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工作要点 > 正文

人才工作不足体现在(6篇)

发布时间: 2023-05-14 13:25:04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人才工作不足体现在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

  问题(problem)这个词是由两个希腊词组成的:pro的意思是向前,ballein的意思是投掷。字面意思,就是被向前投掷的东西,理解为现实(是什么)和理想(应该是什么)之间的相差的结果,而且需要现在或将来采取行动。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人才工作存在问题,供大家参考选择。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

  近期,在我县人才工作调研中发现,人才工作还存在三个亟待改进的突出问题。

  一是人才资金投入力度还不够大。近年来,陕西省旬邑县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出台了许多好政策,但受困于资金支持,在政策落实上大打折扣,各类引进、培养、选拔计划迟迟不能付诸行动,大大挫伤了优秀人才的创业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二是柔性引才数量质量不高。旬邑是农业大县,结合实际,先期我们在柔性引才方面,主要是与西北农林等一些涉农高校的合作较多,与其他高校合作较少,模式单一。加之,在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上不够精细,甚至不能为专家提供固定的办公场所,一些高校专家仅仅是遇到问题才来服务,对农产品技术持续跟踪指导不够,提质增效不明显。三是配套政策较为滞后。急需紧缺型人才作为塔尖人才和稀缺资源,不仅对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有所选择,对生活环境也往往有较高要求。而我县现行政策还相对滞后,在实际工作中,有时还拘泥于某些条框限制,不敢破格给引进的优秀人才予以特殊的照顾,比如在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落实现有政策,加大资金投入。要加大县内外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全力实施我县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引进工作计划、拔尖人才选拔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现代农业人才开发计划等各类重点工程,要按照切块预算、分次申请、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对向外引才和向内挖才进行资金倾斜,注重提高人才的社会政治待遇和物质生活待遇。二是拓宽引才路径,加强柔性引才。坚持项目+人才引才方式,对开发包装的重点招商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方式,配套打包引进领军人才和团队各项政策措施。通过挂职、顾问指导、短期兼职、科研项目合作等方式瞄准国内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柔性引进高端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要搭建引才聚才平台,以用人单位为主体,每年新年后赴省内外重点高校,直接带着岗位进行现场招聘。三是完善保障机制,提升服务质量。要当好后勤部长,解决好各类人才子女就学、配偶就业、老人就医等方面现实问题,同时建立好专家楼、工作站等配套工作生活设施,让各类人才在旬打消后顾之忧,放开手脚干事。要营造社会氛围,深度报道我县有关人才政策和工作成就,广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人才工作的参与和支持。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

  一、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精尖缺人才队伍建设后劲不足。从人才结构上来看,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还不够大,存在尖子不够尖,缺的补不上,中坚力量薄弱,后备人才难以为继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相关待遇不够吸引人,加之硬件设施条件有限,不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相应的科研工作设备和场所,导致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不能达到最大化。二是人才资金投入力度还不够大。三是人才服务脱贫攻坚作用不够突出。往届拔尖人才没有吸收到扶贫服务团,力量较为薄弱,合力发挥不足,导致在农业产业化、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等领域作用发挥还不够突出。四是新招录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相对薄弱。五是与高校合作模式单一,柔性引才数量质量不高。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提升综合素质。帮扶期间,对优秀人才取得突出成果或所帮扶对象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奖励。二是注重改善人才待遇,做好引才留才。三是注重拓宽选育渠道,培养乡土人才。同时,组织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域外培训基地进行培养提升。四是注重发挥人才力量,助力脱贫攻坚。组织农技类人才开展科技进农户活动,教育类人才开展支教助学活动,医疗卫生类人才开展义诊活动,文化类人才开展送艺传艺活动,充分发挥好各类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五是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中国传统革命教育,激励人才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年轻人才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省委的领导和重视下,我省人才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省的人才工作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特别是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相比,我省人才工作在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一、我省人才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投入都不到位,人才优先发展未能落到实处。重视不够、路数不清、力度不大,使一些地方和单位的人才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省、市、县三级人才工作机制,设立统筹区域人才工作的专门机构,形成政府部门、产业园区、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多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完善我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河北省重点人才工程的实施意见》等人才政策,在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资助奖励、管理服务等领域作出具体规定,建立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层级认定目录和创新创业支持激励政策体系。综合运用项目扶持、金融和信息服务、平台支撑、政策激励等手段,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强化政策、组织、财政、服务支撑体系建设。

  金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5%,人力资源投入要占当地GDP的5%左右;第三步:人才资金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人力资源投入要占当地GDP的8%以上。经过5年的努力,争取我省人才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篇二:人才工作不足体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

  人才是继劳动力、经济技术、资本之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消除国家间、地区间经济鸿沟的重要因素。从WTO的角度看、用全球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最需要的是人才,最缺乏的也是人才。所以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同时强调“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这既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抓好人才建设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我国应对WTO挑战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人才竞争,能否赢得人才,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人单位、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一个单位在人才争夺战上一步落后,就有可能在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步步落后。所以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善待人才,已成为我们应对WTO挑战、谋求经济和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的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倡导下,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全国上上下下对人才的重要作用都有了一个较清醒的认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也已初步形成。但人才工作仍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

  1.人才使用方面,一是“人才埋没”现象严重,这包括人才的“社会埋没”和人才的“自我埋没”两个方面。清代张之洞曾说:“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才”,这话针对性很强。目前我们一方面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却又人才埋没。“贫于才”本身已很可惜,浪费、埋没所“贫”之才则更可惜、更不应该。“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可我们时至今日对这个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二是“人才配置”不合理,人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格气质结构和性别比例结构严重失衡。三是使用人才难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往往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俗话说“用人之长长更长,用人之短长变短”,“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人才”变“庸才”,“英雄”变“狗熊”。四是在人才使用问题上一手硬、一手软,只重视“外才”的引进,忽视“内才”的使用。长期以来,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外来的和尚会念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讲人才就“眼睛向外”,似乎只有引进的才是人才,以至许多单位只重视引进外来人才,忽视甚至冷落内部人才。本地区、本部门的人才非但无法“香”起来,有的甚至被搞得很“臭”,以至不同程度地出现“引进一个、打击一窝”、“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事与愿违的局面。五是只重视人才的“掠夺性”使用,忽视人才的再培训、再学习、再教育。

  2.人才流动方面,一是“来去自由”的原则难以得到全面贯彻,人为阻挡或限制人才流动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单位为引进人才,大多来者不拒,“来”的时候办各种手续都很方便,一路开绿灯;“走”的时候就对不起,层层设卡,重重阻挡,百般刁难。二是人才流动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许多单位为引进人才,各出奇招,五花八门,不同程度地存在“无序”状态,流动区域、流动方向极不合理。

  3.人才“生存”方面,缺乏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一是生活条件差、经济待遇低,工资收入与一般工作人员没有适当拉开差距。二是妒贤嫉能。当大家“平起平坐”时,则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某人在某个方面“冒尖”了,则很快会招来妒嫉,轻则冷嘲熟讽,重则造谣中伤。面对这种“生态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境”,各类人才要么不敢出头,要么赶紧“飞”走。三是求全责备,不能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人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才也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有些领导虽懂此理,但行动上却往往是手拿“望远镜”,倒着看优点,既远又小;顺着看缺点,既近又大。更有甚者,自己水平低、素质差,惟恐部下超过自己,便以武大郎为榜样,手下的“伙计”不能比自己高。一旦发现有人比自己“高”了,不是“锯”,就是“砍”,典型的叶公好龙。四是一些单位人际关系复杂,一些高薪聘来的人才常有孤军奋战的感觉,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会碰到阻力,同时还要忍受各种流言蜚语或冷嘲热讽,最后实在无法继续留在原单位工作,不得不一走了之。

