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正文

乡村振兴优秀案例(7篇)

发布时间: 2023-05-15 14:05:06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乡村振兴?个案例,可以借鉴!国家推荐性标准《秸秆收储打包体系建设规范》参编单位征集经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组织执?2019年第四批国家推荐性标准计划的通知》(供销科标字【2020年03号)?件批复,中国再?资源资源回收利?协会\安徽省质量和标准研究院作为起草单位,起草推荐性国家标准《秸秆收储打包体系建设规范》。现诚邀地?政府、研究机构及秸秆设备、秸秆收储运和秸秆相关?产企业参与此标准的意见回馈、现场调研及研讨会等,并欢迎各企业机构参与起草单位。秸秆、畜禽粪污等农林废弃物企业、项?、技术推?征集因疫情影响,导致各种会议、展会暂停或延期举办,为了充分展?秸秆、畜禽粪污等农林废弃物?业发展,展?优秀品牌企业、挖掘创新技术、推?应?产品,传播区域项?信息,宣传先进经验,现诚邀地?政府、研究机构及秸秆设备、秸秆收储运、装备制造和秸秆产品相关?产企业参与,展?企业品牌、应?产品、先进技术、市场项?和应?成果。“2022中国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发酵技术发展与应?研讨会”邀请函“2022中国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发酵技术发展与应?研讨会”将于“2022第九届?物发酵产品与技术装备展(济南)暨?物产业系列展”期间举办。此次会议由中国再?资源回收利?协会农林废弃物分会主办,上海信世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承办。展会将于于2022年3?30?-4?1?在?东国际会展中?(济南市?照路1号)盛?召开。欢迎相关部门、科研院校、企业报名参与。2021年中央?号?件21?正式发布,?件提出全?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通过梳理?前国内外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较好的经典案例,总结出乡村产业振兴的?种模式。(?)以“三?公社”为代表的“电商特?产业模式”1.地理坐标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半汤街道,距离合肥90公?,?驾车程1.5?时左右。2.村庄规模总?积10平?公?左右,包括半汤街道部分区域以及周边?余个村,其中?期重点开发冬?民俗村、南?电商村以及西?美?村。3.开发主体

篇二: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乡村振兴优秀工程案例

  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优秀的工程案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下面,本文将列举10个乡村振兴优秀工程案例。

  1.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三变”工程

  “三变”工程是指将农村房屋、厕所和燃料进行改造,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南阳市镇平县在实施“三变”工程的过程中,采用了“政府引导、村民自愿、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湖南省常德市澧县“三品一标”工程

  “三品一标”工程是指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品牌进行提升,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澧县在实施“三品一标”工程的过程中,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美丽乡村”工程

  “美丽乡村”工程是指将乡村环境进行改善,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涞水县在实施“美丽乡村”工程的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4.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特色产业”工程

  “特色产业”工程是指将乡村的特色产业进行发展,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五华县在实施“特色产业”工程的过程中,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乡村旅游”工程

  “乡村旅游”工程是指将乡村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六合区在实施“乡村旅游”工程的过程中,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6.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农村电商”工程

  “农村电商”工程是指将电子商务与农村经济相结合,以增加农民的收入。章丘区在实施“农村电商”工程的过程中,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7.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农村金融”工程

  “农村金融”工程是指将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相结合,以增加农民的收入。罗山县在实施“农村金融”工程的过程中,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8.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农村教育”工程

  “农村教育”工程是指将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红安县在实施“农村教育”工程的过程中,注重教育资源的配置

  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9.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农村医疗”工程

  “农村医疗”工程是指将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以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淮阳县在实施“农村医疗”工程的过程中,注重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医疗服务的提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10.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农村环保”工程

  “农村环保”工程是指将环保意识向农村倾斜,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平江县在实施“农村环保”工程的过程中,注重环保宣传和环保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乡村振兴优秀工程案例有很多,这些工程案例的成功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希望各地能够借鉴这些经验,加强乡村振兴工作,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篇三: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乡村振兴的典型事迹材料(精选5篇)

  乡村振兴的典型事迹材料(精选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要用到事迹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具有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那么什么样的事迹才是规范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村振兴的典型事迹材料(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乡村振兴的典型事迹材料1xx,19xx年x月出生,中共党员,19xx年x月入伍,19xx年x月退伍,xx县xx镇xx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秉持军人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以“三变改革”为有力抓手,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全村居民脱贫致富,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带领村委班子成员,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把xx村打造成为环境美丽、农民富裕、产业兴旺、品质提升的美里乡村。

  20xx年x月,xx县xx镇xx村退役军人xx当选了该村新一届党支部书记。他上任当村支书,意味着他要放弃常年在西安经营的高薪酬生意。xx犹记每次回到村里,乡亲们围住他问长问短,看着老乡们期盼的眼神和xx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他的内心五味杂陈。这些年,无论走多远,最惦记的还是这个生他养他的老地方,他决定放弃西安的事业,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让乡亲们也富起来,让xx村旧貌换新颜。

  一、凝聚班子的战斗力

  自xx年换届任职后,发现村里存在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如一盘散沙,可如何要处理好这些问题的整合,对我这样的一个新手真的也是难上加难,经村两委多次和村里的老党员,老同志群众代表探讨,研究,商议后,最终我们把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得到了妥善善解决,村风,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提高,村里现在不但团结安定,文明和诣,还被列为先进重点文明村。只有解决好问题安稳,才能有下一步的发展。

  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该同志始终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完成了全村x户x人脱贫,带领群众走上了幸福小康路。他始终坚信“用自己的耐心、真心一定可以换取贫困户的放心”,经常“到户中、面对面”入户了解农户困难,对本村所有贫困户的家庭实际情况均能做到“情况清、底子明、了如指掌”,并且能真正做到把贫困户当做自己的亲人,针对贫困户的困难需求,能够及时到户了解并帮助解决,在当地老百姓口中得到了一致好评。

  三、产业发展创益明显

  他上任后发现,xx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全村土地闲置荒芜,村集体经济落后,主导产业薄弱,在家群众增收困难,村民人心涣散。面对这样的现状,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在深入学习中转变思路,在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结合“三变”改革,围绕盘活集体资产、农村土地、林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激活发展潜能,先后到山东寿光考察温棚种植,陕南革命老区柞水,天津毛家裕,杨凌农高会等地学习考察;为了使“死资源”变成“活资产”,他决定流转本村土地,使村民有一个长效稳定的收入。20xx年x月成立xx县xx镇xx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用三变改革六步法,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20xx年x月,合作社流转川地x亩来发展蔬菜大棚项目,建成标准大棚x个,同时大棚基地设施配套x吨蓄水池,管网,电,路,太阳路灯等均己建设安装完成,带动全村x户x人增收,同时,大棚种植项目雇佣贫困劳动力x余人,户均家庭务工收入增加xx元,这样不但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时还能壮大集体经济,尽早实现全村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流转土地x亩用于栽培高标准、高品质红薯,预计稳定增产x%,可直接带动x户x人增收。腰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看着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说,再苦再累都值了。

  四、基础设施大变样

  村民富裕起来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落后,他多方争取,积极协调,依托政府和社会力量,解决了乡亲们吃水难的问题,新建x

  口水井,维修x水井;同时打造村委阵地,对阵地会议室打造和墙面,亮化灯,广场运动器材的安装打造,全村路灯的更换x多盏,热水器x个,新式电表x余户,硬化村里道路一公里,为全村新建厕所x户;同时发展红薯产业一百亩,建成可容纳x人的幸福家园,争取x万包大棚河提解决了父老乡亲们的出行难,用电方便问题,提高了我村形象硬件设施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五、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20xx年中秋节,举办了xx新民风表彰暨中秋大会,为了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和凝聚力,评出10名个人先进进行表彰,通过表彰,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的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引导广大村民,以道德为榜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深入推进全村公民道德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同时营造出勤劳致富光荣、安于贫困可耻的社会新风气,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

  六、团结老兵共创共建战疫一线勇敢逆行行

  作为xx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为更好地服务退役老兵、团结退役老兵,他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同时建档立卡,每一名退役军人一户一档,收集诉求与建议,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红色基因故事、致力军人精神传承。将优秀退役军人延维浩选为村环境卫生监督员,号召退役军人群体参与村集体建设,以军人精神的引领示范作用营造全村积极进取氛围。

  七、战役一线勇敢逆行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冲在疫情防控一线,为群众筑起一道坚固防线。他从腊月二十八接到镇疫情防控工作任务后,即刻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带领村两委成员,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冲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带头做好疫情防控宣传,通过网格细化,班子成员与网格员一起挨家挨户走访宣传,确保户户到位、人人知晓。为切实把“内防输出、外防输入”落到实处,在村各出入口设立卡点,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严格排查劝返外来车辆及行人。值班值守期间,他总是主动值夜班,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其他同志,为打赢疫情

  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力量。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始终坚守着军人的性格和气质、纪律性和无私奉献精神,时时处处彰显着一名退役老兵良好政治素养和赤胆忠诚,是退役军人中的优秀代表,是一面旗帜。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与使命,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不遗余力。

  乡村振兴的典型事迹材料2自“七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xx作为xx县司法局xx司法所负责人,全面负责xx镇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几年来,严格按照省、市、县“七五”普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xx镇的实际情况,扎实推进“法律六进”示范点建设,重点开展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在省、市级中心村新增和更新法治文化元素,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的需求。

  一、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

  充分认识到“七五”普法规划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十九大精神,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服务“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是党中央确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项重大任务,全民普法和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二、强化组织领导,夯实阵地建设

  “民主建设

  法治先行”。自“七五”规划纲要出台后,积极对镇法宣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调整,借力镇人大的监督职能,督促镇党政办、派出所、民政办、财政所、司法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和村(居)书记、主任积极主动参与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来。20xx年,对已建成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xx社区法治文化阵地进行了更新、修缮;在xx社区、xx新村新建法治文化阵地,将现代法治元素和最新的法律条文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融入其中,为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供条件。

  三、精心组织谋划,全面动员部署

  xx镇“七五”普法规划纲要出台后,镇党委、政府先后多次组织

  召开全镇村(居)综治暨司法行政工作会议,明确党委、村(居)委书记是普法依法治理的第一责任人。镇主要领导对纲要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重点对象的普法方法步骤及保障措施等作进一步细化,并对整个“七五”普法纲要的实施注意事项作了强调和要求,特别要求要将“江淮普法行”、“法律六进”、“12·4”宪法宣传日等活动有机融入到“七五”普法工作中,更好地提升全镇的法治氛围,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广泛宣传造势,形式多彩多样

  (一)开展领导干部带头学法

  利用领导干部夜学,穿插法治文化内容、党风廉政知识的讲解和政论宣传片的播放,为全镇领导干部普及法律知识。联合镇人大、镇纪委在党委会议上,领学《宪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监察法》等法律条款x次,强化了镇主要领导、班子成员的法治思维和责任意识。利用干部教育在线学习,组织镇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法律知识测试x人次,提升了领导学法、用法的意识。

  (二)开展法院庭审旁听活动

  组织部分镇、村(居)干部参加“以案释法”活动,通过旁听xx市管店司法所阚乃军涉嫌玩忽职守,xx镇xx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xx套取粮补资金等造成国家、人民财产损失的鲜活案例,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依法履职、依法尽职。

  (三)参观xx县党风廉政教育基地

  结合“讲严立”、“三查三问”等警示教育活动,20xx年先后x次组织镇、村(居)领导干部x余人次赴县党风廉政教育基地接受廉政教育,通过看身边人、身边事及纪委书记现场教学等方式,为广大党员干部敲响“对党绝对忠诚”和“不能腐不敢腐

  不想腐”的警钟。

  (四)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

  结合“七五”普法规划纲要的重点普法对象要求,先后多次深入xx中学、xx小学、xx小学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为x余名师生普及了“预防校园暴力”、“健康校园从交通安全开始”等知识,获得了学校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五)开展“法律六进”活动

  结合综治“双提升”宣传、计生“满意度”宣传和司法行政系列宣传活动,进村入户宣传“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群众满意度”、“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内容;xx社区还邀请律师到社区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现场为老百姓解答法律咨询x余人次。20xx年x月,司法所先后到xx社区、xx社区等开展了“婚姻家庭法律常识”宣讲,取得了较好的群众反响。村“两委”换届结束后,司法所在xx村组织新一届“两委”干部面向宪法宣誓,进一步增强了党员领导干部尊法、尚法意识。

  (六)开展特殊群体的法律明白人宣讲活动

  不断创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考核机制,通过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的方式,扭转他们被动式受教的惰性思想,督促他们在思想上树立“我要学”的意识。借助社区服刑人员集中教育的契机,要求他们在自己学法的同时,充分发挥普法志愿者和法律明白人的作用,在亲属朋友圈宣传法律法规常识,帮助扩大普法受众面。

  五、成效显著,普法道路任重道远

  自“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通过进村入户宣传、进校园授课、法律常识测试等方式,对领导干部、青少年、法律明白人开展了众多的法律常识培训,得到了镇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xx年,省司法厅党组书记、厅长xx,市委政法委书记xx,市政协副主席,县政协副主席等领导先后莅临xx镇检查指导“七五”普法工作,对全镇的普法依法治理和“七五”普法工作开展及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工作的成果来之不易,普法道路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保持高昂斗志,在紧抓重点普法对象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夯实普法阵地建设,扩大普法受众面,让更多的老百姓感受到“法在身边”的氛围,享受到“法润万家”的成果。

  乡村振兴的典型事迹材料3作为国网xx市供电公司“七五”普法专责人,自普法规划实施以来,认真组织和推动公司普法工作,不断强化学法、懂法、用法观念,加快企业法治化进程。

  xx将法律法规的规范内容与岗位工作、业务流程、本单位规章制度紧密结合,使员工把握住日常工作的法律要素、法律风险点,由被动规范执行逐步过渡到主动运用和遵守;在全公司广泛开展“一学三讲”,即以“学法律、讲权力、讲义务、讲责任”为主体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大讲堂、培训超市,举办x期培训班,组织员工集中学习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基本法律法规。“七五”普法以来,先后有x人次参加了x次辅导培训,使普法教育由业余化转向专业化推进。

  xx围绕工作中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部署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工作。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月”“普法宣传周”“12.4”国家宪法日和“3·15”消费者权益日系列活动。向全社会宣传普及电力法律法规和依法用电、安全用电知识,提高社会依法用电、保护电力设施和维护正常供用电秩序的意识。“七五”普法以来发放宣传材料xx份,接待咨询群众xx多人次。组织志愿者利用抄表收费、维修服务和麦收等机会,在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宣传电力法律法规和安全用电常识,为百姓和单位解决用电难题。利用公司官方微信、微博公众平台,推送电力行业政策法规、用电安全消息等xx期,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公司新型普法宣传方式,充分发挥平台沟通作用,也为客户提供了新的沟通渠道。

  20xx年x月,通过选拔,xx作为xx市代表队的一名成员参加了xx省宪法基本知识(电视)大赛,与来自全省x市和省直有关部门的x支代表队同台竞技。经过四个环节的角逐,最终xx市代表队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作为公司法律专工,xx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合同管理办法》,制定了争议纠纷处理的过程控制内容和方法,有效避免了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加强合同管理,规范合同审查、签订、履行流程。大力推行信息化合同管理,20xx年,xx所在公司开始推广使用经济法律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实行合同网上流转、会签,规范手续流程,“七五”普法期间,累计网上办理合同x份,公司获评xx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在七五普法工作开展过程中,xx始终坚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积极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努力维护法律

  权威,确保普法工作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员工法律意识,提高公司法治化管理水平,使得依法治企、依法经营理念深入人心,依法办事已经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

  乡村振兴的典型事迹材料4谭xx,男,汉族,中共党员,34岁,2007年7月入党,现任xx镇合旺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疾苦,自担任合旺村支书以来,他就扎根在了村委办公室,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所有的重要工作都压在了他的肩头。

  心系民生,一言一行皆为民

  2018年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一年,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他从来没有抱怨,他率先垂范,带头领着村、组干部逐户逐人进行摸排,完成了全村贫困户的调查摸底,建立贫困户台账,为精准落实脱贫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政策落地有声,加大帮扶力度,他组织包保干部定期走访,及时动态调整贫困户基本信息,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及包保干部按照计划定期开展摸排,时时掌握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和存在的困难。并对接镇里相关政策,及时提供帮助,对照“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项目”要求,对标查找短板和返贫项目,核查未落实的扶贫政策,建好“回头看”台账,对达标不稳定和存在返贫风险的农户,研究“回头帮”措施,完善帮扶计划,做到脱贫路上不掉队,不漏一户一人。

  两年多来,他瞄准“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发力,硬化通组路、机耕道等15公里,为185户农户硬化了庭院和串户路,67户老旧房和危房改造,新建文化活动广场2座,组织农业技术培训145人次,为特殊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等等,在他的努力下,2018年合旺村代表平坝区接受国家第三方脱贫评估,零问题通过评估,同时合旺村被列为2018年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尝新尝变,闯出脱贫致富好路径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作为合旺村脱贫攻坚队的队长,他进

  一步完善脱贫制度上墙和责任分工,实现挂图作战,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当前全村开展工作的重点纳入到村委重要议事日程,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制度保障。除此以外,为建好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他严格规范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积极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锤炼党员作风,完善党员发展流程,积极吸纳优秀青年,壮大后备队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战斗力量。与此同时,他深深明白,产业发展是乡村富裕的必要途径,单靠村民单打独斗,种植农作物是很难实现脱贫奔小康的。他守正创新,多次到地里进行考察调研,并派请专家、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调研、外地考察,借鉴多个优秀种植基地经验,结合合旺村实际,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和传统的蔬菜、瓜果种植经验基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引进以种植大顶苦瓜,毛节瓜,香芋南瓜等反季节瓜系列蔬菜为主广东江门鹤山市共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安顺市平坝区天地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构建产、供、销一条龙、“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双向合作模式,带动农户增收。

  2019年,合旺村又迎来了一次历史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决定,以合旺村、高田村为核心,打造万亩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共涉及3600余块土地,涉及农户1100余户;基础设施建设需征地100余亩,需迁坟300余井。面对这个“大活路”,他没有退缩,总是把最困难,最严峻的工作扛在自己肩上,入户走访、协调矛盾、流转土地、查看产业项目,他的足迹踏遍了合旺村的每一个角落。走访、考察归来,连夜在办公室整理走访资料,夜深人静,合旺村村委办公室总有一盏灯亮至深夜,仿佛是整个村的灯塔;白加黑,5+2的工作机制,让他本来年轻的脸庞显得有些憔悴,每次见他总能看的他的眼圈布满血丝。但他从不觉得累,总想着再快一点,再努力一点,村民就能早一步踏上小康之路。正是他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打动了合旺村的许多群众,渐渐地赢得了他们的理解、信任与支持,纷纷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中来。人心齐,泰山移,一年以来,在他的带领下,合旺村迁坟几十井,倒地坎两万多米,全村流转土地4500余亩,完成蔬菜基地供水灌溉保障工作以及产业大道排水沟建设,蔬菜种植不断规模化,群众收

