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心得(完整)

发布时间: 2022-06-17 15:4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心得(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心得(完整)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心得20226篇

第1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心得2022

2017小学道德与法治网络培训心得

2017年3月17日我参加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教师培训会。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通过学习,我对教育、行政等相关法律有了新的认识,理解进一步深化,并在工作中自觉用法律指导实践。下面我结合自己本职工作,谈谈学法用法心得体会:

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教材关注一年级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教材力图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守法、树立规 则和公民意识、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

新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各册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呈现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有些还渗入了一些绘本图画和内容,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好的道德实例和现实需求的法治知识,也应和学生一起解读、分析,更要带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观察、思考、感悟、实践。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和温暖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这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学完《道德与法治基础》这门课,使我认识到大学是知识的海洋,明白了大学与中学的显著差别。大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基础,既然明白了这些,那么,我就一定会在大学这个融知识、创新、社交等等于一体的天空中翱翔。它不仅教会了我以上这些,还让我懂得了我们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新使命。就让我站在新的起点上起跑,在现实的基础上勇敢的飞跃,把自己训练成才,肩负起国家的历史新使命吧。

通过这次培训我感觉到又有了新的变化

一、 教材的变化

这次新课标培训,我们的教材又有了新的变化,它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它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资源以及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展。

二、课堂的变化

以往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育太陈旧了,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广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源与合理扩充。讲究的是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

三,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

在这次培训中,老师的讲解让我折服,我与他们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我想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真正地作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

以上是我对这次培训的一些肤浅认识,总是心中有很多话,确实无文彩表达。这次培训应该说是非常及时的,相信此次的学习,能在自己今后的常规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之,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 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强调教材 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 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 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鉴于理想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自身的法律知识。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己的人生价值,永远不要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为目的地不择手段。

第2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心得2022

部编教材网络培训(小学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按照上级关于举办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初中《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学科网络培训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根据县教育局的要求, 各小学分六个集中培训点,共有45位教师参加了小学语文学科网络教材培训活动。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部编教材网络培训(小学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新版教材的“口语交际”栏目,不是新增的,但内容有些变化,增加了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比如“传话游戏”,第一个人轻轻说句话,传到最后一排,看看哪组传得又快又准。


  游戏虽然简单,但游戏过程中锻炼几个能力:一是倾听能力,要专注;二是语言能力,把话说清楚。通过传话游戏,让孩子们学会等待,锻炼专注力。现在都是快阅读,孩子们很难静下心来做一件事,传话游戏能让孩子们学会静下心来做事。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 改名《道德与法治》
  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元红介绍,今年我市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材全部换成了《道德与法治》教材。


  在新教材版本的采用上,陶元红说,根据教育部“过去采用什么版本现在仍采用什么版本”的原则与要求,今年我市小学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仍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三种。


  过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成了“部编本”,所以,今年我市将有20余个区县采用“部编本”《道德与法治》教材,10余个区县采用河北人民出版社《道德与法治》教材。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更进一步强调“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大内容。


  陶元红称,今年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仅局限于小学一年级,从明年起,小学所有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材都将换成新教材《道德与法治》。


  部编教材网络培训(小学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XX年9月22日,茂名市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在茂名市第一中学附属学校举办了初中教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为期一天的活动由市教研室中学政治教研员崔永奇老师主持,茂名市第一中学附属学校的彭志洪校长发表了致欢迎词。


  一、培训概况
  由人教社委派的培训专家冯军教授,作了《新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的讲座。冯教授从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新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总体设计、呈现方式及意图,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教学的一些建议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活动最后安排与会教师与专家就教材的相关问题进行互动研讨。


  XX年秋季起,初中的教材有了新的变化,在教材框架设计、教材栏目设计、教材素材选择、教材容量和难度、教材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它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资源以及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在内容设计上它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逻辑暗线遵循初中生的道德成长规律,善于捕捉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正视矛盾,揭示矛盾,解决问题。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与会600多名教师认真倾听,积极思考。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们要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准确把握人教版政治教材修订的精神实质与主要变化,更好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使教学更具有人文关怀,更能满足青春期孩子的成长需求;尽己所能,为更快地推进 《道德与法治》 学科课程建设留下自己的足印,贡献一份力量。


  二、培训感悟
  1.提高个人教学素养,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教法
  第一、要积极钻研新教材、新教参,改进教学方法,以增强政治教学效果。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全面准确理解,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在“理”字上下功夫,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增强知识的可信度;在“新”字上想办法,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在“乐”字上动脑筋,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用”字上做文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政治教学效果。


  第二、要注重研究学生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现代化和多样化,为中学生接受信息提供了广泛的渠道。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些是和我们政治课的教育是一致的,这就进一步增强了政治课的实效性,但也会有不少信息与政治课的教育是相抵触的,处理不好就会削弱了政治课的实效性。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要深入社会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注重研究学生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在教学中把握“六一致”:是否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一致?是否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相一致?是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一致?是否与我国的政策相一致?是否与当今世界的大环境、大趋势相一致?是否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一致?只有保持六个“一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及时纠正学生的负面认识,也才能游刃有余地给学生正确、恰当地释疑解惑。