  4.人才引进方面,一是没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能有效操作的人才标准。往往是“实用的才是人才,需要的人是人才,否则,都是蠢才”,毫无科学标准可言。二是“为引进而引进”,不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出发,盲目引进,盲目攀比,追求“你无我有、你有我高、你高我特,你特我多”。请了一大堆人才,但是大家都无所事事,互相内斗,无法产生效率和效益,导致“人才高消费”。三是引进人才的措施没有力度,不痛不痒,没有吸引力,无法真正吸引住人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是对人才引进工作的规范和引导,仅仅停留在规范性文件阶段,没有上升到法律或法规的高度,缺乏应有的权威。五是引进人才前的种种承诺,在人才引进后迟迟不兑现或在兑现时大打折扣,严重挫伤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六是人才引进后,前后政策不一致。引进时是“人才”,引进后就是“奴才”;引进前百般关怀,引进后不闻不问、不关心不使用甚至百般打压。更有甚者,把人才当“奴才”使唤,当“保姆”使用,严重挫伤人才的自尊心,导致前脚引进后脚走人,“引不胜引”。七是人才引进工作中误区不少,片面性较大。具体表现为:只重视引进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忽视管理型人才的引进;只重视公司、企业或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忽视党、政、群机关引进人才;只重视人才引进的物质待遇,忽视人才引进后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只重视城市和二、三产业中的人才引进,忽视农村和农业中的人才引进工作。

  5.人才培养方面,一是缺乏长远眼光、缺乏长远培养规划、缺乏实实在在的培养措施。二是培养人才的选用标准不规范、不科学,选用范围狭窄、眼界狭小、思路不开阔。三是人才培养的前瞻性、现实针对性不强,目标不明确,培养与使用衔接不紧密,与社会的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四是只注重从外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进人才,忽视人才的就地培养。

  二、人才工作存在问题的成因

  人才工作存在上述问题,决不是偶然的,涉及一系列深层次原因。从根本上讲,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形成的。这些因素具体包括:

  一、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禁区不少、条条框框太多。这表现为:一、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陈旧、封闭、保守、狭隘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如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等用人观念,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有形无形、自觉不自觉地束缚着组织人事部门和领导干部的手脚,导致用人观念与现实错位;二、妒贤嫉能、文人相轻等陈腐、落后的封建残余思想——这只“千年虫”,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致使许多人身子已进入了新时代,头脑却仍停留在老地方,以自我为中心,看不起人才、看不惯人才,导致人才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三、管理部门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思想僵化,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仅意识到人才的重要,不见诸实际行动,往往是“调门起得高,行动不见招”。对人才的重视仅仅停留在论重要性、谈意义、论利弊、谈作用的宏观阶段,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口号上,“一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口号多,具体措施少”,不知道实实在在的“重视、重用、重奖”人才。更有甚者,个别领导干部思想不健康,既无思才之心,又无识才之能,更无用才之度,生怕人才超过自己,对人才百般打压,百般刁难,并自以为“是不是人才我说了算。说你是人才,你就是人才,不是人才也是人才;说你是蠢才,你就是蠢才,不是蠢才也是蠢才”,导致许多人才“胎死腹中”。

  二、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带有明显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不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面对来自海外的激烈竞争,反观我们的用人机制,不尽人意之处比比皆是。首先,不得不承认我国目前的人事制度滞后于社会发展。虽然社会发展推动了人事制度的改革,但从长远看、从根本上看,目前的改革措施还远远不够,改革力度也不够,总给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0的情况下,更感到改革步伐之缓慢。其次,带有计划经济烙印的陈旧的国内人才管理方式,使得许多人才变“奴才”、英雄无用武之地。许多用人单位坦承:待遇偏低并非人才工作的最大障碍,缺乏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令不少人才担忧的重要因素,更可怕的还是偶然性太多的国内人才管理方式。如在干部人事问题上搞平均主义,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干部人事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搞平均主义,表面上看群众意见少,实际上影响到干部队伍和党的事业的活力,影响到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机关干部普遍存在“混日子、拍马屁、能者庸者界线不清”等问题,就与我们干部人事问题上的平均主义有很大关联。说到底,就是与现行人才管理方式有关。

  三、制度建设、制度管理方面的原因一一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一精辟论述深刻提示了制度建设在各项工作中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人才工作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从根本上讲,也是与制度有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一是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往往是进人市场经济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入世”后仍沿用“入世”前的制度,进入21世纪仍沿用20世纪的制度。二是制度建设不健全、不配套、不完整。许多该有的制度没有,许多该废止的制度没有废止,许多该修改的制度没有及时予以修改。三是好的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即使执行,也带有很大主观随意性。四是违反制度或把制度束之高阁,得不到应有惩处,有没有制度区别不大,“有”跟“没有”一回事。

  四、作风方面的原因——用人上的不正之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存在。用人不公问题是近些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人们常说“用人不公是最大的腐败”,这话一点不假。因为这种腐败一方面会给人才带来彻心透骨、折磨灵魂的痛苦,同时却又有苦无处说,有冤没法辩,难以惩治和纠正;另一方面还会危及党和人民的事业,搞乱甚至搞垮一个单位。在有些单位,优秀人才之所以难以脱颖而出,而相形见绌者甚至明显不胜任现职的无能之辈却得到提拔重用,根本原因就是用人不公、用人上存在不正之风。有些单位,选人上视野不够开阔,往往只在机关里“挑”、在领导身边“选”、在少数熟面孔中“找”、在小圈圈中“觅”,选人用人局限于狭窄、有限的选择空间,更有甚者选人用人以“亲疏”划圈子、以出身论长短、以资历定取舍、以关系决胜负,使得买官卖官、跑官要官、封官送官、贿官骗官之风屡禁不止,严重挫伤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此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完善的过程中,也不能排除社会道德水平、法律意识水准、法制建设力度、经济发展成熟程度、行政管理机关工作方式方法等主、客观因素对人才工作的负面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人才工作是一个涉及到思想观念、单位领导的素质能力与水平、组织人事部门的职能定位与工作方式方法、人才管理体制与机制及上述因素相互联系等的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搞好人才工作决不是一项孤立的事情,也决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需要从系统的观点、战略的观点出发多管齐下,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着手。