  入不断增加。

  不辜负组织的信任,让群众满意,切实提升村民生活水平,是谭xx奋斗目标和永远追求。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他一直兢兢业业,敢扛事、愿做事,时刻体现着一名青年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真正本色。

  乡村振兴的典型事迹材料5xx,男,汉族,19xx年x月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xx医院(xx省立医院)党政办副主任,xx市青联委员。第十届“xx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没有轰轰烈烈的豪言壮语,只有实实在在的一举一动。工作十余年来,他始终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医院和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敬仰,默默扎根医院法治建设基层一线,与医同路、与法同行,努力为医院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为全省医疗机构法治建设打造“样板”。

  因工作兢兢业业,20xx、20xx、20xx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医院“优秀管理人员”,20xx年度医院“优秀支部书记”,20xx—20xx年度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等。20xx年作为xx省健康卫生系统唯一入选者,荣获xx省“十大法治人物”提名奖,事迹被xx电视台“法治时空”栏目专题展播。20xx年x月,被xx省卫健委推荐参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七五”普法先进个人。

  一、勇于探路,敢做医院法治建设的先行者

  20xx年,xx省立医院率先成立xx省医疗机构第一个法制科。xx作为首任科长,上任伊始便面对着医院法治建设领域的诸多“空白”,面对着一部分人对医院法治建设重要性的不理解甚至不支持,他有过茫然,有过彷徨,但没有退缩。

  xx坚持系统思维,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从制订医院第一个法治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到推动“依法治院”写入医院首部章程;从建立医院重大制度和决策事项合法性审查制度,到修订医院接受公益事业捐赠管理办法、完善医院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从规范医院法律顾问聘任管理到挂牌xx省医疗机构首个法律服务中心、省内率先创新实施法律顾问团队每周现场轮值制度,他一步步建立健全了医院法治

  建设组织框架和制度体系,推动法治建设融入医院治理各环节,促进法治建设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有机结合,在全省医疗机构起到了示范效应。20xx年至今,已组织开展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x余项,组织审核经济合同x余份,依法合规接受公益事业捐赠x余次,协调处理综合类涉案涉诉x余起,有效维护了医院和职工合法权益。

  他大力开展普法用法。推行普法目标责任制,细化任务分解,抓好责任延伸,形成“医院党委统一领导、法制科总体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全院职工共同参与”的大普法格局,加大《宪法》、《民法典》、《基本医疗与健康促进法》等重点法律法规宣贯,加强领导干部、重点岗位工作人员、新员工等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先后组织各级各类法律法规专题学习或讲座x余场(次),组织全院相关法律知识测试x余次。组织拍摄法治宣传微电影获xx省卫生健康系统20xx年度“我与宪法”微视频征集大赛一等奖,被“xx普法网”收录。

  二、忠诚担当,甘做战“疫”胜利的护航手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xx响应医院党委号召,闻令而动,主动放弃春节休假,立即返回工作岗位,全身心投入医院疫情依法防控各项决策部署,按照院党委部署开展疫情防控期间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合法性审查、依法依规接受社会捐赠、纠纷化解等大量工作,系统性开展“四个强化”落实疫情依法防控,为医院率先在全省实现疫情“清零”、成为xx省唯一同时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两项“至高荣誉”的医疗机构贡献了法治力量。

  他紧扣“内外结合”强化抗疫宣传教育。第一时间在医院OA系统开设疫情防控法治宣传专栏,通过钉钉办公系统向全院xx多名干部职工开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全员学习培训,引导全院医务人员明确疫情防控责任和义务,筑牢“防疫”屏障;加强预检分诊、候诊大厅、住院部等重点场所法治宣传,引导就诊患者客观理性认识疫情,避免恐慌情绪,凝聚“防疫”共识。

  他紧扣依法防控强化科学决策部署。及时组织医院党委中心组和

  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集体学习提高院党委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的意识和能力。近一个月,他坚持每天参加医院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例会,联合医院法律顾问团队组建战“疫”法律智囊团,为医院疫情防控各项部署决策提供重要法治参考意见x余条,督促各部门各科室依法实施疫情防控及应急处理措施。

  他紧扣风险防控强化开展合法性审查。组织法律专业力量对医院疫情防控有关重大决策事项、应急管理措施、制度文件、重大合同、社会捐赠等开展合法性审查。疫情防控期间,审查院党委会、院长办公会疫情防控相关重大决策事项x余项、重大专项合同x余项,审核发布《建立院、科(部门)二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体系的通知》、《疫情期间加强医疗服务管理暂行规定(试行)》等重要规章制度;起草了医院抗疫物资募捐倡议书,制订了《接受社会抗疫物资捐赠临时管理办法》,保障医院依法依规接受社会捐赠xx余项并均用于疫情防控,未发生违法违规使用捐赠物资行为。

  他组织法律顾问团队开通线上法律服务。及时接受法律问题咨询xx余起,对妥善处理疫情初期抗疫物资短期内供不应求造成厂家违约断货等事件提供法律服务,确保医院未发生一起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诈骗防疫物资、制造传播虚假信息等恶劣事件,保障疫情防控科学有序开展。

  三、满怀敬仰,愿做深化医院法治建设赶路人

  在接受xx电视台“法治时空”栏目专题采访时,他这样谈了自己的初心使命,评价自己的工作意义,表达了无悔青春、忠于选择的决心:“在医院工作十几年了,医院和医生救死扶伤,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时常感动着我。通过自己的这份工作和所做的事情,来加强医院的法治建设,推动医院依法决策、依法管理,能为医院的健康发展和维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我感到非常有意义,也很荣幸。如果再来一次,或者说不管再来几次我都会坚持自己当初的选择,坚持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身在医院,肩担法治。xx表示,他将用忠诚坚守初心,用实干体现担当,继续不懈努力、探索前行,争做白衣行者中的法治先锋、医

  疗领域里的开路勇者,为推动医院法治建设,护航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篇四: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资讯分享36个典型乡村振兴案例(下)Part.7河南漯河“三链同构”实现?品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近年来,河南省漯河市紧紧抓住“粮头?尾、农头?尾”,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探索出三链同构、集群协同的农?融合乡村产业?质量发展模式。2020年,全市?品产业营业收?2000亿元,带动农户25万,户均增收3000多元。?、培育产业群体,促进全产业链延伸(?)扶持五级订单?产,夯实产业链基础。按照专种专收、专储专?、优种优收、优加优销要求,组织?品加?企业、?粉?产企业、种?企业、收储企业与种植?户、家庭农场和?农户签订“五级订单”。对优质专?、订单品种所需良种给予每亩20元补贴,组织相关?融机构洽谈合作,开发“专项贷”“订单贷”“种?贷”等?融产品。?前,全市发展优质?麦种植115万亩,优质?辣椒常年保持在40万亩以上。(?)培育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产业链延伸。制定?地、资?、?才扶持政策,?持组建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农户?泛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个,联合体吸收龙头企业100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00家,年产值突破900亿元。(三)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带动产业链拓展。实施“?百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升规”培育、“?升?”培育三??程,形成了双汇?制品、中粮?业?制品、喜盈盈烘焙膨化?品、卫龙休闲?品、中?恒源健康?品、三剑客乳制饮品等6?产业全链条集群化发展的品牌典型。?、打造平台载体,促进全价值链提升 

  ?、打造平台载体,促进全价值链提升 (?)打造?品研发平台,提升科技价值。搭建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84家,?品企业每年研发新产品300个以上;企业?主建设省级以上?程技术中?10个、博?后?作站4个、院??作站2个。(?)打造质量标准平台,提升品牌价值。设?市长标准奖,对主导或参与国家和?业标准制定的企业和组织奖补。以标准引领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全市?公害农产品品牌154个、绿??品品牌35个、有机农产品品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名牌产品4个。(三)打造?品云平台,提升渠道价值。创新“互联?+”电商营销模式,成??品?业?业互联?标识应?创新中?、江南?学技术转移中?漯河分中?,形成?宗粮?电商服务平台,联结各类批发市场50多个,农村连锁超市1400多家,中介组织1500多家。三、打通产业间联结点,促进全供应链贯通 (?)打通?品和装备制造业联系点,发展?品机械产业。成功发?3亿元检验检测专业园区建设专项债券,规划建成智能?品装备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吸引?东6家国家级?新技术企业?驻。(?)打通?品和造纸产业联系点,发展?品包装产业。着眼?品包装?端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建设临颍?品饮料包装专业园区,年产各类饮料包装45亿只、占全国市场的1/10,园区年营业收?近30亿元。(三)打通?品与宠物饲料?业联系点,发展宠物?品。投资10亿元建成宠物?品科技产业园,引进美国嘉吉20万吨预混料项?,利???提取淀粉和果糖后的副产品加?宠物饲料母料。(四)打通?品与物流产业联系点,发展以冷链物流为重点的?品物流产业。发挥漯河四?通衢的交通区位优势,??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全市国家A级物流企业24家,冷藏车拥有量占河南省1/4,9家企业上榜全国冷链物流百强,占河南省的2/3。Part.8四川明?村?创赋能休闲农业

  推动产村融合发展明?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溪镇,陶艺?化底蕴深厚,唐宋以来就是民?陶瓷(邛窑)的重要?产区。近年来,该村以?海茶?明?窑为依托,??推进农旅融合,?出了?条以“?创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产村融合发展”的发展之路。2020年接待游客23万?次,乡村休闲旅游收?达到3300万元,带动全村农民?均可?配收?达2.7万元。

  ?是坚持创新机制,推进要素集聚。探索“政府搭台、?创撬动、公益助推、旅游合作社联动”的发展机制。争取187亩国有建设?地指标,盘活集体建设?地和闲置宅基地,为明?村“引凤?巢”提供“启动器”。成?农旅融合项??作推进组,采?招才引智政策,吸引100余位知名艺术家和?遗传承??驻,引进规划、策划、运营等经营?才,为明?村发展提供“孵化器”。积极争取财政?持,整合项?资?,完善乡村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助推器”。?是坚持农旅融合,推进产业发展。坚定“?海茶?明?窑”发展思路。依托3000余亩有机茶叶基地、8000余亩雷?园区和300多年的明?窑,成?了明?村乡村休闲旅游合作社,推出农事体验、?然教育、制陶和草?染体验等项?,打造了蜀?窑、呆住堂艺术酒店等?创项?50余个,开发明?笋、明?染、明?陶等系列?创产品10余种,吸引150余名村民返乡创业就业,2020年合作社实现盈收130万元。同时,邀请全国各地新村民?驻,实现了浪漫?园和?艺村落融合发展,新村民与原住民互助共享。三是坚持?态优先,建设美丽新村。践?“绿?青?就是??银?”的发展理念。注重茶?、?海、松林等?态本底的保护与发展,统筹推进“七改七化”(改?、改厨、改厕、改圈、改院、改线、改习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化、保洁员专职化),开展绿道建设、风貌整治、院落美化和川西林盘修复,不断改善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发展环境。已建成?化?场2300余平??、旅游环线8.8公?、绿道7.7公?。明?村已成为望得见?看得见?记得住乡愁幸福美丽新乡村。四是坚持?化传承,擦亮产业品牌。坚持特?化的发展?向。着?打造“明?村”特??化品牌,连续举办春笋艺术节、中秋诗歌?乐会等特??化活动,创设“明?书馆”“陶艺博物馆”等公共?化空间,孵化“?乐种?计划”“明??舍”等?化创意项?,培育明?之花歌舞队、明?古琴社、明?诗社、守望者乐队等特??艺队伍6?200余?,创作《明??溪》《明?集》等原创歌曲和原创诗集,开展产业、?化??的培训每年达1.5万?次。Part.9贵州凯?传统?化嫁接现代要素

  苗绣产业焕发新活?苗绣是苗族民间刺绣技艺,是苗族?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贵州凯?积极挖掘传统?化资源,以脱贫为核?,以培训为抓?,以市场为?标,以合作社为落脚点,做?苗绣传统产业,在指尖上绣出?条发展产业致富的新路。截?2019年底,凯?市相继投?400余万元,帮助17个村寨数千名绣娘对接时尚、对接电商,绣娘每年增收数千元。苗绣?出??,站到了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沿,成为继承弘扬民族?化、传统?化,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美丽产业。苗绣:传统的也是

  到了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沿,成为继承弘扬民族?化、传统?化,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美丽产业。苗绣:传统的也是时尚的,?针?线绣出来,何其精彩!?、整合资源,带动抱团发展 2015年,凯?制定苗绣扶贫计划,培育发展特???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带?,?带多”抱团式发展,辐射带动了更多村寨妇?参与发展刺绣产业。梅?村在政府扶持下成?刺绣合作社,经过三年发展,累计接到企业订单?百余万元,苗绣作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远销国外,绣娘收?达到三千元,有的近万元。随着订单量不断增加,梅?村合作社“?带多”,将多余订单分发给周边的凯棠、凯哨、养?等苗寨,带动了周围村寨妇?共同增收致富。?、强化培训,提升???平 为解决刺绣因村?异,因家庭?异,因??异,与市场接轨不畅的问题,凯?以刺绣合作社为基础,组织开展村寨培训、集中培训,提升刺绣产品标准化?平,更新绣娘发展理念。创新培训形式。针对苗族村寨的少数民族妇??化程度较低、识字率低问题,制作凯???和苗语双版本苗绣视频教材;开展作品晒、?、评,调动绣娘培训积极性。丰富培训内容。邀请省级?师传授苗绣技艺,邀请企业负责?讲解市场需求,?进企业实地学习?化创意、电商经营、市场理念,不断提升培训针对性、实效性。截??前,凯?市已培训各村寨绣娘3500余?次,有效解决苗绣标准化难和绣娘市场观念缺乏的问题,推动苗绣作品变产品,转化为商品。

  三、交流合作,对接外部资源从2015年开始,凯?市先后与中国宋庆龄基?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达成合作实施“嘉??性幸福基?”苗绣村寨扶持项?、“指尖上的幸福”经济赋权项?等协议,推动凯?及周边地区苗绣发展。在项?带动下,??深处的绣娘?出凯?,到贵阳、杭州、上海等?城市参观学习、开拓眼界。通过与外地企业和?商的接触交流,不仅提升了绣娘的刺绣技艺,还让她们学会造?,??找订单、签订单、做订单,逐步拓展市场。四、加?宣传,打造苗绣品牌为拓展发展空间,提升苗绣市场影响?,凯?市积极与多?合作,打造苗绣品牌形象。与深圳艺??公司合作,打造“凯?试点”,建设“?出去”合作平台。邀请许晴、赵薇等为苗绣代?,提升知名度。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牵线,与知名化妆品牌签订苗绣?单。在巴黎组织中国苗绣公益展,在上海举办中国苗绣展等。苗绣进?步与现代都市接触、结缘,?向时尚和国际舞台。时光流转,当传统与时尚碰撞,当苗绣与产业融合,苗绣已不仅仅是苗族?世代延续的传统??,更是带动苗乡增收致富的时尚产业。Part.10?肃定西打造全产业链

  实现马铃薯产业?质?效发展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发挥地域优势,把马铃薯作为助?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优势主导产业,构建产加销相衔接、贸?农?体化的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2020年,全区马铃薯?积达到10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190万吨,总产值达到40亿元,马铃薯产业收?占到了全区农民?均可?配收?的1/3,成为名副其实的“?康薯”。?、构建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是推良种。实施种薯产业升级?程,培育壮?种薯企业17家,形成5.5亿粒的优质脱毒种薯繁育能?,占全国的29%。每年建设原种基地3万亩以上、?级种基地30万亩以上,实现种植环节脱毒种薯全覆盖。

  29%。每年建设原种基地3万亩以上、?级种基地30万亩以上,实现种植环节脱毒种薯全覆盖。?是建基地。推?“脱毒良种+?膜覆盖+配?施肥+机械耕作+病?防控”的“五统?”标准化技术,打破乡镇、村社界限,建?集中连?的种薯、鲜薯、加?薯标准化种植基地60万亩以上。三是育主体。扶持发展马铃薯专业合作组织416个,创建国家级?范社3个、省级20个,形成“分?协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马铃薯产业联合体。四是强加?。以主?化、精深化为?向,培育马铃薯加?龙头企业11家。2020年,加?鲜薯80万吨、?产马铃薯制品14万吨。

  五是抓流通。?持企业配建标准化恒温储藏库,扶持专业合作社建设贮藏窖,实现分级贮藏,马铃薯贮藏能?达到88万吨。依托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和经销协会,建?线上线下相配合的多元销售渠道。2020年,共外销鲜薯70万吨,马铃薯制品12万吨,实现销售收?38亿元。?、强化马铃薯产业全过程品牌标准体系 ?是加强品质管控。认证马铃薯绿?、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17个,“三品?标”?积105万亩;将146家?产经营主体纳?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做到“带证上?、带码上线、带标上市”。?是健全标准体系。制定?肃省地?标准《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离地苗床繁育技术规程》和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标准化?产操作规程85项;建成中国(定西)马铃薯?数据中?,提供产品包装、分拣、集散、检测于?体的标准化配套服务,创建全国“马铃薯标准化?范区”。三是强化品牌培育。制定区域公?品牌管理办法,“定西马铃薯”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进?中国农业品牌?录;“定西马铃薯脱毒种薯”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培育“新?坪”“福景堂”“爱兰”等10多个知名商标。

  三、健全马铃薯产业全?位保障体系 ?是政府引导。出台《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成?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马铃薯产业开发协调推进领导?组,统筹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是项?扶持。每年筹资3000万元,对农户进?“全覆盖”调种扶持。整合资?9138万元,折股量化到92家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争取1亿元中央奖补资??持定西马铃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三是?融助?。筹措担保资?2500万元,发放特?产业发展?程贷款5.8亿元,引导?融机构创新推出“惠企贷”“惠农贷”“兴陇贷”等产品,累计为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落实贷款5.2亿元。四是绩效激励。将马铃薯产业发展纳?乡镇党委政府和区直相关部门的?标管理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包乡镇、包主体、包基地、包农户的农技?员职称聘评、?资绩效挂钩。Part.11宁夏昊王构建产业化联合体