  2.实行课中课---上微课,师生共同成长
  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不只是名称的变化,整个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变化。“内容上:逻辑性更强、可教性更强、可读性更强;形式上:版面更活、颜色更爽、比例更好。”教材中有很多活动设计,例如: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探究与分享和拓展空间等。这些活动设计可以通过实行微课形式呈现出来,以求能达到师生共赢的效果。


  3. 勇于担当,努力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革刚刚起步,我们还有很多艰辛的路要走,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更新,我们的任务依法治国的教育也任重而道远。我作为工作室的学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制作《道德与法治》的相关课件,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特殊经验和本领。制作课件时关注细节、深度思考、精益求精,在课件资源上实现优势互补、互助互学、互惠互利,力求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第二、在qq群中,勇于提出和解决疑难问题。把自己平时遇到的困惑或疑难问题以及经验心得发布在群里,在对这些教学困惑进行的交流与碰撞中,我们互相启迪彼此的思维与想法,让我们都能在研究与交流中得到提升和发展。这样汇聚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平时靠一个人或几个人不能完成的事,集所有人的智慧和能力为一体,让我们之间发生聚变效应,发挥1+1>2的良好效果。


  第三、积极反思,撰写论文。不断总结自己和他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心得,推己及人地及时将这些感悟提炼成教学论文,力争我们学校政治科组每学年都有教学论文在市级刊物上发表。同时也积极呼吁我们全市的政治老师踊跃向相关教育报刊投稿。同时向工作室建议选择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专题,引领全体成员、学员共同研究、探讨、实践、总结。为工作室将来的研究成果结集成册,著书立说做出贡献。


  部编教材网络培训(小学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今年9月22日23日,我有幸参加人教社出版的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骨干教师新教材培训会,共培训6课时。这次培训,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由衷感谢领导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这次培训内容主要是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夏波老师对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调整和变化进行解读。夏波老师的讲座以鲜活的例子、丰富的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震撼了我,使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受益匪浅。


  这次课程的修改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XX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思想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同意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现就学习主要内容和学习感受做以汇报:

  本次培训共两个内容:《新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七年级上、下册教材培训》。


  夏波老师在9月22日下午做了《新课标的解读和新教材的介绍》。


  一、新课标的特点
  1.强化了中国特色。渗透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


  2.突出了时代特征。强调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体现了国际视野。在课程理念、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评价、课程文化等方面既立足中国国情,有顺应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二、课程性质的变化
  1.强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2.明确“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三、了解了课标的一些重要修改
  1.彰显生命教育主题
  2.突出法治教育
  3.强化公民意识教育
  4.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使我对课标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到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标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师要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应关注如何利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9月23早上夏波老师解读介绍了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教材》。


  由于我校使用的是陕教版的教材,和人教版在编排方面有很大区别。其中有些内容还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一、新教材编写依据
  版课程标准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3.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4.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二、总体设计
  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凝练三年六册教材各个单元的学习主题,统筹安排各年级教育。


  三、教材呈现方式及其意图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必须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必须改变成人单方面的说教,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


  为使教材不再成为学生用来记诵、应对考试的工具,为了进一步改变简单、表浅、枯燥的德育课程方式,探索教材的呈现形式,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探索道德价值观学习、法治意识形成、品德和人格形成的规律与机制。


  四、编写原则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2.努力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质
  3.力图实现课程功能
  4.遵循育人规律
  5.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五、 对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

  1.认真研读、挖掘教材,梳理教材的脉络框架。从总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结构,熟悉教材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2.充分利用教材栏目,关注学习过程。


  3.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开发教学资源
  4.重视研究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教材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它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资源以及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广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源与合理扩充。讲究的是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


  在这次培训中,老师的讲解让我折服,我与他们的差距还是有点太大,我想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真正地作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


  以上是我对这次培训的一些肤浅认识,总是心中有很多话,确实无文彩表达。这次培训应该说是非常及时的,相信此次的学习,能在自己今后的常规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之,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 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第3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心得2022

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专题讲座《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

内容:

一、前世今生

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既是一门经典的课程,也是一门新课程。说它经典是因为它的前世是由来已久的《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再到后来的中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
它的今生就是2016年起在全通行的《道德与法治》课。它是一门继往开来的,体现国家意志、行使国家使命的综合性课程。

南京师范大学的鲁洁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德育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她认为德育最具魅力,其主要根据就在于: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
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
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

二、课标学习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标的教学,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上,每位教师都应努力将这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研读课程标准,选择恰当教法,落实新课程理念。新课程对《品德与社会》教材的要求:
(1)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积极探究、有创意地生活”,为儿童形成正确地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2)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时代对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的新要求。
(3)以学生的生活为轴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按照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来设计和编写教材。(引导学生提升生活智慧,让生活更美好!)