  1.要从思想观念和作风建设着手,树立正确、科学的用人观念,改进作风,打破常规,打破一切条条框框,彻底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切实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选贤任能也是革命。常规不破、作风不改,人才就难用。思想僵化、作风不正,比环境恶劣更可怕,因此必须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唯亲等错误观念,加强选人用人上的作风建设。要敢于起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鼓励创新,允许失败;要敢于起用“有瑕之玉”,对真正的人才,即使有某些缺点弱点,也要大胆放手使用,让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发展和提高自己;要敢于起用优秀的年轻人才,克服“人才不可不用,但不可大用,要用必须等到成熟后再用”的保守观念,牢固树立“等待人才全面成熟其实就是浪费人才、等待人才成熟就会导致人才永远成熟不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人才工作中的思想僵化,更新人才观念,努力营造“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社会氛围,着力创造一个人人争当优秀人才、领导器重人才、群众羡慕人才、是才必香、有才必用、唯才是举的浓厚氛围,努力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见之于人们的实际行动;反对人才工作中的好高骛远,树立“人才就在身边”的观念;反对人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不从实际出发,在人才引进中盲目攀比),树立人才队伍建设的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综合平衡观;反对人才工作中的平均主义(如论资排辈),坚持“不惟学历、不惟资历、只惟能力”的用人原则,抛开某些不必要的台阶,不拘一格用人才;反对人才工作中的实用主义,选人用人要坚持从长远利益着想,要坚持对党负责、对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责、对人民负责,不以资历定取舍,不以出身论长短,不以亲疏划圈子;反对人才工作中的形而上学,树立“人才也是人,不是神”的观念,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人才。古人说得好:“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因此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不能以一时一事去判断。要允许人才犯错误,要理解人才也有不懂、不知道、做不好的地方或时候,既不能把人才“神秘化”(标准太高,发现不了人才),也不能把人才“简单化”(把人才与一般的工作人员混为一谈);反对人才工作中的“一手硬、一手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外部人才的引进,一手抓内部人才的使用,“外引”与“内用”有机结合,全面提升人才数量、提高人才质量;反对人才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在“作风兴干”的基础上,切实做到“作风选才”,以好的作风选才,选作风好之才;解放思想用才,用解放思想之才;实事求是用才,用实事求是之才;讲究科学用才,用讲究科学之才;公道正派用才,用公道正派之才。公道用人,不分“土”和“洋”;平等用人,不分“内”和“外”;公正用人,不分“亲”和“疏”。凭实绩、凭能力、凭学问、凭素质用人,坚决杜绝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歪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要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着手,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改革一切不适应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创造、建立适宜于人才成长的新体制新机制。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竞争也是干部队伍选拔任用机制、人才机制的竞争。没有相应的人才机制,就算有了人才,最终也留不住。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人才机制的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人才工作从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全面创新。为此,一要着力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仅要知人善任,更要“知人善免”,这是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前提,要以此为突破口,创建新体制。二要改革现行人事管理体制,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具体说就是,在人才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的同时,组织人事部门一方面要为人才创造有用武之地的大舞台,建立和完善好的人才机制,如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等;另一方面要突破仅仅管理干部、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离退休、管理养老等的旧框框、旧条条,改造成为一个开发人才、服务人才、使用人才的“设计中心”,改革成为“猎头公司”加“人才服务大本营”。三要建立健全荐才机制、人才竞争机制、人才淘汰机制、人才考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制、人才监督机制等,通过优胜劣汰,优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结构。四要适应人才流动大趋势,废除“人才终身制”,给人才一定的去留自主权,从制度上确保人才“来去自由、居住自由、工作自由”,逐步建立健全与人才合理流动相配套的管理及服务机制。现在都强调“双向选择”,城市或单位可以选择人才,同样人才也可以选择城市或单位,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真正的人才很看重这一点。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思想一定要解放,措施一定要灵活,决不能人为地限制或阻碍人才流动,要切实做到:“关爱不缚凤凰翅”,能一飞冲天决不以篱笆束缚之;是“千里马”决不让其变成“圈里马”。五要实行“引进”与“半引进”相结合的灵活政策,“不求人才为我所有,但求人才为我所用”,借助外脑、外力发展壮大自己。六要建立领导干部“爱才、用才、聚才”考核制度、“浪费、埋没人才”责任追究制度。对领导干部而言,用人也是一种责任,善于用人可以说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因此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起“出人才是政绩、埋没人才是过错”的观念,敏锐地发现人才,大胆地起用人才,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的用人思维、求全责备的用人观念、“近亲繁殖”的用人怪圈,做到开放育才、大胆选才、唯才是举,视人才为财富、视用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己责、视聚才为己任,以杜绝“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的人才悲剧的重演。七要建立“人才保护机制”,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难得,人才的数量有限,人才的生命有限,人才发挥作用的时间也有限,所以建立人才保护机制很重要、很现实、也很必要。实践证明,选人用人并非易事,难就难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用好了,就能产生巨大效益;用人不当,则会浪费人才,甚至使事业受损。所以用人是一门学问,一门很深的学问。有位名人说得好:“世上没有庸才,庸才是被放错地方的人才”,这话虽有失偏颇,但却一针见血地指明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极端重要性。要想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必须建立人才保护机制,使人才在“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时能及时有效地得到保护,能及时有效地跨部门、跨单位、跨系统流动。

  3.要从“生态”、生态环境着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适宜于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才把能量充分释放出来。一般说来,吸引人才有三大因素:事业发展空间、工作环境氛围和适当的物质生活待遇。“虎落平原难扬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骏马涉水难有为”,环境对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历史上“桔生淮南即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典故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基于人的需求结构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物质待遇只是最基本的需求,而安全、发展、精神等需求处在更高层次上,所以吸引人才,仅仅在增加投入、提高待遇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才引进后不是来享受的,人才更需要的是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事业发展空间。刚毕业的时候,可能工资高低、物质生活待遇的优劣是人才选择工作的一项主要指标,但随着阅历、资历的增加,人才对职业的期望值就会有新的变化,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有没有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空间将逐步占居主导地位。所以要想留住人才,要想“既留住人,又留住心”,就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从物质、精神、发展、安全等各个方面着手。实践证明,比自然风光、经济收入、物质待遇更能吸引人才的是和谐的人文环境。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宽松而又净化的工作环境、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才资源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力、创造力、竞争力、生产力。为此,一要为人才成长铺路搭桥,“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台”,竭尽全力满足人才成长的需求。二要宽容人才。如果说在人才问题上,与人文环境密切相关的冲破禁区、打破框框、鼓励冒尖等已经为人们所重视的话,那么还有一种社会品格尚未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那就是宽容。提倡宽容对人才建设尤为重要。因为人才,即使是杰出的人才,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对人才应有宽容的态度,既不能求全责备,追求完美;也不能急于求成,要求他们在短期内硕果累累。应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让人才在轻松的环境中心情舒畅地施展才华。三要加强人才的再学习、再培训和再教育工作,不断丰富和更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不断开发人才资源的“再生”能力,使人才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入世”后,人才竞争将从“远距离竞争”变为“近距离竞争”;将从“局部性竞争”变为“全局性竞争”;将从“观念上的假想竞争”变为“现实上的肉搏式竞争”。而人才之间的相互竞争,最终将转化为“学习力的竞争”,根据人才“入世”首先是素质入世、思想观念入世;人才竞争,首先是学习力的竞争。现在的人才不断受到用新知识武装起来的新型人才的冲击,又看到上一代人由于知识老化而被淘汰的严峻现实,特别是受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发展态势的影响,再学习、再教育、再培训的要求很强烈,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识更新和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自己的紧迫感很强,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再学习、再教育、再培训工作。人才是在不断“充电”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只顾“掠夺性”使用,不重视人才资源的“再生”,人才最终将不成其为“人才”。因此一定要打破“只管眼前,不管发展”的用人误区,对人才的再学习、再教育、再培训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予以满足。四要为人才提供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要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宽阔舞台,“以事业留人”。实践证明,再好的环境、再优厚的待遇,如果没有值得为之付出、为之奋斗的事业,也只能是“留得一时,难留一世”。真正的人才是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我的,因此对人才来说,事业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事业发展空间和个人成长空间,比物质待遇对人才更有吸引力,更能留住人才。

