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正文

2023年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 2022-12-17 13:50:04 来源:网友投稿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在五年里跟班里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凡岁月,内容是一年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0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0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在五年里跟班里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凡岁月,内容是一年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初读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在读完后结合*时自己的教育体验及与孩子们相处时的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心,和教育工作带来的无穷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尤其读完全书后,更是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作者流露出来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爱,以及如何去用爱教育孩子,让孩子拥有爱心并懂得如何去爱别人。我最深的感悟是:作者将自己比喻成了手握“刻刀”的雕刻师,将一名名学生比喻成了未经雕琢的璞玉,全书都在分享他是怎样将“璞玉”雕刻成了一件件工艺品。这是一本能抚慰我们心灵的书,给我们的教学和生活带来启发,用*凡而质朴的语言和故事,诠释教育的真谛。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以下两点:

  一、要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身为教师,我们不光要明白学生们不只应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去野外玩耍从而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具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我在心驰神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以这位大师为榜样,尽心尽力为我的孩子们营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把他们从分数的“拷链”,繁重而枯燥无味的题海中*出来,给他们一个和谐、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

  二、教师应该拥有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

  我们要始终记得正是出于我们对于教育的热爱才会引导我们走向教师这个行业。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2

  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象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题记

  近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感触颇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句话一直萦绕耳边并影响了我的行动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质的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应该*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大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我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进入教育行业的教师,我所任教的学校依山傍水,风景极美,学生们也大多来自农村,纯洁质朴。记得刚来到学校得知自己担任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心里暗暗想到:这也太没挑战性了吧,一年级的小孩子应该很容易搞定的啦!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上了一天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愚蠢,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沙哑,那些小家伙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呆的、更有下座位到处跑的······我心里很是郁闷,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捍卫自己的教师尊严,树立自己的教师威信,有我在,岂能容他们胡来!于是,我开始对着镜子练习板脸,高声说话,还有那传说中的具有杀伤力的眼神,这一招还真奏效,每次我走进教室,学生们总是乖乖的,很守纪律,但依然我的讲课熟视无睹,爱听不听。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可学习了大师的论著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容易学得好。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于是乎,我转变想法,做大胆的尝试,决定把伪装的严厉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们都不怕我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学的开心,愿意学习,我就是成功的。说干就干,课堂上我表扬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制作奖励卡,只要有些许进步便给予鼓励,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没有了往常的严厉批评,而是给其三次改正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转变让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踊跃举手,认真听讲,路队、卫生、纪律,学生表现样样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几乎没有惩罚过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他们如果同一个错误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于我最初的担心现在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孩子们一见到我就热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语文课,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脸维持纪律了。把鼓励给孩子,把赞叹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给孩子,试问,有谁不渴望、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而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课堂上,如果要爱孩子、把心灵献给孩子就应当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里。

  我们班里有个女孩小利有一段时间天天迟到,学习下降越来越明显。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特别着急,课下我找这个女孩了解情况,她只是哭,却什么也不说,让我更加难受。经家访了解到她父母离婚了,女孩随父亲,父亲又去打工,几个月了都没回来了,家里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勉强照顾她,现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处的环境,我的心也在流血,这么小的孩子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奶奶。于是我赶紧给孩子做饭,教她如何简单自理生活:梳头、整理书包衣物、洗红领巾等。教给她应急迟到的办法。并期待的说“孩子,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一个寒冷的清晨,我发现她到校很早。可能是为了不迟到,走的急。她敞开着外衣,连袜子也没穿,半截脚腕露在外面。此时一股爱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说“小利赶快把你的衣服拉链拉好,冷不冷呀?明天一定要穿上袜子,小心冻感冒啦。”她嘴角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眼里却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学后,我赶紧买了两双袜子给她送去,孩子流着泪说:“老师您比我妈妈还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泪说:“老师,让你费心了。”后来,我和女孩走的更近了,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她补课,孩子很聪明,慢慢的学习成绩又赶上来了,从此再也不迟到了。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给予孩子多少的爱、理解、关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张可爱、质朴的小脸,我仿佛看到了32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对着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里,我很快乐,将自己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的失业中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幸福的。

  对着山里的花朵微笑,让他们开的更加灿烂、更加夺目、更加绚丽多姿!

  老师的爱,是学生永远的阳光地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3

  很多老师对一些学生十分头痛——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听话?然后争分夺秒地给学生们灌输所谓的知识,如果有学生稍一走神,就拍惊堂木提醒。在长达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要学生总是聚精会神地听课,确定很难做到,如果学生做到了,那他们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精神代价——任由老师对他们进行了精神绑架。他们听课时紧张不已,听课效果会好吗?如果说用这种办法来达到所谓的聚精会神,这样会使孩子的神经极端疲劳,引起神经衰弱和神经不安,就算学生成绩有暂时的提高,从整个过程来看,这种榨干孩子全部精力的老师,也不能算是好老师。

  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感知事物和现象,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不应该让知识如潮水般向他涌来,使孩子应接不暇、不知所措。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慢慢地了解世界和各种现象,让知识慢慢地向他展现,最高明的老师会用自己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并不觉得自己在紧张地学习,并没有强迫学生去听老师讲课、去记忆和思考,而实际上却在注意地听老师讲解、记忆和思考,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疲劳。如果老师坚持精神绑架不变,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老师和同学态度粗暴、无礼,会引发很多矛盾——这是学生在神经耐力达到极点时的正常反应,也是厌学的前兆。

  现行体制,低年级语文教育往往是一整天把孩子关在教室里进行灌输,一天只学几个生字或生词,老师反复地教、学生反复地背,回到家还要再背,孩子对所学内容的讨厌程度可想而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年幼孩子的智育应该通过发展他们的求知的要求——求知欲、好奇心来进行,正是探索精神、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品质激发着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当孩子真正出自愿望而不是被迫成为一个从事劳动的人时,他就变成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了。”没有充满欢乐和激情的劳动,就难以想象真正的和幸福的童年。

  孩子总是抱着坦率的胸怀和好好学习的愿望进学校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孩子看不到自己劳动的成绩(收获),渴求知识的火花就会熄灭。火花一旦熄灭,任你教师如何灌输、如何刺激他,都不会有任何效果,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我建议,我敬爱的老师们,你们不要再做任何扼杀孩子自尊心的事情了。给孩子以劳动的欢乐,在他们心中激发自豪感、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学习取得成绩是孩子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和学习愿望的内在力量的唯一源泉。只有当掌握知识过程中取得成绩而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时学生才能出现学习兴趣。一个从来不知道学习欢乐的孩子、一个从来没有体验过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的孩子,是一个不幸的人。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有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取决于老师对他的态度)。

  分数是教师衡量孩子学习取得成绩的尺度,但我们的很多老师和家长常常把分数当成控制孩子的手段,成为用来驱赶孩子的鞭子,因此分数成了束缚儿童思想的枷锁,破坏了教育的基础本身。

  现在老师们十分热衷于家长的签名,什么都要家长签名,我猜想老师的想法可能是——你的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你家长不过问,如果过问了但很粗心,很随便地给孩子的作业签名,那也是家长不负责任,孩子学不好,与我学校和老师没有关系了,是你家长的事!这显然是在推脱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也是旧学校师生之间互不信任和相互怀疑的残余。试想,如果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都互相怀疑而毫无信任,那还谈什么互相配合开展教育、还谈什么教育效果呢?痛苦的是现在我每天都还得签这些字,哪怕少一次也不行。

  我们一直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但常常在教室里进行教育,教孩子们说那些他们所不理解的的词语。祖国是什么?祖国在哪里?人民是谁?人民在哪里?我如何爱他们?从哪里爱起?哪些行动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表现?孩子们都茫然无知。乖巧的孩子会投家长和老师所好,说得比谁都好,学校评价教育效果也往往以谁说得好来评判,结果学生个个会豪言壮语,个个理想都很崇高。但这些教育内容在学生心里只是空洞而响亮的词藻,并因为他们的一再重复而变得失色和*淡无奇,原来那些为人们视为神圣的东西因此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心中没有确立起对亲近的和敬爱的人的依恋之情,口头上表示对人们的爱,这不是真正的爱。”一个连亲人都不知道如何去爱的人,让他去爱祖国爱人民,有可能吗?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学生将成为什么样的公民,这要看在童年时代周围环境给孩子展现的是什么,是什么使他欣赏和神往,是什么使他愤懑并使他哭泣”。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劳动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当劳动能给孩子带来愉快的时候,他才会产生做事的意愿,劳动的欢乐是任何其他快乐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劳动人民对待劳动的态度,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没有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就唤不起对祖国的感情。”我们北大高材生刘海洋泼了熊,留美留学生朱海洋杀了人,我们武大博士生杨士高跳了楼,难道不是最好的反例吗?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

  我阅读了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礼。一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切地反映出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里所流露出的爱,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和对教育孩子的热情,他真正做到如他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崇高伟大,是整个心灵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正如他书中所言:"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读后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深深的爱,以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因人施教。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恪守实践其教育信念的沉着坚定性;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从现在起我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真正意义上投入到这自身工作中,扎扎实实地,专注认真的做好每一项本职工作,努力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好教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5

  我阅读了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礼。一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切地反映出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里所流露出的爱,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和对教育孩子的热情,他真正做到如他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崇高伟大,是整个心灵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正如他书中所言:"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深深的爱,以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因人施教。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恪守实践其教育信念的沉着坚定性;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从现在起我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真正意义上投入到这自身工作中,扎扎实实地,专注认真的做好每一项本职工作,努力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好教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6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因为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没有学识、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艺术品的创作的。但苏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究其原因,我觉得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他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爷爷……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他的理念是: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负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成为世界的探索者。其实,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而作为教育活动指导原则的教育理念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才能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条件确定教育活动的方式,最终达成理想的教育目的,产生好的教育结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他说过,自然是孩子们语言、情感发展的源头。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若没有这颗爱心,他不会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会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不会熟知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若没有这份热情,他不会费劲周折地去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不会花那么长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正如他自己说的“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回到你们身旁来。你们的欢声笑语就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我想每个老师都会经历职业倦怠期,每当自己感觉精疲力竭时不妨看看这段文字,它会给自己莫大的鼓舞!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毕生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爱的事业中去,教师不仅是最光荣的人,而且是最幸福的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7

  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

  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我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魅力确实提升了,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我们当时挺困惑、挺委屈。后来与老教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题目的所在,原因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主动参与到孩子中往,与他们的交流不够。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往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作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最后师天生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时间固然很短,但我们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同时也得到了孩子们的爱和尊重。

  固然当时解决了教学实际中的一个困难,但在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上自己一直没停止思考,读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这个题目上我感觉茅塞顿开,教学效果题目是与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学生对你的课不感爱好,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教师,哪门作业就轻易学得好。而让学生喜欢决非易事。情感是相互的,你不爱学生,学生怎会爱你?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教师又怎么会喜欢学生。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就没有对每个孩子那么详尽的了解,没有对孩子的深进了解,就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我们教学中很多的题目的症结就在于没有进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的生活不仅仅只有学习,他们有烦恼,有忧伤,有不解,有委屈......所有这一切影响着他们的情绪,不良的情绪又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效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8

  我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

  用一个个真实而*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9

  前段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从这本书中,我还感悟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在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首先把孩子个体的尊严放第一位。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0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在五年里跟班里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凡岁月,内容是一年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初读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在读完后结合*时自己的教育体验及与孩子们相处时的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心,和教育工作带来的无穷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尤其读完全书后,更是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作者流露出来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爱,以及如何去用爱教育孩子,让孩子拥有爱心并懂得如何去爱别人。我最深的感悟是:作者将自己比喻成了手握“刻刀”的雕刻师,将一名名学生比喻成了未经雕琢的璞玉,全书都在分享他是怎样将“璞玉”雕刻成了一件件工艺品。这是一本能抚慰我们心灵的书,给我们的教学和生活带来启发,用*凡而质朴的语言和故事,诠释教育的真谛。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以下两点:

  一、要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身为教师,我们不光要明白学生们不只应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去野外玩耍从而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具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我在心驰神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以这位大师为榜样,尽心尽力为我的孩子们营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把他们从分数的“拷链”,繁重而枯燥无味的题海中*出来,给他们一个和谐、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

  二、教师应该拥有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我们要始终记得正是出于我们对于教育的热爱才会引导我们走向教师这个行业。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0篇扩展阅读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0篇(扩展1)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0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

  自从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启发我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 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从这本书中,我还感悟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在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首先把孩子个体的尊严放第一位。

  教师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事业,担负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知道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感,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欢笑, “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是的,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应该身体力行,用爱心感染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将会达到和谐圆满,师生之间将会达到互敬互爱。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要对孩子做到有耐心,耐心的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不对的,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教育他们要做一个有爱心、懂礼貌的好孩子。我们要用爱心打开了孩子情感世界的第一扇窗,让孩子们在被爱中学会爱。

  所以,每天我要用爱拨动孩子们心灵的七弦琴,用心感受孩子们纯真的笑容、稚嫩的声音,让爱的种子在孩子中发芽。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2

  很多老师对一些学生十分头痛——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听话?然后争分夺秒地给学生们灌输所谓的知识,如果有学生稍一走神,就拍惊堂木提醒。在长达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要学生总是聚精会神地听课,确定很难做到,如果学生做到了,那他们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精神代价——任由老师对他们进行了精神绑架。他们听课时紧张不已,听课效果会好吗?如果说用这种办法来达到所谓的聚精会神,这样会使孩子的神经极端疲劳,引起神经衰弱和神经不安,就算学生成绩有暂时的提高,从整个过程来看,这种榨干孩子全部精力的老师,也不能算是好老师。

  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感知事物和现象,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不应该让知识如潮水般向他涌来,使孩子应接不暇、不知所措。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慢慢地了解世界和各种现象,让知识慢慢地向他展现,最高明的老师会用自己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并不觉得自己在紧张地学习,并没有强迫学生去听老师讲课、去记忆和思考,而实际上却在注意地听老师讲解、记忆和思考,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疲劳。如果老师坚持精神绑架不变,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老师和同学态度粗暴、无礼,会引发很多矛盾——这是学生在神经耐力达到极点时的正常反应,也是厌学的前兆。

  现行体制,低年级语文教育往往是一整天把孩子关在教室里进行灌输,一天只学几个生字或生词,老师反复地教、学生反复地背,回到家还要再背,孩子对所学内容的讨厌程度可想而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年幼孩子的智育应该通过发展他们的求知的要求——求知欲、好奇心来进行,正是探索精神、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品质激发着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当孩子真正出自愿望而不是被迫成为一个从事劳动的人时,他就变成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了。”没有充满欢乐和激情的劳动,就难以想象真正的和幸福的童年。

  孩子总是抱着坦率的胸怀和好好学习的愿望进学校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孩子看不到自己劳动的成绩(收获),渴求知识的火花就会熄灭。火花一旦熄灭,任你教师如何灌输、如何刺激他,都不会有任何效果,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我建议,我敬爱的老师们,你们不要再做任何扼杀孩子自尊心的事情了。给孩子以劳动的欢乐,在他们心中激发自豪感、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学习取得成绩是孩子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和学习愿望的内在力量的唯一源泉。只有当掌握知识过程中取得成绩而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时学生才能出现学习兴趣。一个从来不知道学习欢乐的孩子、一个从来没有体验过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的孩子,是一个不幸的人。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有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取决于老师对他的态度)。

  分数是教师衡量孩子学习取得成绩的尺度,但我们的很多老师和家长常常把分数当成控制孩子的手段,成为用来驱赶孩子的鞭子,因此分数成了束缚儿童思想的枷锁,破坏了教育的基础本身。

