,她斜倚绣枕钗横发乱。

  他起来携着她的小手,走出无声的庭院,随时可见流星横穿河汉。试问夜已多深?已别了三更,月光暗淡,玉绳星向下旋转。她掐着手计算,秋风几时吹来,不知不觉间感到,流年似水,岁月在暗暗变换。

  《洞仙歌·冰肌玉骨》注释

  洞仙歌:词牌名。

  眉州:今在四川眉山境内。

  孟昶:五代时蜀国君主,在位三十一年,后国亡降宋,深知音律,善填词。

  花蕊夫人:孟昶的妃子,别号花蕊夫人;摩诃池:故址在今成都昭觉寺,建于隋代,到蜀国时曾改成宣华池。

  具:通俱,表都的意思。

  足:补足。

  冰肌:肌肤洁白如冰雪,《庄子·逍遥游》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水殿:建在摩诃池上的宫殿。

  欹:斜靠。

  河汉:银河。

  金波:自月光;玉绳:星名,位于北斗星附近。

  玉绳:星名。《太*御览·天部五》引《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两星为玉绳。玉之为言沟,刻也。瑕而不掩,折而不伤。”宋均注曰:“绳能直物,故名玉绳。沟,谓作器。”玉衡,北斗第五星也。秋夜半,玉绳渐自西北转,冉冉而降,时为夜深或近晓也。

  流年:流逝之岁月;年华。

  《洞仙歌·冰肌玉骨》赏析

  此词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叹。

  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首二句写她的绰约风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的意境。其后,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钗横鬓乱”,来反衬她姿质的美好。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主人公所作出的观察。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通过女主人公与爱侣夏夜偕行的活动,展示她美好、高洁的内心世界。“起来携素手,”写女主人公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时见疏星渡河汉”,写二人静夜望星。以下四句写月下徘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以上,作者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主人公纳凉时的思想活动作好铺垫。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

  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在艳羡、赞美中附着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值得注意的是,花蕊夫人本是孟昶的宠妃,后蜀灭亡之后,花蕊入宋,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诗句令赵匡胤大为倾倒。不久,孟昶暴亡,花蕊成了太祖的贵妃,据说跟太宗赵光义也有瓜葛。对这样一个与三个皇帝有绯闻的“亡国之妃”,苏轼坦然地把她刻画得几近仙女,且毫不避讳地写她与孟昶的爱情。此词在宋朝广为传唱,还没有一个道学家跳出来说三道四。

  《洞仙歌·冰肌玉骨》创作背景

  苏轼在小序中交代了写此词之缘由,词人在七岁之时曾听过蜀主孟昶的《洞仙歌令》,而四十年后,只能隐约记住首两句,词人便发挥他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他的文思才力,补足剩余部分。此词作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壬戌),时作者正谪居黄州。


《仙吕·后庭花》原文及其翻译赏析3篇(扩展6)

——《洞仙歌·雪云散尽》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洞仙歌·雪云散尽》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洞仙歌·雪云散尽

  朝代:宋代

  作者:李元膺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景致的词,意在提醒人们及早探春,不要遗忘了之后的梅花。

  上片分写梅与柳这两种典型的早春物候。“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首二句描写初春天气,积雪融化,天气放晴。“杨柳于人便青眼,”人们喜悦时正目而视,眼多青处,故曰:“青眼”。可见词语语意双关,既写初生的柳叶似眼,又巧用“青眼”一次,以示柳对人的好感。"

  “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这首二句便写梅花,词人将梅花拟人化,说它“风流”更多。因梅花花小而粉蕊,故称“一点梅心”。后面两句将梅与柳结合起来描绘,柳与梅一低颦,一浅笑,相映成趣,含无限风致。

  下片说理,情理交融。“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用韩愈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意,承上启下。“小艳疏香”说柳眼梅心;“疏”指梅花疏影,也指柳条稀疏。“娇软”也一样,只是“娇”偏重写梅,“软”偏写柳。“浓芳”二字则下启。

  “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清明时候,春光烂漫,百花争妍。但百花盛开,反使人感到“无复新意”,况且胜极而衰,春光最盛时,春天也便要逐渐消散了,所以说:“已失去了春风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词人劝人们及早游春,不要坐等美好时光的流逝。