  促进抱团发展昊王优质??产业化联合体成?于2018年,由宁夏昊王?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各产业相关公司、合作社、联合会、家庭农场、优质?稻种植?户及相关服务机构等32家成员单位共同发起组建成?,围绕优质粮?种植、加?、销售,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撑,建?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涵盖良种繁育、?融保险、?化传媒、?态餐饮、园艺果蔬、畜牧养殖等多功能业务,实现“1+1+1>3”的聚变效应。截?2020年底,联合体实现总产值10亿元,带动农户9500户,户均增收8200元。?、搭建服务平台,夯实发展基础。联合体根据市场情况,制定??产业发展和年度?产计划,提出?稻种植品种、收购质量标准和?产种植要求。以龙头企业为?撑,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纽带,为各成员单位提供农业?产资料供应、植保作业、绿?防控、技术指导培训、信息化管理等服务,推?种植环节“品种、培训、耕种、施肥、植保、管理、收获”七统?标准,通过多种?式建设五优(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价格优)?稻种植基地,集约?地资源,进?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产。?、打造科技平台,实现产品增值。联合体不断加强产学研联合,以科技研发为载体,提升技术创新能?,提?产品品质,提升产品价值。?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科研院校、农业技术专家、村队?专家等共同组建校企社产学研合作基地。与浙江?学、宁夏?学建?东西部科技研发战略合作关系,承担项?研发,优先应?科技成果,推动产业发展。

  ?是强化现代化装备应?。联合体?泛采?先进的?产?艺设备,以“品管、交易、品牌、烘?、仓储、加?、销售、配送”标准化流程化管理?式,开展稻?精细化?产,确保获得稳定增值收益供联合体全体成员共享。三是创新加??艺。联合体创新??5D加??艺,开发“冷鲜?”系列产品、昊王“红宝?”等?端??,创新产品类型,注册“昊王”商标,利?市场资源提升品牌效益。三、构建?融平台,解决融资难题。联合体借助核?龙头企业的主导效应,提供多元化?融保障,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是设?联合发展基?。联合体内成员共同出资,设?联合发展基?,由?融机构按照1:10?例放?贷款,帮助联合体成员单位及?农户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为?产、种植、农资等提供资?便利服务。?是搭建“粮?银?”服务平台。探索开发了粮?银?“存转销、兑换、续存、转存、担保、贷粮、代存”七?功能,为联合体成员单位提供粮?储存服务,农民在通过契约?式保障粮?所有权的同时,将粮?经营权以“定期”或“活期”的形式过渡给企业,获得每年6%的分红,并按约定进?粮?提取或兑换。三是建?农业保险保障机制。联合体以?融保险机构为?撑,为联合体成员单位及?农户提供农业保险等服务,实施开

  三是建?农业保险保障机制。联合体以?融保险机构为?撑,为联合体成员单位及?农户提供农业保险等服务,实施开展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提?成员单位的风险防控能?,促进稻?产业良性循环发展。Part.12?东博?创意导?现代业态

  规划设计提升?地价值?东省淄博博?区,以齐长城?化、万亩原?红叶为基地,通过项?主题再造为撬动引爆,以?红电视剧为品牌推?,通过鲁商·红叶柿岩景区的打造,推动区域涵盖的和尚房村、?坞村、岭西村、姚家裕村四个村庄发展。读道?旅集团全程规划设计,创意落地后?个???长假,接待游客超10万?次,位列?东省同期新开业景区(收费)中游客数第?名。同时,?选2020年?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项?库第?批优选项?名单,成为乡村振兴?范项?的典范。?、创意?红场景

  丰富营销矩阵设计?个第?(全长2020?五层回旋?度最?)漂流?滑梯成为?红IP,有??的特?和主题,获得?速传播、流量爆发和?量游客的关注,提升IP的变现率和价值转化率。依崖壁顺势?建,最?处距地?70余?的七彩玻璃栈道;全国第?个琉璃公园,博?117位世界?流琉璃?艺?师倾?打造;“?势磅礴、惊险刺激”等字眼便迅速抓住?们眼球,以微信(微博)为??整合传播,以短视频撬动移动营销,截?10?底热度便突破1100万,成为淄博在抖?平台上关注度最?的地?性话题。内容创意加上?红场景,线下景区导流,线上短视频平台助推,?者共同作?,形成良性闭环,使各个?红场景得以?红全国。?、特?业态引?

  丰富项?落地秉承“千载柿岩、万彩?活”的?化定位,打造“齐长城脚下的琉璃?活村”。通过“??、?意、?韵、?味”四??活主题,植?了包含中国国家地理营地、绿乐园?然教室、琉璃溪??、院校实践中?、琉璃会馆、精品商店、?学?众创营地、理想空间乡村?作站、国际青年营地、创客学院、?师?坊、节?盒??创店、?遗AR活化馆、精品民宿、陶琉花园、花神书咖、博?荟餐厅等?期体验店。并将地道的博?美?、绚烂的琉璃艺术、多彩的乡野度假、时尚的返乡创业,融?。

  三、品牌?碑传播

  集群规模效益通过品牌集群重塑传统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博?区与乡伴?旅集团签约联?打造乡村振兴?范区,从对接到落地前后仅?了?个?的时间,对淄博投资环境的?度认可和发展信?为项?的顺利推进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依托红叶观光、琉璃体验、??度假和影视传播,不断增值理想村的品牌名?和度假影响?,实现??资源、村落建筑、业态品牌及?才团队的价值增值,创收?价值的品牌。富的业态产品实现对消费?群的全覆盖,突出?化体验感、产品创意感、消费价值感,保证理想村提供的产品类型丰富、价值认同感强,通过逐年运营扩??户群体,最终形成?碑化传播和规模化营收。四、多?互利共赢

  致富效果显著规划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按照“分步实施、?上发动、以点带?、打造样板”的思路,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主抓乡村旅游和民宿项?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布局、项?创新和?旅融合。并通过以点带?,以柿岩理想村带动博?城西郊野度假?活,包括恶?坞村、淋漓湖、岭西村、姚家峪村等乡创振兴?范区,乃?整个淄博市乡村?旅发展和品牌传播,实现城乡共赢、区域共赢的?标。通过品牌集群助推乡村振兴,联动周边?区,总投资约2亿元,带动返乡500?就业,年100万?旅游休闲和度假。同时也涌现出了以中郝峪、上?泉、聂家峪、泉?村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典型村和?批敢想敢?、勇于创新的乡村旅游带头?,推动全区乡村旅游整体?平提升。

篇五: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21日正式发布,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外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较好的经典案例,总结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十种模式。

  (一)以“三瓜公社”为代表的“电商特色产业模式”

  1.地理坐标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半汤街道,距离合肥90公里,自驾车程1.5小时左右。

  2.村庄规模

  总面积10平方公里左右,包括半汤街道部分区域以及周边十余个村,其中一期重点开发冬瓜民俗村、南瓜电商村以及西瓜美食村。

  3.开发主体

  2015年3月,合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引入安徽淮商集团,联合成立了安徽三瓜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三瓜公社的联合开发主体,计划开发总投资5亿元,建设周期36个月。

  4.开发理念

  按照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理念,融入“互联网+三农”发展理念,构建集一、二、三产业与农旅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发展系统,推动三瓜村的全面振兴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保护乡村原有的田林农湖系统,对荒地、山地、林地进行修整保护,修复水系,把乡村田野打造成诗意栖居、宜游宜业的家园。

  5.获得荣誉

  2017年7月,“三瓜公社”被评为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第一名,2017年接待游客量超过500万人次,其中各地考察人员超过30万人次。

  6.产业规划

  (1)南瓜电商村:定位为电商村、农特产品大村、互联网示范村,目前已经入驻的电商企业包括自有的“三瓜公社”官方旗舰店、天猫官方旗舰店、京东、甲骨文等,还吸引了微创全国联盟、创客空间,以及大量文创基地、乡村酒吧和特产销售门店入驻。已经开发出茶叶、温泉、特色农副、乡土文创四大系列千余种特色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方式获得市场的极大认同,使农村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

  (2)冬瓜民俗村:主要产业为半汤六千年民俗馆、古巢国遗址、手工作坊群。力图挖掘还原巢湖地区6000年的农耕民俗文化,先后建设半汤六千年民俗馆、有巢印象、冬瓜传统手工艺坊,引入客栈、民宿、温泉养生、旅游度假等乡村旅游服务业,打造以体验半汤地方传统农耕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村庄发展模式。

  (3)西瓜美食村:主要产业为80户风情民居民宿、60家特色农家乐、10处心动客栈酒店。与经典温泉品牌汤山共同组建汤山旅游公司,通过村集体入股和持股,共同开发温泉康养民宿,拓展村集体经济路径。

  7.运作模式

  (1)建设模式

  采用“企业+政府”的开发建设模式,合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安徽淮商集团共同成立三瓜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和“南瓜电商村”三大主题定位,对民居进行重新定位设计,构建起“线下实地体验、线上平台销售,企业示范引领、农户全面参与,基地种植、景点示范”的产业发展模式,围绕民俗、文化、旅游、餐饮、休闲等多个领域,综合现代农特产品的生产、开发、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探索出一条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

  +三农”之路。

  (2)运营模式

  特色农产品与电商产业融合。以“互联网+三农”为实施路径,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旅、商旅、文旅“三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重点打造南瓜电商村、冬瓜民俗村和西瓜美食村三个特色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电子商务打开当地农特产品大市场,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新农人入乡创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带动加工,让村民足不出户把产品卖向全国,激活乡村市场,盘活乡村资源,为农业注入新的生命。以电子商务为抓手,依托南瓜电商村,建设线上线下店铺,建立创客中心,吸引年轻人入乡加入到电子商务就业创业平台,通过电子商务,驱动农产品加工、生产,通过农特产品的加工生产吸引和保障更多本地村民就业和创业。

  围绕着餐饮、民宿、旅游、电商等,三产业态已初见成效。三瓜公社强调的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通过统筹协调各类资源使一、二、三产业在总体规划中有序发展,良性互促。电商和旅游协同发展是三瓜公社电商特色小镇的独特模式探索:农旅为主,引领电商小镇品牌化建设;商旅是力,夯实三瓜公社特色小镇的产业支撑;文旅是魂,传承文化,塑造特色小镇的文化灵魂。成立了花生、养殖、食用菌、瓜果等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绿色生态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区。由合作社进行原材料的种植、加工、销售,为参与的村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及产品销售等。三瓜公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以合作社为纽带,将农户种养、生产加工和电商销售有机整合,带动周边村民大力开展订单式农业,快速实现致富。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种植标准化、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打造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基地。依托已经成立的专业农业合作社,负责规模化的农特产品种植、养殖和加工。引导农民或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

  (二)以“袁家村”为代表的“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

  1.地理坐标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北部,位于举世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下,距离西安60公里,约1小时车程。

  2.村庄规模

  袁家村共有62户,286人,土地面积660亩,发展到今天已经吸引外部3000人来到这里。

  3.开发主体

  村集体和村民共同组织村集体开发经营公司作为袁家村的主体,同时成立自有的村庄管理公司和多种行业协会。

  4.开发理念

  回顾和总结袁家村的创业历程、发展思路和基本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以支部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以创新谋发展,以共享促和谐;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以组建合作社为切入点,实现三变;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注重精神文明,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淳厚乡风民俗。

  5.获得荣誉

  2017年袁家村接待游客量超过500万人次,总收入超过3.8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先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称誉,昔日的“空心村”已经成为今日的“关中民俗第一村”。

  6.产业规划

  袁家村在产业方面可以总结为“一个品牌,两个产业”:一个品牌是指“袁家村”品牌,“袁家村”的品牌价值估值已经超过20亿元,并且仍然在快速的增值中。“袁家村”的品牌,可以形象地解读为“袁汁袁味的精神原乡”,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内涵的“农”字号品牌,其产业与三农紧密相连、息息相关。郭占武提出的袁家村品牌+创新团队+资本+互联网的新思路、新模式将为袁家村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两个产业,一是指以传统民俗和创意文化为核心的个性化、高端化和系列化关中文化产品产业。二是指以特色农副和健康餐饮为核心的农副产品的种养殖、加工包装和销售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袁家村从乡村旅游起步,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更为凸显,第三产业强大直接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由传统手工作坊到现代加工工厂再到连锁加工企业,第二产业围绕第三产业布局;第二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拉动第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袁家村真正构建起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三产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7.运作模式

  袁家村党支部书记、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创始人和设计者郭占武将袁家村的成功归结于“村干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典型”,其模式可以归结为“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村集体平台为载体,构建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发展共享的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1)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组建了以村两委为核心的村集体领导队伍。郭占武书记经常对村干部讲:当干部就要有奉献精神,就要能吃亏,先群众后干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是在郭书记带领下,袁家村所有村干部都形成了共同思想认识:干部没有任何特权,干部队伍就是服务队,就是为村民跑腿、为群众服务的,村里发展好了,自己家也会跟着好,有大家才有小家。袁家村的村干部都不拿工资,义务服务。袁家村在发展之初村集体就明确提出自主发展的路径,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树立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

  当家做主,自主发展、自我发展。不管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有多大,袁家村都不拿村民的自主权和控制权做交易,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确保全体村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2)以村庄集体平台为载体,组建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为了盘活集体和群众闲置资产,把散弱农户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实施村集体内部无物不股、无人不股、无事不股。将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集体保留38%,其余62%量化到户,参与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都可以持股。对于旅游公司、合作社、商铺、农家乐等经营性主体,可以自主选择入股的店铺,互相持有股份,入股的范围不仅是本社区居民,还包括袁家村社区的经营户。在合作社入股过程中,遵循全民参与、入股自愿、照顾小户、限制大户的原则。以产权同享为核心,所有入股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共进退、同发展,极大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了村集体与农户个体的均衡发展。

  在管理上,由村委会牵头,组建管理公司和协会,包括农家乐协会、小吃街协会、酒吧街协会,协会成员由商户们自己推选,为协会提供义务服务,构建了自我治理的发展模式。

  (3)实施产业融合,不断提档升级。不走传统“由一产向二产和三产拓展”的思路,探索出“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并立足品牌溢价的多维度产业共融”的发展路径。从发展民俗旅游开始,袁家村的第一步确定了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拉动手工作坊兴盛,形成了“前店后厂”和加工企业,企业不断转型升级拉动第二产业发展壮大,进而提升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推动了第一产业规模的不

  断扩大,“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形成,构建了一个相容共生、互补兼顾、层次递进的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闭环产业链和成熟商业模式。目前,袁家村共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0个,旅游服务企业6个,建成菜籽、玉米、大豆、红薯等优质农产品基地14个。还大力推动农副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培育发展新动能和后劲。

  (4)推进产权共有,推进三股改革。袁家村股权结构由基本股、交叉股、调节股三部分构成。①基本股,将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集体保留38%,剩下62%分配到户,每户平均20万元,每股年分红4万元,只有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才能持有,缺资金的农户以土地每亩地折价4万元入股。②交叉股,集体旅游公司、村民合作社、商铺、农家乐相互持有股份,交叉持股460家商铺,可自主选择入股店铺。③调节股,全民参与、入股自愿,钱少先入、钱多少入,照顾小户、限制大户。实现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的高度统一,全民参与、入股自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利益共同体。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利益均衡。袁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入股分红、房屋出租等财产性收入占40.1%。

  (三)以“泰山村”为代表的“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

  1.地理坐标

  位于郑州市南大学城龙湖镇境内,距郑州16公里,距新郑国际机场20公里。

  2.村庄规模

  占地面积5000亩,辖9个自然村,7个村民组,现有人口1500余人。

  3.开发主体

  泰山村村委会开发主体成立村集体开发组织,引入了千稼集项目共同打造。

  4.开发理念

  结合黄帝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以“林业立村、生态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强村”思路发展乡村特色旅游。2007年,在外经商多年的乔宗旺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不等不靠,利用紧靠郑州市区的区位优势和黄帝文化的品牌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产业”方案打造泰山村特色旅游村。

  5.获得荣誉

  泰山村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南省最美乡村”“河南省文明村”“河南省生态村”“河南省特色旅游村”等诸多荣誉称号。

  6.产业规划

  (1)引进国内知名文旅品牌千稼集,通过文旅产业引爆村庄

  引进河南千稼集农业旅游观光有限公司与泰山村合作,建设了千稼集景区,按照“原味乡村”“民国风情”“激情岁月”三大主题,布局农耕文化演艺、民俗特色小吃、民间演艺表演、休闲游乐体验、主题情景客栈、绿色有机农场六大产品业态,布局地方名小吃、农副产品、茶馆戏台、文创产品、主题客栈、民俗演出、情景演艺、历史店

  铺、儿童娱乐、竞技游戏和创意农场采摘园等对多元主题业态,供游客体验浓郁深厚的中原民俗历史文化和乡土乡情。

  (2)合作经营打造万亩高效农业产业园,夯实产业基础

  千稼集与当地农民采用合作经营的方式打造万亩农场,通过集中耕作,精细化管理,生产绿色有机杂粮蔬菜。实现统一配给,从源头上保证千稼集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游客还享受纯天然农土特产和土法加工食品,充分享受好看、好吃、好玩、好游、好住、好购、好心情的“七好”快乐体验之旅。

  (3)发展新型养老产业,打造新型乡村养老典范

  2016年,泰山村与上海和佑养老集团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双方计划在泰山村联手打造新型乡村养老典范,建设可安置5000名老人的乡村养老项目,打造“城市老人到乡村寄家养老”特色示范村。“乡村寄家养老”模式让城市老人到近郊寄家养老,既有家的感觉,也能呼吸新鲜空气、品尝有机食品,以及享受护工细心的照料和社区医养服务中心的健康管理。

  (4)发展培训产业,建立农村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基地

  泰山村每年承接各项培训20多万人次,泰山村有大中小会议室8个,其中一号会议室可以容纳550人;可接待2000人同时就餐,可容纳1000人入住。有高空培训装置2座,高空攀岩墙1座,地面培训设施如逃生墙、背摔台、电网等多处。泰山村先后被郑州市教育局指定为郑州市中小学校外活动教育基地,被郑州市人民政府明确为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被郑州大学、河南民生学院等大专院校明确为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被新郑市人民政府指定为新郑市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基地。

  7.运作模式

  (1)独创千稼集与泰山村村民合作的经营模式

  公司对外招商,免租金、免装修、免流动资金、免物业费、免管理费、免营销费,为商户提供统一采购的食材,收入扣除食材的成本后双方五五分成,商户承担自己的人力、水电气成本,公司承担人力和推广费用。

  公司建立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商户成立了商户委员会,对中心的采购、配送进行监督,经营风险由公司承担。在这里经营的商户一店一品,不重复,避免恶性竞争。

  (2)泰山村走出了一条中国农村振兴的道路

  泰山村没有完全依靠政府帮助,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条中国农村振兴的道路。每个自然村的文化内涵、品位都不一样,只有深挖文化和生态,通过优良的生态和优质的服务,把文化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把乡村文化以及青山和绿水变成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以“中郝峪”为代表“综合发展模式”

  1.地理坐标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博山大山深处,距城区40多公里。

  2.村庄规模

  中郝峪村共113户、364人,全村耕地面积80亩,山林、果林面积2800亩,是纯山区村。

  3.开发主体

  2013年中郝峪村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资源变资产、现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转变。将全村山林、土地、房屋、农田承包权等以经营权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淄博博山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来完善一、二、三产业机构框架,负责对全村所有经营性项目进行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并统一进行利益分配,同时,代表村集体和全体村民对外合作。