  现在老师们十分热衷于家长的签名,什么都要家长签名,我猜想老师的想法可能是——你的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你家长不过问,如果过问了但很粗心,很随便地给孩子的作业签名,那也是家长不负责任,孩子学不好,与我学校和老师没有关系了,是你家长的事!这显然是在推脱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也是旧学校师生之间互不信任和相互怀疑的`残余。试想,如果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都互相怀疑而毫无信任,那还谈什么互相配合开展教育、还谈什么教育效果呢?痛苦的是现在我每天都还得签这些字,哪怕少一次也不行。

  我们一直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但常常在教室里进行教育,教孩子们说那些他们所不理解的的词语。祖国是什么?祖国在哪里?人民是谁?人民在哪里?我如何爱他们?从哪里爱起?哪些行动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表现?孩子们都茫然无知。乖巧的孩子会投家长和老师所好,说得比谁都好,学校评价教育效果也往往以谁说得好来评判,结果学生个个会豪言壮语,个个理想都很崇高。但这些教育内容在学生心里只是空洞而响亮的词藻,并因为他们的一再重复而变得失色和*淡无奇,原来那些为人们视为神圣的东西因此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心中没有确立起对亲近的和敬爱的人的依恋之情,口头上表示对人们的爱,这不是真正的爱。”一个连亲人都不知道如何去爱的人,让他去爱祖国爱人民,有可能吗?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学生将成为什么样的公民,这要看在童年时代周围环境给孩子展现的是什么,是什么使他欣赏和神往,是什么使他愤懑并使他哭泣”。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劳动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当劳动能给孩子带来愉快的时候,他才会产生做事的意愿,劳动的欢乐是任何其他快乐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劳动人民对待劳动的态度,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没有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就唤不起对祖国的感情。”我们北大高材生刘海洋泼了熊,留美留学生朱海洋杀了人,我们武大博士生杨士高跳了楼,难道不是最好的反例吗?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3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在五年里跟班里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凡岁月,内容是一年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初读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在读完后结合*时自己的教育体验及与孩子们相处时的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心,和教育工作带来的无穷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尤其读完全书后,更是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作者流露出来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爱,以及如何去用爱教育孩子,让孩子拥有爱心并懂得如何去爱别人。我最深的感悟是:作者将自己比喻成了手握“刻刀”的雕刻师,将一名名学生比喻成了未经雕琢的璞玉,全书都在分享他是怎样将“璞玉”雕刻成了一件件工艺品。这是一本能抚慰我们心灵的书,给我们的教学和生活带来启发,用*凡而质朴的语言和故事,诠释教育的真谛。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以下两点:

  一、要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身为教师,我们不光要明白学生们不只应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去野外玩耍从而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具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我在心驰神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以这位大师为榜样,尽心尽力为我的孩子们营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把他们从分数的“拷链”,繁重而枯燥无味的题海中*出来,给他们一个和谐、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

  二、教师应该拥有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

  我们要始终记得正是出于我们对于教育的热爱才会引导我们走向教师这个行业。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记述了苏霍姆林斯基五年期间与一个班的学生朝夕相片的*凡岁月。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快乐学校”之“校长”一节,初读,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但是再读,有许多“金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们精神上的经常接触。(P3)

  通过教师去教育孩子,充当教师的教师,教授教育工作的科学和艺术——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只是学校多方面领导工作的一个方面。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一个教育者。(p3)

  我总想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跟他们同欢乐共忧患,亲密无间,这种亲昵感乃是教育者创造性劳动中的一大幸福。(P4)

  教师只有在共同活动中长时间作为孩子们的朋友,作具有共同思想的志同道合的同志,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共性。(P5)

  跟孩子们进行经常性的、生动活泼的直接交往,这是思想的源泉,是教育开发的源泉,是产生喜悦、忧患和失望的源头。我的结论是:主要教育者应当是一个不大的儿童集体的教育者,是孩子们的朋友和同志。(P5)

  真正的学校,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和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桌跟学生会面的人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P5)

  我十分坚信,确实有那么一些精神品质,一个缺少了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首要的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P6)

  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P7)

  学校的主要人物是班集体的教师。他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师,又是孩子的朋友,又是他们多方面精神生活的导师。(P7-8)

  教育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如同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教育中一切都是主要的——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对儿童多方面兴趣的发展,或集体内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主要的。(P8)

  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P9)(波兰科尔恰克《当我返老还童之时》)

  教师跟孩子没有精神上的经常交流,彼此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不相互渗透,就不能想象会有情感与教育修养血肉相连的修养。(P9-10)

  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所以,今天的小儿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如何度过童年,童年时代由谁携手领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P10)

  需要掌握的知识范围越大,就越要照顾到人的飞快成长、发育和形成时期,即童年时代人体的本性。人曾是、而且永远是大自然之子,因此应当把他同大自然的血肉联系利用来向他介绍文化财富。(P12)

  大师告诉我们,要用心去爱孩子。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是这位大师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流溢出的是他令人佩服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如果说父爱是严厉,母爱是慈祥,那教师的爱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一种特殊的无私的爱。不管是校长,还是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好的教育者,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校长这样的教师无处不在:江边“小豆豆”陈宣霖、被人鄙弃的顾轩语,在高校长的笔下显得那么生动、可爱;踢足球的周睿在冯强*老师眼中是那样帅气、沉着、机智;爱说“不”的小可馨、我行我素的“小警”、爱表现的“小御儿”在陆海娟老师眼中又是那么地个性鲜明、与众不同……充斥在字里行间的是校长、老师对孩子深深的爱,是对理想教育的追求与实践。无论是“元﹒圆﹒远”为主题的开学典礼,还是那面树叶墙上二维码背后的班级之星故事,每一次活动、每一个策划、每一个耳熟能详的学生名字背后,都凝聚了证小人对教育的热爱与用心良苦。

  大师告诉我们,要和孩子做朋友。教师不能只是隔着讲桌和孩子沟通,要了解熟悉孩子的情况,掌握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不能戴着面具只扮演师道威严,要与孩子一起游戏,一起交流,深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作为一名学校行政,一位带班老师,怎样科学、合理地分配管理与教学的时间,尽可能多一点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这成了我每天醒来思考的第一件事。不管有多忙,只要在校放学后就一定到教室给后进生开展补偿教育,帮助清掉当天的作业,虽然有时觉得苦了点、累了点,但是我和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其乐无穷。放假前设计好分层作业,寒假里每天给优生批阅拓展练习,购买数学读物给孩子借阅,在网上购买“表扬信”用于日常教学中,试图发现每一位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们爱上学习。我想,我也是打心底里爱这些孩子的,只是与大师相比,远没有他爱得深沉,这也是我要好好学习大师的地方。

  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老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象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既爱事业又爱学生的好教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5

  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象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题记

  近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感触颇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句话一直萦绕耳边并影响了我的行动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质的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应该*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大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我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进入教育行业的教师,我所任教的学校依山傍水,风景极美,学生们也大多来自农村,纯洁质朴。记得刚来到学校得知自己担任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心里暗暗想到:这也太没挑战性了吧,一年级的小孩子应该很容易搞定的啦!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上了一天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愚蠢,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沙哑,那些小家伙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呆的、更有下座位到处跑的······我心里很是郁闷,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捍卫自己的教师尊严,树立自己的教师威信,有我在,岂能容他们胡来!于是,我开始对着镜子练习板脸,高声说话,还有那传说中的具有杀伤力的眼神,这一招还真奏效,每次我走进教室,学生们总是乖乖的,很守纪律,但依然我的讲课熟视无睹,爱听不听。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可学习了大师的论著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容易学得好。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于是乎,我转变想法,做大胆的尝试,决定把伪装的严厉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们都不怕我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学的开心,愿意学习,我就是成功的。说干就干,课堂上我表扬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制作奖励卡,只要有些许进步便给予鼓励,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没有了往常的严厉批评,而是给其三次改正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转变让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踊跃举手,认真听讲,路队、卫生、纪律,学生表现样样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几乎没有惩罚过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他们如果同一个错误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于我最初的担心现在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孩子们一见到我就热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语文课,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脸维持纪律了。把鼓励给孩子,把赞叹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给孩子,试问,有谁不渴望、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而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课堂上,如果要爱孩子、把心灵献给孩子就应当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里。

  我们班里有个女孩小利有一段时间天天迟到,学习下降越来越明显。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特别着急,课下我找这个女孩了解情况,她只是哭,却什么也不说,让我更加难受。经家访了解到她父母离婚了,女孩随父亲,父亲又去打工,几个月了都没回来了,家里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勉强照顾她,现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处的环境,我的心也在流血,这么小的孩子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奶奶。于是我赶紧给孩子做饭,教她如何简单自理生活:梳头、整理书包衣物、洗红领巾等。教给她应急迟到的办法。并期待的说“孩子,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一个寒冷的清晨,我发现她到校很早。可能是为了不迟到,走的急。她敞开着外衣,连袜子也没穿,半截脚腕露在外面。此时一股爱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说“小利赶快把你的衣服拉链拉好,冷不冷呀?明天一定要穿上袜子,小心冻感冒啦。”她嘴角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眼里却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学后,我赶紧买了两双袜子给她送去,孩子流着泪说:“老师您比我妈妈还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泪说:“老师,让你费心了。”后来,我和女孩走的更近了,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她补课,孩子很聪明,慢慢的学习成绩又赶上来了,从此再也不迟到了。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给予孩子多少的爱、理解、关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张可爱、质朴的小脸,我仿佛看到了32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对着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里,我很快乐,将自己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的失业中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幸福的。

  对着山里的花朵微笑,让他们开的更加灿烂、更加夺目、更加绚丽多姿!

  老师的爱,是学生永远的阳光地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6

  我阅读了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礼。一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切地反映出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里所流露出的爱,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和对教育孩子的热情,他真正做到如他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崇高伟大,是整个心灵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正如他书中所言:"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深深的爱,以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因人施教。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恪守实践其教育信念的沉着坚定性;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从现在起我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真正意义上投入到这自身工作中,扎扎实实地,专注认真的做好每一项本职工作,努力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好教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7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力用心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爱生如子”的真谛,这着实让我佩服。被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深深打动。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爱。

  爱孩子,是教育工作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真正的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用真情的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孩子打心底里喜欢你。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育人先育心。”“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些教育名言,让我认识了苏联的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但从没完整地拜读过他的某一本著作。这些天,一直在品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一次深刻地领悟到这样一个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如此精辟的教育思想,对教育事业及其孩子如此深沉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教育事业是需要用爱浇灌才会结出累累硕果的事业。

  这本书的末页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又找回了迷失的方向---“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的心都献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惫的时刻。而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身旁。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一如既往地用心浇灌教育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也就会收获到百花齐放的绚丽,更会收获到孩子们那一颗颗童心给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他所创建的“快乐学校”,引领着他的孩子们也引领着我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挑源”。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居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

  教师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事业!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知道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感。“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以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大师为榜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爱心浇灌祖国的花朵。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8

  很多老师对一些学生十分头痛——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听话?然后争分夺秒地给学生们灌输所谓的知识,如果有学生稍一走神,就拍惊堂木提醒。在长达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要学生总是聚精会神地听课,确定很难做到,如果学生做到了,那他们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精神代价——任由老师对他们进行了精神绑架。他们听课时紧张不已,听课效果会好吗?如果说用这种办法来达到所谓的聚精会神,这样会使孩子的神经极端疲劳,引起神经衰弱和神经不安,就算学生成绩有暂时的提高,从整个过程来看,这种榨干孩子全部精力的老师,也不能算是好老师。

  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感知事物和现象,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不应该让知识如潮水般向他涌来,使孩子应接不暇、不知所措。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慢慢地了解世界和各种现象,让知识慢慢地向他展现,最高明的老师会用自己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并不觉得自己在紧张地学习,并没有强迫学生去听老师讲课、去记忆和思考,而实际上却在注意地听老师讲解、记忆和思考,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疲劳。如果老师坚持精神绑架不变,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老师和同学态度粗暴、无礼,会引发很多矛盾——这是学生在神经耐力达到极点时的正常反应,也是厌学的前兆。

  现行体制,低年级语文教育往往是一整天把孩子关在教室里进行灌输,一天只学几个生字或生词,老师反复地教、学生反复地背,回到家还要再背,孩子对所学内容的讨厌程度可想而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年幼孩子的智育应该通过发展他们的求知的`要求——求知欲、好奇心来进行,正是探索精神、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品质激发着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当孩子真正出自愿望而不是被迫成为一个从事劳动的人时,他就变成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了。”没有充满欢乐和激情的劳动,就难以想象真正的和幸福的童年。

  孩子总是抱着坦率的胸怀和好好学习的愿望进学校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孩子看不到自己劳动的成绩(收获),渴求知识的火花就会熄灭。火花一旦熄灭,任你教师如何灌输、如何刺激他,都不会有任何效果,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我建议,我敬爱的老师们,你们不要再做任何扼杀孩子自尊心的事情了。给孩子以劳动的欢乐,在他们心中激发自豪感、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学习取得成绩是孩子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和学习愿望的内在力量的唯一源泉。只有当掌握知识过程中取得成绩而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时学生才能出现学习兴趣。一个从来不知道学习欢乐的孩子、一个从来没有体验过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的孩子,是一个不幸的人。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有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取决于老师对他的态度)。

  分数是教师衡量孩子学习取得成绩的尺度,但我们的很多老师和家长常常把分数当成控制孩子的手段,成为用来驱赶孩子的鞭子,因此分数成了束缚儿童思想的枷锁,破坏了教育的基础本身。

  现在老师们十分热衷于家长的签名,什么都要家长签名,我猜想老师的想法可能是——你的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你家长不过问,如果过问了但很粗心,很随便地给孩子的作业签名,那也是家长不负责任,孩子学不好,与我学校和老师没有关系了,是你家长的事!这显然是在推脱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也是旧学校师生之间互不信任和相互怀疑的残余。试想,如果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都互相怀疑而毫无信任,那还谈什么互相配合开展教育、还谈什么教育效果呢?痛苦的是现在我每天都还得签这些字,哪怕少一次也不行。

  我们一直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但常常在教室里进行教育,教孩子们说那些他们所不理解的的词语。祖国是什么?祖国在哪里?人民是谁?人民在哪里?我如何爱他们?从哪里爱起?哪些行动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表现?孩子们都茫然无知。乖巧的孩子会投家长和老师所好,说得比谁都好,学校评价教育效果也往往以谁说得好来评判,结果学生个个会豪言壮语,个个理想都很崇高。但这些教育内容在学生心里只是空洞而响亮的词藻,并因为他们的一再重复而变得失色和*淡无奇,原来那些为人们视为神圣的东西因此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谈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心中没有确立起对亲近的和敬爱的人的依恋之情,口头上表示对人们的爱,这不是真正的爱。”一个连亲人都不知道如何去爱的人,让他去爱祖国爱人民,有可能吗?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学生将成为什么样的公民,这要看在童年时代周围环境给孩子展现的是什么,是什么使他欣赏和神往,是什么使他愤懑并使他哭泣”。为此,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劳动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当劳动能给孩子带来愉快的时候,他才会产生做事的意愿,劳动的欢乐是任何其他快乐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劳动教育就是要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劳动人民对待劳动的态度,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没有对周围世界的美的感受和体验,就唤不起对祖国的感情。”我们北大高材生刘海洋泼了熊,留美留学生朱海洋杀了人,我们武大博士生杨士高跳了楼,难道不是最好的反例吗?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9

  前段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从这本书中,我还感悟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在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首先把孩子个体的尊严放第一位。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0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在五年里跟班里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凡岁月,内容是一年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初读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在读完后结合*时自己的教育体验及与孩子们相处时的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心,和教育工作带来的无穷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尤其读完全书后,更是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作者流露出来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爱,以及如何去用爱教育孩子,让孩子拥有爱心并懂得如何去爱别人。我最深的感悟是:作者将自己比喻成了手握“刻刀”的雕刻师,将一名名学生比喻成了未经雕琢的璞玉,全书都在分享他是怎样将“璞玉”雕刻成了一件件工艺品。这是一本能抚慰我们心灵的书,给我们的教学和生活带来启发,用*凡而质朴的语言和故事,诠释教育的真谛。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以下两点:

  一、要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身为教师,我们不光要明白学生们不只应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去野外玩耍从而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具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我在心驰神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以这位大师为榜样,尽心尽力为我的孩子们营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把他们从分数的“拷链”,繁重而枯燥无味的题海中*出来,给他们一个和谐、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

  二、教师应该拥有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我们要始终记得正是出于我们对于教育的热爱才会引导我们走向教师这个行业。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0篇(扩展2)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0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

  我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

  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2

  自从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启发我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 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从这本书中,我还感悟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在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首先把孩子个体的尊严放第一位。

  教师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事业,担负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知道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感,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欢笑, “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是的,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应该身体力行,用爱心感染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将会达到和谐圆满,师生之间将会达到互敬互爱。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要对孩子做到有耐心,耐心的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不对的,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教育他们要做一个有爱心、懂礼貌的好孩子。我们要用爱心打开了孩子情感世界的第一扇窗,让孩子们在被爱中学会爱。

  所以,每天我要用爱拨动孩子们心灵的七弦琴,用心感受孩子们纯真的笑容、稚嫩的声音,让爱的种子在孩子中发芽。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3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记述了苏霍姆林斯基五年期间与一个班的学生朝夕相片的*凡岁月。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快乐学校”之“校长”一节,初读,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但是再读,有许多“金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们精神上的经常接触。(P3)

  通过教师去教育孩子,充当教师的教师,教授教育工作的科学和艺术——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只是学校多方面领导工作的一个方面。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一个教育者。(p3)

  我总想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跟他们同欢乐共忧患,亲密无间,这种亲昵感乃是教育者创造性劳动中的一大幸福。(P4)

  教师只有在共同活动中长时间作为孩子们的朋友,作具有共同思想的志同道合的同志,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共性。(P5)

  跟孩子们进行经常性的、生动活泼的直接交往,这是思想的源泉,是教育开发的源泉,是产生喜悦、忧患和失望的源头。我的结论是:主要教育者应当是一个不大的儿童集体的教育者,是孩子们的朋友和同志。(P5)

  真正的学校,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和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桌跟学生会面的人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P5)

  我十分坚信,确实有那么一些精神品质,一个缺少了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首要的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P6)

  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P7)

  学校的主要人物是班集体的教师。他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师,又是孩子的朋友,又是他们多方面精神生活的导师。(P7—8)

  教育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如同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教育中一切都是主要的——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对儿童多方面兴趣的发展,或集体内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主要的。(P8)

  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P9)(波兰科尔恰克《当我返老还童之时》)

  教师跟孩子没有精神上的经常交流,彼此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不相互渗透,就不能想象会有情感与教育修养血肉相连的修养。(P9—10)

  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所以,今天的小儿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如何度过童年,童年时代由谁携手领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P10)

  需要掌握的知识范围越大,就越要照顾到人的飞快成长、发育和形成时期,即童年时代人体的本性。人曾是、而且永远是大自然之子,因此应当把他同大自然的血肉联系利用来向他介绍文化财富。(P12)

  大师告诉我们,要用心去爱孩子。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是这位大师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流溢出的是他令人佩服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如果说父爱是严厉,母爱是慈祥,那教师的爱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一种特殊的无私的爱。不管是校长,还是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好的教育者,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校长这样的教师无处不在:江边“小豆豆”陈宣霖、被人鄙弃的顾轩语,在高校长的笔下显得那么生动、可爱;踢足球的周睿在冯强*老师眼中是那样帅气、沉着、机智;爱说“不”的小可馨、我行我素的“小警”、爱表现的“小御儿”在陆海娟老师眼中又是那么地个性鲜明、与众不同……充斥在字里行间的是校长、老师对孩子深深的爱,是对理想教育的追求与实践。无论是“元﹒圆﹒远”为主题的开学典礼,还是那面树叶墙上二维码背后的班级之星故事,每一次活动、每一个策划、每一个耳熟能详的学生名字背后,都凝聚了证小人对教育的热爱与用心良苦。

  大师告诉我们,要和孩子做朋友。教师不能只是隔着讲桌和孩子沟通,要了解熟悉孩子的情况,掌握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不能戴着面具只扮演师道威严,要与孩子一起游戏,一起交流,深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作为一名学校行政,一位带班老师,怎样科学、合理地分配管理与教学的时间,尽可能多一点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这成了我每天醒来思考的第一件事。不管有多忙,只要在校放学后就一定到教室给后进生开展补偿教育,帮助清掉当天的作业,虽然有时觉得苦了点、累了点,但是我和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其乐无穷。放假前设计好分层作业,寒假里每天给优生批阅拓展练习,购买数学读物给孩子借阅,在网上购买“表扬信”用于日常教学中,试图发现每一位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们爱上学习。我想,我也是打心底里爱这些孩子的,只是与大师相比,远没有他爱得深沉,这也是我要好好学习大师的地方。

  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老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象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既爱事业又爱学生的好教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

  现在的孩子,老师和家长总感觉到他们的心灵很空虚,吃好穿好,玩的东西比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多得多,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享受疲劳”——得到太容易了,考虑自己太多(太自私),关心别人太少,所以感觉不快乐。唯有书籍可以弥补心灵的空虚,可有多少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方面下过功夫?如果孩子从儿童时代起就没有养成对书籍的喜爱,那么到了少年和青年时期,他的心灵就会空虚。如果孩子只是“享受”快乐,而不是经过劳动和精神上的努力取得快乐,那么他的心就可能会变得冷漠、无情,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人类最大的快乐是从关心别人的精神世界、从体察他人的不幸中产生,没有这种感受,就不可能有道德美,快乐感就大大下降。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未能对幸福和痛苦都了解的孩子,永远也不会成为关心别人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教育者应善于珍惜孩子们的感情,首先要珍惜那种痛苦的感情。”

  如今,有很多所谓的专家大放噘词:说什么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不能打不能骂,批评也不行,一味地给孩子让步,不少家长在这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孩子最后变成个什么人了呢?小皇帝、小霸王!不少家长常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这么爱你,你为什么就感觉不到呢?为什么就不理解我们呢?”其实,让孩子受些痛苦,他们更能感受到同伴蒙受的痛苦,他们越会同情人,培养儿童关心社会(与个人、家庭需要没有直接联系的事),是克服儿童个人主义的良药,如果孩子产生了关心社会利益的兴趣,那么那种只知关心自己的恶习任何时候也不可能在他心中生根。所以教育者的任务是要唤起孩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热情,愿为别人、为班级、为社会做好事,当这种激情成为个人行动的时候,他的心就变得高尚起来。另外,教育者不宜总对孩子做过的好事夸奖和过分宣扬,不要让孩子把人道的行为看成是自己的功劳,认为是一种了不起的行为。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饱含深情地写道:“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步向前走,我把整个心都献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候,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的身边,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这段话使我想起了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的话: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老师;如果一个教师只会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5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记述了苏霍姆林斯基五年期间与一个班的学生朝夕相片的*凡岁月。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快乐学校”之“校长”一节,初读,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但是再读,有许多“金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们精神上的经常接触。(P3)

  通过教师去教育孩子,充当教师的教师,教授教育工作的科学和艺术——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只是学校多方面领导工作的一个方面。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一个教育者。(p3)

  我总想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跟他们同欢乐共忧患,亲密无间,这种亲昵感乃是教育者创造性劳动中的一大幸福。(P4)

  教师只有在共同活动中长时间作为孩子们的朋友,作具有共同思想的志同道合的同志,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共性。(P5)

  跟孩子们进行经常性的、生动活泼的直接交往,这是思想的源泉,是教育开发的源泉,是产生喜悦、忧患和失望的源头。我的结论是:主要教育者应当是一个不大的儿童集体的教育者,是孩子们的朋友和同志。(P5)

  真正的学校,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和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桌跟学生会面的人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P5)

  我十分坚信,确实有那么一些精神品质,一个缺少了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首要的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P6)

  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P7)

  学校的主要人物是班集体的教师。他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师,又是孩子的朋友,又是他们多方面精神生活的导师。(P7-8)

  教育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如同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教育中一切都是主要的——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对儿童多方面兴趣的发展,或集体内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主要的。(P8)

  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P9)(波兰科尔恰克《当我返老还童之时》)

  教师跟孩子没有精神上的经常交流,彼此在思想、情感和感受上不相互渗透,就不能想象会有情感与教育修养血肉相连的修养。(P9-10)

  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一段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所以,今天的小儿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如何度过童年,童年时代由谁携手领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P10)

  需要掌握的知识范围越大,就越要照顾到人的飞快成长、发育和形成时期,即童年时代人体的本性。人曾是、而且永远是大自然之子,因此应当把他同大自然的血肉联系利用来向他介绍文化财富。(P12)

  大师告诉我们,要用心去爱孩子。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是这位大师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流溢出的是他令人佩服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如果说父爱是严厉,母爱是慈祥,那教师的爱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一种特殊的无私的爱。不管是校长,还是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好的教育者,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校长这样的教师无处不在:江边“小豆豆”陈宣霖、被人鄙弃的顾轩语,在高校长的笔下显得那么生动、可爱;踢足球的周睿在冯强*老师眼中是那样帅气、沉着、机智;爱说“不”的小可馨、我行我素的“小警”、爱表现的“小御儿”在陆海娟老师眼中又是那么地个性鲜明、与众不同……充斥在字里行间的是校长、老师对孩子深深的爱,是对理想教育的追求与实践。无论是“元﹒圆﹒远”为主题的开学典礼,还是那面树叶墙上二维码背后的班级之星故事,每一次活动、每一个策划、每一个耳熟能详的学生名字背后,都凝聚了证小人对教育的热爱与用心良苦。

  大师告诉我们,要和孩子做朋友。教师不能只是隔着讲桌和孩子沟通,要了解熟悉孩子的情况,掌握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不能戴着面具只扮演师道威严,要与孩子一起游戏,一起交流,深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

  作为一名学校行政,一位带班老师,怎样科学、合理地分配管理与教学的时间,尽可能多一点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这成了我每天醒来思考的第一件事。不管有多忙,只要在校放学后就一定到教室给后进生开展补偿教育,帮助清掉当天的作业,虽然有时觉得苦了点、累了点,但是我和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其乐无穷。放假前设计好分层作业,寒假里每天给优生批阅拓展练习,购买数学读物给孩子借阅,在网上购买“表扬信”用于日常教学中,试图发现每一位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们爱上学习。我想,我也是打心底里爱这些孩子的,只是与大师相比,远没有他爱得深沉,这也是我要好好学习大师的地方。

  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老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象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既爱事业又爱学生的好教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6

  前段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从这本书中,我还感悟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在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首先把孩子个体的尊严放第一位。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7

  我阅读了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礼。一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切地反映出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里所流露出的爱,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和对教育孩子的热情,他真正做到如他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爱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崇高伟大,是整个心灵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正如他书中所言:"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深深的爱,以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因人施教。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恪守实践其教育信念的沉着坚定性;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从现在起我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真正意义上投入到这自身工作中,扎扎实实地,专注认真的做好每一项本职工作,努力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好教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8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力用心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爱生如子”的真谛,这着实让我佩服。被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深深打动。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爱。

  爱孩子,是教育工作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真正的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用真情的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孩子打心底里喜欢你。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育人先育心。”“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些教育名言,让我认识了苏联的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但从没完整地拜读过他的某一本著作。这些天,一直在品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一次深刻地领悟到这样一个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如此精辟的教育思想,对教育事业及其孩子如此深沉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教育事业是需要用爱浇灌才会结出累累硕果的事业。

  这本书的末页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又找回了迷失的方向---“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的心都献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惫的时刻。而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身旁。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一如既往地用心浇灌教育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也就会收获到百花齐放的绚丽,更会收获到孩子们那一颗颗童心给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他所创建的“快乐学校”,引领着他的孩子们也引领着我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挑源”。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居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

  教师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事业!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知道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感。“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该以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大师为榜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爱心浇灌祖国的花朵。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9

  级段长给我送来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书名非常的`吸引人。在工作间隙,我读了大约有三分之一,因为与工作非常密切相关,所以在读的过程中常常会引起我的思考。

  作者是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他是一位苏联当代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从担任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后,二十三年间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他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孩子在正式进入一年级以前,应该有一个适应新生活的过渡时期。于是招收了六岁的孩童成立一个小学预备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前班。当时,由于苏联当时刚经历过战争,使得战后的环境很严峻。很多孩子的家庭环境都比较特殊。很多都没有父亲甚至父母双亡。在这种情况下他充分地了解了每一个孩子的家庭,并且在开课之前召开了一次“快乐学校”家长会。

  在家长会上,他这样说:“今天来到学校的是六岁的幼儿,12年后,他们将长成大人,成为未来的父亲和母亲,学校人员将尽一切力量,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者,成为诚实,正直,勤劳,善良和热情的人,使他们既富于同情心,又对邪恶和虚伪毫不妥协,使他们面临困难时勇敢顽强。使他们谦虚朴实,品德优美,身体健康,体质强壮,孩子们应当成为头脑清醒,心地善良,双手灵巧,情操高尚的人。”

  读完这一段后,我掩卷沉思,久久不能*静,教育的初心就是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这样的人,所以教师这个职业确实是千斤重担,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不能辜负社会的责任,不能不去照顾孩子的感受,也不能忽略家长的期望。有位教育家曾说:“为人师者,学生的快乐,就是老师的快乐。”

  可是,看到孩子们课间活动时两个人在走廊里打闹,课上不听讲在下面做小动作的时候,他们是真的很快乐,但是作为老师快乐吗?一点都不,甚至十分的生气。于是我想到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做老师的虽然比不得父母,但是心和父母是一样的,希望他们能优秀,能成长,能面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能坦然地迎接风浪,所以。我们做不到,看到孩子的这种快乐,能跟着一起快乐。

  诚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快乐,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有着无尽的生活前程。所以,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小学期间不要失掉幼儿之乐,相反,要让他们在这个学校中不断享受到新的快乐,使学习新知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但是也不能把上学变成表面热闹,实际空虚的玩乐,而应该是每一天,都让他们充实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情感,磨练自己的意志。

  我又想到了我所教的班级,五四班。这是一个男生人数多于女生并且特别活泼的班级,61个孩子,作为初当班主任的我,每次进到教室,都能感受到孩子们这个年龄段非同一般的“热情”,孩子们纪律性差,听课不专注。我就想:怎么才能让他们提高听课的效率呢?我想到了“五题法”,就是这节课,我们只讲五道题,看谁能坚持听完。每当小组展讲完一道题时,我就鼓励他们:特别棒!你已经完成了这堂课的五分之一哦,并且及时鼓励听课认真的小组或者个人,并予以加分的奖励,渐渐的,孩子们的听课效率有了很大的改观,很多孩子原先面对课堂时都有一种未知的心理,觉得时间长而且难熬,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专注一件事情的时间最多只有20分钟,但是“五题法”以后,孩子们对这节课已经了然于胸,知道内容就是五道题,听完三道想听第四道,听完第四道,更想坚持听完第五道,下课铃声一响,觉得自己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心里坦荡荡的。小孩子,有时候和大人一样,完成了任务就会如释重负,一旦完不成,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就会很容易自我放弃。

  在讲小数除以小数时,到了做练习的环节,我看到很多孩子都面露愁容。我一想,也是,谁小的时候没被除法折磨过啊。我淡定的说:“今天在大家拿本拿笔的间隙,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孩子们特别开心,连最不集中注意力的王嘉宝,裴文浩都抬起头,用亮晶晶的眼神期待着我的故事。于是我用小熊妈妈让小熊出去寻找幸福为引子,结合创建文明城市为细节,当小熊回到家看到满满一桌子好吃的时候,小熊感悟到:做一个高素质的熊,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小动物,有一个爱着自己的妈妈,就是最大的幸福!而熊妈妈用温柔的眼神看着小熊,慈爱的说:“对于妈妈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熊孩子一天不在家啊!”孩子们笑的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然后我又接着说:“由于老师今天讲了这个故事,耽误了一点时间,所以,我们这节课只能讲三道题了,大家能认真听这三道题吗?”孩子们齐声回答:“能!”