  4.要从物质待遇、生活条件着手,以超常规思路,不惜血本引进人才。我们强调“内才”的使用,并不否认“外才”的引进;我们强调事业发展空间和工作环境氛围对人才的重要作用,并不否认适当的物质生活待遇对人才的作用。人才也是人,不是神,所以适当的甚至是优越的物质生活待遇,对吸引人才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古人说得好:“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人才难得,人才宝贵。人才的作用很大,不同的人干出的事就是不一样。所以面对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关键时期,必须采取超常规措施引进人才。实践证明,弓I进一名优秀人才的效应远远大于优秀人才本身。因此,在人才引进问题上,思想要解放,步伐要加快,力度要加大,措施要新颖、手段要改革、方法要创新。在引进待遇问题上,要有一些独到、独创或独破性的规定,要拿出一些能真正吸引人才的措施来。要坚决贯彻按劳付酬、按智付酬的分配政策,一方面必须按劳动的复杂程度计酬,另一方面应按劳动者的贡献付酬,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并对有重大贡献者进行重奖,以适当待遇留人,用“金锁链”留人。对人才就是要“重用、重奖、重培”,就是要政策倾斜,就是要特别照顾,不能有丝毫含糊。在引进措施上,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和相当诱人的吸引力,决不能老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步人家后尘。在引进范围上,要打破单位、系统界限,千方百计扩大人才选用“半径”。同时不能因为某些人才引进后使用效果不太理想,或借口国家政策这不允许那不允许而加以限制,要敢于突破,勇于突破,以超常规思路、超常规气魄引进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从法制保障着手,制定防止人才外流和吸引人才回归的法律、法规,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法制环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人才流动具有必然性、广泛性和长期性。一个国家(地区)人才外流是本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因素的综合反映。从国际间人才流动趋势看,人才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发达国家流向更发达国家。人才流失的原因是流出国的推力效应和流入国的吸引效应,国际上称为人才流动的“推拉定律”。随着“入世”后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加剧,人才争夺也将更加激烈:一方面外部引力进一步增大,对人才的稳定、去留带来更大冲击;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参与人才竞争的优势不明显,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越来越困难,根据人才流失规律,制订防止人才外流和吸引人才回归的法律、法规,积极地采取以吸引为主的政策,用优越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优厚的薪金和生活待遇吸引外流人才回归。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规章,甚至是地方法规的形式来规范人才引进工作,不能总是以规范性文件来规范人才引进。对人才引进工作的规范和引导,如果老是停留在规范性文件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只能是宣示性或倡导性的,就会给人才以不可靠、不踏实的错觉。现实生活中,一些规范性文件制定出来后,有关单位或部门就是不落实或落实不充分甚至大打折扣,导致引进的人才再次流失而无法追究这些单位或部门的责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人才埋没、人才流失固然可惜,但人才引进后再流失更使人寒心,也更不应该。所以要通过政府规章或地方法规来规范人才引进工作,以确保引进人才时的有关承诺能及时足额予以兑现,因兑现不及时或是兑现时打折扣而导致人才流失的,可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当前人才竞争很激烈,引进一个人才不容易,既要花费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也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人力,这期间还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人才引进后又流失的话,浪费就更大,损失更严重,因此一定要通过立法来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不能不了了之。

  6.要从战略战术着手,遵循人才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制定科学、完备的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发展靠谋划。我们常说: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重要的一条是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的振兴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所以必须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是个战略问题,有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周期,必须从长计议,从早做起,从娃娃抓起。“凡事预则立”,人才问题也是如此。因此要像抓经济建设那样,人才建设也要有规划,也要“立项”,也要“上项目”。一要通过实施以培养和使用相结合为目标的“院士工程”、“教授工程”、“博士工程”、“NBA工程”、“MPA工程”等;通过实施“英才计划”和建立青年专家队伍、青年思想理论骨干队伍、青年经济管理人才队伍、青年行政管理人才队伍、青年创新人才队伍等,实施“人才兴省”、“人才兴市”、“人才兴局(委、办)”、“人才兴校”、“人才兴厂”、“人才兴区”、“人才兴县”、“人才兴镇”战略。二要采用吸收引进、邀请留学人员回国讲学交流、合作研究等智力回流方式或选派人员出国留学等“外出取经”方式,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层次、数量和质量。三要搞好人才使用中的“结构性调整”,力求人才队伍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综合平衡。四要从长远着手,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大力培养高、精、尖人才,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发人才资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之,人才工作举足轻重。20世纪世界的财富来源于物质资源,21世纪世界的财富只能来源于人力资源。哪个国家、哪个地方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哪个国家、哪个地方才会富强。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的培养、发展和开发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力求在“后发效应”的支撑下迅速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向工业化与知识化的双重过渡并取得双赢局面,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跳跃式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早日跨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三:人才工作不足体现在

  

  人才培养工作什么不足

  1.学科设置不合理,缺乏新兴领域人才的培养。

  2.教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些高校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

  3.人才培养缺乏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就业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4.实习和实践机会不足,缺乏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

  5.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缺乏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1-

篇四:人才工作不足体现在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

  一、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精尖缺人才队伍建设后劲不足。从人才结构上来看,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还不够大,存在尖子不够尖,缺的补不上,中坚力量薄弱,后备人才难以为继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相关待遇不够吸引人,加之硬件设施条件有限,不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相应的科研工作设备和场所,导致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不能达到最大化。二是人才资金投入力度还不够大。三是人才服务脱贫攻坚作用不够突出。往届拔尖人才没有吸收到“扶贫服务团”,力量较为薄弱,合力发挥不足,导致在农业产业化、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等领域作用发挥还不够突出。四是新招录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相对薄弱。五是与高校合作模式单一,柔性引才数量质量不高。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提升综合素质。帮扶期间,对优秀人才取得突出成果或所帮扶对象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奖励。二是注重改善人才待遇,做好引才留才。三是注重拓宽选育渠道,培养乡土人才。同时,组织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域外培训基地进行培养提升。四是注重发挥人才力量,助力脱贫攻坚。组织农技类人才开展科技进农户活动,教育类人才开展支教助学活动,医疗卫生类人才开展义诊活动,文化类人才开展送艺传艺活动,充分发挥好各类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五是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中国传统革命教育,激励人才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年轻人才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

  学历不等于人才。什么是人才呢被需要的是人才,适用的就是人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就是人才。教育恰恰在培养实际意义上的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上存在着很大差距。高教大众化以后,大学生多了,物稀为贵,物多必贱,薪酬降低,势所必然。也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于就业教育不到位,就业服务跟不上,信息渠道不通畅。尽管“大众化”以后大学生的量得

  到迅速扩张,但适用人才的紧缺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变,“就业难”和“求才难”的状况并存。许多行业、许多岗位渴求人才,甚至高薪求才而求之不得。至于“硕士诚可贵,技工价更高”的现象在我国更为普遍。但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在于人才流动工作的问题。人才要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流动,不仅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适当引进急需人才,高科技人才等。优化配置人才资源,激发人才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走“市场配置为主导,宏观调控为辅助”的人才发展之路。

  一、充分认识人才流动的必要性

  1、人才流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人才流动实质上是人员就业结构或状况的变更,它是多种社会综合作用的产物,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生产技术变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的一些老的行业不断被淘汰,同时新的生活领域陆续被开发出来,由此导致各行各业的分工也更加精细。新老部门和行业的更替,也必然会引起他们的一部分人的岗位或职能发生变化,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或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劳动者的流动,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结果,也是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生产领域的开发或社会分工的发展,从而最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2、发掘人才资源,消除人才浪费现象,迫切需要人才流动

  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我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力量薄弱,人才资源供不应求,严重阻碍了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同时,由于人才管理体制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有的有限的人才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人才积压浪费和对专业人才使用不当的现象还相当严重,我国现行管理体制是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人才的单位所有制,人才成了所属单位的财富和占有物,个人的择业自主权受到严重压抑。同时,单位需要的人难以调进,不需要的人难以调出,多余的人又要包下来,有些技术骨干想留却留不住,于是,为了保住人

  才,许多单位纷纷制定保护主义政策,进而又出现“压才、卡才、误才”的现象。不少专业技术人员既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和环境,也得不到满意的经济报酬,因而无法安心本质工作,单位虽然留住了人,但却没有留住人的心,这就必然导致人才的巨大浪费。

  二、目前我国人才流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分布结构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人才引进和人才留住困难,一方面我国缺乏人才创业载体,无法筑巢引凤,大量吸引、留住人才。目前,我国人才创业的产业载体不足,为人才留存、发展撑开的空间有限,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主观意愿不强,人才可有可无,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企业的发展与人才的贡献挂钩,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是我国吸纳人才的主体。大多数用人主体缺乏引进人才意识;引进人才存在“立竿见影”的误区,对引进的人才要求引进来就马上能发挥作用,同时对企业的人才的后续教育培养意识不强,舍不得投入。这种局面就必然导致了:一是人才总量仍然偏少。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二是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数的比例偏低,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限制了企业用人的需求,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了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2、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不适应