  这是一首惜春词,意在让人们及早探春莫留遗憾,也寓意着让人们早抓时机,以期有所作为。

  译文:

  雪后阴云散尽,拂晓时池水花木的庭院已然放晴。杨柳绽放着嫩芽新叶,遇人便露出了喜悦媚眼。更有风流多情,是那一点梅心。远远地与杨柳相映,隐约地露出淡淡的哀愁、微微的笑容。

  一年春光最好处,不在繁花浓艳,那梅柳初绽的清艳花朵和疏淡芳香最是娇媚温柔。到了清明时节,繁花盛开一片纷乱,现极盛衰微的征兆,已丧失了春光美景的一半。及早地占取那短促的韶光。共同游乐追欢,莫管料峭春寒,醉酒红颜浑身自然温暖。

  注释:

  放:露出。

  青眼:指初生之柳叶,细长如眼。

  约略:大概,差不多。

  疏香:借指梅花。

  乱:热闹,红火。

  韶光: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但莫管:只是不要顾及。


《仙吕·后庭花》原文及其翻译赏析3篇(扩展7)

——临江仙引·渡口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临江仙引·渡口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渡口、向晚,乘瘦马、陟*冈。西郊又送秋光。对暮山横翠,衫残叶飘黄。凭高念远,素景楚天,无处不凄凉。

  香闺别来无信息,云愁雨恨难忘。指帝城归路,但烟水茫茫。凝情望断泪眼,尽日独立斜阳。

  翻译

  柳永择取向晚、渡口、瘦马、*冈、秋光、暮山、横翠、残叶、飘黄、烟水、泪眼、斜阳……等等的一组组描写暮色秋景的双音词,在词中呈现出“素景楚天”的凄凉之景,传达出“云愁雨恨”的离别之情,倾泻出“烟水茫茫”的思念之苦。柳永挥动其铺陈之妙笔,抒发其宦游之忧郁。

  柳永的铺陈悲秋,承上启下。上承宋玉,下启后代诸多大家,其中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是用一组组的双音词来描写暮色秋景,尤其是“古道西风瘦马”,可与“*冈秋光瘦马”对应,似有柳永遗风。

  傍晚离开渡口,乘瘦马登上山岗*坦路。西郊又送来了秋日的凤光景色。暮色中,山上呈现的翠绿色,衬托着纷纷飘落的黄叶。登高思远,南国的秋景,无处不凄凉。

  自从和她离别以来彼此便杳无音信,难忘那云愁雨恨的离别之情。指着回归京城的道路,但见雾霭笼罩着广阔无际的茫茫水面。泪眼情意专注,向远处望去,直到看不见,终日就这样独自伫立,直到夕阳西沉。

  赏析

  柳永择取向晚、渡口、瘦马、*冈、秋光、暮山、横翠、残叶、飘黄、烟水、泪眼、斜阳……等等的一组组描写暮色秋景的双音词,在词中呈现出“素景楚天”的凄凉之景,传达出“云愁雨恨”的离别之情,倾泻出“烟水茫茫”的思念之苦。柳永挥动其铺陈之妙笔,抒发其宦游之忧郁。

  柳永的铺陈悲秋,承上启下。上承宋玉,下启后代诸多大家,其中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是用一组组的双音词来描写暮色秋景,尤其是“古道西风瘦马”,可与“*冈秋光瘦马”对应,似有柳永遗风。

  傍晚离开渡口,乘瘦马登上山岗*坦路。西郊又送来了秋日的凤光景色。暮色中,山上呈现的翠绿色,衬托着纷纷飘落的黄叶。登高思远,南国的秋景,无处不凄凉。

  自从和她离别以来彼此便杳无音信,难忘那云愁雨恨的离别之情。指着回归京城的道路,但见雾霭笼罩着广阔无际的茫茫水面。泪眼情意专注,向远处望去,直到看不见,终日就这样独自伫立,直到夕阳西沉。


《仙吕·后庭花》原文及其翻译赏析3篇(扩展8)

——鹊桥仙·碧梧初出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2篇)

鹊桥仙·碧梧初出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鹊桥仙·碧梧初出

  宋代: 严蕊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译文: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梧桐树叶才刚刚长出碧绿叶片,桂花才吐蕊,池塘上略微有些凋谢的莲花。此刻正在合欢楼中穿针引线,抬头望去,只见高悬的明月像玉盘那样洁明,那清辉如水一般流泻而下。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蜘蛛忙着吐丝结网,喜鹊却懒懒的,都没有搭起鹊桥。牛郎没心思耕田,织女也顾不得纺织,只为了能在七夕这一天相会,可是看来,他两人的佳期却难被成全了。人间过去一年,天上才过去一天。