  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们倍加珍惜这三道题,讲题的同学讲的头头是道,听题的同学听的目不转睛。听完之后,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脸上露出了快乐、满足的笑容。看着他们快乐的样子,我才真正明白了:“为人师者,学生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不忘初心,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0

  我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

  用一个个真实而*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0篇(扩展3)

——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2000字

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2000字1

  我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

  用一个个真实而*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0篇(扩展4)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10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1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礼。

  大师的敬业精神和教育智慧和理论深深打动了我,他的教育实践也吸引了我。在大师的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包括他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和对孩子实施的爱教育,使他们有爱,知道如何去爱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和学生成为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快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对我们音乐教师来说尤其重要。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是一种无私的爱。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我们的每一笔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欣赏教育。

  事实上,当孩子犯错时,他们迫切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而不是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或许孩子看起来最不值得爱。往往这种时候的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学科的特点,欣赏那些落后或有困难的学生,欣赏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中得到独特的情感艺术的熏陶。

  教师的重要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学生的自尊是他们头脑中最敏感的部分,当涉及到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受到伤害,”苏卡洛林斯基说。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得到更多的孩子的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

  对一个害羞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时表现**的孩子,老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表扬的话,一个微笑,一个善良的小举动,都会温暖孩子自卑的心,而教师也会在孩子自己的形象中熠熠生辉。

  我要感谢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朋友们。我也要感谢这本书给了我知识和力量,使我认识到许多真理。

  在未来,我会努力爱我教的所有孩子,让这种爱在我教的学生身上延续。我认为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2

  近日,有幸阅读了苏霍姆林斯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整本书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教育工作以及对孩子的爱。近日,流行着一句话:“教育者要想着两件事,一是如果我是孩子,二是如果这是我的孩子。”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对待孩子要耐心、细心,讲究方式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灵魂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一个“小大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的自尊心、好胜心甚至比我们更强,作为教育者,更要运用专业知识,走进孩子的内心,保护他们的心灵,学生在感受到爱的时候自然会打开心扉。

  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从来没有孩子不愿意学习的情况,他愿意学习只是他不会,他还没有能力集中注意力,没有能力强迫自己学习。”是啊,我的学生都还是个孩子,他们的天性是玩,而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爱学生,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每一个孩子都是单纯的,只要我们付出了爱,让学生感受到了爱,他们就会信任我们。还记得刚进班的时候,学生们是严肃的,后来,他们逐渐开始和我开玩笑,讲小秘密,说心里话,这都显示着我们成为了朋友。可能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就是课堂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尤其是语文学科,我认为需要学生有开放性的思维,敢想敢说,严肃的课堂似乎不利于这一点,我将不断摸索,朝着理想的师生状态努力。

  一直都在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在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他们适合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和自尊心强的孩子聊天时,就要不断地引导他合理运用自尊心;和内向的孩子聊天时,要温柔一点等等。只要用心,只要足够爱孩子,总能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爱中长大,他们的心中也将充满爱。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3

  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象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题记

  近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感触颇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句话一直萦绕耳边并影响了我的行动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质的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应该*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大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我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进入教育行业的教师,我所任教的学校依山傍水,风景极美,学生们也大多来自农村,纯洁质朴。记得刚来到学校得知自己担任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心里暗暗想到:这也太没挑战性了吧,一年级的小孩子应该很容易搞定的啦!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上了一天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愚蠢,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沙哑,那些小家伙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呆的、更有下座位到处跑的······我心里很是郁闷,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捍卫自己的教师尊严,树立自己的教师威信,有我在,岂能容他们胡来!于是,我开始对着镜子练习板脸,高声说话,还有那传说中的具有杀伤力的眼神,这一招还真奏效,每次我走进教室,学生们总是乖乖的,很守纪律,但依然我的讲课熟视无睹,爱听不听。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可学习了大师的论著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说喜欢哪个老师,哪门功课就容易学得好。

  要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决非易事。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相互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教育职业的老师会喜欢学生。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如此!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于是乎,我转变想法,做大胆的尝试,决定把伪装的严厉面具摘掉,心想即使孩子们都不怕我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学的开心,愿意学习,我就是成功的。说干就干,课堂上我表扬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同学,制作奖励卡,只要有些许进步便给予鼓励,对待犯错误的同学,没有了往常的严厉批评,而是给其三次改正的机会,没想到我的转变让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踊跃举手,认真听讲,路队、卫生、纪律,学生表现样样精彩,更值得欣慰的是,我几乎没有惩罚过任何一位学生,因为他们如果同一个错误犯三次,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至于我最初的担心现在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孩子们一见到我就热情的打招呼,盼望上语文课,我再也不用再板着脸维持纪律了。把鼓励给孩子,把赞叹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给孩子,试问,有谁不渴望、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省思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而对孩子的爱,不仅仅是停留在学校里、停留在课堂上,如果要爱孩子、把心灵献给孩子就应当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里。

  我们班里有个女孩小利有一段时间天天迟到,学习下降越来越明显。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特别着急,课下我找这个女孩了解情况,她只是哭,却什么也不说,让我更加难受。经家访了解到她父母离婚了,女孩随父亲,父亲又去打工,几个月了都没回来了,家里只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勉强照顾她,现在奶奶又生病了。看到她所处的环境,我的心也在流血,这么小的孩子自己都不会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奶奶。于是我赶紧给孩子做饭,教她如何简单自理生活:梳头、整理书包衣物、洗红领巾等。教给她应急迟到的办法。并期待的说“孩子,老师相信你能做到。”一个寒冷的清晨,我发现她到校很早。可能是为了不迟到,走的急。她敞开着外衣,连袜子也没穿,半截脚腕露在外面。此时一股爱子之情油然而生,我说“小利赶快把你的衣服拉链拉好,冷不冷呀?明天一定要穿上袜子,小心冻感冒啦。”她嘴角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眼里却分明是感激。中午放学后,我赶紧买了两双袜子给她送去,孩子流着泪说:“老师您比我妈妈还要好。”孩子的奶奶抹着泪说:“老师,让你费心了。”后来,我和女孩走的更近了,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她补课,孩子很聪明,慢慢的学习成绩又赶上来了,从此再也不迟到了。

  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孩子,将自己的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给予孩子多少的爱、理解、关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意味着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看到班上32张可爱、质朴的小脸,我仿佛看到了32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对着这些山中的花朵微笑的日子里,我很快乐,将自己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的失业中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光荣的,而且是幸福的。

  对着山里的花朵微笑,让他们开的更加灿烂、更加夺目、更加绚丽多姿!

  老师的爱,是学生永远的阳光地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4

  看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被苏霍姆林斯基的细心、耐心、专心和对孩子伟大的爱而感动,对现行教育感到痛心和无奈——现在,我们的绝大部分老师争分夺秒地往孩子们的头脑里堵塞现成的说法、结论和论断,从来不给孩子机会去接触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孩子的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机器——我们的教育用一堵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而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教孩子认识一个字母、一个单词费尽心机把他们带到农场、田野地头、河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善心,他把孩子带到森林里上音乐课,感受森林里蜜蜂的嗡嗡声、鸟叫声、流水声……,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能够做到?不用说做到,就是想都不会想,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和学校,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推脱责任,宁可把孩子整天关在教室里,低年级同学连在学校里玩都没有机会,春秋游有的学校都取消了,更不用说带孩子到大自然里去感受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这只是教育的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他不可能成为教育者。”

  苏霍姆林斯基当了校长,为了零距离接触孩子,研究孩子的成长情况(包括细节)和各种变化,他直接选择兼任班主任。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教育者了”。李镇西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虔诚的追随者,这方面和苏霍姆林斯基何其相似!试问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位校长还兼任班主任?当然,这不能全怪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教育行政化使校长们大多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达标验收而疲惫不堪,不用说校长兼任班主任,很多时候任课老师们还要牺牲教学时间或加班加点来突击做资料应付检查呢。

  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孩子们,大多来自战后残缺不全的“病态”家庭,那些孩子各方面的状况远比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孩子们要差得多,但是,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用最大的勇气和决心教育好这些孩子,他说:“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同时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劝告我们的老师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低年级教师在孩子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对孩子来说应当是一个与生母一般亲昵可爱的人”“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父母亲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老师们大多数喜欢上课时孩子“听话”,在老师的威严之下,很多孩子确实很听话——老老实实坐在那里两眼瞪着黑板,好象在注意听课,其实一句话都听不懂,苦不堪言,考试时孩子分数很低,老师就又骂孩子们说“你怎么这么蠢呢”,其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是老师蠢而不是孩子蠢!他说:“在未能用儿童的乐趣吸引住孩子之前,我便无权谈论给他施加什么教育影响”。我偶尔会到大学里给大学生上课,基本上是上课结束后学生仍然不愿意离开教室,总缠着我问东问西,和我一同去上课的教授们问我:“你从未当过老师,也没有教师资格证,为什么你上课学生喜欢听,而且总是意尤未尽?”我回答说“因为我知道学生们想听什么、我知道如何抓住学生的心”——我认为,一个老师纵然满腹经论,如果没有演讲能力,上课缺乏感染力,不能捕获学生的心,那他就不是合格的老师。另外,老师用心讲课,付出了真情,总是可以感动人的。

  从《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当好老师,深入研究了心理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当然我们的老师大多数也都修了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但从我所接触的大多数老师的情况看,老师们学的这点所谓心理学,与苏霍姆林斯基比起来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如果真的学成了,那么我们的一些老师就不可能在教育孩子(特别是犯错误的孩子)时,只会对孩子吼叫和恐吓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孩子们把校园的花朵摘下来时,他不是吼叫和恐吓,而是默不作声,之后他*静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摘掉了花,现在这块地方还美吗?这些光杆好看吗?现在我们到哪里去看花呀?”轻轻地几句话,孩子知错了,然后他动员孩子们动手劳动种花,孩子们欣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就样达到了教育目的。对这件事,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总结道:“情感,形象地讲乃是高尚行为的肥沃土壤,……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

  如今许多家长对孩子确实十分好,好到不讲原则,什么都依孩子的,只差没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他,所以——在家里孩子是小皇帝,打个喷嚏全家人都着急围着孩子团团转,上个医院全家人陪着上满医院跑;在学校里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打打闹闹吃了点小亏,他立即找学校算帐;班级劳动怕孩子累着,帮助孩子装病请假……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一个缺乏怜悯、对别人没有同情心、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人,最后对家长都不会尊重,何谈对社会负责任?在谈到培养孩子的道德时,苏霍姆林斯基写道:“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如何,归根结底要看在他的童年时期是从哪些来取得快乐的,如果他的快乐在于无思无虑、坐享其成,如果孩子不知什么是忧伤、委屈和痛苦,他就会成长为利己主义者,对别人的事不闻不问。非常重要的是,让我们培养的人懂得最大的快乐——出于对人的关怀而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快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5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因为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没有学识、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艺术品的创作的。但苏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究其原因,我觉得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他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爷爷……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他的理念是: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负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成为世界的探索者。其实,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而作为教育活动指导原则的教育理念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才能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条件确定教育活动的方式,最终达成理想的教育目的,产生好的教育结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他说过,自然是孩子们语言、情感发展的源头。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

  若没有这颗爱心,他不会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会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不会熟知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若没有这份热情,他不会费劲周折地去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不会花那么长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正如他自己说的“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回到你们身旁来。你们的欢声笑语就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我想每个老师都会经历职业倦怠期,每当自己感觉精疲力竭时不妨看看这段文字,它会给自己莫大的鼓舞!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毕生的爱倾注到自己所爱的事业中去,教师不仅是最光荣的人,而且是最幸福的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6

  前段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从这本书中,我还感悟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积极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在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首先把孩子个体的尊严放第一位。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7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遇见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具有深远意义的书,涓涓文字如溪流浸润着我的心灵,点点温暖如春风吹散我的迷惘。我被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折服,对于孩子,他有着那样纯粹的感情,那样执着的爱。

  唯愿时光清浅,将你温柔以待。热爱一份职业,赠予一注温情。我是一名教师,在最美好的年华我选择走向三尺讲台去实现我教书育人的梦想,成长的道路上我乐此不疲地收获着我用爱浇灌的胜利果实,通过对《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品读和揣摩,我收获良多。

  教育源于不断的思索,更需爱的播种。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用爱感召学生,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心声,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用温暖和爱让每个孩子都拥有灿烂阳光的童年,用爱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有感恩之心,才会有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面对不谙世事的孩子们,老师要用博大的胸襟去包容孩子的淘气,去理解他们的迷惘,更要用爱和温暖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到幸福的源泉,感受生活的美好馈赠。把整颗心献给孩子是一种育人的境界,是身为人师的沉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但更多的时候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还应该以一种弯下腰的姿态来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让每一粒种子都能在适宜的土壤里发芽成长,结出累累硕果。这不是正是我价值的体现吗?

  用宽容的胸怀去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每一次成长。我快乐我幸福,作为一名教师,我用包容和慈爱让我的学生相信自己是美好的幸福的。感恩遇见,感恩让我成为一名老师!

  我愿意悉心为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让他们飞出天际寻找最美的未来;我愿意倾情为孩子带来童年最快乐的时光,让他们憧憬阳光绽放灿烂的光芒;我愿意执着三尺讲台用有限的时光书写生命的华丽乐章,让青春不悔,初心不忘!阳光下,拾起一枚枚漂亮的贝壳,妆点我绮丽充实的人生。将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是我毕生最大的幸福!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8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育人先育心。”“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些教育名言,让我认识了苏联的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但从没完整地拜读过他的某一本著作。这些天,一直在品读他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一次深刻地领悟到这样一个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如此精辟的教育思想,对教育事业及其孩子如此深沉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教育事业是需要用爱浇灌才会结出累累硕果的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几章用了不少笔墨写了每个孩子的情况,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这位大师不会对每个孩子有那么详尽的了解;没有他对孩子的深入了解,他就无法走进那些孩子们的内心。正如他的著作的名称,他是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献给了他投身的教育事业,所以他收获了孩子的心,走近了孩子的心灵世界,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回想起我刚走上三尺讲台,对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充满了热情,跟孩子们在一起我感到很快乐,虽然有时他们不懂事不守纪律会惹我生气。课堂上我是严师引导着他们走向知识的彼岸,课后我似大姐姐跟他们一起玩一起疯一起大笑。那时的我拿着微薄的代课工资生活是清贫的,可我是很快乐的。因为那时的我是发自内心的爱着教育事业,爱着我面对的孩子们的,我跟他们交心似的相处,我也就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收获了孩子们带给我的幸福和欣慰。后来,随着工作时间的长久,职业倦怠感越加明显,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也日益消减,对孩子也不再有往日的用心和关爱,我的教育激情不再,离孩子们的内心也远了。虽然课堂上他们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完成好我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可课堂外不再有往日孩子们的围绕,不再有他们交心似的交流和嬉笑,我是他们的良师却不是他们的益友,工作的价值也大打折扣。这本书的末页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又找回了迷失的方向。“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的心都献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惫的时刻。而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身旁。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一如既往地用心浇灌教育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你也就会收获到百花齐放的绚丽,更会收获到孩子们那一颗颗童心给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他所创建的“快乐学校”,引领着他的孩子们也引领着我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挑源”。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如一位独居匠心的园丁,带领着孩子们走进了教育的“世外桃源”,和谐而健康地成长,快乐而欢欣鼓舞地学习。我在心驰神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同时也感到自己也有一种使命,那就是以这位大师为榜样,尽心尽力为我的孩子们营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把他们从分数的“铐链”,繁重而枯燥无味的题海中*出来,还他们一个和谐、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9

  苏霍姆林斯基从自己*凡的教学生涯中提炼出自己对于教育的研究,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令我感动的是他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他说,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孩子,不仅爱自己的孩子,而且要爱世界上所有的孩子,这种赤诚的教师之心,令人感动。

  著名教育家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的确,没有爱,我们的生活便像一潭死水,经不起半点涟漪;没有爱,我们的人生就如同荒芜的原野,裸露着冷寂的孤苦;没有爱,我们的世界就好比空洞乏味的魂魄,飘飘荡荡无所归依。作为一名教育者,工作着,生活着,教育着,奉献着,美丽着,更应该用爱去感化学生,用爱去影响学生,从而教会学生爱自己,爱生活,爱人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成为一个自足的、完善的、幸福的人!