  目前传统模式的人事管理体制依然存在,适应新形势的人才管理体制尚未形成。由于长期着眼于传统人才管理,管理的办法和手段滞后,管理的透明度和科学性都不高,管理效率低下,还未能建立科学的人才绩效测评考评体系,无法发挥激励作用,难以体现人才真正价值。

  3、人才资源开发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使用等方面市场机制尚未有效发挥作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创新、社会化路子还未明显拓展。人才管理上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人才选用机制上传统和思想束缚较多,用人论资排辈的现象比较严重,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难以托颖而出。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依然存在,难以体现优秀人才的价值。

  4、人才流动工作与党政部门、高校、企事业相互脱节,形不成合力

  目前,我国人才工作存在与党政机关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之间相互脱节,与学校特别是高校脱节,与企事业脱节,形不成合力的问题。一是与党政机关各职能部门、群团组织之间脱节。例如:个别职能部门没有形成对人才工作整体性的配合,缺乏共同配合做好人才工作的机制,人才工作形不成合力。二是与学校,尤其是与高校脱节,没有利用高校的优势,利用高校的知识资源和科技力量为我国的人才培训提供智力支持和培训平台;而高校也缺乏服务意识,没有更好地为本校学生的就业信息更主动与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联系;三是与企事业脱节,与企事业的联系不够,没有更好地了解企事业需要的人才类型,没有为企事业提供更多有利于企事业发展的人才信息和资源;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用人意识淡薄,用人存在短期行为,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企业主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引进人才的主观愿望不强。这些情况就导致人事信息资源利用缺乏配合性,人力资源的利用达不到最佳化,影响了人事资源的有效预测,人才工作形不成合力。

  5、人才开发政策体系相对滞后

  我国缺乏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完善配套的人才开放政策体系,缺乏有效集聚人才的措施,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提出的要求。

  三、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对策

  1、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价值观

  现代经济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新阶段发展,知识经济更加依靠信息和知识的投入,更加依赖与掌握信息与知识的人才的创造性劳动。精明的企业家们已经充分认识:在新的经济形态下,企业的生产要素已经由老板操纵转向人才掌握,人才已不再围绕着所在单位转,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志向选择自己的走向和位置。人才是有价值的。人才本身是其价值的主体,是有权决定其自身价值实现状态的。正如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的:“知识工作者拥有生产工具――他们的头脑,这是很大的资本。因为知识工作者拥有他们的生产工具,他们可以来去自如。”因此,社会应转变“人才――工具”取向的价

  值观,抛弃“人才单位所有”的陈腐思想;树立“人才――目的”取向的价值观,为实现人才自身价值主动创造有利条件,而不是被动阻碍人才成长。

  2、要健全干部职工合理流动机制

  在充分考虑干部、职工队伍的比例、结构以及各部门工作的实际需要,保持各部门之间人才的相对平衡和合理流动的基础上,加强干部职工的交流使用,有计划地推进机关与机关之间、机关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内部不同科室之间的交流轮岗,把干部调配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

  3、要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干部职工解决问题的本领

  有计划地选拔后备干部、新进机关和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到一线、艰苦岗位和复杂环境挂职锻炼,特别要根据工作需要抽调干部到我国重点建设项目锻炼或挂职,并定期轮换,让大部分年轻干部都能在基层一线接受锻炼。要紧紧围绕机关和企业的中心工作、项目建设、城市管理等,邀请领导、有经验的干部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干部职工学到一些实用的工作方法,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4、要更新观念,加快建立符合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能充分发挥激励作用的分配机制

  为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活人才的良好用人环境,必须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重贡献的、比较规范的、有竞争激励作用的分配机制。积极推行技术、管理等要素与分配的各种有效形式,充分体现优秀人才的价值和地位。一是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公务员工资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物价指数变动相适应,与企业相当人员平均工资大体持平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步提高公务员收入水平。改革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实行工资总量政府调控下的动态管理,指导企业建立完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定薪,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与企业资产规模、效益、资产保值增值相联系,以年薪制、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为内容的多元化分配体系。探索产权激励机制,完善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员持股制度,实行技术成果按收益比例奖励的分配制度。鼓励专业技术人才以技术、成果、专利、管

  理等要素入股创业或以劳动服务取得劳动报酬。二是健全优秀人才奖励制度。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作用。三是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制度。完善机关、事业、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对机关事业单位流动到企业工作的高层人才,建立个人账户和个人缴费窗口,并由同级财政按标准加发一次性养老保险补贴,计入个人账户,退休后随同养老金按月计发。鼓励企业建立年金制,提高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保障水平。落实完善高层次人才和技能人才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建立对家庭经济困难人才群体、残疾以及患有其他身体缺陷的人才的救济救助制度。

  5、要建章立制,加快吸引优秀人才的救济救助制度

  我国要成为人才集聚的高地,必须加快吸引优秀人才的环境建设,一是加紧建立以智力交流为特征的“人才柔性流动”制度,并逐步使之成为我国引进人才的主要方式。对“柔性流动”到我国的高层次人才,给予相应的待遇,探索建立“特聘、兼职、项目合作与攻关”等“软性流动”的方式,研究解决“软性”流动人才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等相关政策,营造他们在我国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大人才载体建设力度。群策群力,共同为我国高科技项目引进人才的搭建平台,提高我国凝聚各类人才的层次和水平。三是坚持以项目带动集聚人才。建立人才、项目、技术、资本有效“对接”机制,推进项目与人才良性互动。围绕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筛选和扶持一批重点科研中心,汇集创新人才,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项目的载体作用,采取项目融资、项目技术成果交易等多种方式,集聚各类人才。四是以优质服务留住人才。加强对紧缺急需人才的预测和规划,每年编制发布人才引进专业目录。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建立人才引进协调机制,切实抓好人才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实行人才引进限时办理,简化手续,特事特办,积极帮助人才解决好科研、工作和生活等实际问题。

  6、要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进行配套机制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较为繁杂的福利制度,如身份制度、户籍制度、保险制度等。这些都成为人员流动的制度性的障碍,我国要想人才在全国范围内达到一个良好的高效的配置,就必须去掉这些障碍机制。例如,实施较为灵活的户口、档案管理,使人才能较为顺畅的流动;逐步推广社会化的人事保障机制,实施灵活的户籍制度、身份制度、工资制度等人员流动配套机制改革,从而使之有利于人才流动。

  7、要不断完善人才政策

  认真实施人才政策,加快培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形势需要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新科技人才,以及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掌握国际惯例通用游戏规则、精通国际金融、贸易、法律和现代高级管理的专业人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对各类人才的选拔聘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的制度。善于发现和大胆起用年轻优秀的科技人才。充分发挥特才、帅才、优秀科技人才、高级工程师以及高级技师等核心人力资源的作用。加大和强化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落实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重奖的规定。

  8、要构建人才预警制度,积极促进人才流动

  企业对人才流动应持积极态度,而不要一遇到人才外流就慌不择道。一定的合理的人才流动不但不会危及地方,企业的发展,而恰恰有利于地方、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一定量的人才流动能给地方、企业带来新鲜的活力,使地方、企业拥有保持欣欣向荣的最基础的资本;另一方面,一定量的人才流动有利于地方和企业较为轻松摆脱自身沉重束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取有利地位。关键是如何保证流动的人才量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并保证人才流动安全。可通过建立地方、企业的人才库,设立人才预警线。只要在预警线内的人才流动,都要积极的给与支持,提供有利条件。当然,这里的人才库不仅仅包括人才的数量,还包括人才的质量,人才的安全。力求人才总量、结构层次相对平衡与人才安全流动。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省委的领导和重视下,我省人才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先