  4.开发理念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共同致富”的理念,探索实施“公司+项目+村民入股”的综合性发展模式,全村人人是股东、户户当老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体发展。

  5.获得荣誉

  中郝峪村把乡村旅游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导产业,农旅融合、旅商融合,从小微起步,步步规范,事事创新,不断探索山区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路子,2017年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2800余万元。先后获得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好客山东最美乡村”和“乡村研学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6.产业规划

  (1)大力发展乡村养生养老产业

  中郝峪森林覆盖率96%,夏季平均气温低于26℃。依托天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养生养老产业,改造建设各类康养住宅32户,配套康体休闲、无障碍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发展医疗服务、休养康复、农耕体验等服务,形成居住—养老—休闲—康复—医疗等功能完善的新产业。截至目前,外来定居新村民70户,全村年接待康养人数超过3万人次,获得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基地称号。

  (2)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度假产业

  村集体把村内60户180多间闲置房屋有偿收回,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外貌力图凸显山村风貌,内部更加注重现代舒适,用来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产业。同时对全村妇女进行家政服务培训,每户院落配有一名管家服务员,持证上岗。制定《中郝峪幽幽谷民宿管理服务标准》,严格落实民宿标准化服务,让游客感受家一般的温暖。

  (3)大力发展高标准农业旅游产业

  规范建设农家乐超过100户,其中10家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25家被评为山东省五星级或四星级农家乐。统一农家乐管理标准,制定行业规范,统一配送餐饮用具,达到省级农家乐卫生安全标准。突出家庭接待特色,游客接待户户有“绝活”,在不同农家感受不同的休闲体验氛围,村民全员进行旅游接待业务培训,旅游接待从户户“游击队”转变为整村“正规军”。

  7.运作模式

  “中郝峪模式”: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重点,推动农产品生产、餐饮、医疗、教育等服务有机整合。建设美丽乡村,着力于村容

  村貌整治、生态修复、特色挖掘以及合作社建设。同时进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鼓励村民以土地、山林、资金、劳动力入股,创新出“公司运作+单体承包+全体村民入股”的运营模式。

  做活“公司主导+村民入股”的统一运营管理模式:幽幽谷公司对村子进行统一开发、运营、管理和推广。村民以田地、农家乐、餐馆等入股运营公司,与公司利益紧密绑定,形成运营合力。一方面解决了中郝峪乡村旅游的服务标准、项目建设、品牌推广等问题,另一方面带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在公司里,村集体占21%的股份,剩下根据村民自有房产、果园、劳动力等各种资产价值配相应比例股份。除经营收入以外,每年获得公司分红。在经营上,公司统一负责村子的项目开发、运营和宣传。公司统一运营分配客人,业户只负责搞好接待、服务工作,不得擅自接待客人。村庄所有项目价格全部由公司统一制定、统一收费。

  (五)以“竹泉村”为代表的“外部资金撬动模式”

  1.地理坐标

  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北部,距县城12公里,距离临沂市区约65公里,约1.5小时车程。

  2.村庄规模

  村庄占地面积1800亩,包括竹泉村景区、红石寨景区、桃花峪溶洞景区和原始森林景区等。

  3.开发主体

  2007年,青岛龙腾集团确定独资开发竹泉村,并决定投资1.56亿元进行整体打造。

  4.开发理念

  竹泉村在开发之初,秉承“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确定了建设新村,腾空古村的“一古一新”理念:古是指最大限度保留古村原有风貌系统,打造旅游接待服务吸引核;新是指按照乡村振兴的标准并结合居民现代生活需求建设新村,安置村民。

  竹泉村以沂蒙古村生态环境和民俗系统为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打造沂蒙特色显著、泉乡个性凸显、竹乡景观诱人、农家风情留人的,融体验、度假、休闲和观光功能于一体的沂蒙山乡综合性旅居目的地。

  5.获得荣誉

  竹泉村于2009年被山东省旅游局命名为逍遥游示范点、自驾游示范点;201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4年,被农业部、住建部、原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荣誉称号。2016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

  6.产业规划

  (1)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引爆村庄发展

  利用村庄世外桃源般美景和独特沂蒙乡村文化,开发具有沂蒙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按照乡村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提升自然休闲内涵,开发生态旅游业态,引导传统农耕逐步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居度假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发展。

  (2)培育特色文化村,梳理村庄品牌

  编制古村落保护开发规划,强化村庄保护。在充分挖掘和保护古村落民居、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的基础上,美化村庄人居环境,将历史文化底蕴转变为具备生活体验内容的特色文化村。挖掘沂蒙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3)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深入推进标准化创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各类营销宣传渠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当地村民开拓新的收入增长点,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7.运作模式

  (1)实施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与村民自主有机结合的整体运作模式

  青岛龙腾集团作为竹泉村投资开发的主体,决定了由市场主导的首要原则,开发、经营和管理均采取市场化运作。县、镇两级政府分别成立旅游开发建设指挥部,选派专人专岗,出台扶持政策,协调处理关系,解决制约因素。

  (2)规划先行,统筹兼顾景区的开发建设

  秉承“保护性开发”的原则,高起点规划,将生态保护和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作为规划的重点,坚持在传承中发扬、在保护中开发。通过有效的开发,形成新旧两个竹泉村,景观相互映衬,功能互为补充,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3)因地制宜,打造发展新模式

  利用竹林、泉水、古村落的资源优势,以古村生态和沂蒙民俗为文化特色,大力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态。推进“一古一新”两个竹泉协调发展,古村保留原有风貌,打造成为旅游接待休闲产业聚集地,新村按照现代新生活标准,为村民提供宽敞舒适的居住环境。村民利用宅院,发挥专长,围绕“古村”开展旅游生意。两村和谐发展,村民安居乐业。这种超前的规划理念、新颖的产品设计,多赢的开发方式被誉为“竹泉模式”。

  (4)以人为本,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

  一是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新村按照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对生活用电、自来水、路灯架设、路面硬化、水冲厕所、沼气等设施进行统一的配套建设,并栽植绿化树木,形成规划整齐、环境整洁、配套完善的生态宜居村落。二是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确定控制区域,对控制区内地下水开采、矿产资源利用、植被保护等进行严格管理。在景区的精心管理下,村内竹林面积逐步扩大,品种逐年增多,原有的臭水沟变成绿柳垂阴、鱼虾戏水的景观河道。三是村民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游客的增多带来了更多的信息,改变了村民的观念。城市游客的增多,使村民剩余而零星的农副产品成为商品,不仅增强了村民的商品意识,更增强了村民根据社会需求生产商品的意识。四是劳动就业得到改善提高。景区开发建设,对规划区内的农民土地采取了租赁政策,村民有了旱涝保收的土地收入,同时景区建设和管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辅助劳力,又有一大部分村民有了新的经济来源。旅游区的经营,又带动了周边特别是竹泉新村的第三产业,如零售商业、餐饮业、“农家乐”服务业等。

  (5)管理规范,公共服务体系完善

  竹泉村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卫生等各项制度健全,并设有应急预案,通过几年的完善,已逐渐形成一套具有普遍性和标准化的制度体系。有标准的游客服务中心和医疗救护点,能集中处理垃圾,所有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才排放,形成了整洁、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

  (6)保障项目投入,推进建设制度

  公司按照涵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环境提升标准体系、服务保障标准体系、产业经营标准体系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美丽乡村标准体系,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努力争取各种渠道的政策资金,为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力求打造生态旅游精品。

  (7)积极参与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创建,提供项目支撑

  2015年,景区所在的沂南县被原国家旅游局列为旅游标准化试点县,竹泉村被列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各项标准建设正在不断提升和完善,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为生态文明(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六)以“乌村”为代表的“一价全包精品民宿度假模式”

  1.地理坐标

  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乌镇国家5A级景区,距乌镇西栅500米,紧靠京杭大运河,总面积450亩。

  2.村庄规模

  村庄占地总面积450亩,原有60多户人家,300多名村民。

  3.开发主体

  乌村由以陈向宏为首的古镇联盟景区咨询公司规划、设计和管理,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投资管理。

  4.开发理念

  借鉴了ClubMed的“一价全包”国际度假理念,按照“体验式的精品农庄”定位进行开发,强调在对乡村原有肌理进行系统保护的基础上,营造具有典型江南水乡农耕文化传统生活氛围、适应现代人休闲度假的“乌托邦”。围绕江南农耕村特点,导入酒店、餐饮、娱乐、休闲、亲子、农耕活动等配套服务设施,乌村定位为高端乡村旅游度假区,与西栅历史街区联袂互补。

  5.获得荣誉

  浙江省2016年度乡村旅游示范乡(镇)。

  6.产业规划

  围绕江南农耕村落特点,布局精品农副种植加工区、农事活动体验区、知青文化区、船文化区四大板块,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与西栅景区联袂互补,成为乌镇目的地的新型旅游度假目的地景区。

  (1)美食

  一小时蔬菜:乡土味中晚餐,采用健康的“一小时蔬菜”,严格按照“当餐到达,当餐使用”的原则,形成“从采摘到上菜一小时”的特色。纯正西餐:红酒和各色鸡尾酒配以牛排、意大利面。江南甜

  品:红豆糊、桃胶鸡头米、桂花年糕、鹅头颈、青团、猫耳朵……

  (2)住宿

  乌村将住宿细分为不同组团单元,分别是渔家、磨坊、酒巷、竹屋、米仓、桃园及知青年代,组团的名称与主题定位来源于村庄以前的生产小队,目前共有客房186间。如渔家组团就是以公社化时期当地渔业生产小队的生活元素为主题而命名的。

  (3)游玩

  每日提供蔬菜采摘、农耕深度体验、各类农事活动、童玩天地、手工DIY等丰富的休闲体验活动;在新建的活动中心、青墩、乌墩、码头等重点区域定期提供演艺、酒吧休闲、帐篷露营等活动。

  7.运作模式

  (1)一价全包的套餐式体验模式

  颠覆传统经营模式,乌村引入国际领先的一价全包套餐式体验模式,打造了中国首个融“食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一体的一站式的乡村休闲度假项目,即打包食住行和30多项免费体验项目集中销售。依托景区独特优势资源,将全村封闭起来,通过高门票限制人流,游客只需一张门票,即能享受全部服务。

  (2)乌村运营另一大特色CCO,即首席礼宾官

  乌村COO,即为游客提供面对面的近距离综合服务,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集景区导游和活动指导参与等服务为一身的首席礼宾官。按照现有活动内容,乌村内CCO的特色服务主要以引导游客体验民俗活动为主。

  毗邻传统大景区的乡村振兴,可以差异化地产品定位,做传统景区的配套支撑甚至是对等互补,从而凸显自己的价值,实现振兴发展。

  (七)以“莫干山”为代表的“民宿发展模式”

  1.地理坐标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境内,距离杭州市70公里,自驾1小时车程。

  2.开发主体

  德清县莫干山镇,外来的诸多投资商和本地居民。

  3.开发理念

  以民宿为基础产业,构建多层次产业体系。通过政策扶持、外资引进、人才利用,打造莫干山特色小镇。

  4.获得荣誉

  2016年入选为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

  5.产业规划

  (1)民宿产业

  莫干山导入多元主题化的民宿产业,形成了全国民宿产业的高地,历经外来人群投资、本地居民投资、政府引导发展三大阶段。为规范引导民宿产业发展,德清县2015年出台的县级民宿等级划分标准《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将民宿划分为精品民宿、优品民宿和标准民宿三类;在民宿管理上,实施政府与民间机构共同管理,2015年出台《德清县民宿管理办法》,通过对消防、污染、安全防护、接待设施等方面进行规定,加强对民宿的规范和引导,并成立民宿发

  展协调领导小组,对民宿经营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在土地政策上,对民宿项目通过“点状供地”,出让投资者房屋落地的土地,减轻企业负担,降低土地浪费。

  莫干山民宿产业发展模式

  (2)旅游产业

  挖掘莫干山及周边旅游资源,按照康体健身和民国体验发展主题构建全域旅游产业。依托莫干山风景名胜区,打造户外生态运动基地,修建莫干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打造“环莫干山”游,串联莫干山周边旅游资源,山上山下联动发展;出资对镇区街道进行民国风格改造,植入老式照相馆、布鞋、老酒、咖啡馆等怀旧风格的业态,建造了小型博物馆、VR体验馆、复古钟楼等建筑。举办音乐节、国际自行车赛事、山地越野竞赛等节庆活动,提升莫干山品牌知名度,打造国际休闲旅游品牌。

  (3)农业产业

  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构建有机循环农业生产系统,挑选高品质有机农产品:一部分向外输出进行有机蔬菜宅配服务,另一部分进行售卖和二次加工,实现在地营销;开辟部分景观农田,开发农业体验,通过承包农场种养殖,构建自给自足的生态平衡,多余的产品向外输出,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4)文创产业

  挖掘莫干山人文历史底蕴,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设莫干山庾村1932创意产业园,改造1936蚕种场文化集镇,引入艺文展览

  馆、设计工作室、主题餐饮酒店等文创业态,打造兼具文化内涵和复古气质的设计创业项目,展售当地特色竹、蚕丝等手工作品,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影视文创小镇,挖掘民国风情文化资源,打造青年电影人的创客基地,举办电影节,打造国际性电影大赛颁奖基地;莫干山引入全球首个DiscoveryAdventuresMoganshanPark落地运营,大力发展体育运动、极限拓展等业态,成为全国知名的户外运动目的地。

  6.运作模式

  充分发挥依托长三角大城市群优势,以民宿产业为先导带动乡村旅游和乡村产业新发展。莫干山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高级形态和中国民宿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依托大城市的巨大人流和消费力,作为爆点树立莫干山乡村旅游的品牌从而取得成功。通过莫干山的示范带动,浙江桐庐等其他地市,包括全国各地都掀起一股民宿热,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民宿已经并成为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特色先导产业。

  (八)以“鲁家村”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模式”

  1.地理坐标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距离杭州市30公里,约1小时车程。

  2.村庄规模

  村庄占地16.7平方公里,共有13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农户610户,总人口2200人。

  3.开发主体

  鲁家村引入安吉浙北灵峰旅游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安吉鲁家乡土旅游公司,灵峰旅游占股51%,鲁家村集体占股49%,实现村集体资产的首轮价值转换,实现村民成为公司股民,鲁家乡土成为“鲁家村”的开发运营主体。

  鲁家村田园综合体模式

  4.开发理念

  强化规划统筹,2013年花费300万元高标准制定村庄发展规划,通过规划进行招商,浙北灵峰旅游看到鲁家村美好发展远景,和鲁家村组建了“公司+村+家庭农场”的村庄经济开发模式,启动了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建设,将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有农有牧,有景有致,有山有水,各具特色”的独特魅力呈现给世人。村集体通过财政项目资金转化为股本金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理念,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紧密结合到了一起。

  5.获得荣誉

  浙江省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2017年8月入围全国首批15个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

  6.产业规划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梳理出一整套经营乡村的“鲁家模式”:引入社会企业,共同组建经营公司,村集体占股49%,社会企业占51%,构建“公司+村集体+家庭农场”的模式,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农业:分布于鲁家村的18个农场,包括位于村中心的核心农场和散落在核心农场周边的17家农场,而每家农场都是以产业为支撑运营的,且不重复,有竹园农场、蔬菜农场、高山牧场、葡萄农场、红山楂农场、野山茶农场、中药农场、鲜花农场、水果农场、养羊农场、养鸡农场、养鱼农场、香菇农场、珍稀树种农场、野冬笋农场、铁皮石斛农场、精宜木作农场、香草园农场。

  (2)旅游业:鲁家村的整体布局是一中心两环四区。一中心是游客服务中心,约200亩,由火车站广场、停车场、生态湖和两栋建筑组成;两环是两条观光环线,观光火车环线和观光电瓶车环线,其中观光火车环线是一条科普专列,春夏秋冬为绿化主线,设置二十四节气牌,游客观光的同时还能了解一些科普文化;四区是18个产业支撑的农场。

  7.运作模式

  “田园综合体”——新模式下的快速发展。

  2011年的鲁家村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有多年经商经验的朱仁斌当选为村委书记,他开始用新的思路发展鲁家村,于是村里开始邀请高端专业团队来做整体规划,并引入旅游公司,共同组建开发公司,形成“公司+村+农场”的经营模式,三方共同建设并实现利益共享。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田园综合体”,财政部下发文件《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同年,鲁家村作为15个首批入选“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之一进入大众视野,成为“明星村”。

  如今,鲁家村村民收入主要有四大块:旅游区提供的就业薪酬、村集体分红、土地流转的租金以及村民自主经营收入。鲁家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得村集体、旅游公司、家庭农场主和村民都能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鲁家村建立了合作分红机制,由村集体、运营公司、家庭农场主按照约定比例共享利益,村民再从村集体中享受分红。

  (九)以“舍烹村”为代表的“三变模式”

  1.地理坐标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距离六盘水100公里,车程约2小时。

  2.村庄规模

  全村487户、1294人,总面积9255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401亩,森林覆盖率28.98%,林业占23%,耕地占57%,水田占15%,其他占14%。

  3.开发理念

  立足“1+6=1”的发展战略,即立足旅游资源,实施产业富村、商贸活村、生态立村、旅游兴村、科技强村,建成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发展示范区域,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

  4.获得荣誉

  贵州省同步小康创建最佳示范村、第四届全国文明村。

  5.产业规划

  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将农业产业当作旅游来做,种植作物除

  注重其本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还充分挖掘科普价值、观赏价值和旅游价值。在果园农田中建设休闲栈道、观景平台、休息设施、农业乐等设施;建设农耕文化园、百草园和百花园、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提升农业产业观赏性、体验性、科普性,实现了旅游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6.运作模式

  三变模式(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源地。

  2012年5月,农民企业家陶正学回乡发动大家成立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此后又成立了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银湖合作社占股20%)。通过合作社和旅游开发公司,舍烹及周边村的荒山、河流、洞穴、森林、水域、河滩、自然风光和土地等,被量化成集体和村民的资产,再整合闲散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变成了村民和集体的股金,465户农户1161名农民变成了合作社的股东。利用村庄绝美的自然风光、地质地貌、生态环境和区域小气候等优势,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山地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引入深圳苏式山水有限公司、盘县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进驻,共同开发村庄资源。

  引进企业的同时,银湖合作社和娘娘山旅游公司支持8个村成立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村级经济;采取合作社现金奖励方式,鼓励群众积极从事农家旅馆、农家饭店和特色种植养殖,提升园区服务配套设施。目前已有企业17家、农家饭店30多家、农家旅馆12家,激发了群众的创业激情。

  通过三变模式,舍烹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引入外部企业、群众全面参与,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新道路,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升级。

  (十)以“合掌村”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复兴模式”