(4)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学会、热爱生活,为学生形成初步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5)在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教育的同时,尤其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扬善抑恶行为方式的培养。

(6)以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儿童当下的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体现生活全景及其各部分相互联系的系列主题活动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为教材呈现的基本形式。

体现教材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发展特性,突破传统德育教材的单一、封闭和静止的特性。

(7)有利于“活动性”或“实践性”教学方式的采用,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做中学”或“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做”形成学生合作、探究、负责的主体性素质。

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强制性规范”的教材呈现思想。

(8)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以及教材的形式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同一主题在不同阶段目标不同,但前后衔接,螺旋式上升。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兴趣,是儿童乐于和可能接受的。

三、教材解读

1.源于儿童生活, 服务儿童生活 。

教材坚持“以人为本”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时代对学

生道德文化素质的新要求。

(1)教材编写贯彻课程标准精神,坚持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相统一,以生活逻辑为主导;

(2)品德培养与知识学习相统一,尤其注重品德培养;

(3)体验形式与认知形式相统一,强调学生体验,力图在生活化、情感性、探究式等方面形成特色。

2. 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儿童文化。

教材编排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出发,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加美好,是我们教材编写的重要追求。

根据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我们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构建了主题引领、层级衔接的包括 “单元主题—板块主题—活动内容”的教材体系结构。

(1)每册教材分设五个单元,根据不同层面的互相联系和合乎生活逻辑的延展,各单元一般下设3-5个板块主题(六年级第一单元只有两个板块)。这些主题都是以儿童为主体的一个个话题,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关注儿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悟,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非常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课程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遂心而有意义的,是有助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的。

如,三年级上册“我爱我们的学校”这一单元下设五个主题,这些主题均以“我”为主体,是孩子们熟悉和愿意参与的话题:

《说说我们的学校》引导学生交流校园生活的所见所闻和感受;

《校园里的发现》启发他们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组织机构、人文环境等;

《给学校画张“地图”》帮助他们进一步熟悉校园环境;

《在学校工作的人们》引导他们关注老师和工友的劳动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则启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学校的热爱。

这些话题的探讨激活了多角度的综合性学习:简单图例等知识技能的学习成为一种兴趣和需要,尊重他人劳动等品德的培养是在体验中完成的自主建构。随着话题的展开,学生一步步加深了对学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使校园生活变得更为愉快和有意义。可以说,这样的话题就是源于儿童生活、服务儿童生活的。

(2)教材内容的编排以充满生活气息的儿童文化为特征。

a01534ebbcf78c67ab5c9d008d6fb498.png我们坚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包括大量的学生作品(手写体)、日记、情境对话等,让孩子们感觉到像是在读自己的书,讨论自己身边的问题,愿意参与对话,思考和尝试解决自己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6a09b7c46a417221c84b05dc7720b274.png儿童直接参与的、饶有趣味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是教材的主要呈现形态,“我的明星卡”“我们给老师发奖状”“家乡物品博览会”“我们也来做小吃”等充满童真的活动,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参与体验的乐园。

d05806a91d1fe4875a3b01149d08d6b3.png教材中的语言也富有童趣,如“我喜欢林老师,她和我一样喜欢吃爆米花”“困难是个娇气包”等,常常让孩子们会心一笑,而编排形式多样的童话、寓言、儿歌、名言等等,也让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

289b460b6f36c7bbc07754bd0bc0403b.png教材图文并茂,插图包括情境插图、旁白插图、背景插图和资料性插图等,文字则分为标题文、主题文、旁白文、情境对话文、旁白对话文、提示文、活动说明文和资料(学生作品)文等。教材版面形式活泼,适合儿童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

3.注重品德培养,强调情感教育

改进和加强品德教育是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初衷。我们的教材编写遵循“培养品德良好的儿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课程目标,以切实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着力点,旨在为学生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打下基础。

教材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品德的培养,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强调品德教育主题活动与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与社区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重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将竞争与合作的意识以及自信心、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规则与秩序、权利与义务、民主与法制关系的处理,关心人类、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责任感等等作为教材编写的重要内容。教材寓品德教育于生活(社会生活)常识教育之中,在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进行品德教育。

为了加强品德培养的有效性,教材致力于情感教育特色的创造,重视淡化教育痕迹,启发道德自觉,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境界。

a01534ebbcf78c67ab5c9d008d6fb498.png我们重视以现实性的、情境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案例和生活细节去感染人、感化人。比如,在三年级上册“温暖的家”单元中,解读“名字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人爱的期望,观察“妈妈的手”让孩子们体会到父母爱的付出,“爱心留言条”活动引导孩子们和家人互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在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案例引领下,抽象的“爱”变得真实可感,使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于是,他们自然不再对生活中的爱熟视无睹,不再感觉爱是那么空洞而遥不可及。这样的教育便充满着打动人的情感力量。

6a09b7c46a417221c84b05dc7720b274.png教材的活动设计也注意引发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牵动学生的情感波澜,让学生自觉地、适时地用大家共同达成的价值标准去反省自己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由此及彼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材通过呈现一些范例性的内省过程及积极的应对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以更好地促进道德的内化。

d05806a91d1fe4875a3b01149d08d6b3.png我们重视通过富含生活智慧与浅显人生哲理的对话语言、主题文字、主题故事等,不动声色地进行价值观的渗透与情感的陶冶。