  进地区相比,我省的人才工作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特别是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相比,我省人才工作在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一、我省人才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养的针对性。有序调整我省普通高校学科设置,重点规划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学科专业体系,逐步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围绕我省支柱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培养人才,推动普通高校走产学研发展道路,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主动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篇五:人才工作不足体现在

  

  党管人才工作执行力弱化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摘要:党管人才是指导我国人才发展的根本原则,集中反映了党对人才资源重要价值的科学判断与战略构想。经过各级党委的不懈努力,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但工作执行力不强、贯彻落实不力、工作水平不高等问题还很突出,需要认真分析并加以解决。

  关键词:党管人才;执行力;人才管理

  中图分类号:d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5-0032-03在中央提出党管人才原则以来,各级各类党组织纷纷采取得力措施,加强了人才工作。绝大多数党组织乃至全社会,对于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在落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以及“以人为本”等战略思想方面也作出了种种努力。在人才流动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与市场配置机制等体制创新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实践中,各地组织部门围绕履行牵头抓总职责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总体上看,我国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贯彻党管人才原则的力度上还不容乐观,有些工作还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解决,与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巩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一、党管人才工作执行力弱化的主要表现

  (一)人才观念转变不到位。一方面,一些部门的少数领导对党管人才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人才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人才应完全由市场来调节管理,没有充分认识到党对人才的宏观管理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积极地引导市场,因而缺乏人才效益意识和人才管理的积极性,对人才工作重视不够,抓人才工作仅仅满足于“停留在纸上,落实在嘴上”,部署工作轰轰烈烈,抓落实虎头蛇尾。另一方面,对人才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有些单位在抓经济和社会发展时往往偏重于抓项目、资金的引进,忽视了人才的引进,只看到项目、资金的短期效益,没有看到人才所能带来的巨大的、长远的,甚至是不竭的经济效益。重物轻人的思想、“官本位”意识仍然存在,人才选拔、培养、引进、使用的各种僵化保守思想和封闭落后意识未能完全破除。再一方面,对新形势下人才管理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识不足。新的形势下,人才工作必须从单纯关心生活、提高待遇向建立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的机制转变,从注重拥有人才向注重引才与引智并举、人才资源共享转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有关部门和少数领导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对于人才的管理,观念落后,思想僵化,手段陈旧。在人才的培养、使用、选拔方面,也还存在只注重措施的制定,不注重抓落实,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注重长远利益和未来的发展等问题。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但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责、权、利分离,机构不健全、职能定位不清、责任分工不明、力量分散、合力不强等问题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组织部门人员力量配备不足,牵头抓总职责不明,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决策咨询机制不健全,致使制定具体政策时协调各方较难,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重复开发、管理不到位等现象依然存在。中央与地方、省与省之间、人才工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工作协调等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工作机制不灵活。一方面,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不活。这些年,各地虽然在人才市场化管理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相对于经济领域的改革依然显得滞后,人才管理运行机制不活的矛盾依然很突出,各类人才难以合理流动、配置和使用。主要表现在:人才部门所有制的壁垒难以打破,阻碍人才成长和流动的条条框框较多,用人机制上统得过死,管得过严,需要的人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出不去,影响了用人单位的选才用才。如有些单位借用了多年的业务骨干不能正式调进,工资待遇难以落实,而一些不具备专业才能的人却挤占着编制。另一方面,落后的人才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不利于党对人才的管理。目前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等陈旧观念和做法还没有彻底改变,“官本位”的落后观念依然存在。管理者缺乏“人性化”

  的管理理念,注重控制性管理,忽视服务性管理的倾向客观存在,影响了党管人才方针的落实。

  (四)人才创业环境不够优化。地方各级党委在推进人才工作的时候,较多地存在对人才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得不够,特别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不多;人才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程度不高;习惯于用传统的方法来抓工作,思路不太清晰,重点不够突出,工作缺乏创新性等问题。导致人才创业环境不够优化,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较低,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尚未形成;高层次人才的劳动价值、贡献、效益与分配还不是很合理等现象。突出表现为:一是政策环境不理想。受当前各种政策限制,对引进人才的相关优惠激励政策吸引力不大,对大中专毕业生吸纳能力有限,不能给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足够空间;二是工作环境不理想。限于各种客观原因,各类人才获取新信息的途径少,人才之间缺乏必要的相互沟通的载体,科技信息来源少,传播速度慢,不能满足人才知识更新的需要,也不利于人才创新创业。总体来看,越往基层,人才创业的环境越差,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还未完全形成,这不利于人才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不利于人才成长和创业。

  (五)人才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科学发展要以人为本,人才发展要以用为本。人才以用为本就是以人才使用为目标,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解决人才总体不够用,相当一部分不适用和没被用的状

  况。无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主要都得靠现有的人才,建设人才资源强国也要靠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人才工作的核心是要把现有人才用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但从目前状况看,以用为本的格局还没有形成。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人事制度改革尤其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到位,人才为单位和部门所有现象仍然存在,人才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不发达,市场对人才配置的基础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不到位。二是“官本位”、行政化倾向仍普遍存在。缺乏科学的、符合各类人才特色的评价与激励制度体系,人才评价与激励的业绩、贡献和能力导向作用不足,进而使得发展需求导向作用不足。人事制度的兼容性不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人才引进功利性明显,对其基本权益、基本需求和基本保障力度不足。三是人才发展投入的优先地位还未确立。首先是国家对人才发展的投入不足;其次是市场对人才投入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尚未有效发挥,非政府投入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基层,许多科技人员有课题而没有经费,使课题得不到实施,各类人才待遇偏低,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年收入低于国家公务员,且福利待遇比较差。这直接导致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有的甚至满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二、党管人才工作执行力弱化的主要原因

  (一)党管人才对象呈现广泛性和复杂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解释,“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在此基础上,根据工作实际和现实情况,理论界和党管人才一线工作者陆续提出了“三支队伍”之说:党政人才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六支队伍之说”,在三支队伍的基础之上,再加上“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新型实用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七支队伍”之说,某地原籍在外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也越来越成为党管人才重要内容;在整个人才层面,又指出所谓“体制内”和“体制外”人才的区别,并特别强调“体制外”人才目前已经占到了我国人才总量的一半以上,将是党管人才的重要阵地[1]。由于党管人才的对象呈现多元化、复杂化,使得管理对象过于宽泛。因为对象的宽泛,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失去操作的标准,导致工作无法开展,其实就是没有对象。“党管党员、党管干部”,是我党立党以来的宗旨,也是我们党一条基本组织原则,可以说这是组织部门的主业。但党管人才显然是个新课题,到底管哪些人,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界定。

  (二)人才评价标准具有复杂性。对人才的评价,不同的时期有

  不同的评价标准。从“又红又专”,到“德才兼备”,到“靠得住、有本事”,再到现在的“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品德、知识、能力、业绩”,评价人才的主要标准有一个历史演进过程。从评价标准的演变来看,最新的人才标准可以说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了人才的本质,具有客观、多维、灵活的特征。但是,新标准因为增加了更多的评价要素,也必然增加人才评定的复杂性。这就有可能在总的指导原则下,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分类统计,形成多元的人才评价标准:党政人才要群众认可;企业经营人才则要经过市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劣,同行的认可是必不可少的;而创新型人才的评价,要经过国际同行认可以及经过市场认可等。同时,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标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要受到地域层次的影响。在区县被视为人才的,在市、省的人才标准看来,可能就不在统计之列;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算得上优秀人才的,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可能只能算一般人才,这种地域层次的差别也会影响到对人才的评价。