  1.地理坐标

  日本岐阜县白川乡山麓。

  2.村庄规模

  白川乡内共有5座合掌村落,至今完整保留有114栋合掌造。

  3.开发主体

  合掌村自身。

  4.开发理念

  文化传承的保护性开发。

  5.获得荣誉

  1995年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日本最美村庄。

  6.产业规划

  合掌村包含民居保护、民俗观光、民宿生态体验等完整的观光产业链。

  (1)观光旅游:白川乡内共有5个合掌村落,其中最出名的是拥有114栋“合掌造”的荻町,还有一条长1公里左右的庄川河,以及寺庙、美术馆、博物馆等,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开发了乡村观光产业。

  (2)民宿与特产:合掌村民宿以合掌造建筑见长,是日本传统民宿的典范。整个村落以不破坏村民生活为前提,改造了其中的一些

  合掌屋为民宿、餐饮以及特产商店,来满足日益增加的观光客的需求。民宿内体验项目以特定农作业或地方生活文化为主题,包括农耕体验、牧业体验、渔业体验、加工体验(做豆腐、捏寿司)、工艺体验(押花、捏陶)、民俗体验(地方祭典、民俗传说、风筝制作)等。可以感受农村朴实与温馨的生活环境,聆听主人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体会久违的宁静和安逸。

  合掌村商品主推本地特产,如浊酒、飞弹牛肉、柿饼、飞弹牛乳制的冰淇淋等,利用村内独有的原生态食材进行生产。

  (3)节庆活动:为让“合掌村”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深度挖掘了当地文化,打造了“浊酒节”“亮灯节”以及“消防演习日”等节庆活动。

  7.运作模式

  复兴文化,文化兴村。

  合掌村的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传统乡土文化,它代表了一个乡村的生长、发展的灵魂。合掌村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具体措施有:

  (1)高度重视原生建筑的保护并制定出台严格开发规则

  为保护独有的自然环境与开发景观资源,村民自发成立了“白川乡合掌村集落自然保护协会”,制定了白川乡的《住民宪法》,规定村庄“建筑、土地、耕地、山林、树木”不许贩卖、不许出租、不许毁坏的“三不”原则。制定《景观保护基准》,针对景观开发中的改造建筑、新增建筑、新增广告牌、铺路、新增设施等都做了具体规定。

  要求凡有要改造或新建住房,都必须事先提交房屋外形的建筑效果图和工程图,说明材料、色彩、外形和高度,得到批准后才能动工。

  (2)充分挖掘传统民俗文化并跟文旅有机结合

  充分挖掘以祈求神祇保护、道路安全为题材的传统节日——“浊酒节”,成为吸引游客观赏的重要内容。除大型节日庆典外,村民们还组织富有当地传统特色的民歌歌谣表演。同时,将传统手工插秧作为游客可以参与体验的项目进行开发。

  (3)建立民俗博物馆和营造生态景观弘扬民俗文化

  有效利用搬迁后空闲房屋实施“合掌民家园”项目,使之成为展现当地古老农业生产和生活用具的民俗博物馆。

  (4)生态旅游、传统农业、民宿产业协同发展

  为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制定实施推动农副产品发展政策,涵盖了各类农作物种植和家禽养殖等。这些农业生产项目均在旅游区中,既是农耕农事活动地又是旅游观光点。推进当地农副产品以及加工的健康食品与旅游直接挂钩,引导游客品尝新鲜农产品,进而购买有机农产品。这种因地制宜,就地消化农产品的销售方法,减少了运输及人力成本,使当地农民和游客双双收益。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留宿过夜、享受农家生活的客人也随之增多。为结合游客居住习惯,对合掌屋室内进行改装,形成建筑外形不变、内部现代化的精品民宿,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农具和乡土玩具,使游客在旅居中能感受农村生活的朴实与温馨。

篇六: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乡村振兴教师帮扶案例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涉及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许多优秀的教师积极参与到了乡村振兴中来,成为了农村教育的推动力量。

  以下是一些乡村教师帮扶案例:

  1.汪老师:为贫困山区孩子送去免费学习机会

  汪老师曾是一名城市的小学教师,但他渴望为更多的孩子带去知识和帮助。于是,他来到了一个贫困山区的小学,在那里开展了一项免费教育计划。他自掏腰包购买了一批学习机和小型图书馆,为这些孩子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机会。

  2.张老师:改善贫困地区孩子的饮食

  张老师任教于一个贫困地区的小学,他发现这里的孩子的饮食比较单一,且营养不均衡。于是,他想到了一种改善饮食的办法:与当地农民合作,建立了一座小型农场,种植有机蔬菜,为孩子们提供更加健康的食品。

  3.王老师: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自信心

  王老师来自城市,他来到一个偏远的农村小学任教。在这里,他发现有很多留守儿童缺乏自信心,课堂上不敢表现自己。于是,他开始采用一些游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帮助这些孩子建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些教师的帮扶行动,不仅为农村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也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的事迹鼓舞着更多的人,让

  -1-

  我们一起为乡村教育的振兴而努力。

  -2-

篇七: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浅析乡村产业振兴的十大典型案例3篇

  案例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历的典型而有意义的事件陈述。这是对人们经历的故事的有意截取。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浅析乡村产业振兴的十大典型案例的文章3篇,欢迎品鉴!

  【一】北京德青源:企农资产联手同时实现土鸡变小“金鸡”

  近年来,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蛋鸡产业为抓手,依托财政资金和政策性金融,通过县域试点等方法,探索形成一套“三权分置”(项目资产所有权归地方政府,经营权归德青源集团,收益权归农民)、合作共赢的德青源金鸡产业联农带农新模式,以点带面,形成了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良性互动格局。

  一、资源整合财政资金,农民荣获收益股权。资源整合县政策性财政专项资金,依据金鸡项目周边重点村、农民数量,将财政资金分配至乡镇主导管理的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户数量折股定量,农民赢得收益股权。在请示农民同意的基础上,股金做为合作社的资本金资金投入金鸡项目。

  二、设立平台公司,统一项目建设。县政府设立农业资产公司,负责项目资金管理和前期建设。用各合作社入股的资本金,按照1:1的杠杆率向银行贷款,以政府购买服务搭建信用结构,银行按照基准利率给予项目15年长期贷款。资金全部到位后,平台公司按照德青源标准建设“六厂(场)一区”(青年鸡场、产蛋鸡场、饲料厂、屠宰场、沼气厂、食品厂、生活服务区),打造金鸡产业园,享有固定资产所有权。

  三、积极开展租赁经营,租金收益惠农。项目投入使用后,德青源公司将固定资产出租下来,每年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分后季度交纳租金。租金总收入偿还债务金融机构本息后,余下部分按股分配给各合作社,保证农户赢得平衡股权收益。

  四、创造就业岗位,带动脱贫增收。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德青源公司贯彻建档立卡脱贫群众优先原则,设置爱心岗位专门招收建档立卡脱贫群众,鼓励通过技术培训的致富带头人在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岗位,通过智慧和劳动获取市场化的薪资。目前,德青源公司在全国14个省地共投产20多个金鸡项目,雇佣农村劳动力16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脱贫人口比例达50%以上。

  五、发展关联产业,订单助推发家致富。金鸡产业园通过玉米订单栽种、物流运输、包装材料、临时劳务等上下游产业,提供更多平衡的订货订单,助推农民紧紧围绕产业链充份创业劳动力。一就是物流订单。金鸡产业园每年物流运力达至30万吨(约1500万元订货订单),牵涉大宗原料、大原辅料、蛋肉产品等类别,县政府通过物流合作社与德青源签定服务合约,以市场化价格承揽物流订单。二就是外包装订单。金鸡产业园每年市场需求包材3000万套(约2000万元订货订单),牵涉纸箱、纸盒、蛋托、砧板等类别,县政府通过外包装合作社与德青源签定订货合约,以市场化价格承揽外包装订单。三就是玉米订单。县政府通过栽种合作社与德青源签定订货合约,助推当地的绿色玉米栽种。

  【二】山西云州:补齐产业短板打造“小黄花大产业”

  黄花又名萱草、忘忧草,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备健脑安神、降脂滋阴、清热解毒、通气催乳等功能。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栽种黄花尚无6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黄花之乡”的美誉,当地黄花角长肉薄,先后12次荣获农产品博览会金奖。目前黄花栽种面积已达至26万亩,年产值超过9亿元,就是地方经济、农民脱贫致富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

  过去当地人并不想种黄花,主要原因是黄花产业存在“六怕”,即怕旱、怕虫、怕前三年没收成、怕雨涝晒不干、怕缺少劳力采摘难、怕市场波动大等难题。近年来,云州区委、区政府把“一区一业一品牌”作为全区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集中力量解决一村一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加工销售难题,为黄花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了黄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成立栽种补贴,提升组织化程度。为化解农民种黄花前三年充公成难题,当地设立栽种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分散当地土地资源,确权土地,发展规模栽种。云州区制订政策,栽种黄花可以享用每亩每年500元的补贴,同时当地农民可以至合作社出席黄花田间管理打零工赚钱,这项政策化解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黄花前三年没有总收入的忧虑。

  二、改善水利设施,提高黄花产量。黄花种植区积极争取水利设施项目,累计投资2.6亿元,新增和恢复水浇地面积22.68万亩,铺设地下管道、修复配套机井、实施节水喷灌,解决旱天没有淋头雨,黄花减产等问题。

  三、统一栽种保险,减少栽种风险。统一以合作社名义出席自然灾害保险和目标价格保险,栽种户每亩出来50元或200元(财政分别补贴250元和200元),最低可以赢得5000元、7000元的风险理赔,消解了栽种户的后顾之忧。

  四、及时组织收储,提升产品效益。每到采摘季节(6月下旬起的40多天),合作社每天都会联系本地加工企业,深入地头,现摘现称现结算。村民采摘下的鲜黄花,及时进入地头冷藏库。鲜黄花集中出售解决了过去采摘怕高温,蒸后怕遇雨,晾晒怕阴天的难题,提升了产品品质和收益。

  五、缩短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云州区充分利用黄花产业、40天花期、近郊区位、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推进农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投入使用了火山天路、徒然大道、徒然农场等一批黄花栽种观光、身心健康食疗等景点,与大同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西坪国家沙漠公园、峰峪国家湿地公园连成一线,构成山水田林湖的美丽景观,已经构成以黄花为媒的乡村旅游点23个,拓宽了产品类别和市场空间,助推了农民劳动力脱贫致富。

  这些年,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引领下,黄花产量品质稳定,销路和价格也有保障,黄花越种越多,收入也越来越好。在大同,黄花干、黄花酱、黄花饼、黄花制作的化妆品等相关系列产品琳琅满目。通过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当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条幸福路。

  【三】辽宁十家子村:迎合回乡创业发展农村电商崭新业态

  辽宁省朝阳市木头城子镇十家子村利用亲情、乡情,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以电子商务为突破点,创办新发永业电子商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经济实体,通过“互联网+种植基地+深加工基地+合作社+实体店”的模式,推动当地小米、小麦、葵花、葡萄、苹果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培育产业发展领头雁。十家子村党支部积极主动声援、扶植大学生回乡创业。2022年本村大学生王颖响应号召,回乡创办新发永业电子商务公司,登记注册“村姑返乡”品牌,发展葡萄、小米等栽种加工,促进当地特色水果和杂粮产业发展。在王颖的影响和村党支部积极支持协助下,先后存有20多名大学生积极主动回乡,领办合作社,创立经济实体,积极主动投身创业富民大潮,沦为农村创业技术创新和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二、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十家子村搭上互联网快车,探索“线上开网店+线下实体店”的创新模式。先后在辽宁朝阳、上海等地开设线下实体体验店,与淘宝等大型平台企业对接,搭建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形成了“线下体验、网上下单、云仓发货”的电商平台运营机制,打通了农产品进城入市的销售渠道,建立了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终端销售的全新产业链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三、打造出乡土特色金看板。十家子村以“土地流转+参股”的方式,确权土地将近万亩。以农民合作社为核心,通过种苗供给、田间管理和明朗播种一体化跟踪服务,打造出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产品源头的身心健康。同时,创建冲洗、外包装、分后等分级标准,规范农产品初加工,与沈阳农大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母婴食品等,开拓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创办了“村姑返乡”“蛮妞”“晶脂”等知名品牌。

  四、助力脱贫攻坚奔小康。十家子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电商+贫困户”的“5+”模式,带动27户贫困户脱贫,500余户农民致富。村党支部将集体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帮助农户脱贫发展致富产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让农户享受股份制比例分红。纳入高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范围的农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再通过电商平台和线下体验店统一销售。同时,农户还可进入公司就业,让农民真正成为卖农金、收租金、挣薪金、分红金、得财金的“五金”农民。

  【四】福建晋江:招才招商引资促进农村创业技术创新集群发展

  近年来,晋江市持续加强“三农”工作,深化“三农”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等高端人才参与农村创业创新,综合开发利用农业农村生态涵养功能、旅游观光功

  能和文化教育功能,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晋江市设立1000万元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建立高素质农业农村“双创”团队38个、大学生经营规模农场50家,实现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万元,同比增长9.2%。

  一、构建农村创业技术创新平台,打造出资源涌入高地

  一方面,搭建孵化共享平台。建设创意创业创新园、国际工业设计园、智能装备产业园、福大晋江科教园等科技创新载体,为农业农村各类人才创业创新提供空间。全市拥有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场地面积超10万平方米以上,入驻创业项目200个以上。2022年,农业星创天地正式挂牌运营以来,吸引了20家农业企业、15支院校团队入驻。

  另一方面,构建校地合作平台。与省内外11所高校签定农村双创合作协议,设立“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晋江创业基地”“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晋江工作站”“福建农林大学晋江研究院”,重点在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开展深层次、低规格的战略合作。与福建省农科院创建合作创业技术创新平台,设立“福建省农科院专家(晋江)工作站”。

  二、培育农村创业创新主体,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一方面,健全“人才创业技术创新”政策。以得天独厚的政策迎合一批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复兴贡献力量。颁布《晋江市农业农村创业技术创新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措施,服务设施颁布优秀人才判定标准、大力推进引入杰出创业团队和项目若干意见等优惠政策,实行青年人才“生根计划”,建设人才公寓,全面落实优秀人才10项生活确保。

  另一方面,实施“人才反哺农村”计划。开展为期三年的“百生百村”乡村志愿服务等活动,从2022年-2022年,每年选派百名大学生服务农村建设,逐步引导“双创”人才向农村集聚。实施青年设计师驻村计划,聘请10名设计师在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开展陪伴式服务。

  三、积极开展农村创业技术创新活动,营造激情创业氛围

  一方面,开展农村创业创新竞赛。2022年以来,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台湾朝阳科技大学联合举办“海峡杯”现代农业创意创新大赛,征集海峡两岸农产品生产各环节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意创新作品179件,12家风投公司参与对接,取得明显效果。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五微五营双创”活动。通过积极开展“微景观、微菜园、微庭院、微森林、微墙绘”“大学生夏令营、国庆修建营、校园双微创意设计营、大树微景观工作营、大学生寒假社会课堂教学营”“大学生农业农村创业技术创新”等活动,进一步迎合大学生等人员至农村弘扬创意设计启发,唤起干事创业热情。近年来,共迎合300多支大学生团队、1000多名大学生参予创作了1406个原生态、乡土味的乡村微景观。

  【五】浙江安吉:做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浙江省安吉县以绿色发展为助推、以农业产业为提振、以美丽乡村为充分利用,积极探索三产协同、城乡融合、农民富足、生态人与自然的科学发展道路,切断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变地下通道,打造出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安吉。2022年,全县消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产值超过46.6亿元,游客招待人次1056万、营收21.48亿元。

  一、科学规划,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安吉模式。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运营”。一是在精准规划上发力。编制了《安吉县休闲旅游业规划(2022-2022年)》《安吉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安吉县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初步形成3大中心、10个聚集地的乡村休闲旅游格局。涌现出鲁家村“家庭农场+村+企业”、目莲坞“农户+村+企业”、刘家塘村“慢生活体验区”等创新模式。二是在精准管理上用力。率先出台《乡村民宿行业的服务质量通用要求》《安吉县农家乐服务质量通用要求》等地方标准,规范服务。因地制宜制定了《地方消防治安管理办法》,对于农家乐(民宿)行业的消防治安规定作出制度性的突破。三是在精准扶持上聚力。每年投入超3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民宿)提升、乡村人才引进等,其中对民宿村落项目按当年开业运营数给予所在乡镇(街道)50万元/个的奖励。

  二、多业融合,打牢消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生态圈“消闲农业+”,促进乡村消闲旅游与农业产业交叉融合、共荣互融。一就是打造出美丽乡村。深化“千万工程”,大力大力推进“三大革命”,同时实现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实现全系列全面覆盖,打造出县域小景区。二就是薄植文化底蕴。著重农耕文明、田园风光、村落建筑、乡村生活等乡土元素维护,加强经营乡愁、经营文化理念,创建了26个村落文化博物馆,多样乡村消闲旅游的内涵和人文体验。三就是加强产业融合。充分利用农业产业资源和山水风光,延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囊括研学旅行、农事体验等互动经济、体验经济,唱响“春赏花、夏嬉鱼、秋品果、冬食笋”的消闲农业四季歌。

  三、创新突破,充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要素供给。加强政策引导,激发产业发展的内动力。一是创新要素供给。积极探索农村闲置农房(宅基地)流转、农业标准地等改革举措,在全国率先创新推出农业产业融合项目建设“标准地”以及农业标准地抵押贷款等等举措,县内农业“标准地”实施主体整体授信额度达5亿元,有效解决产业发展“用地难、贷款难”问题。二是加强人才保障。坚持实施人才储备培养计划,融合部门优势,加强校地合作,联合开展从业人员培训。组织大咖公开课,鼓励参加行业技能比赛,提升从业者归属感和荣誉感。广招贤才,在各类公开招考中,设立旅游专业人才岗位;在休闲经济奖励政策中开辟专项条款用以奖补旅游人才。三是丰富载体建设。每年举办“过个安吉年”“畲村三月三”等系列特色乡村节庆活动,以“一乡一节”推动本地特色文化活动进入旅游市场。在原生态特色基础上,立足村情,推出乡村品质游内容。如报福镇以“福”文化为主题,在全镇各村打造“休闲报福”“山水统里”“民俗中张”等十大不同景致。

  【六】河南漯河:“三链同构”同时实现食品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漯河市紧紧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探索出三链同构、集群协同的农食融合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2022年,全市食品产业营业收入2000亿元,带动农户25万,户均增收3000多元。

  一、培育产业群体,推动全系列产业链延展

  (一)扶持五级订单生产,夯实产业链基础。按照专种专收、专储专用、优种优收、优加优销要求,组织食品加工企业、面粉生产企业、种子企业、收储企业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小农户签订“五级订单”。对优质专用、订单品种所需良种给予每亩20元补贴,组织相关金融机构洽谈合作,开发“专项贷”“订单贷”“种子贷”等金融产品。目前,全市发展优质小麦种植115万亩,优质小辣椒常年保持在40万亩以上。