如: 标题语言:“爱越多,快乐越多”“1+1,2”„„

对白文字:“你只跑了第二名,为什么还这么高兴,”“这已经是我最好的成绩了”

主题文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希望别人怎样对你,就不要这样对别人。”

提示文字:“有时候,成功就是再坚持一下。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这些耐人咀嚼的文字,再加上大量寓意丰富的主题故事,有助于学生自悟、自得,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这也是本套教材情感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

4.预留创造空间,倡导体验探究

为突破传统德育教材单一、封闭和静止的特性,教材重视采用引发问题、解决问题等形式对教学活动进行提示和预设,既体现课程目标对活动的指引,又为师生操作活动预留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有利于“开放性”“实践性”教学方式的采用,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负责的主体性素质。

从主题来看,教材中的许多主题本身就是一个活动,鼓励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世界,去充分地体验与探究。如三年级上册《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这一主题,为了让孩子们懂得尊敬老师,我们以范例导入,引发了“采访老师”或“观察老师的一天”等调查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关注到了老师平凡的付出,体验到了老师的辛劳,尊敬与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教育过程无需说教,唯有体验。教材中的类似设计非常多,如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发现》《一起采风去》等主题,仅从标题语言来看,其活动性就非常明显。

从具体内容来看,教材中更是到处都有生长点,可供师生自主选择、自由生发,从而开展符合实际情况的、个性化的教学活动:

a01534ebbcf78c67ab5c9d008d6fb498.png教材预留伏笔,设计了大量带“?”和“……”的句式,为达到“培养乐于探究的儿童”的课程目标,从形式到内容都提供了具体的指引。如:“什么地方的草不能踩?什么地方的花不能摘?”“相同的是爱,不同的是什么呢?”“爸爸的爱是责备的目光,妈妈的爱是……”“车多了,桥多了,灯多了……”等等。这些设计有助于落实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表现,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发现的眼光、探索的兴趣,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等目标。

6a09b7c46a417221c84b05dc7720b274.png教材内容的编排设计,注重提示和引导儿童去进行观察、操作、游戏、调查、探究等具体实践活动。如:“比比谁的手儿巧(自我服务劳动竞赛)”“我们把这些特别的日子记下来(了解父母的生日)”“找找看,还有谁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不一样( 观察小动物的生长变化情况)”“我们来开个家乡物产博览会吧(综合实践活动)”等等。在教材中,我们用“活动”“交流”“调查”等图标或提示语、旁白等来引出这些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具体感受、亲身体验、相互交流以及形成个性化的领悟。

d05806a91d1fe4875a3b01149d08d6b3.png我们不仅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同时还鼓励学生提升、表达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于是,教材中也出现了大量的空白作品,为学生提供表达自我的空间,使教材成为他们自己参与创造的作品。

289b460b6f36c7bbc07754bd0bc0403b.png教材中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备性知识,以小资料等形式呈现,使体验式、探究式学习能与知识性学习有机结合。

四、教学建议

(一)三年级上

1.教材编排

三年级上册共安排了五个单元主题,即:

a01534ebbcf78c67ab5c9d008d6fb498.png做好我自己

6a09b7c46a417221c84b05dc7720b274.png温暖的家

d05806a91d1fe4875a3b01149d08d6b3.png我爱我们学校

289b460b6f36c7bbc07754bd0bc0403b.png家乡的山山水水

809d4c472124c491478f6577f76f193a.png有趣的家乡风情。

每个主题都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区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使之加深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使知识意义化、价值化。

本册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为父母分忧学习人际关系,由自我走向人与人之间;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物产资源以及家乡的风情等。

2. 教学总目标、教学重点:

a01534ebbcf78c67ab5c9d008d6fb498.png以儿童的自我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自我、家庭、学校、家乡的初步认识。

6a09b7c46a417221c84b05dc7720b274.png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d05806a91d1fe4875a3b01149d08d6b3.png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

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二)四年级上

1.教材编排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和基础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即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这个面上选择几个主要因素来组织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也不例外,共分为五个单元:

a01534ebbcf78c67ab5c9d008d6fb498.png有困难,我不怕

6a09b7c46a417221c84b05dc7720b274.png我们的快乐大本营

d05806a91d1fe4875a3b01149d08d6b3.png做聪明的消费者

289b460b6f36c7bbc07754bd0bc0403b.png公共生活讲道德

809d4c472124c491478f6577f76f193a.png大自然发怒的时候

在个人学习、集体生活、社区生活多个场景中,对学生进行了挫折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本册教材的内容也变得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五个单元主题都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观,指导行为,并使知识意义化、价值化。例:做聪明的消费者。教材形式则活泼多样,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采用了各种图画、照片、学生作品,既富于变化又从多角度丰富学生的感知,对话式的儿童语言、主持人式的旁白人物使教材更富有亲切感。例:我们的快乐大本营。