  爱生就是要尊重学生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的,在时间的长河里,他们在各自的天地里成长、绚烂、成熟,有谁能说他们都不成功呢?每一个学生都可爱,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关爱!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小花,所以,你一定要蹲下身,才能欣赏他们的摇曳生长。我们需要用尊重的目光去审视他们,用欣赏的态度去鼓励他们,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们。

  爱生就是要信任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信任,是师生沟通交流中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信任,是心与心的交流;信任,是心与心的对话;信任,是心与心的慰藉。敞开心扉,尊重学生,予以他们对等生命的*等感,赋予他们泰然处之的从容感,给予他们快慰心灵的信任感,尤其重要!

  爱生就是要理解学生

  理解,是建立在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更深一层次的精神力量。理解意味着,两个或者多个生命个体精神的高度契合和依赖。理解,是漫漫长夜里璀璨的启明星,照亮了学生前行的方向;理解是干涸丘壑中淙淙流淌的清泉,滋润了学生贫瘠的心田;理解是皑皑冬日里凌寒怒放的红梅,鼓舞了学生坚持的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人生是花,而爱就是花中的蜜,人生是叶,而爱就是叶的绿,人生是水,而爱就是水的清冽与甘醇。最好的教育,便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教师内心高贵人格的体现,是触及每一个*凡人灵魂的情感,那就是爱的教育!愿我们都谨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用这样的赤子之心,触目为爱,用大爱之心善待我们的每一位可爱的学生,善待每一个跳动的生命!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10

  前几日,终于把这本着作完整地拜读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下面是我的一些感触,与大家共勉:

  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的确,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 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刚上班时的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我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魅力确实提升了,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我们当时挺困惑、挺委屈。后来与老教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题目的所在,原因是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主动参与到孩子中往,与他们的交流不够。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放下身份,怀着童心主动往找孩子们,主动与他们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作为孩子的知心朋友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最后师天生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时间固然很短,但我们对孩子付出了真心、付出了爱,同时也得到了孩子们的爱和尊重。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0篇(扩展5)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10篇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1

  和同事们交流,很多时间会把话题引向学生,引到最多的一点,那就是现在的孩子怎么一年比一年难教,怎么越来越难管理,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不太和谐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沟通呢?最近,我研读了海姆G吉诺特这位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家写给老师的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告诉我们的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老师如何与学生沟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老师需要具体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性化的处理教育中随时出现的令人烦恼的小事,在处理这些事情时,理论是没有用的,用的只是技巧,如何获得这些技巧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在生活中,教师怎么和孩子相处,大家都意识到应该是:尊重、*等、民主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一旦到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语言就会出现一些偏执,出现的偏执,并不是老师不爱这些学生,主要应该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理解沟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个篇章,每一片都围绕一个主题,用的都是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老师,给老师使用日常用语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这些少许的改变,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好办一些,掩书而思,我对书中“一致的交流”和“赞扬的危险”印象深刻。

  在“一致的交流”中说到,如果要改善教室里的生活,就要从检查我们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开始,一个老师如何与孩子交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师必须要抓住孩子的心,一个孩子只有感觉良好,他才会正确思考,也只有处在良好的状态下,他才可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他们的良好状态,也源于我们,他们的老师们。

  首先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沟通原则,谈境况,不谈性格和人品,它是用于老师和孩子打交道的所有场所。知道如何在各种条件下运用这个原则,是有效沟通的核心。其次是,对于学生,老师可以愤怒,但绝不侮辱。然后是如何表达愤怒,作为教师,我们都深有感触,在一个学生听讲良好的班级讲起课来那是滔滔不绝,言语生动,这样的课堂师生感觉都很好,可是,如果满心欢喜走到一个嘈杂的教室,我们的心情已受到影响,我们会发怒,发怒时我们的心给就可能像是失去了理智,我们也会大喊大叫,训斥学生,这样,整节课的学习效率也就不会好到哪里,我们发怒之后也会有内疚感,也会在心中正中决定不能再重复这样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换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书中举例说:比如说进到一个吵翻了天的教室,老师坚定的说:“听到这么高分贝的吵闹声,我被激怒了。”教室里吵闹声*息了,因为老师在这里既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又没有侮辱孩子们。

  要拯救老师和孩子们的沟通,就要学会不带任何侮辱的表达具有细微差别的各种愤怒,其实,大多数老师对孩子们都有正确的态度和关心,他们所要的,就是一种能够表达这种关心的沟通方式,如果即使在被激怒时,一个老师也能避免使用诋毁的语言,这些自我试试的控制,不会使他的表达变得*淡,相反会增加老师的风格。我想这对老师来说是很关键的,他学会了运用一种不同的说话方式,一种生动、大胆、不带上海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沟通,就像健康一样,取决于未然,要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当学生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就能拉近、缩小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的情况下,孩子们在学习时就会更主动、更积极。

  在教育的路上,我觉得语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疗伤,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器。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语言,在语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与孩子做有效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的学习,我们也会快乐的工作,我们都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2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亲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来表示的时候,但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我们与孩子是*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想想我们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等。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你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或者总是以教母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

  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儿,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

  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碰到放学回来不高兴的儿子,你或许可以走过去,帮助他拿下书包,然后说出的情绪:我感觉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儿子不愿意跟你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或者理亏,或者丢人。你不要刨根问底,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我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会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有话对你说。

  此时的你,一定要停下来手中所有的事儿,因为这是你的关注和尊重。静静的听完,你只需要说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这不是丢人。我想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3

  每当辅导儿子想发火时,耳畔就想起了同事的一句话:"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学生你就教他,如果你把他当成你的儿子,你就不要再教下去了"确实,很少有老师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苦恼,老师似乎是有用不完的方法和耐心,无论学生怎样,老师都有一个原谅的心态。我总把儿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觉得我疼你、爱你,所以怎么样对你都是应该的`,都是爱你的。一旦教育是桂冠于这样的前提下,那么教育就没有了方法而言,所以,才有了后教儿子学习时的暴躁与不容忍。是啊!其实想想,孩子不是谁的辅助品,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你的尊重、承认与鼓励。于是,什么时候想发火,就让自己个深呼吸*静一下,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以前从没有被发现的优点。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近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表示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我们与孩子是*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我们也不能要求他做到如隔壁的谁谁,每天学习到深夜,一早起读书预习,想想你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等的。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不是吗?我们*都无法逾越的坎儿,让一个孩子去承担,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点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无须太多的道德、道理,只需要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fsir)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

  这样拥抱或者一些身体语言,其实会更让孩子好一些。譬如他因为不小心将牛奶洒掉了,你不是斥责他,而是走过抱走他,去冲洗身体的奶渍,然后告诉他,咱们一起去用纸或者毛巾擦掉地上的斑。孩子会一声不响的擦掉眼泪,然后抢着跟你去擦牛奶斑点。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伤害。或者总是以母亲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如果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事给孩子带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事儿,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说,是不公*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陪着不能算陪伴。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

  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更需要的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4

  和同事们交流,很多时间会把话题引向学生,引到最多的一点,那就是现在的孩子怎么一年比一年难教,怎么越来越难管理,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不太和谐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沟通呢?最近,我研读了海姆G吉诺特这位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 家写给老师的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告诉我们的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老师如何与学生沟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老师需要具体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性化的处理教育中随时出现的令人烦恼的小事,在处理这些事情时,理论是没有用的,用的只是技巧,如何获得这些技巧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在生活中,教师怎么和孩子相处,大家都意识到应该是:尊重、*等、民主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一旦到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语言就会出现一些偏执,出现的偏执,并不是老师不爱这些学生,主要应该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理解沟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个篇章,每一片都围绕一个主题,用的都是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老师,给老师使用日常用语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这些少许的改变,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好办一些,掩书而思,我对书中“一致的交流”和“赞扬的危险”印象深刻。

  在“一致的交流”中说到,如果要改善教室里的生活,就要从检查我们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开始,一个老师如何与孩子交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师必须要抓住孩子的心,一个孩子只有感觉良好,他才会正确思考,也只有处在良好的状态下,他才可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他们的良好状态,也源于我们,他们的老师们。

  首先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沟通原则,谈境况,不谈性格和人品,它是用于老师和孩子打交道的所有场所。知道如何在各种条件下运用这个原则,是有效沟通的核心。其次是,对于学生,老师可以愤怒,但绝不侮辱。 然后是如何表达愤怒,作为教师,我们都深有感触,在一个学生听讲良好的班级讲起课来那是滔滔不绝,言语生动,这样的课堂师生感觉都很好,可是,如果满心欢喜走到一个嘈杂的教室,我们的心情已受到影响,我们会发怒,发怒时我们的心给就可能像是失去了理智,我们也会大喊大叫,训斥学生,这样,整节课的学习效率也就不会好到哪里,我们发怒之后也会有内疚感,也会在心中正中决定不能再重复这样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换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书中举例说:比如说进到一个吵翻了天的教室,老师坚定的说:“听到这么高分贝的吵闹声,我被激怒了。”教室里吵闹声*息了,因为老师在这里既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又没有侮辱孩子们。

  要拯救老师和孩子们的沟通,就要学会不带任何侮辱的表达具有细微差别的各种愤怒,其实,大多数老师对孩子们都有正确的态度和关心,他们所要的,就是一种能够表达这种关心的沟通方式,如果即使在被激怒时,一个老师也能避免使用诋毁的语言,这些自我试试的控制,不会使他的表达变得*淡,相反会增加老师的风格。我想这对老师来说是很关键的,他学会了运用一种不同的说话方式,一种生动、大胆、不带上海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沟通,就像健康一样,取决于未然,要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当学生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就能拉近、缩小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的情况下,孩子们在学习时就会更主动、更积极。

  在教育的路上,我觉得语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疗伤,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器。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语言,在语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与孩子做有效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的学习,我们也会快乐的工作,我们都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5

  用了一周的时间,我认认真真地把《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看完,整本书用了无数个例子讲解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该掌握哪些技巧,里面大量的实例,细致地向我们讲解了家长面对教育孩子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应该怎样做?

  作为父母,我们没有学会一种表达爱的语言方式。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应该是正面的、鼓励的。我们要承认努力、表达感激,但是我们不能评价孩子,回想一下,我们教育孩子的语言通常是批评、指责、说教、甚至辱骂、恐吓之类的。这些,只能使孩子离我们所期望的那个自信、乐观、充满人性的目标越来越远。说教和批评只能产生距离和怨恨。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们就学会了谴责自己和别人;他们学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轻视别人的价值,学会怀疑别人,导致人格缺陷。所以和孩子说话就要讲究一些技巧,才不会发生一些对孩子不好的事情。

  从而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一个有着爱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另外,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他们需要依赖自己内心的激励和评价。通过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触颇多,我总结以下几点:

  一、 学会称赞的方法

  称赞包括两个部分: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以及孩子听了我们的话在心里跟自己说的话。在这本书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为什么?因为那样没有用,那些话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唤起孩子的防御心理,对培养孩子自立、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响的品质没有帮助。所以,我们表扬孩子的话应该明确表明。我们的话应该让孩子能对自己的品格有一个现实的看法。我们的话应该像一块有魔法的帆布,这块布虽然不能给孩子提供帮助,但是,能让他们给自己画一幅正面的画像。因此,比较好的方法是:表达中要充满欣喜和赞赏,言辞中要传达对孩子努力的承认、尊重和理解。

  二 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

  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当麻烦发生时,我们要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不是责备和批评。即使无法避免的怒火,也不可以带指责、不带定性评价地表达出来。所有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后,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虽然这样的语言我的孩子目前来说还听不懂,但是我想,只要按照这样的方向和孩子去沟通,一定能为塑造孩子优秀品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我在努力学习中,因为,我想这样的语言技巧也适用于对待身边的人吧!

  三、 如何处理我们自己的愤怒

  作为父母,我深有感触:当我发怒时,我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就大喊大叫。然而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会感到内疚,我郑重地在心中决定,以后绝不能重复这样的行为了。所以,以后我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计划的程序,可以在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

  四、 培养礼貌的方法

  礼貌既是品质特征,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以通过对有礼貌的父母同化、模仿来学会礼貌举止。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礼貌时,我们必须要有礼貌。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在公众场合对待孩子的有些不礼貌的做法要给予尊重,继而与孩子进行沟通。

  五、 学会怎样才能不说谎

  当说真话会受到惩罚时,孩子有时会用说谎来自卫。有时他们说谎,是为了用幻想来弥补在真实中的不足。所以,作为父母,对谎言的理智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对它真实的意图表示理解,而不是否定它的意图或者指责说谎的孩子们,且我们则能从谎言中获得的信息可以帮助孩子分辨现实和希望的区别。

  看完这本书,我就想,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父母对孩子太顺从,太溺爱 ,生怕孩子受委屈,孩子就是家里的小皇帝说怎么做大人就得怎么做,所以养成了孩子任性的坏脾气。如果父母都能向这本书里讲的和孩子建立联系,实现真正的沟通,讲究一些说话的技巧,会不会能改变一些这些不良的风气呢?为什么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培养他们的意志,父母可以适当的给些提醒和帮助,让他们自己来完成,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自豪感,所以请父母放手吧。

  也许有人会问我做到了吗?其实我也是在学习,在进行当中,不会这么快出成效,需要一段时间改变以前的方式方法,我想我会怒力的来改变和孩子的沟通,建立真正的沟通,做好朋友似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6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句恶毒的语言,将你的魅力立减到0分,哪怕你以后说了一百句的好话,也无法增强别人对你的好感。所以语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时候被我们忽视,甚至意识不到语言给别人的人生带来的破坏和摧毁的力量,尤其是你最亲最亲的人,当你后悔的时候,你用我疯了,我真的糊涂了来表示的时候,但伤害,一旦有了,人与人的缝隙和鸿沟就存在了,无法弥补。

  对于我们的孩子,或许你用父母的权威表示你的翻云覆雨,说明你的地位,但其实,你知道吗?孩子以后为何会反叛你,不相信,或许那一刻,他对你不信任了。 我们与孩子是*等的,他无法做到自己是个完美的成年人表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每天除了看书,不玩游戏。 想想我们自己做到了吗?