  (二)培育产业化联合体,推动产业链延展。制订土地、资金、人才扶植政策,积极支持成立龙头企业会同、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介入、大农户广为参予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个,联合体稀释龙头企业100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00家,年产值突破900亿元。

  (三)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带动产业链拓展。实施“十百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小升规”培育、“小升高”培育三大工程,形成了双汇肉制品、中粮面业面制品、喜盈盈烘焙膨化食品、卫龙休闲食品、中大恒源健康食品、三剑客乳制饮品等6大产业全链条集群化发展的品牌典型。

  二、打造出平台载体,推动全系列价值链提高

  (一)打造食品研发平台,提升科技价值。搭建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84家,食品企业每年研发新产品300个以上;企业自主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10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院士工作站2个。

  (二)打造出质量标准平台,提高品牌价值。成立市长标准奖,对主导或参予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的企业和组织奖迁调。以标准助推品种辅导班、品质提高、品牌建立,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品牌154个、绿色食品品牌35个、有机农产品品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名牌产品4个。

  (三)打造食品云平台,提升渠道价值。创新“互联网+”电商营销模式,成立食品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创新中心、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漯河分中心,形成大宗粮食电商服务平台,联结各类批发市场50多个,农村连锁超市1400多家,中介组织1500多家。

  三、切断产业间连结点,推动全系列供应链全线贯通

  (一)打通食品和装备制造业联系点,发展食品机械产业。成功发行3亿元检验检测专业园区建设专项债券,规划建成智能食品装备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吸引广东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入驻。

  (二)切断食品和造纸产业联系点,发展食品包装产业。着眼食品包装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须要,建设临颍食品饮料包装专业园区,年产各类饮料包装45亿只、占到全国市场的1/10,园区年营业收入近30亿元。

  (三)打通食品与宠物饲料行业联系点,发展宠物食品。投资10亿元建成宠物食品科技产业园,引进美国嘉吉20万吨预混料项目,利用玉米提取淀粉和果糖后的副产品加工宠物饲料母料。

  (四)切断食品与物流产业联系点,发展以冷链物流为重点的食品物流产业。充分发挥漯河四方通衢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全市国家a级物流企业24家,冷藏车拥有量占到河南省1/4,9家企业榜上有名全国冷链物流百强,占到河南省的2/3。

  【七】四川明月村:文创赋能休闲农业推动产村融合发展

  明月村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陶艺文化底蕴浓厚,唐宋以来就是民用陶瓷(邛窑)的关键生产区。近年来,该村以竹海茶山明月窑为充分利用,大力大力推进农旅融合,踏进了一条以“文创生态圈消闲农业、促进产村融合发展”的发展之路。2022年招待游客23万人次,乡村消闲旅游总收入达至3300万元,助推全村农民人均岗位数总收入超过2.7万元。

  一是坚持创新机制,推进要素集聚。探索“政府搭台、文创撬动、公益助推、旅游合作社联动”的发展机制。争取187亩国有建设用地指标,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宅基地,为明月村“引凤入巢”提供“启动器”。成立农旅融合项目工作推进组,采用招才引智政策,吸引100余位知名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入驻,引进规划、策划、运营等经营人才,为明月村发展提供“孵化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整合项目资金,完善乡村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助推器”。

  二就是秉持农旅融合,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始终如一“竹海茶山明月窑”发展思路。充分利用3000余亩有机茶叶基地、8000余亩雷竹园区和300多年的明月窑,设立了明月村乡村消闲旅游合作社,面世农事体验、自然教育、制陶和草木湿体验等项目,打造出了蜀山窑、止不住堂艺术酒店等文创项目50余个,研发明月笋、明月湿、明月陶等系列文创产品10余种,迎合150余名村民回乡创业劳动力,2022年合作社同时实现盈收130万元。同时,应邀全国各地崭新村民进驻,同时实现了唯美田园和文艺村落融合发展,崭新村民与原住民协作共享资源。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美丽新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注重茶山、竹海、松林等生态本底的保护与发展,统筹推进“七改七化”(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院、改线、改习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保洁员专职化),开展绿道建设、风貌整治、院落美化和川西林盘修复,不断改善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发展环境。已建成文化广场2300余平方米、旅游环线8.8公里、绿道7.7公里。明月村已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幸福美丽新乡村。

  四就是秉持文化发扬,紧抓产业品牌。秉持特色化的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出“明月村”特色文化品牌,已连续举行春笋艺术节、中秋诗歌音乐会等特色文化活动,创设“明月书馆”“陶艺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受精“音乐种子计划”“明月文舍”等文化创意项目,培育明月之花歌舞队、明月古琴社、明月诗社、守望者乐队等特色文艺队伍6两支200余人,创作《明月甘溪》《明月集》等原创歌曲和原创诗集,积极开展产业、文化方面的培训每年超过1.5万人次。

  【八】贵州凯里:传统文化嫁接现代要素苗绣产业焕发新活力

  苗绣就是苗族民间刺绣技艺,就是苗族文化发扬的关键载体。贵州凯里积极主动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以扶贫为核心,以培训为切入点,以市场为目标,以合作社为落脚点,搞大苗缀传统产业,在指尖上绣花一条发展产业发家致富的新路。截止2022年底,凯里市相继资金投入400余万元,协助17个村寨数千名绣娘交会时尚、交会电商,绣娘每年脱贫致富数千元。苗绣踏进大山,东站至了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前沿,沦为承继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助推农民劳动力脱贫致富的美丽产业。

  一、整合资源,带动抱团发展

  2022年,凯里制订苗绣脱贫计划,培育发展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一带一,一带多”抱团式发展,电磁辐射助推了更多村寨妇女参予发展刺绣产业。梅香村在政府扶植下设立刺绣合作社,经过三年发展,总计收到企业订单一百余万元,苗绣作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销往国外,绣娘总收入达至三千元,有的将近万元。随着订单量不断减少,梅香村合作社“一带多”,将多余订单分后发给周边的凯棠、凯哨、养小等苗寨,助推了周围村寨妇女共同脱贫致富发家致富。

  二、强化培训,提升自身水平

  为化解刺绣因村而异,因家庭而异,因人而异,与市场并驾齐驱阻塞的问题,凯里以刺绣合作社为基础,非政府积极开展村寨培训、分散培训,提高刺绣产品标准化水平,更新绣娘发展理念。技术创新培训形式。针对苗族村寨的少数民族妇女文化程度较低、识字率高问题,制作凯里方言和苗语双版本苗绣视频教材;积极开展作品晒太阳、比、评者,调动绣娘培训积极性。多样培训内容。应邀省级大师传授苗绣技艺,应邀企业负责人传授市场需求,来到企业实地自学文化创意、电商经营、市场理念,不断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截止目前,凯里市已培训各村寨绣娘3500余人次,有效率化解苗绣标准化容易和绣娘市场观念缺少的问题,促进苗绣作品变小产品,转变为商品。

  三、交流合作,对接外部资源

  从2022年已经开始,凯里市先后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达成一致合作实行“嘉人女性美好基金”苗绣村寨扶植项目、“指尖上的美好”经济赋权项目等协议,促进凯里及周边地区苗绣发展。在项目助推下,大山深处的绣娘踏进凯里,至贵阳、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参观自学、拓展眼界。通过与外地企业和厂商的碰触交流,不仅

  提高了绣娘的刺绣技艺,还使她们学会输血,自己打听订单、签定单、搞订单,逐步开拓市场。

  四、加大宣传,打造苗绣品牌

  为开拓发展空间,提高苗绣市场影响力,凯里市积极主动与多方合作,打造出苗绣品牌形象。与深圳艺立方公司合作,打造出“凯里试点”,建设“跑过来”合作平台。应邀许晴、赵薇等为苗绣代言,提高知名度。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牵线,与著名化妆品牌签定苗绣大单。在巴黎非政府中国苗绣公益展览会,在上海举行中国苗绣展等。苗绣进一步与现代都市碰触、结缘,迈向时尚和国际舞台。

  时光流转,当传统与时尚碰撞,当苗绣与产业融合,苗绣已不仅仅是苗族人世代延续的传统手工,更是带动苗乡增收致富的时尚产业。

  【九】甘肃定西:打造出全系列产业链同时实现马铃薯产业高质高效率发展

  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发挥地域优势,把马铃薯作为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优势主导产业,构建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一体化的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2022年,全区马铃薯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190万吨,总产值达到40亿元,马铃薯产业收入占到了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薯”。

  一、构筑马铃薯全系列产业链发展体系

  一是推良种。实施种薯产业升级工程,培育壮大种薯企业17家,形成5.5亿粒的优质脱毒种薯繁育能力,占全国的29%。每年建设原种基地3万亩以上、一级种基地30万亩以上,实现种植环节脱毒种薯全覆盖。

  二就是建好基地。推展“郡新得町良种+黑膜全面覆盖+配方浇水+机械耕作+病虫防控”的“五统一”标准化技术,超越乡镇、村社界限,创建分散连片的种薯、鲜薯、加工薯标准化栽种基地60万亩以上。

  三是育主体。扶持发展马铃薯专业合作组织416个,创建国家级示范社3个、省级20个,形成“分工协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马铃薯产业联合体。

  四就是弱加工。以主食化、精细化成方向,培育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11家。2022年,加工鲜薯80万吨、生产马铃薯制品14万吨。

  五是抓流通。支持企业配建标准化恒温储藏库,扶持专业合作社建设贮藏窖,实现分级贮藏,马铃薯贮藏能力达到88万吨。依托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和经销协会,建立线上线下相配合的多元销售渠道。2022年,共外销鲜薯70万吨,马铃薯制品1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

  二、加强马铃薯产业全过程品牌标准体系

  一是加强品质管控。认证马铃薯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17个,“三品一标”面积105万亩;将146家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做到“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

  二就是完善标准体系。制订甘肃省地方标准《马铃薯郡新得町原原种距地苗床育种技术规程》和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85项;投入使用中国(定西)马铃薯小数据中心,提供更多产品包装、配送、集散地、检测于一体的标准化服务设施服务,建立全国“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区”。

  三是强化品牌培育。制定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定西马铃薯”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进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定西马铃薯脱毒种薯”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培育“新大坪”“福景堂”“爱兰”等10多个知名商标。

  三、完善马铃薯产业全方位保障体系

  一是政府引导。出台《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马铃薯产业开发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

  二就是项目扶植。每年筹资3000万元,对农户展开“全系列全面覆盖”调种扶植。资源整合资金9138万元,折股定量至92家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谋求1亿元中央奖迁调资金积极支持定西马铃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三是金融助力。筹措担保资金2500万元,发放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5.8亿元,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惠企贷”“惠农贷”“兴陇贷”等产品,累计为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落实贷款5.2亿元。

  四就是绩效鞭策。将马铃薯产业发展列入乡镇党委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纸盒乡镇、纸盒主体、纸盒基地、纸盒农户的农技人员职称聘评、工资绩效挂勾。

  【十】宁夏昊王:构建产业化联合体促进抱团发展

  昊王优质大米产业化联合体设立于2022年,由宁夏昊王米业集团有限公司会同,联手各产业有关公司、合作社、联合会、家庭农场、优质水稻栽种大户及有关服务机构等32家成员单位共同发动成立设立,紧紧围绕优质粮食种植、加工、销售,充分利用农业社会化服务非政府提振,创建全系列产业链服务体系,囊括良种育种、金融保险、文化传媒、生态餐饮、园艺果蔬、畜牧养殖等多功能业务,同时实现“1+1+1>3”的核聚变效应。截止2022年底,联合体同时实现总产值10亿元,助推农户9500户,户均脱贫致富8200元。

  一、搭建服务平台,夯实发展基础。联合体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大米产业发展和年度生产计划,提出水稻种植品种、收购质量标准和生产种植要求。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纽带,为各成员单位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植保作业、绿色防控、技术指导培训、信息化管理等服务,推行种植环节“品种、培训、耕种、施肥、植保、管

  理、收获”七统一标准,通过多种方式建设五优(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价格优)水稻种植基地,集约土地资源,进行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生产。

  二、打造出科技平台,同时实现产品变现。联合体不断加强产学研联手,以科技研发为载体,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品质,提高产品价值。一就是强化产学研合作。与科研院校、农业技术专家、村队土专家等共同成立校企社产学研合作基地。与浙江大学、宁夏大学创建东西部科技研发战略合作关系,分担项目研发,优先应用领域科技成果,促进产业发展。二就是加强现代化装备应用领域。联合体广为使用一流的生产工艺设备,以“品管、交易、品牌、研磨、仓储、加工、销售、物流配送”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方式,积极开展稻米精细化生产,保证赢得平衡变现收益可供联合体全体成员共享资源。三就是技术创新加工工艺。联合体技术创新大米5d加工工艺,研发“热鲜香”系列产品、昊王“红宝米”等高端大米,技术创新产品类型,登记注册“昊王”商标,利用市场资源提高品牌效益。

  三、构建金融平台,解决融资难题。联合体借助核心龙头企业的主导效应,提供多元化金融保障,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一是设立联合发展基金。联合体内成员共同出资,设立联合发展基金,由金融机构按照1:10比例放大贷款,帮助联合体成员单位及小农户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为生产、种植、农资等提供资金便利服务。二是搭建“粮食银行”服务平台。探索开发了粮食银行“存转销、兑换、续存、转存、担保、贷粮、代存”七大功能,为联合体成员单位提供粮食储存服务,农民在通过契约方式保障粮食所有权的同时,将粮食经营权以“定期”或“活期”的形式过渡给企业,获得每年6%的分红,并按约定进行粮食提取或兑换。三是建立农业保险保障机制。联合体以金融保险机构为支撑,为联合体成员单位及小农户提供农业保险等服务,实施开展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提高成员单位的风险防控能力,促进稻米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产业复兴就是乡村复兴的极其重要一环,通过剖析目前国内外乡村复兴中产业发展较好的经典案例,我们总结出来乡村产业复兴的十种模式可供大家参照先进经验。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21日正式发布,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通过梳理目前国内外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较好的经典案例,总结出乡村产业振兴的十种模式。

  (一)以“三瓜公社”为代表的“电商特色产业模式”

  1.地理坐标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半汤街道,距离合肥90公里,自驾游车程1.5小时左右。

  2.村庄规模

  总面积10平方公里左右,包含半汤街道部分区域以及周边十余个村,其中一期重点研发冬瓜民俗村、南瓜电商村以及西瓜美食村。

  3.开发主体

  2022年3月,合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导入安徽淮商集团,联手设立了安徽三瓜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做为三瓜公社的联合开发主体,计划研发总投资5亿元,建设周期36个月。

  4.开发理念

  按照把乡村建设得更像是乡村理念,带入“互联网+三农”发展理念,构筑集一、二、三产业与农旅结合的“美丽乡村”发展系统,促进三瓜村的全面复兴发展。在建设过程中维护乡村旧有的田林农湖系统,对荒地、山地、林地展开修整维护,复原水系,把乡村田野踢导致诗意水边、宜游宜业的家园。

  5.获得荣誉

  2022年7月,“三瓜公社”被评选为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第一名,2022年招待游客量少于500万人次,其中各地实地考察人员少于30万人次。

  6.产业规划

  (1)南瓜电商村:定位为电商村、农特产品大村、互联网示范村,目前已经进驻的电商企业包含自建的“三瓜公社”官方专卖店、天猫官方专卖店、京东、甲骨文等,还迎合了微创全国联盟、创客空间,以及大量文创基地、乡村酒吧和特产销售门店进驻。已经研发出来茶叶、温泉、特色农副、乡土文创四大系列千余种特色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方式赢得市场的很大尊重,并使农村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

  (2)冬瓜民俗村:主要产业为半汤六千年民俗馆、古巢国遗址、手工作坊群。力图挖掘还原巢湖地区6000年的农耕民俗文化,先后建设半汤六千年民俗馆、有巢印象、冬瓜传统手工艺坊,引入客栈、民宿、温泉养生、旅游度假等乡村旅游服务业,打造以体验半汤地方传统农耕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村庄发展模式。

  (3)西瓜美食村:主要产业为80户风情民居民宿、60家特色农家乐、10处心动客栈酒店。与经典温泉品牌汤山共同成立汤山旅游公司,通过村集体参股和减持,共同开发温泉康养民宿,开拓村集体经济路径。

  7.运作模式

  (1)建设模式

  采用“企业+政府”的开发建设模式,合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安徽淮商集团共同成立三瓜公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和“南瓜电商村”三大主题定位,对民居进行重新定位设计,构建起“线下实地体验、线上平台销售,企业示范引领、农户全面参与,基地种植、景点示范”的产业发展模式,围绕民俗、文化、旅游、餐饮、休闲等多个领域,综合现代农特产品的生产、开发、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探索出一条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三农”之路。

  (2)运营模式

  特色农产品与电商产业融合。以“互联网+三农”为实施路径,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旅、商旅、文旅“三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新模式,重点打造南瓜电商村、冬瓜民俗村和西瓜美食村三个特色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电子商务打开当地农特产品大市场,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新农人入乡创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带动加工,让村民足不出户把产品卖向全国,激活乡村市场,盘活乡村资源,为农业注入新的生命。以电子商务为抓手,依托南瓜电商村,建设线上线下店铺,建立创客中心,吸引年轻人入乡加入到电子商务就业创业平台,通过电子商务,驱动农产品加工、生产,通过农特产品的加工生产吸引和保障更多本地村民就业和创业。

  紧紧围绕着餐饮、民宿、旅游、电商等,三产业态已初见成效。三瓜公社特别强调的就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通过统筹规划协同各类资源并使一、二、三产业在总体规划中有序发展,良性共荣。电商和旅游协同发展就是三瓜公社电商特色小镇的独有模式积极探索:农旅居多,助推电商小镇品牌化建设;商旅就是力,打牢三瓜公社特色小镇的产业提振;文旅就是魂,发扬文化,刻画特色小镇的文化灵魂。设立了花生、养殖、食用菌、瓜果等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出绿色生态的农产品栽种养殖区。由合作社展开原材料的栽种、加工、销售,为参予的村民提供更多技术指导、服务及产品销售等。三瓜公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点与助推促进作用,以合作社为纽带,将农户种养、生产加工和电商销售有机资源整合,助推周边村民大力开展订单式农业,快速同时实现发家致富。紧紧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栽种标准化、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打造出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基地。充分利用已经设立的专业农业合作社,负责管理规模化的农特产品栽种、养殖和加工。鼓励农民或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标准对农产品展开初级加工。

  (二)以“袁家村”为代表的“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

  1.地理坐标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北部,位于举世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下,距离西安60公里,约1小时车程。