  注释: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xiè)。

  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一韵到底。前后阕首两句要求对仗。初出:刚开始下落。叶申芗《本事词》作“初坠”。玉盘:喻月亮。

  蛛忙鹊懒,耕慵(yōng)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蛛忙:谓蜘蛛忙于织网。鹊:喜鹊,神话传说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群鹊衔接为桥以渡银河。耕慵句:神话传说牛郎耕田,织女纺织,当七夕佳会之时,他们都不再劳作,因而显得“慵”、“倦”了。范成大《鹊桥仙?七夕》:“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赏析:

  该词以七夕牛郎织女故事为题,写出人们处处传说其故事的时风民俗。结尾渗透了神话传说气氛,显露出对天上仙境的向往之情,也是对牛郎织女美满爱情的向往之情。这首词咏七夕却不正面接触故事,而是从侧面轻轻叙说,新颖的角度给人全新的感受。

  上片五句为清幽静谧的环境描写,作者对周围的事物作了仔细的观察。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梧桐刚开始萌出青绿色的叶,桂花才吐蕊,池水里的花已开始衰落。其中“桂花”一词点明了时间一秋天。以上三句都为描景句,作者环视庭园的景致,园中的碧梧、桂花都富有生气,呈现了恬静的生活气息。

  “穿针人在合欢楼”句,“穿针人”为作者自己,作者交代自己正在合欢楼穿针引线,说明她边做女工,边赏园景。她抬头望去,“正月露、玉盘高泻”,一轮明月刚刚露出在庭园的上空,它象玉盘那样洁明,从高空泻下银光。其中“月露”一词点明了时间为刚入夜。

  下片五句由日常事引出感慨。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儆古今佳话”三句,道出了古往今来的人生之道,入夜后,蜘蛛忙于织网,白天欢噪的鹊鸟已入巢,耕地的、织布的农家辛劳一天也已困倦,自古至今都如此往复,只不过碌碌终生而已。

  “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人间过去一年,天上才过去一天,正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慨叹天上、人世之差异。全词上阕为描景,下阕为议事。描景句里,作者注重选用副词,如“才”、“微”、“正”,这些副词可以恰如其分地起说明的作用。“才吐”说明“桂花”还未完全绽开;“微谢”说明花的盛开期刚过,花瓣刚有缩卷:“正月露”说明月亮升起不久,入夜时间不长。这足以说明作者对周围事物的变化观察得很仔细。上阕的动词“初”、“露”、“泻”,对突出事物的形象很有用,“初出”,说明梧桐绽叶不久,给人一种新生的感觉;“月露”,说明月亮露头不久,给人也是一种新生的感觉;“高泻”,月光一泻千里,在夜空中是那样的美。由于用了“露”泻”两个动词,就使“正月露、玉盘高泻”句成为动句,形象逼真、生动。下阕的议事句里,“蛛忙鹊懒”句中“忙”与“懒”为反义词,在句中形成意思的鲜明对照和映衬;“耕慵织倦”句中,“慵”与“倦”为同义词连用,可使词句语意完满。作者精心选用词语,意为增强表达效果。

鹊桥仙·碧梧初出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

  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

  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译文

  梧桐树叶才刚刚长出碧绿叶片,桂花才吐蕊,池塘上略微有些凋谢的莲花。此刻正在合欢楼中穿针引线,抬头望去,只见高悬的明月像玉盘那样洁明,那清辉如水一般流泻而下。

  蜘蛛忙着吐丝结网,喜鹊却懒懒的,都没有搭起鹊桥。牛郎没心思耕田,织女也顾不得纺织,只为了能在七夕这一天相会,可是看来,他两人的佳期却难被成全了。人间过去一年,天上才过去一天。

  注释

  鹊桥仙:词牌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一韵到底。前后阕首两句要求对仗。

  初出:刚开始下落。叶申芗《本事词》作“初坠”。

  玉盘:喻月亮。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蛛忙:谓蜘蛛忙于织网。

  鹊:喜鹊,神话传说每年七月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群鹊衔接为桥以渡银河。

  耕慵句:神话传说牛郎耕田,织女纺织,当七夕佳会之时,他们都不再劳作,因而显得“慵”、“倦”了。范成大《鹊桥仙?七夕》:“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赏析:

  词的上阙,起笔自然,虽然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但有几分凄凉:

  偶尔轻坠而下的碧绿色梧桐叶,那吐着馥郁清香的桂花,还有水塘中微微凋谢的荷花。楼上的姑娘们,都正忙着在穿针引线,默默地乞求着织女能给自己以智慧和心灵手巧。远望高挂的明月,它那洒下的清辉,正如水一般清澈。

  农历七月初七,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七夕节,也称乞巧节。每逢这天的夜晚,相传是天上美丽善良的织女,要与勤劳勇敢的牛郎在鹊桥相会。

  穿针人,指的既是天下女子,也包括了自己。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七夕的夜里,大凡世间的女子都会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唐朝诗人祖咏有《七夕》诗曰: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词的下阙,句奇意新,那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却隐藏了一个普通女子最为缜密的心思:

  姑娘们小盒子里关着的蜘蛛,都已经开始在忙着结网了,唯独不见银河里的喜鹊忙着搭桥。此时的牛郎不肯耕田,织女也没有心思纺织了。他们远隔银河,相互守望。看来,今晚他俩要辜负几千年来人们心中向往的这么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了。每逢此际,人间是要经过一年的时间等待。而天上的牛郎织女,人家也不过,仅仅只是才过了一夜的.相思罢了。

  她清醒地意识到,无论自己怎么貌美才高,每天的强颜欢笑,逢场作戏,她就似一枝任人攀枝的柳。再说女人美丽的青春和男人所喜好的姿色,迟早都会有那么一天,如荷花般凄然凋零。

  她也暗自说:只羡鸳鸯不羡仙。

  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固然美好,可他们也有寂寞地守望在银河两端的时候。

  强颜欢笑,逢场作戏,这分明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只不过,想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既真实又简单的爱情。

  人间爱,天上恋,谁比谁更长久,谁又比谁更浪漫?


《仙吕·后庭花》原文及其翻译赏析3篇(扩展9)

——《长相思 花似伊》原文及翻译赏析

《长相思 花似伊》原文及翻译赏析1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

  长江东,长江西。*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翻译

  译文

  看着花儿像你一样,柳枝像你一样;花儿柳枝已青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低下头不禁流下两行清泪。

  长江的东边,还有那长江的西边,*的鸳鸯在东西两处飞舞着,(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逢呢?

  注释

  ⑴长相思:词牌名。唐教坊曲。《古诗十九首》有“客从远方来 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作者未知)得名。又名《双红豆》、《忆多娇》。

  ⑵花柳:花和柳。《楚辞·九歌·少司命》:“悲奠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唐,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步展随春风,村村白花柳。唐,聂夷中《劝酒》诗之二:“人间荣乐少,四海别离多。”

  ⑶鸳鸯(yuān yāng):本鸟名,此比喻恩爱夫妻。汉·司马相如《琴歌》之一:“室迩人遐独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唐,温庭筠《南歌子》:“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⑷几时:什么时候。唐·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宋·苏轼《儋州》诗之二:“荔枝几时熟,花头今已繁。”

  赏析

  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词人任夷陵县令。时年欧阳修30岁,曾经洛阳的奢华生活与现实偏远冷清的夷陵生活形成反差,而今又在长江边送走心爱的人,两地分离,不知何时相见,看着江边的花儿和*鸳鸯成双地飞舞,被贬失意加上离别相思之情,于是作此《长相思·花似伊》以表。

  词的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正是花繁柳茂的时节,花如人,柳如人,正在花柳最美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了。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伊人面若桃花眉似柳,正楚楚可怜地低头泣下,原来是因心上人即将离别而黯然神伤。

  于是就在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恋人被大江分隔,一个住长江头,一个在长江尾,仿佛是*的鸳鸯两处飞,相逢机会知道等到什么时候?这位“花柳青春”的妻子就只好“低头双泪垂”了。绵绵相思之情,尽在结句的设问之中。

  这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作品。描写一对青春别离的夫妇,别后妻子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思念,并亟盼早日与丈夫相逢团聚。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 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