2. 教学总目标、教学重点:

a01534ebbcf78c67ab5c9d008d6fb498.png对学生进行了“成功教育”、“励志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树立自信,追求梦想,进行积极的自我完善,帮助他们锻炼意志,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使他们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6a09b7c46a417221c84b05dc7720b274.png让学生从集体出发,在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快乐的同时,也明白快乐的集体需要每一个成员摆脱自我中心,融入集体;
只有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献计献策,才能共同去创造。通过一系列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集体主义意识的活动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自主、合作、创新的精神。

d05806a91d1fe4875a3b01149d08d6b3.png让儿童走进社会,了解消费这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体验社会生活,在各种活动中,通过感受——内化——升华的过程,明白合理消费的意义,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

289b460b6f36c7bbc07754bd0bc0403b.png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学生耳闻目睹的现象的对比、分析,帮助他们形成基本的善、恶、美、丑的是非观,懂得在公共场所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是社会文明的具体道德,是做一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的必备素质。公共生活讲道德不光是写在纸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中,教材就截取了实实在在的生活片断、场景,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对生活有所认识,有所感悟。

809d4c472124c491478f6577f76f193a.png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性,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学习一些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自护、互救的方法,培养避险求生的能力,对每个人来说,尤其是对生存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3. 教学建议

a01534ebbcf78c67ab5c9d008d6fb498.png教材因“生活”而丰富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品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能力。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是教材编写的主线,包括范例的选取也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教材因“生活”而丰富,我们在拓展教学内容时同样要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联系,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各种内容。

6a09b7c46a417221c84b05dc7720b274.png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本应该是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叶谰教授认为,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的轨道行进,总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新鲜事、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及时捕捉并利用一切有价值的动态生成的资源,从而获得意外的成功。

d05806a91d1fe4875a3b01149d08d6b3.png课程因“活动”而美好

教材中设计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主要形式有信息类活动、参观访问或实地考察类活动、动手操作或实践类活动、交流表达类活动。有些是用“活动”图标标明了,有些二级标题、三级标题本身就是活动主题,有的提示语、旁白对话也可以生成一个活动。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才能有所感受,得到许多的收获。

(三)五年级上(另行解读)

(四)六年级上

1. 教材编排

a01534ebbcf78c67ab5c9d008d6fb498.png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生活性

A.教材内容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源泉。生活中的话题、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成了我们的课题。

例:你有好奇心吗?P3
     你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P55
     我们可以用互联网做些什么呢?P56引导学生不要在网上迷路。

B.关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例:P21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适合生长的农作物?它们是怎么种出来的,人们要付出哪些劳动?
  P43现代通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P57说说你上网的经历;
描述自己在一天内获得了哪些重要的信息,并说明获得信息的途径。
6a09b7c46a417221c84b05dc7720b274.png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创造——活动性。
教材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
P3:提出你好奇的问题;

P4:选取身边的某一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就它的外观特点、适用性等方面,提出你的问题。
P7:发挥你的想象力从“水”开始。
P21:寻找农谚,了解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了解24节气歌。

学生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升华:一次生动的活动,胜过一千次空洞的说教。

亲身经历,胜过无数说教。多给孩子一些刻骨铭心的体验,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例:自己尝试造一张纸,在亲手制造的纸上写下你的最深的感受,把它珍藏起来。

P29在活动中发现、探究、创造: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得到较好体现。

第一 问题的设计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第二 提供探究活动的方法 。
第三 活动准备素材与观点,让活动不流于形式。
第四 活动形式多样,提高探究活动的趣味性。


第五 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提高教育有效性。
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探究、创造:
例:我们去环球旅行
P105 研究各国的衣着为什么不同。
P106 我们还可以搜集一些图片、邮票、钱币、国旗、明信片等,合作办一个世界风情展,让更多的人领略异国风情,了解世界。
  P107 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某洲、某个国家或某个城市你赶兴趣的事物。

d05806a91d1fe4875a3b01149d08d6b3.png强调学科间联系,促进课程优化整合——综合性

内容包括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国情、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健康……

289b460b6f36c7bbc07754bd0bc0403b.png尊重师生个性,实施多元价值下的积极引导——人文性、情感性

教材充满童心童趣,是能够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

“教材中的儿童”和“教室中的儿童”形成一种“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中的儿童相依相伴,一起面对并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和烦恼,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

809d4c472124c491478f6577f76f193a.png更新教学内容,引进现代信息,给学习、思考留有很大的空间——开放性、时代性

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重视开阔其视野;

开放性还体现在:每个学习主题都不是封闭的结构,只提供明确的导向,不提供唯一的思路和既定的答案,希望师生在互动中去探寻各种可能性,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给他们的学习和思考留下很大的空间。

2. 教学总目标、教学重点(略)

五、学校特色

实验小学是成都市“十佳品格教育示范学校”,《品德与社会》课密

切结合学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健康生活,快乐成长。学校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与《道法》课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如三年级第一单元“做好我自己”,第二单元“温暖的家”,第三单元“我爱我们学校”中的许多活动与学校品格工作室的“友善”“亲子”“亲师”活动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孩子高兴、家长满意,班主任更喜欢它的实用性、实效性。

六、期末检测

《品德与社会》课的评价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健康发展、健康成长为前提,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进行发展性评价。