  2.村庄规模

  袁家村共有62户,286人,土地面积660亩,发展到今天已经吸引外部3000人来到这里。

  3.研发主体

  村集体和村民共同组织村集体开发经营公司作为袁家村的主体,同时成立自有的村庄管理公司和多种行业协会。

  4.研发理念

  回顾和总结袁家村的创业历程、发展思路和基本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以支部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以创新谋发展,以共享促和谐;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以组建合作社为切入点,实现三变;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注重精神文明,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优良传统,淳厚乡风民俗。

  5.赢得荣誉

  2022年袁家村接待游客量超过500万人次,总收入超过3.8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先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称誉,昔日的“空心村”已经成为今日的“关中民俗第一村”。

  6.产业规划

  袁家村在产业方面可以总结为“一个品牌,两个产业”:一个品牌是指“袁家村”品牌,“袁家村”的品牌价值估值已经超过20亿元,并且仍然在快速的增值中。“袁家村”的品牌,可以形象地解读为“袁汁袁味的精神原乡”,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内涵的“农”字号品牌,其产业与三农紧密相连、息息相关。郭占武提出的袁家村品牌+创新团队+资本+互联网的新思路、新模式将为袁家村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两个产业,一是指用传统民俗和创意设计文化为核心的个性化、高端化和系列化关中文化产品产业。二就是指用特色农副和身心健康餐饮为核心的农副产品的种养殖、加工外包装和销售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袁家村从乡村旅游起步,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更为凸显,第三产业强大直接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由传统手工作坊到现代加工工厂再到连锁加工企业,第二产业围绕第三产业布局;第二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拉动第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袁家村真正构建起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三产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

  7.运作模式

  袁家村党支部书记、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创始人和设计者郭占武将袁家村的成功归结于“村干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典型”,其模式可以归结为“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村集体平台为载体,构建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发展共享的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1)以村集体领导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成立了为村两委为核心的村集体领导队伍。郭占武书记经常对村干部谈:当干部就要存有奉献精神,就要能够犯错,先群众后

  干部,最终达至共同富裕。正是在郭书记率领下,袁家村所有村干部都构成了共同思想认识:干部没任何特权,干部队伍就是服务队,就是为村民跑腿、为群众服务的,村里发展不好了,自己家也可以跟著不好,存有大家才存有小家。袁家村的村干部都不拎工资,义务服务。袁家村在发展之初村集体就明确提出独立自主发展的路径,秉持村民的主体地位,践行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使村民当家做主,独立自主发展、自我发展。不管外界的欲望和压力存有多小,袁家村都不拎村民的自主权和控制权搞交易,秉持农民主体地位不松懈,保证全体村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2)以村庄集体平台为载体,组建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为了盘活集体和群众闲置资产,把散弱农户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结合,实施村集体内部无物不股、无人不股、无事不股。将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集体保留38%,其余62%量化到户,参与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都可以持股。对于旅游公司、合作社、商铺、农家乐等经营性主体,可以自主选择入股的店铺,互相持有股份,入股的范围不仅是本社区居民,还包括袁家村社区的经营户。在合作社入股过程中,遵循全民参与、入股自愿、照顾小户、限制大户的原则。以产权同享为核心,所有入股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共进退、同发展,极大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了村集体与农户个体的均衡发展。

  在管理上,由村委会会同,成立管理公司和协会,包含农家乐协会、小吃街协会、酒吧街协会,协会成员由商户们自己推举,为协会提供更多义务服务,构筑了自我环境治理的发展模式。

  (3)实施产业融合,不断提档升级。不走传统“由一产向二产和三产拓展”的思路,探索出“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并立足品牌溢价的多维度产业共融”的发展路径。从发展民俗旅游开始,袁家村的第一步确定了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拉动手工作坊兴盛,形成了“前店后厂”和加工企业,企业不断转型升级拉动第二产业发展壮大,进而提升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推动了第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形成,构建了一个相容共生、互补兼顾、层次递进的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闭环产业链和成熟商业模式。目前,袁家村共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0个,旅游服务企业6个,建成菜籽、玉米、大豆、红薯等优质农产品基地14个。还大力推动农副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培育发展新动能和后劲。

  (4)大力推进产权共计,大力推进三股改革。袁家村股权结构由基本股、交叉股、调节股三部分形成。基本股,将集体资产展开股份制改建,集体留存38%,剩62%分配入户,每户平均值20万元,每股年股息4万元,只有本村集体经济非政府成员就可以所持,失资金的农户以土地每亩地折价4万元参股。交叉股,集体旅游公司、村民合作社、商铺、农家乐相互所持股份,交叉减持460家商铺,可以独立自主挑选参股店铺。调节股,全民参予、参股自愿,钱少先进、钱多少进,照料小户、管制大户。同时实现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的高度统一,全民参予、参股自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了利益共同体。通过调节总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防止两极分化,同时实现利益平衡。袁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参股股息、房屋出租等财产性总收入占到40.1%。

  (三)以“泰山村”为代表的“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

  1.地理坐标

  位于郑州市南大学城龙湖镇境内,距郑州16公里,距新郑国际机场20公里。

  2.村庄规模

  占地面积5000亩,辖9个自然村,7个村民组,现有人口1500余人。

  3.研发主体

  泰山村村委会开发主体成立村集体开发组织,引入了千稼集项目共同打造。

  4.研发理念

  结合黄帝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以“林业立村、生态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强村”思路发展乡村特色旅游。2022年,在外经商多年的乔宗旺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不等不靠,利用紧靠郑州市区的区位优势和黄帝文化的品牌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产业”方案打造泰山村特色旅游村。

  5.赢得荣誉

  泰山村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南省最美乡村”“河南省文明村”“河南省生态村”“河南省特色旅游村”等诸多荣誉称号。

  6.产业规划

  (1)引进国内知名文旅品牌千稼集,通过文旅产业引爆村庄

  引入河南千稼集农业旅游观光有限公司与泰山村合作,建设了千稼集景区,按照“原味乡村”“民国风情”“激情岁月”三小主题,布局农耕文化演艺、民俗特色小吃、民间演艺演出、消闲游乐体验、主题情景客栈、绿色有机农场六大产品业态,布局地方名小吃、农副产品、茶馆戏台、文创产品、主题客栈、民俗表演、情景演艺、历史店铺、儿童娱乐、竞技游戏和创意设计农场栽种园等对多元主题业态,可供游客体验浓烈浓厚的中原民俗历史文化和乡土乡情。

  (2)合作经营打造万亩高效农业产业园,夯实产业基础

  千稼集与当地农民使用合作经营的方式打造出万亩农场,通过分散耕作,精细化管理,生产绿色有机杂粮蔬菜。同时实现统一口粮,从源头上确保千稼集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游客还享用纯天然农土特产和土法加工食品,充份享用漂亮、美味、有趣、不好游、不好居住、好购、好心情的“七不好”欢乐体验之旅。

  (3)发展新型养老产业,打造新型乡村养老典范

  2022年,泰山村与上海和佑养老集团举办合作协议签下仪式,双方计划在泰山村携手打造出新型乡村养老典范,建设可以征用5000名老人的乡村养老项目,打造出“城市老人至乡村寄家养老”特色示范村。“乡村寄家养老”模式使城市老人至近郊寄家养老,既有家的感觉,也能够体温新鲜空气、享用有机食品,以及享用护工细心的照料和社区医养服务中心的身心健康管理。

  (4)发展培训产业,建立农村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基地

  泰山村每年承揽各项培训20多万人次,泰山村存有大中小会议室8个,其中一号会议室可以容纳550人;可以招待2000人同时用餐,可容纳1000人留宿。存有高空培训装置2座,高空攀岩墙1座,地面培训设施例如灭火墙、腰摔倒台、电网等多处。泰山村先后被郑州市教育局选定为郑州市中小学校外活动教育基地,被郑州市人民政府明晰为青少年社会课堂教学基地,被郑州大学、河南民生学院等大专院校明晰为大学生社会课堂教学基地,被新郑市人民政府选定为新郑市党员干部自学教育培训基地。

  7.运作模式

  (1)独有千稼集与泰山村村民合作的经营模式

  公司对外招商,免租金、免装修、免流动资金、免物业费、免管理费、免营销费,为商户提供统一采购的食材,收入扣除食材的成本后双方五五分成,商户承担自己的人力、水电气成本,公司承担人力和推广费用。

  公司创建存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商户设立了商户委员会,对中心的订货、物流配送展开监督,经营风险由公司分担。在这里经营的商户一店一品,不重复,防止恶性竞争。

  (2)泰山村走出了一条中国农村振兴的道路

  泰山村没全然靠政府协助,自力更生踏进了一条中国农村复兴的道路。每个自然村的文化内涵、品位都不一样,只有挖掘文化和生态,通过优良的生态和优质的服务,把文化和生态优势转变为生产力,把乡村文化以及青山和绿水变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就可以积极探索出来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以“中郝峪”为代表的“综合发展模式”

  1.地理坐标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博山大山深处,距城区40多公里。

  2.村庄规模

  中郝峪村共113户、364人,全村耕地面积80亩,山林、果林面积2800亩,是纯山区村。

  3.研发主体

  2022年中郝峪村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资源变资产、现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转变。将全村山林、土地、房屋、农田承包权等以经营权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淄博博山幽幽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来完善一、二、三产业机构框架,负责对全村所有经营性项目进行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并统一进行利益分配,同时,代表村集体和全体村民对外合作。

  4.研发理念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共同致富”的理念,探索实施“公司+项目+村民入股”的综合性发展模式,全村人人是股东、户户当老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体发展。

  5.赢得荣誉

  中郝峪村把乡村旅游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导产业,农旅融合、旅商融合,从小微起步,步步规范,事事创新,不断探索山区村庄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路子,2022年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2800余万元。先后获得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好客山东最美乡村”和“乡村研学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6.产业规划

  (1)大力发展乡村养生养老产业

  中郝峪森林覆盖率96%,夏季平均气温高于

  26℃。充分利用天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食疗养老产业,改建建设各类康养住宅32户,服务设施康体消闲、无障碍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发展医疗服务、养伤康复、农耕体验等服务,构成定居—养老—消闲—康复—医疗等功能完善的新产业。截止目前,外来移居崭新村民70户,全村年招待康养人数少于3万人次,赢得全国森林康养示范点基地称号。

  (2)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度假产业

  村集体把村内60户180多间闲置房屋有偿归还,再次展开规划设计,外貌力图突显山村风貌,内部更加著重现代宽敞,用以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产业。同时对全村妇女展开家政服务培训,每户院落备有一名管家服务员,上岗上岗。制订《中郝峪幽幽谷民宿管理服务标准》,严苛全面落实民宿标准化服务,使游客体会家通常的温暖。

  (3)大力发展高标准农业旅游产业

  规范建设农家乐少于100户,其中10家被评选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25家被评选为山东省五星级或四星级农家乐。统一农家乐管理标准,制订行业规范,统一物流配送餐饮用具,达至省级农家乐卫生安全标准。注重家庭招待特色,游客接待户户

  存有“绝活”,在相同农家体会相同的消闲体验氛围,村民全员展开旅游招待业务培训,旅游招待从户户“游击队”转型为整村“正规军”。

  7.运作模式

  “中郝峪模式”:以消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重点,促进农产品生产、餐饮、医疗、教育等服务有机资源整合。建设美丽乡村,着力于村容村貌整治、生态复原、特色发掘以及合作社建设。同时展开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引导村民以土地、山林、资金、劳动力参股,技术创新出来“公司运作+单体承揽+全体村民参股”的运营模式。

  做活“公司主导+村民入股”的统一运营管理模式:幽幽谷公司对村子进行统一开发、运营、管理和推广。村民以田地、农家乐、餐馆等入股运营公司,与公司利益紧密绑定,形成运营合力。一方面解决了中郝峪乡村旅游的服务标准、项目建设、品牌推广等问题,另一方面带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在公司里,村集体占21%的股份,剩下根据村民自有房产、果园、劳动力等各种资产价值配相应比例股份。除经营收入以外,每年获得公司分红。在经营上,公司统一负责村子的项目开发、运营和宣传。公司统一运营分配客人,业户只负责搞好接待、服务工作,不得擅自接待客人。村庄所有项目价格全部由公司统一制定、统一收费。

  (五)以“竹泉村”为代表的“外部资金助推模式”

  1.地理坐标

  坐落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北部,距县城12公里,距离临沂市区约65公里,约1.5小时车程。

  2.村庄规模

  村庄占地面积1800亩,包含竹泉村景区、红石寨景区、桃花峪溶洞景区和原始森林景区等。

  3.开发主体

  2022年,青岛龙腾集团确认独资研发竹泉村,并同意投资1.56亿元展开整体打造出。

  4.开发理念

  竹泉村在研发之初,秉持“先维护、后研发”的原则,确认了建设新村,凌空古村的“一古一新”理念:和古就是指最大限度留存古村旧有风貌系统,打造出旅游招待服务迎合核;崭新就是指按照乡村复兴的标准并融合居民现代生活市场需求建设新村,征用村民。

  竹泉村以沂蒙古村生态环境和民俗系统为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打造沂蒙特色显著、泉乡个性凸显、竹乡景观诱人、农家风情留人的,融体验、度假、休闲和观光功能于一体的沂蒙山乡综合性旅居目的地。

  5.赢得荣誉

  竹泉村于2022年被山东省旅游局命名为逍遥游示范点、自驾游示范点;2022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2年,被农业部、住建部、原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荣誉称号。2022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

  6.产业规划

  (1)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引爆村庄发展

  利用村庄世外桃源般美景和独有沂蒙乡村文化,研发具备沂蒙特色的乡村消闲旅游业。按照乡村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建议,提高自然消闲内涵,研发生态旅游业态,鼓励传统农耕逐步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居渡假等附加值低的乡村旅游发展。

  (2)培育特色文化村,梳理村庄品牌

  基本建设古村落维护研发规划,加强村庄维护。在充份发掘和维护古村落民居、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的基础上,美化村庄人居环境,将历史文化底蕴转型为具有生活体验内容的特色文化村。发掘沂蒙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打造出沦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关键基地。

  (3)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深入细致大力推进标准化建立,充分发挥示范点助推促进作用。充分利用各类营销宣传渠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当地村民拓展代莱总收入增长点,助推地方经济。

  7.运作模式

  (1)实行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与村民独立自主有机融合的整体运作模式

  青岛龙腾集团作为竹泉村投资开发的主体,决定了由市场主导的首要原则,开发、经营和管理均采取市场化运作。县、镇两级政府分别成立旅游开发建设指挥部,选派专人专岗,出台扶持政策,协调处理关系,解决制约因素。

  (2)规划先行,统筹兼顾景区的研发建设

  秉承“保护性开发”的原则,高起点规划,将生态保护和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作为规划的重点,坚持在传承中发扬、在保护中开发。通过有效的开发,形成新旧两个竹泉村,景观相互映衬,功能互为补充,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3)因地制宜,打造出发展新模式

  利用竹林、泉水、古村落的资源优势,以古村生态和沂蒙民俗为文化特色,大力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态。推进“一古一新”两个竹泉协调发展,古村保留原有风貌,打造成为旅游接待休闲产业聚集地,新村按照现代新生活标准,为村民提供宽敞舒适的居住环境。村民利用宅院,发挥专长,围绕“古村”开展旅游生意。两村和谐发展,村民安居乐业。这种超前的规划理念、新颖的产品设计,多赢的开发方式被誉为“竹泉模式”。

  (4)以人为本,生产、生活、生态人与自然发展

  一是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新村按照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对生活用电、自来水、路灯架设、路面硬化、水冲厕所、沼气等设施进行统一的配套建设,并栽植绿化树木,形成规划整齐、环境整洁、配套完善的生态宜居村落。二是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确定控制区域,对控制区内地下水开采、矿产资源利用、植被保护等进行严格管理。在景区的精心管理下,村内竹林面积逐步扩大,品种逐年增多,原有的臭水沟变成绿柳垂阴、鱼虾戏水的景观河道。三是村民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游客的增多带来了更多的信息,改变了村民的观念。城市游客的增多,使村民剩余而零星的农副产品成为商品,不仅增强了村民的商品意识,更增强了村民根据社会需求生产商品的意识。四是劳动就业得到改善提高。景区开发建设,对规划区内的农民土地采取了租赁政策,村民有了旱涝保收的土地收入,同时景区建设和管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辅助劳力,又有一大部分村民有了新的经济来源。旅游区的经营,又带动了周边特别是竹泉新村的第三产业,如零售商业、餐饮业、“农家乐”服务业等。

  (5)管理规范,公共服务体系健全

  竹泉村安全管理制度、环境卫生等各项制度健全,并设有应急预案,通过几年的完善,已逐渐形成一套具有普遍性和标准化的制度体系。有标准的游客服务中心和医疗救护点,能集中处理垃圾,所有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才排放,形成了整洁、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

  (6)确保项目资金投入,大力推进建设制度

  公司按照涵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环境提升标准体系、服务保障标准体系、产业经营标准体系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美丽乡村标准体系,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努力争取各种渠道的政策资金,为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力求打造生态旅游精品。

  (7)积极参与旅游标准化示范点企业建立,提供更多项目提振

  2022年,景区所在的沂南县被原国家旅游局列为旅游标准化试点县,竹泉村被列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各项标准建设正在不断提升和完善,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为生态文明(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六)以“乌村”为代表的“一价包套精品民宿渡假模式”

  1.地理坐标

  坐落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乌镇国家5a级景区,距乌镇西栅500米,紧邻京杭大运河,总面积450亩。

  2.村庄规模

  村庄占地约总面积450亩,旧有60多户人家,300多名村民。

  3.开发主体

  乌村由以陈向宏领衔的古镇联盟景区咨询公司规划、设计和管理,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展开投资管理。

  4.开发理念

  先进经验了clubmed的“一价包套”国际渡假理念,按照“体验式的精品农庄”定位展开研发,特别强调在对乡村旧有肌理展开系统维护的基础上,营造具备典型江南水乡农耕文化传统生活氛围、适应环境现代人休闲度假的“乌托邦”。紧紧围绕江南农耕村特点,引入酒店、餐饮、娱乐、消闲、亲子、农耕活动等服务设施服务设施,乌村定位为高端乡村旅游度假区,与西栅历史街区联袂优势互补。

  5.获得荣誉

  浙江省2022年度乡村旅游示范乡(镇)。

  6.产业规划

  紧紧围绕江南农耕村落特点,布局精品农副栽种加工区、农事活动体验区、知青文化区、船文化区四大板块,健全“木棚行游购娱”等旅游招待服务设施,与西栅景区联袂优势互补,沦为乌镇目的地的新型旅游渡假目的地景区。

  (1)美食

  一小时蔬菜:乡土味中晚餐,使用身心健康的“一小时蔬菜”,严苛按照“当餐抵达,当餐采用”的原则,构成“从栽种至上菜一小时”的特色。纯正西餐:红酒和各色鸡尾酒配上牛排、意大利面。江南甜品:红豆拌、桃胶鸡头米、桂花年糕、鹅头颈、青团、猫耳朵……

