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进课堂,教案,教学设计(1)(2022年)

发布时间: 2022-08-22 15:0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史学习教育进课堂,教案,教学设计(1)(2022年),供大家参考。

党史学习教育进课堂,教案,教学设计(1)(2022年)

 

 序号 题目1 《井冈山精神》2 《长征精神》3 《两弹一星精神》4 《上甘岭》5 《焦裕禄》6 《首都北京》7 《雷锋精神》8 《重庆谈判》9 《中国共产党党史》10 《枪杆子里出政权》11 《卢沟桥事变》12 《百万雄师过大江》13 《开国大典》14 《国旗国徽》15 《国庆节》16 《大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党史进课堂教案目录

 “ 党史学习教育” 活动- 党史进课堂教案 ( 一 )

 《 井冈山精神 》

 张 XX 巴彦县天增镇 XX 学校 XX 年级 授课时间:2021 年

  月

 日

 党史教案 《 井冈山精神 》 张 XX

  巴彦县天增镇 XX 学校 XX 年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开辟井冈山道路的背景。

 (2)掌握井冈山精神具体含义。

 (3)树立正确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井冈山精神具体内涵。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井冈山精神现实意义,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践行井冈山精神。

 四、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 播放井冈山宣传视频,学生真观看视频,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建立井冈山第一印象。

 2、介绍背景

 秋收起义时间、领导人、以及失败原因,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及预习了解井冈山道路的是在秋收起义失败的背景下开辟的。让学生通过回顾所学历史知识初步掌握基本知识点。

 3、启导精思 (1)、分析总结井冈山精神具体含义。

 (2)、由课本延伸到现实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思考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意义。

 (3)、个别提问、展示结果。让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井冈山精神的四条含义,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

 五、教师总结:

 ppt 展示井冈山精神对当代中学的实际意义,学生齐读,让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

 六、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感受红军艰苦创业精神。。

 2、让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

 “ 党史学习教育” 活动- 党史进课堂教案 ( 二 )

 《 长征 精神 》

  张 XX 巴彦县天增镇 XX 学校 XX 年级 授课时间:2021 年

  月

 日

 党史教案 《 长征 精神 》 张 XX

  巴彦县天增镇 XX 学校 XX 年级

 一、教学目标:

 1、记住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召开、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简述遵义会议主要内容,理解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通过遵义会议前后红军面临的险恶形势,遵义会议内容及会后革命形势的发展,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位美国记者这样说道: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今天就让我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去感受革命的艰难曲折,去体验这伟大的长征精神吧!

 设疑解惑 师:“苦不苦,问问红军长征二万五”。长征是伟大的,也是悲壮的,是被逼的。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这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1、板书:红军长征的原因 要问红军为何长征?这还得从红军的发展说起。到 1930 年红军发展到 10多万人,在全国建立了 15 个革命根据地,这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极大的恐慌,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从 1930 年到 1933 年,对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情况怎么样呢?出示:PPT: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从这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看,有何共同特点呢?(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同样是以弱对强,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正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严重失利,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如果红军继续留在根据地,将会面临怎样的危险呢?(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为保存革命力量,红军被迫

 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的漫漫征途。

 2、板书:红军长征的经过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经过浴血奋战,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情况如何呢?请看视频。

 板书:长征初期—设问:长征初期红军顺利吗?哪儿出了问题? (不顺利,左倾错误指挥,红军处处受挫)面对被红军战士鲜血染红的湘江,左倾错误领导人博古束手无策,差一点开枪自杀。而此时,蒋介石又在红军通往湘西的路上,设下了新的防线,布下口袋阵等着红军自投罗网。在这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急关头,是谁挽救了红军?(毛泽东)他提出什么主张?(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于是红军改向贵州前进,强渡乌江,夺取遵义。在这里,党中央召开了致关重要的会议,这就是有名的遵义会议。出示遵义会议领导人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毛泽东的表情,他双眉紧锁,目光凝重。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军极度削弱,濒临绝境。红军该怎么办?他能不担心吗?可见,在这个时候召开会议是何等的重要。那这次会议都有哪些重大决定?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 3、板书:遵义会议 设问:党中央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把毛泽东的主张作为红军的行动指南。为什么呢?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历史事实证明,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的。遵义会议使红军长征柳暗花明,绝处逢生,成为长征的转折点。板书:转折。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呢?相信同学们在学完这课后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那我们就在后面探讨这个问题好吗?遵义会议后,红军继续长征。

 4、板书:继续长征情况又如何呢?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改变了过去搬家式的转移,是该砸的砸,该扔的扔,然后轻装上阵,一渡赤水,进入四川,蒋介石急忙调重兵封锁长江,以防中央红军与川陕地区的红四方面军会合,红军立即掉头向东,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5、设问:红军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呢?长征胜利的意义

 A:遵义会议前后红军的不同境遇来阐述。

 B:遵义会议的内容来阐述。

 C:长征胜利的意义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五、教师总结:

 长征精神内涵(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救国救民,不畏艰险;团结拼搏,一往无前;实事求是,无私奉献。)

 六、布置作业:

 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 党史学习教育” 活动- 党史进课堂教案 ( 三 )