  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我们是*等。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欢听领导说你这样不对,你那样做的也不好,还是喜欢你听他说:或许,你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你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工作也就激情不再。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这样几点: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极的情绪

  有的时候,孩子哭了,我们或许会认为:大惊小怪,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个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时候,我会对孩子说:宝贝,别哭,男生不要掉眼泪,譬如爸爸。或者说:我不喜欢哭泣的男生。或许孩子会立马擦掉自己的眼泪,而实际上我还是看到了他紧缩的眉头,他的心结其实还没有完全化解掉 。

  很多时候,我们的不以为怪,总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或者总是以教母的名义,去指导这个或者指导那个,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门或者其他。我们就会大声的说到:你怎么不长眼睛呢?门不动怎么会撞到你呢?这样孩子就会哭了,他知道自己错在哪儿?这时的你,走过去,摸摸他的额头,问道:很痛吗?他说出很痛很痛,我们想他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应该会明白一些。

  就像人们常说衣服破旧者,观者重在衣;衣服洁净者,赏者重在人。在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中,如果我们注重的是孩子的鲁莽行为,而不是这件事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上,那么我们所说的话,则不是从同情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儿, 而从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的,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 ,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学家,我们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而不是剖析他们。

  二、关心在于质而不是量

  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闷闷不乐,我们想,或许他自己会理解的,所以不会多管闲事,生怕一个询问会伤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时候,也会是看着笑话的态度去询问:呵,今天被老师批评啦?这时孩子会自动避你三尺,远离你这个隔岸观火的爸爸妈妈,这样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会跟你说了。你则转而会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时候可呱呱的跟我说个不停。

  其实,不经意间,是我们把孩子的心远离我们的世界 。碰到放学回来不高兴的儿子,你或许可以走过去,帮助他拿下书包,然后说出的情绪:我感觉你好像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这个时候儿子不愿意跟你说,因为他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或者理亏,或者丢人。你不要刨根问底,在他后面紧追不舍。我想过了一会儿,孩子会走过来,对你说:妈妈,我想有话对你说。

  此时的你,一定要停下来手中所有的事儿,因为这是你的关注和尊重。静静的听完,你只需要说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儿,但这不是丢人。我想这本书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事例,只需要说一句话,无需连篇累牍,也无需刨根问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关心一些就足够了。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的手给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们一起去看,去听,去说话。因为我知道,有爱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对彼此的宽容、尊重和谅解。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7

  很多年没有以这种方式写一篇文章了,当儿子把作业拿到我面前要求我买这本书时,心里有一些期待:是不是儿子想要和我表达什么?是不是我和儿子这几年的斗志斗勇可以在这里面找到答案和方法?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书的封面的图片很温暖,孩子和妈妈很温馨,带着幸福和期待一口气看完了整本书,有几章的内容是我目前急需找的答案,真是让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学习!

  交流密码;看完这一章,觉得自己以前和儿子的沟通的障碍太多了,想想*时对儿子用的威逼、利诱、批评……真是觉得很愧疚!导致孩子现在和我的沟通越来越遥远,孩子每次想和我谈话的时候,本来很高兴的一个话题,我总是能谈到他学习上面去,最后的结局就是以吵架无疾而终!书中看见有个父亲如何让正在怒气冲冲的儿子消气的对话,我不仅想起7月十号的时候,我和儿子约定等他休息带他去看电影的,他自己在医院看完牙齿在电影院等着我,我告诉他很快会到,可早上我事太多、路上又堵车,当我到达的时候已经迟到电影开始十几分钟。当儿子看见我时特别生气说,”不看了!“怒气冲冲,我给解释了,他还是生气,我没忍住也给他大声嚷嚷,孩子含着眼泪一个人走了。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看了交流密码,我真后悔自己怎么没早看,其实只需要一个真心的道歉和谈到孩子当时的感受,他就能接受!

  语言力量;”称赞对孩子有用吗“?这句话在这两年里我真感觉没用了,不管是语言还是物质,我对孩子下了个定义:”现在孩子怎么都没欲望了呢“?其实不是,是我*时的称赞都是用的一些令人不满意的不快乐的称赞语!当孩子有一些问题时,都是我在对他说,甚至是希望他立马就能给些我想要的反应!可看完这章才发现都是错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给的是指导而不是批评教育!我*时和孩子交流时,从来没有想我在说话时,自己的心情和孩子的心情!甚至是在自己很愤怒的情况下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语!当孩子生气是我会把他当时的”事情“强调,而不是考虑他的心情,尊重他,关爱他!以后我一定会好好用心呵护我和孩子的感情!

  在书中讲到孩子的责任感、纪律、积极教育、妒忌、孩子的一切行为,我都很感动,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在很认真负责的养育我的孩子,直到我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养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学会跟孩子谈话时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对他们造成伤害,不削弱孩子的自信,让他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信心!理解孩子的观点,帮助他们专注于解决麻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解决我之前的期待,给了我答案!做个快乐健康的父母和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我和儿子的相处能像书中的封面图片的母女一样温馨和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8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部书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它是以生活中的事例诠释着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智慧,在读这本书时我心中有着深深的自责,作为一位母亲我真的很失败,看到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好象都能和我对上号,我总是能够敏锐地发现孩子的缺点,然后毫不留情的予以批评指正,声音不自然的会提高八度,有时还会加上一些定性的语言,我自认为我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没想到却深深的伤害到了她,就像作者说的,语言就像刀,它们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上的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

  其实在*时的生活中我们应给与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为了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不会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在批评孩子时,父母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文中有一例:八岁的玛丽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时,她的妈妈*静地说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们重新拿一杯果汁吧,还要那一块海绵。她站起来,把果汁和海绵递给女儿。玛丽低声说:”哎呀,谢谢你,妈妈。“她把桌子抹干净,妈妈还在一旁帮她。妈妈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说一些无用的忠告,做女儿的真的很感激。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如果妈妈大发雷霆事情还是得解决,还弄得妈妈生气女儿伤心。即使无法避免怒火,也可以不带指责、不带定性评价地表达出来。所有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后,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自我反省的过程,我会把书中学到知识,切实地运用到生活中,我会努力的改变与孩子的沟通,希望我们相处的每一天里都没有叫嚷、没有争辩、没有战争。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9

  在孩子上高三的时候,做父母的都会一遍一遍提醒自己的孩子“不要玩手机,要好好学习”“不要到处玩,多看点书”“不要老是买不必要的东西,买点对学习有用的东西”。那个时候感觉自己没有错误,但现在孩子上大学后,才发现那时候逼着孩子学习,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对孩子是不公*的。父母烦琐的嘱咐和学习的压力,让孩子慢慢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父母越来越不知道孩子到底想的是什么。

  有一天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掩书而思,书中的: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在我们*的老师与父母看起来是多么的温馨啊!而我们并不常用这样的话语。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触很深。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让我知道,从看完此书的这一刻起,我要改变对孩子教育观。

  第一篇章谈到: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举个例子:一天小女孩和家人去游玩,本来很高兴,结果天空不作美下了暴雨,回到家小女孩伤心的哭了,闹起了情绪,他的母亲就会说“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下次吧,哭什么哭,烦不烦。”然而换种方式“不哭了,这该死的暴雨,打乱了我们的计划,如果雨后还有时间我们再去,如果时间不够,下次我们游玩的东西都准备好了,随时出发好么?。”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从这我就想到做为父母有时对带有情绪,怒气的孩子通常的做法就是:发火训斥回去,如果你用另一种方式呢?说一些理解她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她在一起,你理解她,这样孩子的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

  其次让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一个好的父母就应该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当的话,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时常会对孩子说“爸爸好,还是妈妈好?你真笨。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你怎么不懂事呢?走开,你烦死了,让我安静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

  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在批评孩子时,我们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会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举个例子来说:十岁的洋洋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害怕的不敢抬头,他的妈妈看了看他*静的说“没事,有没有受伤?我们需要扫把和撮箕,不要用手。”洋洋抬起头来看着妈妈,既松了口气,又有点怀疑。洋洋害怕得低声说:“我,我不小心的,对不起,妈妈。”洋洋妈妈并没有说什么严厉的、批评的话,也没有说一些无用的忠告,只是抚摸了孩子,使孩子放轻松很容易承认自己的错误,做到有错就改,有事情好商量的思想态度。而如果当时洋洋的妈妈用严厉的语气批评他的话,会让孩子有种“如果做错事会被妈妈训斥,下次再也不敢给妈妈讲了”长时间孩子会形成说谎、不相信父母,有什么事都不会找父母谈的思想,这样会使孩子在今后的道路上错上加错。可见,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与其进行毫无意义的批评,不如给予指导性的帮助。

  总之,家长的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与此相反,会造成孩子的焦虑和反抗,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他一生。在我今后的教育孩子中要充分的运用教育的智慧,语言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10

  最近正在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此书共分了12个章节,从看第一个章节《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就深深地被文章震撼了!

  海姆洁诺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每一章节都是围绕主题,用实际生活中常发生的小事去指导家长,教师,使用日常语言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教导孩子。书中的家长,老师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的方法给我很大帮助,作为一名老师,书中很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的话语更值得我去运用与学习。老师需要一种同情的语言,一种能留下爱意的语言,他们需要能够传达感受的话语,能够改变情绪的回应,能够诱发善意的表达,能够带来洞察力的回应能够显出尊重的回应。老师说话要亲切,要对孩子的心说话,从自己的亲身体验,才真正理解了那些年轻的父母望着孩子依依不舍的眼神,对老师千叮咛万嘱咐的托付。作为一名教师,肩上的责任真是任重道远啊!父母亲手把孩子交给了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从这一刻起,我发誓我要用我全部的爱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因为我是一名教师,同时我也是一位母亲,我能理解千千万万做母亲的心情,“孩子把手给我,你们放心吧!”

  说句实话,教师干的是一个良心活,孩子们小,不懂事,自理能力、表达能力比较弱,从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来到学校这个集体大环境中,老师就应该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教育他,引领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我们都应当成为家长心目中企盼遇到的好老师,当一名好老师一点都不难——有爱心、爱孩子,爱自己的事业,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做到!我们将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如果我们不对太阳倾注殷切的期望和爱心,那么太阳也将不会放射绚丽夺目的光芒,让我们都来做一个美丽的教育者!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0篇(扩展6)

——《把工作做到极致》读后感10篇

《把工作做到极致》读后感1

  “无论你以前对小事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从现在开始,踏踏实实地做好手中的小事,就等于获得了去往成功之路的通行证。”

  读完《把工作做到极致》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怎样把工作做好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修炼的路程,每一件小事都要去做,每一件小事都要做好。当我们重视起小事时,就发现其实小事并非只是“小事”,他是我们工作中的细节,是我们对工作的踏实勤恳的态度,你只有把这些小事情做好,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圆满“伟大源于*凡,小事不可小瞧”。

  我们的工作就是一件件小事构成的,每一个工作传达交接的准确,工作细节的确认都是不能忽视。工作中做事切忌差不多,凡事都要做到位,把事情做到位是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而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是我们对工作最起码的负责。要明白“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不断前进的道路中,每项工作我们都要问问自己是否已经做到最好了吗。

  迅速但不疏忽,做事不要贪大。不论我们的工作有怎样的成就,要明白踏踏实实才是正确的工作心态。就像书中一位研究生毕业在工作初期依然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员工,当他自身意思到自己的学历并不能给他带来成功时他做出了改变。他前往艰苦的外地开拓市场一年之后,当初派往各地的营销人员都纷纷回到公司,其中有80%的员工早已不堪工作的艰辛和重负,悄无声息地离职了,而这位研究生没有退缩,他被任命为市场总监。若想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就必须付出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而我们江浙智能各个岗位的同事也是这样,踏踏实实,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凡的事情做好,最好的员工自然得到最好的回报。

  “机器由于有许多螺丝钉的联结,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运转自如,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做好螺丝钉是每个从业者应该有的习惯与精神。”对于我们员工来说,做好一颗螺丝钉是很重要的,怎样做好一颗螺丝钉,先从我们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做好自己工作上的每一件小事愿意做工作中每一件小事。让领导放心你的工作,客户满意你的服务,让同事能够高效的和你对接好每一项工作。

  有句话说得好:“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透如果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在小事上做足功夫而做一件事情的坚持度也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就像李嘉诚能够将100%的热情和努力,投入1%的工作中,在推销塑胶产品这样的小事中,李嘉诚没有觉得丢脸,也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他坚持把这件小做好,做到极致,所以他成功了。不管事情是否琐碎、单调、繁杂,都把它当成大事去做,或许他并不比常人聪颖,但他对于小事的无疑比比常人更加积极坚持努力。在工作中我们也要学习这样的坚持与对工作的热情。

  你的实力与你付出的努力一定是成正比的。演讲家要做好一场演讲,事前必定少不了充分的准备,这告诉我们要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每一个你的基本功都是你通往前进道路的基石。所以不要抱怨没有伯乐,而应该是考量当伯乐到来之前你是否做好了一个千里马准备。

  曾经有两个旅游者在沙漠中迷了路,他们在沙漠里走了一天一夜,没有喝到一滴水,第三天的时候,他们在沙漠里拣到了一个瓶子,第一个人拣了起来,说:“唉!找了这么久,只有半瓶水!”第二个人看了后说:“太好了!我们找到水了!”结果如何?不言自明。后来,第一个人绝望了,不肯继续走下去,最后只有第二个人走出了沙漠。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你自身是很有帮助的,对待工作我们也应该有乐观的心态,或许你的工作暂时遭遇了困难,郁郁寡欢停滞不前只会让你在跌倒中淹没,但是把他当做新的开始,认真思考,试错的过程或许就是成功的脚步。而我们江浙智能也就是有这样锲而不舍的"精神才会有今天的成就,我也为是这样的一个向上的团体中的一份子感到骄傲。

  态度决定一切或许是一句过于肯定的话,但它确实一句非常正确的话,就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你对工作的态度也是工作对待你的态度。

  尽心尽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应该是我们对人对事的准则,是对工作的负责,对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或许每个人都有对工作理解,但是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才是对工作最好的态度。

  把工作做到极致,在以后的工作我也将以这样的准则要求自己,带着100%的热情和努力,投入1%的工作中的工作态度,不断前行。而我相信我们武汉江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是有着这样艰苦奋斗的精神,尽善尽美的坚持,公司将不断壮大,再创辉煌。

《把工作做到极致》读后感2

  近日通读了一遍《把工作做到极致》一书,深有感触,特别是本书第八章“战略化生存:从小事中来,到小事中去”一章,读后感触颇深,作者在本章的开篇序言中用醒目的黑体字:“从小事入手,做任何事情都应从整体把握”。用辩证法指出了小事与大事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特别指出”大事小事都要办实办好。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借此静心读书之悟,及在万达多年的工作中,反思自己在工作岗位中的得失及个人的成长发展,有正面的经验,也有不是很成功的时候,有处理过较大事情的工作,更多的是日常的管理工作即“小事”,反思工作中的进步或处理问题不当的终究,很多是“小事”在改变着结果,再次感悟到处理日常工作中小事情的结果,往往影响着大事的效果。

  例如;08年在商管总部工作时,处理天津万达广场电缆线过载原因造成局部火灾,与保险公司交涉赔偿问题时,由于对当时发生的现场情况不是很了解,对保险业务更是生疏,在具体的谈判中我作为总部的代表提不出更确切的工作方法,赔偿问题拖了较长时间才解决。现在来看,这不只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更是一个角色与处理问题的示范导向问题。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领导者或者说作为一个具体的问题操作者,一个细小的过程或问题,如果不能了解清楚和把握,就很难把握主动权。作为一个主要领导者,细节的把握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反映了你的知识结构,你的工作能力,你对问题的判别,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效率及结果的演示作用。至少我自己都觉得在处理那件事情上,我没有起到应有的或更大的作用。

  反之,如果对一件看似小事或不起眼的事情,如果处理得当,则可以事半功倍。2010年——2011年在三亚演艺公司主管工程和行政工作期间,在施工建设没有完全结束,就临近12月28日开业之际,根据计划董事长要亲临演艺公司视察,并到万达影院、大歌星等场所。

  在时间紧,任务重,外人看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就完不成保洁开荒和细作等工作,由于我们将前期工程介入的每一项工作包括保洁开荒及细作项都细化统筹到竣工开业前的每项计划和落实里,并提前与保洁公司制定了各项工作的跟进要求、保洁标准、人员储备应急等保障内容。

  将保洁工作计划落实到每一项细小工作环节,使之在第一时间内,同时组织了多支保洁队伍进场,在部分建设施工队伍尚未完全交工撤出时,我们组织的保洁队伍就可对已完工部位进行开荒等工作,在整个业态完工交给我们离开业只有两天的时间内,连续作业两昼夜完成了开业的最后工作。