  (三)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存在缺陷。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用行政手段对人才进行直接管理,忽视用经济、法律等手段进行间接管理,出台的政策大多是约束性的,以管住为主,而在如何激励人才、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方面做得不够,即使出台了一些政策,落实情况也不够理想。中央组织部就实施党管人才原则下的人才强国战略的现状调研数据显示,党管人才原则执行乏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面[2]:一是执行手段单一。一般而言,实现“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有效手段是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而当前在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四管”过程中,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相对缺失。有统计数据为证,59.5%的被调查者认为“资金投入不足”,36.6%的被调查者认为“人才立法严重滞后”,已成为贯彻党管人才原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而知,当前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相对缺失,行政手段主导了党管人才原则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执行力不强。60.5%的被调查者视“加强对已出台各项政策的落实力度”为“管政策”的当务之急,这从侧面说明了当前党管人才的执行力度不够。除此之外,由于行政主导型模式主宰着党管人才,“官本位”思想与党管人才如影随形,以致弱化了党管人才的执行力。在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中,46.7%的被调查者认为“官本位”思想对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负面影响是制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第二大影响因素。

  (四)对党管人才工作的领导考核流于形式。当前我国党管人才工作的考核机制尚待完善,突出反映在“领导班子对人才工作的目标责任考核制没有很好建立”、“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要求没有真正落实”等方面,这揭示出当前党管人才工作的领导考核制度形同虚设,考核走形式。中组部的调查问卷显示[2],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希望建立以下三种领导考核制度。一是目标责任考核制。数据显示,68.3%的被调查者同意“落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

  任分工,对年度工作任务进行分层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和进度要求,年终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考核”。二是人才开发考核制。数据显示,66.3%的被调查者赞成“明确人才工作责任制,把人才开发列入年度工作目标,每年进行严格考核,作为评价干部政绩、决定干部升降的重要依据”。三是人才选用考核制。数据显示,71.3%的被调查者希望,对“某一部门、某一地区搞任人唯亲、浪费人才、埋没人才,造成人才大量流失等严重失误的,追究领导责任”。

  (五)党管人才工作机制不健全。党管人才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工作,机制体制建设都将是影响成败的关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党总揽全局,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这是党管人才工作机制体制建设方面的指导性言论,但要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这一政策,建立高效的党管人才机制体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一是组织部门如何做好牵头抓总?党管人才要求党委统一领导,但最后都要落实到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上,通过组织部门的牵头抓总,体现党的总揽全局,体现党委的统一领导。虽然我们在党管干部上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这并不能直接套用到党管人才上来。二是如何明确各部门职责?党管人才政策的提出,可以说是我国人才工作的一大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人才管理体系。但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由于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并没有很有效地开展人才工作,这是党管人才在机制建

  设方面的一大缺失。三是如何完善分配、激励、保障等机制?现有的相对固定的利益分配制度改革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薪酬体系仍然存在缺陷,没有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单位内部利益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的倾向客观存在。有些地方保障制度不健全,住房补贴、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类人才的工作热情,也制约了人才作用的发挥。

  (六)人才投入严重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需要投资的,但我国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严重不足,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数相比差距更大,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数相比也是偏低的。目前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国家主体和企事业单位主体都不很到位,家庭这一主体相对要好一些,但也不是很到位。长此以往,将会带来因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而产生的人才瓶颈危机,反过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另外,社会参与力量薄弱也是影响执行力弱化的重要因素。党管人才政策的提出,其现实根源是我们当前人才总量不断壮大,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所谓的“体制外”人才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体制外人才占到了我国人才总量的一半以上,不再像以前优秀人才基本都集中在党政部门,实行“党管党员,党管干部”就能很好实现党管人才。这个客观现实决定了党管人才的全民性,决定社会力量参与党管人才的必要性。特别是有些类别的人才,政府职能部门根本管不到,如果缺

  失了社会力量的参与,就会存在人才工作的空白。社会力量以什么形式参与到党管人才工作中来,具体从事什么工作,组织部门如何进行规范和指导,特别是针对体制外社会力量参与,如何进行监督、管理、激励,提高他们参与到党管人才工作的积极性,这是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总之,导致党管人才工作执行力低下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表现在观念、体制、机制、政策,以及作风、素质等多个层面,既有主观方面的又有客观方面的。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执行力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做到多管齐下、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杨海峰.对党管人才机制体制建设的思考[j].常德党建,2010-01-28.[2]金莉萍.论提高党管人才原则的执行力度和效度[j].社会科学,2008,(4).

篇六:人才工作不足体现在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人才工作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一、xxxx市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xxxx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建设“人才特区”和“人才强市”为目标,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xxxx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以政策支撑为先导,多路并进“聚”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将人才强市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以《xxxx市“xxxx”人才发展规划(xxxx-xxxx)》为总揽,为广聚贤才提供了坚强的政策基础。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市财政安排的500万元党建经费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倾斜。以羊绒技术研发、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先后承担国家、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40多项;发挥中银集团公司等知名企业的品牌效应,实施“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项目,近年来引进各类人才96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42人,本科以上人才366人,其他专业技能人才560余人。建立宁夏羊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调国内70余名专家学者开展产业产学研对接活动。全市累计批准20名科技人才享受政府津贴、授予4名企业优秀人才为xxxx市经济发展功臣、评选了13名科技明星,为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发展环境。

  (二)以提升素质为重点,因材施教“育”人才。一是大规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鼓励1000多名在职科技人员自学、读研、进修,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对口继续教育培训基地;采取“订单培养”人才模式,企业负担30%学费,学生毕业后到企业服务;安排校长队伍建设专项经费50万元、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经费120万元,累计培训达5413人次,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学历水平和教学技能;在全区范围内招聘医学院校毕业生122人,公开招聘192名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人员,改变了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断层的局面;启动xxxx长枣产业“基层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天津科技大学研究生工作站,引进和培养研发性人才和贮藏保鲜加工专业技术人才60名,推动xxxx长枣产业的后续发展。二是全方位进行实用人才培养。有效整合我市各类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市委党校、职业教育学校、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及“双培双带示范户”的带动,加大对务工农民的岗位技能培训、专业农民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实施“阳光工程”、“充电工程”,完善农业科技服务“110”信息化服务网络,着重培养造就懂经济、会管理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业生产“土专家”,全市农村实用人才达5000多人,有效地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资助企业自主培养设计人才,大力培养品牌推广、会展营销、店长等销售骨干;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市财政出资支持76名村干部取得在职大专学历;健全行政村农民技术学校以及远程教育培训宽带网络,年培训农民6000多人次。

  (三)以激发活力为目标,因势利导“用”人才。一是充分发挥专家服务团作用。先后申报国家级项目6个,自治区科技项目11个,银川市科技项目4个。在生态移民区,帮助指导建设优质肉羊科技示范实训基地1个,累计培训技术创新团队和技术研发团队专业技术人员145人次。二是实现农技人员全员服务。以做大做强xxxx长枣、有机大米、优质林果为重点,在农技专业技术人员中推行“全员竞争上岗,人员优化组合,待遇与实绩挂钩”的激励管理制度,鼓励技术