教科院对非基础性学科课程期末检测,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通过观察、体验、问答或试卷测试等途径,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技能,对重要历史事件、文化名人的常识性知识了解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品德修养。

第4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心得2022

部编教材网络培训(小学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按照上级关于举办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初中《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学科网络培训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根据县教育局的要求, 各小学分六个集中培训点,共有45位教师参加了小学语文学科网络教材培训活动。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部编教材网络培训(小学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新版教材的“口语交际”栏目,不是新增的,但内容有些变化,增加了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比如“传话游戏”,第一个人轻轻说句话,传到最后一排,看看哪组传得又快又准。


  游戏虽然简单,但游戏过程中锻炼几个能力:一是倾听能力,要专注;二是语言能力,把话说清楚。通过传话游戏,让孩子们学会等待,锻炼专注力。现在都是快阅读,孩子们很难静下心来做一件事,传话游戏能让孩子们学会静下心来做事。


  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 改名《道德与法治》
  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元红介绍,今年我市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材全部换成了《道德与法治》教材。


  在新教材版本的采用上,陶元红说,根据教育部“过去采用什么版本现在仍采用什么版本”的原则与要求,今年我市小学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仍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三种。


  过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成了“部编本”,所以,今年我市将有20余个区县采用“部编本”《道德与法治》教材,10余个区县采用河北人民出版社《道德与法治》教材。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更进一步强调“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两大内容。


  陶元红称,今年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仅局限于小学一年级,从明年起,小学所有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材都将换成新教材《道德与法治》。


  部编教材网络培训(小学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XX年9月22日,茂名市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在茂名市第一中学附属学校举办了初中教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为期一天的活动由市教研室中学政治教研员崔永奇老师主持,茂名市第一中学附属学校的彭志洪校长发表了致欢迎词。


  一、培训概况
  由人教社委派的培训专家冯军教授,作了《新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的讲座。冯教授从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新教材的编写原则,教材总体设计、呈现方式及意图,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教学的一些建议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活动最后安排与会教师与专家就教材的相关问题进行互动研讨。


  XX年秋季起,初中的教材有了新的变化,在教材框架设计、教材栏目设计、教材素材选择、教材容量和难度、教材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它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资源以及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在内容设计上它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贴近生活。逻辑暗线遵循初中生的道德成长规律,善于捕捉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正视矛盾,揭示矛盾,解决问题。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与会600多名教师认真倾听,积极思考。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们要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准确把握人教版政治教材修订的精神实质与主要变化,更好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使教学更具有人文关怀,更能满足青春期孩子的成长需求;尽己所能,为更快地推进 《道德与法治》 学科课程建设留下自己的足印,贡献一份力量。


  二、培训感悟
  1.提高个人教学素养,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教法
  第一、要积极钻研新教材、新教参,改进教学方法,以增强政治教学效果。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全面准确理解,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在“理”字上下功夫,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增强知识的可信度;在“新”字上想办法,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在“乐”字上动脑筋,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用”字上做文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政治教学效果。


  第二、要注重研究学生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现代化和多样化,为中学生接受信息提供了广泛的渠道。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些是和我们政治课的教育是一致的,这就进一步增强了政治课的实效性,但也会有不少信息与政治课的教育是相抵触的,处理不好就会削弱了政治课的实效性。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要深入社会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注重研究学生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在教学中把握“六一致”:是否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一致?是否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相一致?是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一致?是否与我国的政策相一致?是否与当今世界的大环境、大趋势相一致?是否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一致?只有保持六个“一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及时纠正学生的负面认识,也才能游刃有余地给学生正确、恰当地释疑解惑。


  2.实行课中课---上微课,师生共同成长
  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不只是名称的变化,整个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变化。“内容上:逻辑性更强、可教性更强、可读性更强;形式上:版面更活、颜色更爽、比例更好。”教材中有很多活动设计,例如: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探究与分享和拓展空间等。这些活动设计可以通过实行微课形式呈现出来,以求能达到师生共赢的效果。


  3. 勇于担当,努力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革刚刚起步,我们还有很多艰辛的路要走,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更新,我们的任务依法治国的教育也任重而道远。我作为工作室的学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制作《道德与法治》的相关课件,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特殊经验和本领。制作课件时关注细节、深度思考、精益求精,在课件资源上实现优势互补、互助互学、互惠互利,力求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第二、在qq群中,勇于提出和解决疑难问题。把自己平时遇到的困惑或疑难问题以及经验心得发布在群里,在对这些教学困惑进行的交流与碰撞中,我们互相启迪彼此的思维与想法,让我们都能在研究与交流中得到提升和发展。这样汇聚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平时靠一个人或几个人不能完成的事,集所有人的智慧和能力为一体,让我们之间发生聚变效应,发挥1+1>2的良好效果。


  第三、积极反思,撰写论文。不断总结自己和他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心得,推己及人地及时将这些感悟提炼成教学论文,力争我们学校政治科组每学年都有教学论文在市级刊物上发表。同时也积极呼吁我们全市的政治老师踊跃向相关教育报刊投稿。同时向工作室建议选择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专题,引领全体成员、学员共同研究、探讨、实践、总结。为工作室将来的研究成果结集成册,著书立说做出贡献。