 《 两弹一星精神 》

  张 XX 巴彦县天增镇 XX 学校 XX 年级 授课时间:2021 年

  月

 日

 党史教案 《 两弹一星精神 》

 张 XX

  巴彦县天增镇 XX 学校 XX 年级 一、教学目标:

 1、解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2、了解我国强大的国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伟大成就,了解我国强大的国力,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

 了解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伟大成就,了解我国强大的国力,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前边的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经我们带来的繁荣和美好。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下我的在建国以来,在航天事业上的飞速发展和辉煌成就。

 2、板书课题:从“两弹一星”说起。

 (二)、新授设疑 1、“两弹一星”是指什么? 2、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3、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4、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说明了什么? 5、我国第一座核电站是哪一座? 6、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名称是什么?什么时间发射成功的? (三)、答疑解惑 1、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

 2、1964 年 10 月 16 日 15 时。在位于新疆罗布泊深处核试验基地的 102 米高的铁塔上成功试爆,威力约 2.2 到 2.5 万吨 TNT 当量。该弹采用铀 235 的内爆式结构,全弹重约 1.55 吨。课件播放: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讲:也就在当时,我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

 器。

 3、1967 年 6 月 17 日。讲: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第一颗氢弹爆炸的视频。讲:从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苏联用了四年时间,美国用了七年,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小结:有力地说明了我国军事和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

 4、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需要有强大的工业基础、雄厚的物质力量和精湛的科学技术,它显示了我国强大的国力。

 5、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1991 年 12 月 15 日零时 14 分是一个闪光的时刻。秦山核电站的发电成功,宣告中国大陆没有核电站的历史结束了。

 6、现在我们来完成第六个问题: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名称是什么?什么时间发射成功的?学生回答。

 五、教师总结:

 历史意义:我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座核电站试电成功、第一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情况。这些成功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国力强大。

 六 、布置作业 :

 向身边的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讲一讲两弹一星的故事。

  “ 党史学习教育” 活动- 党史进课堂教案 ( 四 )

 《 上甘岭 》

  张 XX 巴彦县天增镇 XX 学校 XX 年级 授课时间:2021 年

  月

 日

 党史教案 《 上甘岭 》

 张 XX

  巴彦县天增镇 XX 学校 XX 年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等英勇事迹的生动描述,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通过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原因的分析,认识到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人民,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认识国与国之间和平、友好、平等相处的重要性;体会先烈英雄业绩,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认识和平、幸福来之不易,要用自己的行动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

 三、教学难点:

 知道为什么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小时候,几乎每位同学(尤其是男女同学)都会在课桌上划出一道“三八线”来与同桌隔开,那么你们知道真正的“三八线”的由来是怎样的吗? 讲授新课 一、抗美援朝 (一)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 1:美国的侵略行径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表现:海上——美军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陆上——美军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空中——美军轰炸扫射我国东北边境城市。

 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1950 年 10 月 1 日,金日成、朴宪永紧急致函毛泽东主席,请求中国出兵援

 助朝鲜。

 (二)战争的经过 1.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之歌》,展示图片: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前线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点拨:反映的历史事件:抗美援朝 起止时间:1950 年 10 月——1953 年 7 月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军队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 通过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之歌》的歌词,让学生从中找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出兵的目的是什么?军队的名称叫什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促使大家都有事情可干,这样的课,才能成为充实的课,其能量是最大的。

 提示:

 (1)首战告捷:抗美援朝纪念日——10 月 25 日。

 (2)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者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三)战争结果 展示图片:板门店停战签字仪式 五、教师总结:

 历史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妄图干涉朝鲜内政、并吞全朝鲜的企图,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目,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

 六、布置作业:

 思考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 党史学习教育” 活动- 党史进课堂教案 ( 五 )

 《 焦裕禄 》

  张 XX 巴彦县天增镇 XX 学校 XX 年级 授课时间:2021 年

  月

 日

 党史教案 《 焦裕禄 》

 张 XX

  巴彦县天增镇 XX 学校 XX 年级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新闻知识,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了解并学习焦裕禄的典型事迹,理解焦裕禄精神的内涵。

 二、教学重点:

 学习焦裕禄精神,理解并探讨时代楷模在当时和今天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学习焦裕禄精神,理解并探讨时代楷模在当时和今天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焦裕禄这个名字大家应该听说过,但对他的事迹不一定很熟悉。从题目上看,焦裕禄是一位县委书记,他是一位怎样的县委书记?为什么可以成为基层干部的榜样?他有着怎样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 2、了解焦裕禄的先进事迹,理解其精神品质,为社区做一期“时代楷模”的壁报专栏并展开对焦裕禄精神价值的探讨。

 【学习活动一】

 阅读课文,梳理焦裕禄的典型事迹,概括人物的精神品格。

 说明:小标题有的是焦裕禄自己的话,有的是群众或作者的评价。在阅读原文填表格时,重要的是对照小标题,看看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思考这些事例表现了焦裕禄怎样的精神品格。

 1、“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亲自调查兰考的自然情况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2、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风雪天,访寒问暖艰苦奋斗身先士卒 3、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关心他人身体状况,自己却忍着病...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