  最后我用“极致“书中序言,比尔。盖茨的一句话再次勉励自己:“每一天,都要尽心尽力地工作,每一件小事情,都力争高效地完成,不是为了看到老板的笑脸,而是为了自身的不断进步”。

  努力把工作做到极致,这或许是我一生的最求,不一定我的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到极致,但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这样。

《把工作做到极致》读后感3

  “无论你以前对小事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从现在开始,踏踏实实地做好手中的小事,就等于获得了去往成功之路的通行证。”

  读完《把工作做到极致》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怎样把工作做好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修炼的路程,每一件小事都要去做,每一件小事都要做好。

  当我们重视起小事时,就发现其实小事并非只是“小事”,他是我们工作中的细节,是我们对工作的踏实勤恳的态度,你只有把这些小事情做好,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圆满“伟大源于*凡,小事不可小瞧”。

  我们的工作就是一件件小事构成的,每一个工作传达交接的准确,工作细节的确认都是不能忽视。工作中做事切忌差不多,凡事都要做到位,把事情做到位是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而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是我们对工作最起码的负责。要明白“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不断前进的道路中,每项工作我们都要问问自己是否已经做到最好了吗。

  迅速但不疏忽,做事不要贪大。不论我们的工作有怎样的成就,要明白踏踏实实才是正确的工作心态。就像书中一位研究生毕业在工作初期依然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员工,当他自身意思到自己的学历并不能给他带来成功时他做出了改变。

  他前往艰苦的外地开拓市场一年之后,当初派往各地的营销人员都纷纷回到公司,其中有80%的员工早已不堪工作的艰辛和重负,悄无声息地离职了,而这位研究生没有退缩,他被任命为市场总监。若想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就必须付出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而我们江浙智能各个岗位的同事也是这样,踏踏实实,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凡的事情做好,最好的员工自然得到最好的回报。

  “机器由于有许多螺丝钉的联结,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运转自如,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做好螺丝钉是每个从业者应该有的习惯与精神。”对于我们员工来说,做好一颗螺丝钉是很重要的,怎样做好一颗螺丝钉,先从我们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做好自己工作上的每一件小事愿意做工作中每一件小事。让领导放心你的工作,客户满意你的服务,让同事能够高效的和你对接好每一项工作。

  有句话说得好:“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透如果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在小事上做足功夫而做一件事情的坚持度也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就像李嘉诚能够将100%的热情和努力,投入1%的工作中,在推销塑胶产品这样的小事中,李嘉诚没有觉得丢脸,也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他坚持把这件小做好,做到极致,所以他成功了。

  不管事情是否琐碎、单调、繁杂,都把它当成大事去做,或许他并不比常人聪颖,但他对于小事的无疑比比常人更加积极坚持努力。在工作中我们也要学习这样的坚持与对工作的热情。

  你的实力与你付出的努力一定是成正比的。演讲家要做好一场演讲,事前必定少不了充分的准备,这告诉我们要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每一个你的基本功都是你通往前进道路的基石。所以不要抱怨没有伯乐,而应该是考量当伯乐到来之前你是否做好了一个千里马准备。

  曾经有两个旅游者在沙漠中迷了路,他们在沙漠里走了一天一夜,没有喝到一滴水,第三天的时候,他们在沙漠里拣到了一个瓶子,第一个人拣了起来,说:“唉!找了这么久,只有半瓶水!”第二个人看了后说:“太好了!我们找到水了!”结果如何?不言自明。后来,第一个人绝望了,不肯继续走下去,最后只有第二个人走出了沙漠。

  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你自身是很有帮助的,对待工作我们也应该有乐观的心态,或许你的工作暂时遭遇了困难,郁郁寡欢停滞不前只会让你在跌倒中淹没,但是把他当做新的开始,认真思考,试错的过程或许就是成功的脚步。而我们江浙智能也就是有这样锲而不舍的精神才会有今天的成就,我也为是这样的一个向上的团体中的一份子感到骄傲。

  态度决定一切或许是一句过于肯定的话,但它确实一句非常正确的话,就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你对工作的态度也是工作对待你的态度。

  尽心尽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应该是我们对人对事的准则,是对工作的负责,对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或许每个人都有对工作理解,但是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才是对工作最好的态度。

  把工作做到极致,在以后的工作我也将以这样的准则要求自己,带着100%的热情和努力,投入1%的工作中的工作态度,不断前行。而我相信我们武汉江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是有着这样艰苦奋斗的精神,尽善尽美的坚持,公司将不断壮大,再创辉煌。

《把工作做到极致》读后感4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很少去思考怎样把工作做到极致,最起码没有把这当作一个问题认真的想过,我们每天都在工作,却往往忽略了如何将工作做到极致。这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可能会给出千万个答案,但结合我们的工作来看,最贴合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归根结底就是用100%的热情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

  序言中比尔.盖茨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每一天,都要尽心尽力地工作,每一件小事情,都力争高效地完成,不是为了看到老板的笑脸,而是为了自身的不断进步”。努力把工作做到极致,这或许应该成为我们一生的追求,不一定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到完美,但是这是对自我的要求,更是对自我的鞭策,让它成为一种习惯,融入到我们的工作中去。不仅会让我们的人生终身受益,更是会成为相伴我们一生的优秀品质。

  《把工作做到极致》看似描述的是有关工作的话题,它更深入讲的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对自己负责,对工作全力以赴的态度。日常各种各样繁杂的工作,是我们每天不得不面对的。

  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从细节做起,简单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做,坚持的事情用心做。万丈高楼*地起,根基不实终崩塌。

  通过这本书使我懂得,看似*凡的小事,想要做到极致却是不易的!工作就意味着责任,需要端正态度,实事求是的把每件小事落到实处,以高度的责任心充实工作中的每一天,使自身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真正实现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把工作做到极致》读后感5

  《把工作做到极致》一书是我受益匪浅,那么如何把工作做到极致呢?想想其实很简单,只不过是以前没有去想。态度是决定所有事情的主因,不要忽略小事,着重细节,才能把工作做到极致。

  很多人都不难发现,自己每天经历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一件件的琐碎小事构成的。特别是我们综合事务部,每天都有许多你能够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小事,而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构成了我们每天的日常工作。例如:传真的收发,接收传真时能否及时有效的汇报给领导及相关人员,电话接通时轻声的问上一句“请问这是发给哪位的传真?”以便及时准确的传递给领导;发送传真时,一定要在传真结束后再次确认对方是否收到。其实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件小事,但是真正能够做到却不容易,正如书中所说的“每天甩手300下”一样。也许某天,我们在发送投标澄清时,没有确认对方是否收到,而对方没有收到,致使未中标。就是因为这个小事没有做到极致,没有注重细节二失败。

  一个人对待工作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上进的还是无所谓的,直接影响工作的好坏。就像书中的“做到60分不够,100分才算合格。我们不能满足于差不多,不能满足于60分及格,要做就做到最好。温水升到99℃,还不是开水;若再加一把火,在99℃的基础上在升高1℃,就会使水沸腾,并产生大量水蒸气来开动机器,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一次在工作中我们不能说“这事差不多”,不行的是就是不行,可行的事情把它做到最好,说 “这事我能做,并且已经做好”。

  服务就是一种关注小事的艺术。服务无小事,一切在细节。“一只小小的卡片,一枝康乃馨”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客户。综合事务部,同样需要做到这些细节,特别是在公司的会务组织上,更是要注重细节,会议指南上的温馨提示,座位上的一杯清茶,临行是的一个电话,都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添每个人脸上的笑意。

  归根结底做工作就是责任,就是要实事求是的把每个小事做好落到实处,并把每个细节考虑到位,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到极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完美的体现自我价值。

《把工作做到极致》读后感6

  《把工作做到极致》是一本励志书,我看完后,心潮起伏不*。是的,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想想很简单的道理,又有谁细想过?而恰恰工作态度却是决定你的人生的转折点。

  一个人对待工作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上进的还是无所谓的,直接影响工作的好坏。工作,是一个人施展自己才能的好舞台,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脚踏实地沉下心来做、用心去做,总会有收获,这是不变的真理。书中古罗马哲学家们早已给人类提供了最伟大的见解: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具体来说,也就是我们的工作态度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能否取得成功则取决于我们的工作态度!它有助于我们解除困惑,调整心态,重燃工作激情,使人生从*庸走向杰出。

  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有千里马的潜质,但是需要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地磨练、培养、挖掘,才能成长为一匹真正的"千里马。而另一些不愿意吃苦、没有毅力、不愿超越自我的,就成了扼杀自己潜质的“驽马”。不要怨自己的工作*淡无味,不要怨你的上司不赏识你,不要怨你的同事不认可你,因为你还没有足够的业绩和能力,因为你的努力还不够。那些还没有做多少工作就开始抱怨工作的人,永远不可能实现他们的理想,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曾经有两个旅游者在沙漠中迷了路,他们在沙漠里走了一天一夜,没有喝到一滴水,第三天的时候,他们在沙漠里拣到了一个瓶子,第一个人拣了起来,说:“唉!找了这么久,只有半瓶水!”第二个人看了后说:“太好了!我们找到水了!”结果如何?不言自明。后来,第一个人绝望了,不肯继续走下去,最后只有第二个人走出了沙漠。态度决定一切。对待工作也是一样的,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也许现在老板还没有赏识你,也许你的薪水还不称心,也许你的工作能力能胜任更高的职位,也许……但是从乐观的态度来看,至少我们从工作中学到了什么。比起昨天,我对工作更加熟悉了;比起上一次,我没有了失误;比起上个月,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这些就是收获。

  归根结底,作为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每一个职位所确定的工作任务就是一份责任,你从事这份工作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所担负的责任充满责任感。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感。因此,责任感是做人的基矗我认为我们工作中也一样,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必须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工作,必要时应该作出自己更多的牺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单位利益才能不受损害,集体荣誉才能永远保持,同时自我价值才能不断得到体现。

  无论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想一想那些曾经给你提供发展机遇,曾经为你铺设搭建人生舞台的大家庭,你就应该好好地工作,更应给予感恩和回报,这既是道德更是责任,当然这种责任不是强迫的,而是要发自内心的,只有内心充满这种责任感才能真正促使你在工作中做到尽心尽责,不断前进。

《把工作做到极致》读后感7

  “无论你以前对小事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从现在开始,踏踏实实地做好手中的小事,就等于获得了去往成功之路的通行证。”

  读完《把工作做到极致》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怎样把工作做好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修炼的路程,每一件小事都要去做,每一件小事都要做好。当我们重视起小事时,就发现其实小事并非只是“小事”,他是我们工作中的细节,是我们对工作的踏实勤恳的态度,你只有把这些小事情做好,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圆满“伟大源于*凡,小事不可小瞧”。

  我们的工作就是一件件小事构成的,每一个工作传达交接的准确,工作细节的确认都是不能忽视。工作中做事切忌差不多,凡事都要做到位,把事情做到位是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而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是我们对工作最起码的负责。要明白“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不断前进的道路中,每项工作我们都要问问自己是否已经做到最好了吗。

  迅速但不疏忽,做事不要贪大。不论我们的工作有怎样的成就,要明白踏踏实实才是正确的工作心态。就像书中一位研究生毕业在工作初期依然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员工,当他自身意思到自己的学历并不能给他带来成功时他做出了改变。他前往艰苦的外地开拓市场一年之后,当初派往各地的营销人员都纷纷回到公司,其中有80%的员工早已不堪工作的艰辛和重负,悄无声息地离职了,而这位研究生没有退缩,他被任命为市场总监。若想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就必须付出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而我们江浙智能各个岗位的同事也是这样,踏踏实实,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凡的事情做好,最好的员工自然得到最好的回报。

  “机器由于有许多螺丝钉的联结,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运转自如,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做好螺丝钉是每个从业者应该有的习惯与精神。”对于我们员工来说,做好一颗螺丝钉是很重要的,怎样做好一颗螺丝钉,先从我们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做好自己工作上的每一件小事愿意做工作中每一件小事。让领导放心你的工作,客户满意你的服务,让同事能够高效的和你对接好每一项工作。

  有句话说得好:“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透如果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在小事上做足功夫而做一件事情的坚持度也是一个人宝贵的财富。就像李嘉诚能够将100%的热情和努力,投入1%的工作中,在推销塑胶产品这样的小事中,李嘉诚没有觉得丢脸,也没有因为困难而放弃,他坚持把这件小做好,做到极致,所以他成功了。不管事情是否琐碎、单调、繁杂,都把它当成大事去做,或许他并不比常人聪颖,但他对于小事的无疑比比常人更加积极坚持努力。在工作中我们也要学习这样的坚持与对工作的热情。

  你的实力与你付出的努力一定是成正比的。演讲家要做好一场演讲,事前必定少不了充分的准备,这告诉我们要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每一个你的基本功都是你通往前进道路的基石。所以不要抱怨没有伯乐,而应该是考量当伯乐到来之前你是否做好了一个千里马准备。

  曾经有两个旅游者在沙漠中迷了路,他们在沙漠里走了一天一夜,没有喝到一滴水,第三天的时候,他们在沙漠里拣到了一个瓶子,第一个人拣了起来,说:“唉!找了这么久,只有半瓶水!”第二个人看了后说:“太好了!我们找到水了!”结果如何?不言自明。后来,第一个人绝望了,不肯继续走下去,最后只有第二个人走出了沙漠。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你自身是很有帮助的,对待工作我们也应该有乐观的心态,或许你的工作暂时遭遇了困难,郁郁寡欢停滞不前只会让你在跌倒中淹没,但是把他当做新的开始,认真思考,试错的过程或许就是成功的脚步。而我们江浙智能也就是有这样锲而不舍的精神才会有今天的成就,我也为是这样的一个向上的团体中的一份子感到骄傲。

  态度决定一切或许是一句过于肯定的话,但它确实一句非常正确的话,就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你对工作的态度也是工作对待你的态度。

  尽心尽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应该是我们对人对事的准则,是对工作的负责,对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或许每个人都有对工作理解,但是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才是对工作最好的态度。

  把工作做到极致,在以后的工作我也将以这样的准则要求自己,带着100%的热情和努力,投入1%的工作中的工作态度,不断前行。而我相信我们武汉江浙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是有着这样艰苦奋斗的精神,尽善尽美的坚持,公司将不断壮大,再创辉煌。

《把工作做到极致》读后感8

  近日通读了一遍“把工作做到极致”一书,深有感触,特别是本书第八章“战略化生存:从小事中来,到小事中去”一章,感触颇深,作者在本章的开篇序言中用醒目的黑体字:“从小事入手,做任何事情都应从整体把握”。用辩证法指出了小事与大事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特别指出”大事小事都要办实办好。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借此静心读书之悟,及在万达多年的工作中,反思自己在工作岗位中的得失及个人的成长发展,有正面的经验,也有不是很成功的时候,有处理过较大事情的工作,更多的是日常的管理工作即“小事”,反思工作中的进步或处理问题不当的终究,很多是“小事”在改变着结果,再次感悟到处理日常工作中小事情的结果,往往影响着大事的效果。例如;08年在商管总部工作时,处理天津万达广场电缆线过载原因造成局部火灾,与保险公司交涉赔偿问题时,由于对当时发生的现场情况不是很了解,对保险业务更是生疏,在具体的谈判中我作为总部的代表提不出更确切的工作方法,赔偿问题拖了较长时间才解决。现在来看,这不只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更是一个角色与处理问题的示范导向问题。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领导者或者说作为一个具体的问题操作者,一个细小的过程或问题,如果不能了解清楚和把握,就很难把握主动权。作为一个主要领导者,细节的把握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反映了你的知识结构,你的工作能力,你对问题的判别,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效率及结果的演示作用。至少我自己都觉得在处理那件事情上,我没有起到应有的或更大的作用。