  部编教材网络培训(小学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今年9月22日23日,我有幸参加人教社出版的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骨干教师新教材培训会,共培训6课时。这次培训,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由衷感谢领导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这次培训内容主要是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夏波老师对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调整和变化进行解读。夏波老师的讲座以鲜活的例子、丰富的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震撼了我,使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受益匪浅。


  这次课程的修改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从XX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思想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同意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现就学习主要内容和学习感受做以汇报:

  本次培训共两个内容:《新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七年级上、下册教材培训》。


  夏波老师在9月22日下午做了《新课标的解读和新教材的介绍》。


  一、新课标的特点
  1.强化了中国特色。渗透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


  2.突出了时代特征。强调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体现了国际视野。在课程理念、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评价、课程文化等方面既立足中国国情,有顺应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二、课程性质的变化
  1.强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2.明确“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三、了解了课标的一些重要修改
  1.彰显生命教育主题
  2.突出法治教育
  3.强化公民意识教育
  4.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使我对课标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到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标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师要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应关注如何利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9月23早上夏波老师解读介绍了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教材》。


  由于我校使用的是陕教版的教材,和人教版在编排方面有很大区别。其中有些内容还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一、新教材编写依据
  版课程标准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3.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4.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二、总体设计
  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凝练三年六册教材各个单元的学习主题,统筹安排各年级教育。


  三、教材呈现方式及其意图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必须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必须改变成人单方面的说教,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


  为使教材不再成为学生用来记诵、应对考试的工具,为了进一步改变简单、表浅、枯燥的德育课程方式,探索教材的呈现形式,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探索道德价值观学习、法治意识形成、品德和人格形成的规律与机制。


  四、编写原则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2.努力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质
  3.力图实现课程功能
  4.遵循育人规律
  5.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五、 对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

  1.认真研读、挖掘教材,梳理教材的脉络框架。从总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结构,熟悉教材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2.充分利用教材栏目,关注学习过程。


  3.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开发教学资源
  4.重视研究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教材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它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资源以及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广泛汲取,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源与合理扩充。讲究的是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


  在这次培训中,老师的讲解让我折服,我与他们的差距还是有点太大,我想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真正地作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


  以上是我对这次培训的一些肤浅认识,总是心中有很多话,确实无文彩表达。这次培训应该说是非常及时的,相信此次的学习,能在自己今后的常规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之,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 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


  
  

第5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心得2022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

一、前世今生

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既是一门经典的课程,也是一门新课程。说它经典是因为它的前世是由来已久的《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再到后来的中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
它的今生就是2021年起在全通行的《道德与法治》课。它是一门继往开来的,体现国家意志、行使国家使命的综合性课程。

南京师范大学的鲁洁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德育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她认为德育最具魅力,其主要根据就在于: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
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
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

二、课标学习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标的教学,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上,每位教师都应努力将这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研读课程标准,选择恰当教法,落实新课程理念。新课程对《品德与社会》教材的要求:

(1)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积极探究、有创意地生活”,为儿童形成正确地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2)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时代对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的新要求。

(3)以学生的生活为轴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按照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来设计和编写教材。(引导学生提升生活智慧,让生活更美好!)

(4)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学会、热爱生活,为学生形成初步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5)在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教育的同时,尤其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扬善抑恶行为方式的培养。

(6)以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儿童当下的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体现生活全景及其各部分相互联系的系列主题活动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为教材呈现的基本形式。

体现教材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发展特性,突破传统德育教材的单一、封闭和静止的特性。

(7)有利于“活动性”或“实践性”教学方式的采用,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做中学”或“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做”形成学生合作、探究、负责的主体性素质。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强制性规范”的教材呈现思想。

(8)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以及教材的形式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同一主题在不同阶段目标不同,但前后衔接,螺旋式上升。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兴趣,是儿童乐于和可能接受的。

三、教材解读

1.源于儿童生活,服务儿童生活。

教材坚持“以人为本”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时代对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的新要求。

(1)教材编写贯彻课程标准精神,坚持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相统一,以生活逻辑为主导;

(2)品德培养与知识学习相统一,尤其注重品德培养;

(3)体验形式与认知形式相统一,强调学生体验,力图在生活化、情感性、探究式等方面形成特色。

2.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儿童文化。

教材编排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出发,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加美好,是我们教材编写的重要追求。

根据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我们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构建了主题引领、层级衔接的包括“单元主题—板块主题—活动内容”的教材体系结构。

(1)每册教材分设五个单元,根据不同层面的互相联系和合乎生活逻辑的延展,各单元一般下设3-5个板块主题(六年级第一单元只有两个板块)。这些主题都是以儿童为主体的一个个话题,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关注儿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悟,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非常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课程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遂心而有意义的,是有助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的。

如,三年级上册“我爱我们的学校”这一单元下设五个主题,这些主题均以“我”为主体,是孩子们熟悉和愿意参与的话题:

《说说我们的学校》引导学生交流校园生活的所见所闻和感受;