  --

  干部竞争上岗,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加大农林科技人才投入,对土地流转经营面积5000亩以上的给予10万元奖励,2000亩以上的给予5万元奖励,实现了农业科技人才通过信息技术为“三农”服务的目的,为科技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平台。三是推进各类人才参与全民创业。立足产业发展,从农民和民营企业一线职工中选拔乡土人才。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选派145名科技特派员实施创业项目77个,在全市范围内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和企业创新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四)以创新机制为依托,千方百计“留”人才。一是待遇“留人”。设立xxxx市拔尖人才、“灵州功勋奖”、“民营企业重视人才(科技)奖”,五年评选三批拔尖人才,每两年评选一批“xxxx市政府津贴”获得者。获“灵州功勋奖”、“民营企业重视人才(科技)奖”,由市委、市政府给予20万元奖励。结合安居工程建设,企业出资49%政府出资51%在龙凤佳园建设1956套职工公寓,供园区职工使用,为500多名企业技术骨干解决了住房。二是环境“留人”。建立完善人才保护、评价体系、成就奖励、创新失败的宽容等机制,在四个产业园区建立人才服务中心,贯彻人才各项优惠政策,全程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通过节日慰问、帮助解决家庭困难等方式,努力创造留住人才的环境,吸引大批不同职业背景的优秀人才服务企业发展。三是事业“留人”。在骨干企业中推行高管和研发人才股权激励模式,以股东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企业利润。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和全民创业园建设,发放青年就业创业小额贷款100万元;建立政府资助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制度,在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牵头从事科研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以及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给予不低于30万元的课题经费支持;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实行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审批、注册优惠政策。在企业推行“倒逼成本”管理,对本工段压缩成本节流部分由工段员工分配,分配时向高技能人才倾斜。企业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时,对高技能人才实行中长期聘任制。

  二、当前xxxx市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总量相对不足。随着“两区”建设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市急需的城市规划、外经外贸、现代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尤为奇缺。现有人才从年龄结构看,各类人才中30岁以下3674人,31至45岁8367人,46岁及以上3397人;高层次人才大都集中在40岁以上,35岁以下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技师资格的相对较少;从人才学历看,研究生105人,大学本科5917人,大学专科5351人,高中及中专(农村实用人才)4065人。研究生、大学本科占比例小,大学专科、高中及中专(农村实用人才)占比例大;从专业职称看,高级职称486人,中级1578人,初级1820人,其他947人;高级职称占比例小,中级以下比例大;从分布领域看,教育系统2388人,卫生系统519人,农科人员542人,企业1000人,其他382人。教育、卫生系统占比例较大,农科人员、企业占比例相对小;非生产性领域分布多,经济建设一线分布少;事业单位分布多,企业分布少;人才队伍中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严重短缺,不能满足我市产业升级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人才引不进与人才留不住并存。一是引进机制上,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尚未真正畅通起来。由于不能及时解决编制、待遇问题,导致所需人才无法引进。二是收入分配机制上,工资收入与学历、职称、工龄等因素挂钩,而不是根据能力、水平、实绩确定,特别是对技术创新人才和经营创业人才,不论是工资还是奖励的幅度,都没有真正做到与能力、贡献和取得的劳动成果相挂钩。

  --

  近年来,我市卫生和教育行业流失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能的骨干人才,企业招聘的专业对口的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练练手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待大城市有好岗位,就一走了之的想法,企业、部门因此变成了培训学校。

  (三)人才缺乏与人才浪费并存。一是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才管理体制仍然没有打破,在人才资源开发上,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加重了专业技术人才对单位的依赖性,形成了“单位人”的固化现象。二是人才“地区所有、条块分割”。人才资源管理各自条块分割,尤其是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很难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我市人才整体使用效率不高和人才资源浪费。三是人才浪费现象依然存在。人才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专业技术人才隐性流失现象(即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行政工作和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造成无效劳动;现有人才评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闲置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人才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个别部门单位重视人才工作不够与人才使用主体热情不高并存。一些单位部门的领导缺乏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部门联动效应差。这种认识上的不到位,突出表现在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不足。人才培养大多依靠职能部门,绝大多数部门、单位根本没有人才培养的专项投入。个别部门和单位在服务人才发展、落实人才政策等方面还有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作为人才使用主体的企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热衷于引进外来人才,对引进人才较为重视,忽视了本地现有人才潜力的挖掘和作用的发挥。

  三、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机制的对策建议

  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要紧紧抓住吸引、培养、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破除束缚人才合理流动的观念,改革不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体制,调整不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使人才得到充分尊重,人才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一)解放思想,构建人才汇集机制

  1.强化人才意识,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构筑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作用,加强和完善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坚持把人才建设规划纳入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统筹部署;从管理思路、资金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保证人才开发的适度超前,力求人才总量、人才结构与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相适应,人才素质的提高与快速发展的要求同步,以实现人才资源持续开发与产业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互动。具体到我市来讲,围绕“兴工强市”和特色优势产业带动战略,以xxxx临港工业园区建设、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坚持招商与引资相结合、引资与引智相结合、长引与短引相结合、政府引进与民间请进相结合,不断扩大引智范围。

  2.拓宽思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首先,明确人才引进方向。认真分析全市的人才资源包括人才的总量、结构以及市场价值等情况,在对本地的人才加以充分利用基础上,根据全市急需人才状况和需要确定引进对象,避免产生人才浪费和紧缺并存的现象。其次,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健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打破部门、行业、地域、所有制的界限,通过联合攻关、委托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项目引进和高薪聘用等形式,吸引各方人才参与xxxx市的建设。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变户籍管理为身份管理,--

  变人员引进为智力引进,让人才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发展空间。对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学术带头人、海外留学人员、拥有专利或专利技术的发明人,以及其他具有特殊才能的各类专业人才,一律从速、从简办理引进手续。事业单位引进紧缺的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才可根据编制空缺情况逐步引进人才,纳入编内管理。第三,创建人才集聚载体。人才载体或平台主要有三个方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根据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的需要,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研发机构,建立创业园区和科技成果示范园,培养和引进产业集群急需短缺的各类高层次人才。

  3.夯实基础,完善人才保障机制。进一步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让外来人才与xxxx市民在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对来xxxx落户的硕士以上学历或中级专业职称以上人员的配偶、子女及其父母等户籍关系可与本人一并随迁;对引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区市有知名度专家、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博士的配偶工作安排列入政策性安置,其子女就学政府负责安排并免收所有费用,用人单位为引进人才解决生活住房。发挥工商联、商会、工青妇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培养一批熟知人才政策、精通人才业务、擅于招才引智的人才联络员,做好xxxx籍人才回引工作,以多种方式集聚他们的力量和才智。

  (二)明确重点,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1.灵活各类人才培训方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强化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到xxxx讲学、培训,为xxxx经济社会建设建言献策、“把脉问症”;组织人员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依托自治区和银川市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向自治区外专局申请在境外举办紧缺领域科技人才培训班,每年组织参加国内各类人才培训班;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力开展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不断提高现有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工业企业挂职锻炼机制,安排机关科级干部下企业挂职锻炼,挂职期间原则上工作与原单位脱钩,保留原职务,原单位的行政关系、工资福利待遇不变,不在企业领取报酬,不增加企业负担。让挂职干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2.优化人才资金投入机制。优化配置各类人才培养和开发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突出投入重点,将人才开发资金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倾斜。市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设立的人才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工作,并随着财政收入增长逐年递增。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在重大建设和研发项目经费中,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训。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渠道进行人才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设立不同的人才资助或发展基金。

  3.优先培养三支人才队伍。一是加快培养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一支熟悉国内外市场、具有现代管理经验和驾驭市场能力的企业家队伍。通过集中培训,提高企业家整体素质。二是加大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全市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市场需求,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积极拓展培训领域,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建立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基础性专业人才队伍。

  (三)强化根本,完善人才使用机制

  1.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按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分别构建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

  --

  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破除对人才求全责备的观念,引导企业摆脱家族化管理的束缚,摒弃人才闲置浪费的现象,努力做到客观看人、公正评人、准确识人。

  2.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一是适岗,把专业技术型人才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二是适位,把优秀人才放到最需要的岗位。比如熟悉经济、管理工作的优秀人才,可把他们选送到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城市发展等主战场,真正实现人尽其才。

  3.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在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任用上,依据成果、贡献和能力,健全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度,使确有真才实学者脱颖而出。制定和实行有效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多元化分配政策,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使人才价值在拉开分配档次中得到体现。在保障各类人才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关心他们的政治生活,为他们参政议政提供平台。

  (编辑:华华)

  --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