  反之,如果对一件看似小事或不起眼的事情,如果处理得当,则可以事半功倍。20xx年——20xx年在三亚演艺公司主管工程和行政工作期间,在施工建设没有完全结束,就临近12月28日开业之际,根据计划董事长要亲临演艺公司视察,并到万达影院、大歌星等场所。在时间紧,任务重,外人看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就完不成保洁开荒和细作等工作,由于我们将前期工程介入的每一项工作包括保洁开荒及细作项都细化统筹到竣工开业前的每项计划和落实里,并提前与保洁公司制定了各项工作的跟进要求、保洁标准、人员储备应急等保障内容,将保洁工作计划落实到每一项细小工作环节,使之在第一时间内,同时组织了多支保洁队伍进场,在部分建设施工队伍尚未完全交工撤出时,我们组织的保洁队伍就可对已完工部位进行开荒等工作,在整个业态完工交给我们离开业只有两天的时间内,连续作业两昼夜完成了开业的最后工作。

  最后我用“极致“书中序言,比尔。盖茨的一句话再次勉励自己:“每一天,都要尽心尽力地工作,每一件小事情,都力争高效地完成,不是为了看到老板的笑脸,而是为了自身的不断进步”。

  努力把工作做到极致,这或许是我一生的最求,不一定我的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到极致,但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这样。

《把工作做到极致》读后感9

  《把工作做到极致》一书是我受益匪浅,那么如何把工作做到极致呢?想想其实很简单,只不过是以前没有去想,态度是决定所有事情的主因,不要忽略小事,着重细节,才能把工作做到极致。

  很多人都不难发现,自己每天经历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一件件的琐碎小事构成的。特别是我们综合事务部,每天都有许多你能够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小事,而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构成了我们每天的日常工作。例如:传真的收发,接收传真时能否及时有效的汇报给领导及相关人员,电话接通时轻声的问上一句“请问这是发给哪位的传真?”以便及时准确的传递给领导;发送传真时,一定要在传真结束后再次确认对方是否收到。其实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件小事,但是真正能够做到却不容易,正如书中所说的“每天甩手300下”一样。也许某天,我们在发送投标澄清时,没有确认对方是否收到,而对方没有收到,致使未中标。就是因为这个小事没有做到极致,没有注重细节二失败。

  一个人对待工作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上进的还是无所谓的,直接影响工作的好坏,就像书中的“做到60分不够,100分才算合格。我们不能满足于差不多,不能满足于60分及格,要做就做到最好。温水升到99℃,还不是开水;若再加一把火,在99℃的基础上在升高1℃,就会使水沸腾,并产生大量水蒸气来开动机器,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一次在工作中我们不能说“这事差不多”,不行的是就是不行,可行的事情把它做到最好,说 “这事我能做,并且已经做好”。

  服务就是一种关注小事的艺术。服务无小事,一切在细节。“一只小小的卡片,一枝康乃馨”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客户。综合事务部,同样需要做到这些细节,特别是在公司的会务组织上,更是要注重细节,会议指南上的温馨提示,座位上的一杯清茶,临行是的一个电话,都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添每个人脸上的笑意。

  归根结底做工作就是责任,就是要实事求是的把每个小事做好落到实处,并把每个细节考虑到位,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到极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完美的体现自我价值。

《把工作做到极致》读后感10

  “成也细节,败也细节”。这是我看完《把工作做到极致》后的第一心得。也体现出了此书中的精髓之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习惯于把眼睛盯在大事上,往往忽略小事,而事实上大事每个人都会刻意注意,偏偏容易忽略小事。久而久之,小事也就成了习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是养成习惯于自然地根源,往往好的习惯会助你成功,而坏的习惯则会阻碍你成功。说不定还要对这件小事引发的后果付出惨重的代价。

  曾经就有一个实例发生在我身上了,而且发生不止一次,以前我每次回家习惯于开门后,将开门的钥匙随手就放在桌上,而突然间有事,起身就走出去,待办完事回到家门前时,才恍然大悟开门钥匙没有,于是,焦急的在门口思来想去,钥匙哪里去了?进不了门,只好打电话寻找专业的开锁师傅上门开锁。进门便发现所谓钥匙就在眼前的桌上放着。这是个很小的事情,不值得提起的小事,然而我的坏习惯,让我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浪费了电话费不说,还要付给开锁师傅的开锁费用,如果我习惯于把钥匙带在身上,本来这些是完全不应该发生事情。却体现出了工作无小事,成败在细节。

  现实中即使如此,那么,如何把工作做到极致呢?记得公司当初推荐大家看这本书时,买回来后随手接过就放在那里了,当时并没有太在意或者闲时去翻阅他,在后来的一段日子里,待我闲时之日便常常翻阅了此书,直到今日读完此书,让我深有触感,书中的事例阐述,及有声有色的解说,让我明白,任何时候不要忽略生活中的小事,小细节往往成就大未来。现在看来这和我们的日常工作是息息相关的,由此我将受益一生。《把工作做到极致》这本书紧紧围绕“把工作做到极致”这一主题,书中运用简单易懂的词语和特别鲜活的案例故事,全面生动而又系统化地总结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实践例子,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必要的极具操作性、针对性、实用性的做事思路。读完此书,吸收书中的要点,不难会在脑海中涌现出此书里的许多耳目一新的做事理念,例如:“想好不如做好,把小事落到实处”,“服务就要细心,做好小事更贴心”,“速度但不疏忽,做事不要贪大”;“简单不等于容易,做好小事不简单”,小的细节能决定最终的结果。“要把事情做好,先让自己变好”,“做小事要细心,做大事要小心”等等,本书中成列出独特的做事理念,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运用的,我们是做服务行业的,这一系列的理念只要熟练掌握并运用到工作当中去,我相信就能把工作做到极致。不管在哪个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这就是对自己负责,是一种对工作全力以赴、务求完美的态度。我想真正的“优秀员工”就是秉承“在自己工作范围类的,就要把它做到极致”这一观念的员工。

  我作为一名公司员工,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所以做什么事,如何做,是否做正确的事,是否正确地做事,这些都关乎自己及本部门的发展。在本部门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在保证公司安全营运的前提下,要做的事有很多,怎么样才能把工作做到极致呢?比如公司上下主抓安全管理之际,做为负责部门安全的工作者,我们首先要对自身自纠,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相关培训,杜绝任何不安全的隐患存在,看似这一简单的要求,如果没有把这件事做到极致,落到实处,品质管理就会体现不出来。那么施工现场,感觉不到安全的施工环境,从而输掉了公司的良好口碑。因此,事情固然简单,但要做到极致却不容易!所以我们要态度端正,始终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团结协作,切实增强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协调能力,使自身能力全面提高。把工作做到极致,是一种对工作全力以赴、务求完美的态度;是不取巧、不敷衍,是凡事精益求精的体现。“把工作做到极致”既要求我们认真投入、全力以赴,也要求我们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地去解决问题——优秀的人总是会先从重要的事情做。在工作中,大多数事情都难免会千头万绪,如果想把工作做到极致,优秀的职场人士都懂得分清工作主次,统筹安排精力和时间,将其用在最具价值之处。这样,才能从有限的工作时间中找到无限的工作空间。

  通过读完《把工作做到极致》这本书,更让我从中明白了一些道理,在我*时的工作中,一些看似*凡的小事,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习惯,折射出一个人的品质和敬业精神,在公司上下齐抓安全管理的条件下,习惯会约束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让人习惯安全的工作模式。只有注意生活的中细节,打破那些不合时宜的枷锁,才能拥抱美好工作环境,才能真正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出力量,相信追求卓越,然后把工作做到极致,成功就出其不意的找上门来,同时也祝愿公司发展越来越好。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0篇(扩展7)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初中读后感3篇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初中读后感1

  作为家长,我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对孩子说话啊?该对孩子说什么样的话啊?怎样才能把话说到孩子心里,使孩子乐于接受,从而听话?——这些看似*常的问题,实际上是我每天都头疼的事,我想这应该是很多父母很棘手的难题吧。

  而《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这本书,就是通过一小个一小个通俗易懂的故事,总结了与孩子说话的各种有效技巧,以帮助父母们实现成功的家庭教育。读完之后,你可以发现,写的很实在,很多教育理念比较接地气,与孩子沟通中,好多都是我们忽略掉的细节和经常范的禁忌,让人有很多的反思,我读完之后,在我的内心深处是久久不能*静的,对待孩子如何正确地听、说、做,我能做好其中哪些,很显然我并没有做好。刚巧我可以有幸接触到这本书,因为读了这本,我有了很大的感悟,我有愿意去改变自己。我由衷的推介这本书给每一位家长朋友,不管你的孩子现在多大,这本书都值得你去认真感悟其中的每一个道理。

  总的是这本书教会了我该怎么说好每一句话,尤其在孩子面前,父母的话,是植入孩子们心中的一粒种子,会深深影响孩子的一生,不要说你的孩子怎么怎么的不听话,你孩子学习成绩是在怎么的怎么的不好,甚至有的家长直接当着孩子的面说;“我家孩子是怎么的怎么的笨”这些都不可取,我认为,老师是孩子们最好的引路者,而作为孩子的家长的我们,应该是孩子成才路上最好的一位陪伴者,可以是他学习上的一名老师,可以是他生活中的一位好伙伴,想成为这样的家长,先要学会与他沟通。

  沟通是一种教育方式:父母要卓有成效地和孩子进行沟通,就要掌握与孩子说话的艺术,善于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听,是因为有人说。作为父母,在指责孩子不听话之前,应该反躬自省:你是如何跟孩子说话的?你在说话之前考虑了孩子的内心感受了吗?

  说,是因为想让人听。如何保证自己说话的效果,把话真正说到孩子心里去。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谈话的技巧。因为和孩子说话,实在是一门艺术。

  记得之前有看过一本书,书上一位老师告诉我们,如果孩子不听你的话,多半是因为你说话的方式不对,换个说法,他就会听,的的确确实这样。一句话中,语言只占15%,表情占30%,人的状态占55%。可见,家长本质上是一种状态,一个家长达到了一种较好的状态后,随意说说,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在与孩子谈话是,应当有一个好的状态,化唠叨为精简,用优美的语言打动人,用生动表情感染人,用好的状态带动孩子的状态,忌*淡、忌装深沉、忌一直严肃、忌苦口婆心……

  接下来我将整理自己,鼓励自己,让自己做个更亲切更理性的家长,让我们一起,一起伴随孩子共同成长,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回忆吧。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初中读后感2

  都不记得自己有多久没看书了,因为这次孩子的寒假作业才抽空去看了这本《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本书开篇之题名便是:孩子不听话,源于父母不会说话。接着书中阐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不仅仅需要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对孩子全身心的投入,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心;在质疑孩子为什么不去学习的时候需要家长自检“没有身教,言教就是零”;不要用空洞而无意义的话语来支配孩子,那样等于在指挥空气,没有明确的目标的废话也让孩子非常的反感;还有不要家长作风,对孩子来说家长即使是“能说会道未必传达真爱”孩子照样不服气。

  看到这里,自己还真感到惭愧:孩子做完作业,看到她有闲余的时间就要求她多看书,可是自己却在玩弄手机,并且自己动不动就对她唠叨着:多看书,多阅读才会怎么样怎么样,不然会怎样怎样。想必她心里是有多不服气!

  另外书中也总结了家长在管理中常犯的错误,体现家长“心中有爱,嘴下留情”,同时要“说话要有温度,让孩子感觉到温暖”等,还给了家长很好的建议,比如“善于表扬,学会批评”、“开口闭口都是为了爱”和“说话不止是动嘴巴,更要动脑筋”等等。我们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大人的“出气筒”,作为我们家长要“管好了你的嘴,甜了孩子的心”。

  想想自己对待孩子,真要检讨一下,孩子说的话做的事如果没有如我的意,批评她是无疑的,如果碰上那天自己心情不是太好,那我定会对她一顿大吼,吼了这次的错误不算,甚至还会翻出她其它的缺点一并算帐,真把她当“出气筒”了!

  看完这本书,收获满满,更多是反思:作为一位12岁孩子的母亲,真得学会和孩子说话的方法和技巧,*等地和孩子多沟通,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初中读后感3

  看着日渐长大却越发不听话的孩子,您是否也和我一样,时常会怀念起幼儿时期那个您说啥都说“好”的小娃娃。可是,孩子总会长大,总有他的独立和独到的思想。而做为父母,我们又该怎样正确应对和教育成长中的孩子们呢?

  今日有幸拜读了《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这本书,书中围绕如何走进孩子心里与孩子沟通,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应采取哪些不同的应对方法。非常接地气的教育理念,简单却被家长们忽视得浑然不知。

  书中章节细致,每一章都有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静下心来,梳理沉淀,把我个人觉得非常适用的部分理念分享给大家。

  文中先以孩子的"年龄段来大致归纳孩子的身心特征,看了后我才懂得了孩子阶段性的身心成长,先是情绪*稳,和善友爱,继而变得焦虑叛逆,再慢慢成长为崇尚*等、有很强自我意识的大孩子。因此,我们要心*气和的接纳孩子的每一个变化,每个孩子都是个天使,我们要做的只是提供给他们足够的爱,孩子便能自由地飞翔!

  “大多数脾气暴躁的孩子,往往有着脾气暴躁的爸爸或妈妈”,当孩子因为愤怒而发脾气的时候,爸爸妈妈也火冒三丈和孩子针锋相对的直接结果大家可想而知。其实,孩子的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他们看待问题难免片面或不够理智,对待愤怒的孩子,聪明的爸爸妈妈此时应当充当“灭火器”,而不是火上浇油。帮助孩子“灭火”的方式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认可孩子,然后再让孩子讲述自己的`烦恼和委屈。在孩子面前,更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有时大人难免也会不耐烦地发发脾气,事后只要能诚恳地向孩子道歉,便能走进孩子心里再次进行正确的沟通。

  尽力支持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件事,是走进孩子心里最捷径的路。想起最近的一件事深有体会,我家大宝是个非常有主见的孩子,有一天突如其来的吵着要自己去上学,他奶奶担心就出言阻止了他,他立刻生气地出言顶撞。我觉得孩子有这想法是件好事,不过出于时间紧迫,并拉过他先安抚好他的情怯后与他商量,告诉他早上时间太匆忙,况且一大早车多也确实不够安全,答应中午让他自己一个人坐公交车去上学。大宝听了觉得有道理便欣然接受了我的提议。中午吃过饭后,大宝便迫不急待地要下楼坐车,我忍住笑让他耐心等待会,告诉他去早了不安全,又重新交待了他一遍交通安全知识,嘱咐他不要和陌生人讲话,让他带上电话手表才放心让他出发。奶奶看我这样安排便也默默允许了。那天放学后,大宝看到我特别开心,跟我主动讲了中午自己上学途中的事。

  生活中,很多爸爸妈妈在与孩子沟通时,不等孩子说出个子丑寅卯,就马上打断孩子说话,让孩子“闭嘴”,这只会让孩子受莫名的委屈,不愿意再向父母敞开心扉。尊重,是一切人际交往的基础。粗暴地打段孩子的话,这是极度缺乏尊重的表现。现代社会是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尤其是充满爱的家中,更应该给予孩子抒发言论的机会。

  每一个父母都标榜着自己是最爱孩子的,可是您有足够的独立的时间用心陪伴过孩子吗?我做的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坚持每晚亲子阅读,大宝就在不经意间慢慢认识了很多字,给后来上小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因此无形间养成了他爱阅读的好习惯。拿着手机的陪伴不如不陪,家长再忙,只要有心总能抽出点时间来和孩子独处。当您用慈爱的眼神看着孩子,倾听孩子说话时便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获得孩子的尊重和爱。

  看完《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后,真正感叹身为父母的不足,我们对待孩子的耐心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其实只要有宽容,有爱,心*气和便能打开倾听之门,懂得这些,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