  (2)住宿

  乌村将住宿细分为相同组团单元,分别就是渔家、磨坊、酒巷、竹屋、米仓、桃园及知青年代,组团的名称与主题定位源于村庄以前的生产小队,目前共计客房186间。例如渔家组团就是以公社化时期当地渔业生产小队的生活元素为主题而命名的。

  (3)游玩

  每日提供更多蔬菜栽种、农耕深度体验、各类农事活动、童玩天地、手工diy等多样的消闲体验活动;在新建的活动中心、青墩、乌墩、码头等重点区域定期提供更多演艺、酒吧消闲、帐篷野餐等活动。

  7.运作模式

  (1)一价包套的套餐式体验模式

  颠覆传统经营模式,乌村引入国际领先的一价全包套餐式体验模式,打造了中国首个融“食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一体的一站式的乡村休闲度假项目,即打包食住行和30多项免费体验项目集中销售。依托景区独特优势资源,将全村封闭起来,通过高门票限制人流,游客只需一张门票,即能享受全部服务。

  (2)乌村运营另两大特色cco,即为首席礼宾官

  乌村coo,即为游客提供面对面的近距离综合服务,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集景区导游和活动指导参与等服务为一身的首席礼宾官。按照现有活动内容,乌村内cco的特色服务主要以引导游客体验民俗活动为主。

  紧邻传统小景区的乡村复兴,可以差异化地产品定位,搞传统景区的服务设施提振甚至就是对等优势互补,从而突显自己的价值,同时实现复兴发展。

  (七)以“莫干山”为代表的“民宿发展模式”

  1.地理坐标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境内,距离杭州市70公里,自驾1小时车程。

  2.研发主体

  德清县莫干山镇,外来的诸多投资商和本地居民。

  3.研发理念

  以民宿为基础产业,构建多层次产业体系。通过政策扶持、外资引进、人才利用,打造莫干山特色小镇。

  4.赢得荣誉

  2022年入选为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

  5.产业规划

  (1)民宿产业

  莫干山引入多元主题化后的民宿产业,构成了全国民宿产业的高地,历经外来人群投资、本地居民投资、政府鼓励发展三小阶段。为规范鼓励民宿产业发展,德清县

  2022年颁布的县级民宿等级分割标准《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分割与测评》,将民宿分割为精品民宿、优品民宿和标准民宿三类;在民宿管理上,实行政府与民间机构共同管理,2022年颁布《德清县民宿管理办法》,通过对消防、污染、安全防水、招待设施等方面展开规定,强化对民宿的规范和鼓励,并设立民宿发展协同领导小组,对民宿经营等方面展开监督检查;在土地政策上,对民宿项目通过“点状供地”,土地出让投资者房屋落地的土地,减低企业经济负担,减少土地浪费。

  莫干山民宿产业发展模式

  (2)旅游产业

  挖掘莫干山及周边旅游资源,按照康体健身和民国体验发展主题构建全域旅游产业。依托莫干山风景名胜区,打造户外生态运动基地,修建莫干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打造“环莫干山”游,串联莫干山周边旅游资源,山上山下联动发展;出资对镇区街道进行民国风格改造,植入老式照相馆、布鞋、老酒、咖啡馆等怀旧风格的业态,建造了小型博物馆、vr体验馆、复古钟楼等建筑。举办音乐节、国际自行车赛事、山地越野竞赛等节庆活动,提升莫干山品牌知名度,打造国际休闲旅游品牌。

  (3)农业产业

  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构建有机循环农业生产系统,挑选高品质有机农产品:一部分向外输出进行有机蔬菜宅配服务,另一部分进行售卖和二次加工,实现在地营销;开辟部分景观农田,开发农业体验,通过承包农场种养殖,构建自给自足的生态平衡,多余的产品向外输出,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4)文创产业

  挖掘莫干山人文历史底蕴,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设莫干山庾村1932创意产业园,改造1936蚕种场文化集镇,引入艺文展览馆、设计工作室、主题餐饮酒店等文创业态,打造兼具文化内涵和复古气质的设计创业项目,展售当地特色竹、蚕丝等手工作品,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影视文创小镇,挖掘民国风情文化资源,打造青年电影人的创客基地,举办电影节,打造国际性电影大赛颁奖基地;莫干山引入全球首个discoveryadventuresmoganshanpark落地运营,大力发展体育运动、极限拓展等业态,成为全国知名的户外运动目的地。

  6.运作模式

  充分发挥依托长三角大城市群优势,以民宿产业为先导带动乡村旅游和乡村产业新发展。莫干山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高级形态和中国民宿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依托大城市的巨大人流和消费力,作为爆点树立莫干山乡村旅游的品牌从而取得成功。通过莫干山的示范带动,浙江桐庐等其他地市,包括全国各地都掀起一股民宿热,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民宿已经并成为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特色先导产业。

  (八)以“鲁家村”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模式”

  1.地理坐标

  坐落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递铺街道,距离杭州市30公里,约1小时车程。

  2.村庄规模

  村庄占地约16.7平方公里,共计13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农户610户,总人口2200人。

  3.开发主体

  鲁家村导入安吉浙北灵峰旅游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安吉鲁家乡土旅游公司,灵峰旅游占到股51%,鲁家村集体占到股49%,实现村集体资产的首轮价值切换,同时实现村民沦为公司股民,鲁家乡土沦为“鲁家村”的研发运营主体。

  鲁家村田园综合体模式

  4.研发理念

  强化规划统筹,2022年花费300万元高标准制定村庄发展规划,通过规划进行招商,浙北灵峰旅游看到鲁家村美好发展远景,和鲁家村组建了“公司+村+家庭农场”的村庄经济开发模式,启动了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建设,将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有农有牧,有景有致,有山有水,各具特色”的独特魅力呈现给世人。村集体通过财政项目资金转化为股本金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理念,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紧密结合到了一起。

  5.赢得荣誉

  浙江省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2022年8月入围全国首批15个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

  6.产业规划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梳理出一整套经营乡村的“鲁家模式”:引入社会企业,共同组建经营公司,村集体占股49%,社会企业占51%,构建“公司+村集体+家庭农场”的模式,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农业:原产于鲁家村的18个农场,包含坐落于村中心的核心农场和堆放在核心农场周边的17家农场,而每家农场都就是以产业为提振运营的,且不重复,存有竹园农场、蔬菜农场、高山牧场、葡萄农场、白山楂农场、野山茶农场、中药农场、鲜花农场、水果农场、养羊农场、养鸡农场、养鱼农场、香菇农场、动植物树种农场、野冬笋农场、铁皮石斛农场、精宜木作农场、香草园农场。

  (2)旅游业:鲁家村的整体布局是一中心两环四区。一中心是游客服务中心,约200亩,由火车站广场、停车场、生态湖和两栋建筑组成;两环是两条观光环线,观光火车环线和观光电瓶车环线,其中观光火车环线是一条科普专列,春夏秋冬为绿化主线,设置二十四节气牌,游客观光的同时还能了解一些科普文化;四区是18个产业支撑的农场。

  7.运作模式

  “田园综合体”——新模式下的快速发展。

  2022年的鲁家村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存有多年经商经验的朱仁斌获选为村委书记,他已经开始用代莱思路发展鲁家村,于是村里已经开始应邀高端专业团队去搞整体规划,并导入旅游公司,共同成立开发公司,构成“公司+村+农场”的经营模式,三方共同建设并同时实现利益共享资源。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加“田园综合体”,财政部下发文件《关于积极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告》。同年,鲁家村做为15个首批入围“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之一步入大众视野,沦为“明星村”。

  如今,鲁家村村民收入主要有四大块:旅游区提供的就业薪酬、村集体分红、土地流转的租金以及村民自主经营收入。鲁家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得村集体、旅游公司、家庭农场主和村民都能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鲁家村建立了合作分红机制,由村集体、运营公司、家庭农场主按照约定比例共享利益,村民再从村集体中享受分红。

  (九)以“比涅糠村”为代表的“三变模式”

  1.地理坐标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距离六盘水100公里,车程约2小时。

  2.村庄规模

  全村487户、1294人,总面积9255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401亩,森林覆盖率28.98%,林业占到23%,耕地占到57%,水田占到15%,其他占到14%。

  3.开发理念

  立足“1+6=1”的发展战略,即为立足旅游资源,实行产业富村、商贸活村、生态立村、旅游兴村、科技强村,投入使用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发展示范点区域,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

  4.获得荣誉

  贵州省同步小康建立最佳示范村、第四届全国文明村。

  5.产业规划

  大力发展农业消闲旅游。将农业产业当做旅游去搞,栽种作物除著重其本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还充份发掘科普价值、观赏价值和旅游价值。在果园农田中建设消闲栈道、观景平台、歇息设施、农业趣等设施;建设农耕文化园、百草园和百花园、现代农业科技展现园,提高农业产业观赏性、体验性、科普性,同时实现了旅游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6.运作模式

  三变模式(资源变小资产、资金变小股金、农民变小股东)发源地。

  2022年5月,农民企业家陶正学回乡发动大家成立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此后又成立了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银湖合作社占股20%)。通过合作社和旅游开发公司,舍烹及周边村的荒山、河流、洞穴、森林、水域、河滩、自然风光和土地等,被量化成集体和村民的资产,再整合闲散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变成了村民和集体的股金,465户农户1161名农民变成了合作社的股东。利用村庄绝美的自然风光、地质地貌、生态环境和区域小气候等优势,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山地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引入深圳苏式山水有限公司、盘县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进驻,共同开发村庄资源。

  引入企业的同时,银湖合作社和娘娘山旅游公司积极支持8个村设立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村级经济;实行合作社现金奖励方式,引导群众积极主动专门从事农家旅馆、农家饭店和特色栽种养殖,提高园区服务服务设施设施。目前尚无企业

  17家、农家饭店30多家、农家旅馆12家,唤起了群众的创业激情。

  通过三变模式,舍烹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引入外部企业、群众全面参与,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新道路,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升级。

  (十)以“合掌村”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振兴模式”

  1.地理坐标

  日本岐阜县白川乡山麓。

  2.村庄规模

  白川乡内共计5座合掌村落,至今完备留存存有114栋合掌所造。

  3.开发主体

  合掌村自身。

  4.开发理念

  文化发扬的保护性研发。

  5.获得荣誉

  1995年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日本最帅村庄。

  6.产业规划

  合掌村涵盖民居维护、民俗观光、民宿生态体验等完备的观光产业链。

  (1)观光旅游:白川乡内共有5个合掌村落,其中最出名的是拥有114栋“合掌造”的荻町,还有一条长1公里左右的庄川河,以及寺庙、美术馆、博物馆等,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开发了乡村观光产业。

  (2)民宿与特产:合掌村民宿以合掌所造建筑著称,就是日本传统民宿的典范。整个村落以不能毁坏村民生活为前提,改建了其中的一些合掌屋为民宿、餐饮以及特产商店,去满足用户日益减少的观光客的市场需求。民宿内体验项目以特定农作业或地方生活文化为主题,包含农耕体验、牧业体验、渔业体验、加工体验(搞豆腐、揉寿司)、工艺体验(押花、揉陶)、民俗体验(地方祭典、民俗传说、风筝制作)等。可以体会农村质朴与温馨的生活环境,倾听主人讲诉当地的风土人情,体会故地重游的宁静和安逸。

  图片

  合掌村商品主推本地特产,例如浊酒、飞弹牛肉、柿饼、飞弹牛乳新制的冰淇淋等,利用村内独特的原生态食材展开生产。

  (3)节庆活动:为让“合掌村”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深度挖掘了当地文化,打造了“浊酒节”“亮灯节”以及“消防演习日”等节庆活动。

  7.运作模式

  复兴文化,文化兴村。

  合掌村的文化包含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传统乡土文化,它代表了一个乡村的生长、发展的灵魂。合掌村在文化发扬方面的具体措施存有:

  (1)高度重视原生建筑的保护并制定出台严格开发规则

  为维护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研发景观资源,村民自发性设立了“白川乡合掌村荻洼自然维护协会”,制订了白川乡的《住民宪法》,规定村庄“建筑、土地、耕地、山林、树木”不许售卖、不许租赁、不许烧毁的“三不”原则。制订《景观维护基准》,针对景

  观研发中的改建建筑、追加建筑、追加广告牌、铺路、追加设施等都搞了具体内容规定。建议凡存有必须改建或新建住房,都必须事先递交房屋外形的建筑效果图和工程图,表明材料、色彩、外形和高度,获得批准后就可以动工。

  (2)充分挖掘传统民俗文化并跟文旅有机结合

  充份发掘以保佑神祇维护、道路安全为题材的传统节日——“浊酒节”,沦为迎合游客观看的关键内容。除大型节日庆典外,村民们还非政府富于当地传统特色的民歌歌谣演出。同时,将传统手工育苗做为游客可以参予体验的项目展开研发。

  (3)建立民俗博物馆和营造生态景观弘扬民俗文化

  有效率利用迁址后空闲房屋实行“合掌民家园”项目,并使之沦为展现出当地古老农业生产和生活用具的民俗博物馆。

  (4)生态旅游、传统农业、民宿产业协同发展

  为提升整体经济效益,制订实行促进农副产品发展政策,囊括了各类农作物栽种和家禽养殖等。这些农业生产项目均在旅游区中,既就是农耕农事活动地又就是旅游观光点。大力推进当地农副产品以及加工的身心健康食品与旅游轻易挂勾,鼓励游客享用新鲜农产品,进而出售有机农产品。这种因地制宜,就地消化农产品的销售方法,增加了运输及人力成本,并使当地农民和游客双双收益。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留宿过夜、享受农家生活的客人也随之增多。为结合游客居住习惯,对合掌屋室内进行改装,形成建筑外形不变、内部现代化的精品民宿,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农具和乡土玩具,使游客在旅居中能感受农村生活的朴实与温馨。

  党的十九小报告明确提出,实行乡村复兴战略,必须秉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环境治理有效率、生活富裕的总建议,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大力推进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水平、产业发展特点及民俗文化发扬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顺利路径和有益救赎。

  有资源不代表有产品;有产品不代表有产业;有产业不代表能产生效益。因此,把资源转成经济需要经历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再逐渐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再转化成可观的经济效益等多重环节。

  乡村复兴战略背景下,如何使我国社会各界乡村的“美丽资源”化身“美丽经济”沦为大家共同遭遇的问题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国家农业部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十大模式对我国相同区域、相同环境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提供更多范本和示范点。

  1、产业发展型模式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繁盛地区,其特点就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显著,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不好,产业化水平低,初步构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同时实现了农业生产涌入、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展,产业助推效果显著。

  典型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永联村就是江苏省乡村发展最具有代表的乡村之一,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建立试点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

  永联曾被称为"华夏第一钢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期间,村领导组织村民挖塘养鱼、开办企业,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以及村集体轧钢厂,收益颇丰。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永联村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永联村是以企带村发展起来的,村集体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加油扩能"。

  2、生态维护型模式

  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典型案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高家堂村位于全国首个环境优美乡——山川乡境内,全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9729亩,水田面积386亩,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浙北山区村。高家堂是安吉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以生态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了环境品位。

  高家堂村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轻松融合,紧紧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这一核心,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型为经济优势。现如今,高家堂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全村已构成竹产业生态、生态型观光型高效率竹林基地、竹林鸡养殖规模,富于浓郁乡村气息的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至50%以上,沦为经济快速增长支柱。高家堂村把发展重点放到搞好改建和提高笋竹产业,构成特色独特、功能注重的高效率生态农业产业布局,使农民真正获得实惠。从98年已经开始,对3000余亩的山林实行封山育林,严禁采伐。

  3、城郊集约型模式

  主要就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就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健全,交通方便快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低,土地产出率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就是大中城市关键的“菜篮子”基地。

  典型案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松江区泖港镇地处上海市松江区南部、黄浦江南岸,就是松江浦南地区三镇的中心,东北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北距松江区中心10公里。该镇的发展不依仗工业,而是充分利用"气净、水净、土净"的独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消闲农业,沦为上海的"菜篮子"、"后花园",服务于以上海居多的周边大中城市。

  4、社会综治型模式

  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很大,定居较分散的村镇,其特点就是区位条件不好,经济基础弱,助推促进作用小,基础设施相对健全。

  典型案例:天津大寺镇王村

  天津市西青区大寺王村镇北邻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天津微电子城。该村距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15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村580户,人口1862人,占据土地4000余亩。

  王村是天津东南方新农村发展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示范村",2022年,荣获"美丽乡村"称号。王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村里生活环境和谐有序,基础设施完善,家家户户住进新楼房,电脑、电话、汽车走进农家,村民过着"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其乐融融的城市化生活。

  5、文化发扬型模式

  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典型案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宜州镇宜州村

  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大汉图腾筑"平乐观"而得名。该村以农民牡丹画而闻名全国,农民画家已发展到800多人。"一幅画、一亩粮、小牡丹、大产业",这是流传在河南省孟津县平乐村村民口中的一句新民谣。近年来,平乐村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

  6、渔业开发型模式

  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典型案例:甘肃天水市武山县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端的渭河上游。目前,该县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0%。2022年末,全县养鱼水面达464亩,其中冷水鱼12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00吨,其中冷水鱼超过40吨,渔业总产值达770余万元。

  7、草原牧场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典型案例: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道海嘎密

  道海嘎查是太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典型。道海嘎查的主要就是草原,因此,对草原牧区来讲,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道海嘎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发展特色家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独具草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发展模式。

  8、环境整治型模式

  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

  典型案例: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桂林市108公里,共103户407人,是一个集山水风光游览、田园农耕体验、住宿、餐饮、休闲和会议商务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特色旅游新村。红岩新村成功地建起80多栋独立别墅,共拥有客房300多间,餐馆近40家,建成了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环形村道、灯光篮球场、游泳池、旅游登山小道等公共设施。

  9、消闲旅游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

  典型案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

  国家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江湾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云集了梦里江湾5a级旅游景区、古埠名祠汪口4a级旅游景区、生态家园晓起和5a级标准的梯云人家篁岭四个品

  牌景区。依托丰富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着力建设梨园古镇景区、莲花谷度假区,使之成为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试验区"的典范。中国美,看乡村,一个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江湾,正成为"美丽中国"在乡村的鲜活样本,并以旅游转型升级为拓展空间加快成为中国旅游第一镇。

  10、高效率农业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

  典型案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

  三坪村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三坪风景区所在地,该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086人,202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125元。三坪村全村共有山地60360亩,毛竹18000亩,种植蜜柚12500亩,耕地2190亩。该村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充分发挥森林、竹林等林地资源优势,采用"林药模式"打造金线莲、铁皮石斛、蕨菜种植基地,以玫瑰园建设带动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兰花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现代高效农业。同时整合资源,建立千亩柚园、万亩竹海、玫瑰花海等特色观光旅游,构建观光旅游示范点,提高吸纳、转移、承载三平景区游客的能力。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