《校园里的发现》启发他们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组织机构、人文环境等;

《给学校画张“地图”》帮助他们进一步熟悉校园环境;

《在学校工作的人们》引导他们关注老师和工友的劳动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则启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学校的热爱。

这些话题的探讨激活了多角度的综合性学习:简单图例等知识技能的学习成为一种兴趣和需要,尊重他人劳动等品德的培养是在体验中完成的自主建构。随着话题的展开,学生一步步加深了对学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使校园生活变得更为愉快和有意义。可以说,这样的话题就是源于儿童生活、服务儿童生活的。

(2)教材内容的编排以充满生活气息的儿童文化为特征。

我们坚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包括大量的学生作品(手写体)、日记、情境对话等,让孩子们感觉到像是在读自己的书,讨论自己身边的问题,愿意参与对话,思考和尝试解决自己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儿童直接参与的、饶有趣味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是教材的主要呈现形态,“我的明星卡”“我们给老师发奖状”“家乡物品博览会”“我们也来做小吃”等充满童真的活动,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参与体验的乐园。

教材中的语言也富有童趣,如“我喜欢林老师,她和我一样喜欢吃爆米花”“困难是个娇气包”等,常常让孩子们会心一笑,而编排形式多样的童话、寓言、儿歌、名言等等,也让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

教材图文并茂,插图包括情境插图、旁白插图、背景插图和资料性插图等,文字则分为标题文、主题文、旁白文、情境对话文、旁白对话文、提示文、活动说明文和资料(学生作品)文等。教材版面形式活泼,适合儿童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

3.注重品德培养,强调情感教育

改进和加强品德教育是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初衷。我们的教材编写遵循“培养品德良好的儿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课程目标,以切实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着力点,旨在为学生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打下基础。

教材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品德的培养,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强调品德教育主题活动与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与社区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重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将竞争与合作的意识以及自信心、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规则与秩序、权利与义务、民主与法制关系的处理,关心人类、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责任感等等作为教材编写的重要内容。教材寓品德教育于生活(社会生活)常识教育之中,在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进行品德教育。

为了加强品德培养的有效性,教材致力于情感教育特色的创造,重视淡化教育痕迹,启发道德自觉,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境界。

我们重视以现实性的、情境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案例和生活细节去感染人、感化人。比如,在三年级上册“温暖的家”单元中,解读“名字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人爱的期望,观察“妈妈的手”让孩子们体会到父母爱的付出,“爱心留言条”活动引导孩子们和家人互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在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案例引领下,抽象的“爱”变得真实可感,使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于是,他们自然不再对生活中的爱熟视无睹,不再感觉爱是那么空洞而遥不可及。这样的教育便充满着打动人的情感力量。

教材的活动设计也注意引发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牵动学生的情感波澜,让学生自觉地、适时地用大家共同达成的价值标准去反省自己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由此及彼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材通过呈现一些范例性的内省过程及积极的应对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以更好地促进道德的内化。

我们重视通过富含生活智慧与浅显人生哲理的对话语言、主题文字、主题故事等,不动声色地进行价值观的渗透与情感的陶冶。

如:标题语言:“爱越多,快乐越多”“1+1,2”„„

对白文字:“你只跑了第二名,为什么还这么高兴,”“这已经是我最好的成绩了”

主题文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希望别人怎样对你,就不要这样对别人。”

提示文字:“有时候,成功就是再坚持一下。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这些耐人咀嚼的文字,再加上大量寓意丰富的主题故事,有助于学生自悟、自得,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这也是本套教材情感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

4.预留创造空间,倡导体验探究

为突破传统德育教材单一、封闭和静止的特性,教材重视采用引发问题、解决问题等形式对教学活动进行提示和预设,既体现课程目标对活动的指引,又为师生操作活动预留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有利于“开放性”“实践性”教学方式的采用,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负责的主体性素质。

从主题来看,教材中的许多主题本身就是一个活动,鼓励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世界,去充分地体验与探究。如三年级上册《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这一主题,为了让孩子们懂得尊敬老师,我们以范例导入,引发了“采访老师”或“观察老师的一天”等调查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关注到了老师平凡的付出,体验到了老师的辛劳,尊敬与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教育过程无需说教,唯有体验。教材中的类似设计非常多,如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发现》《一起采风去》等主题,仅从标题语言来看,其活动性就非常明显。

从具体内容来看,教材中更是到处都有生长点,可供师生自主选择、自由生发,从而开展符合实际情况的、个性化的教学活动:

教材预留伏笔,设计了大量带“?”和“……”的句式,为达到“培养乐于探究的儿童”的课程目标,从形式到内容都提供了具体的指引。如:“什么地方的草不能踩?什么地方的花不能摘?”“相同的是爱,不同的是什么呢?”“爸爸的爱是责备的目光,妈妈的爱是……”“车多了,桥多了,灯多了……”等等。这些设计有助于落实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表现,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发现的眼光、探索的兴趣,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等目标。

教材内容的编排设计,注重提示和引导儿童去进行观察、操作、游戏、调查、探究等具体实践活动。如:“比比谁的手儿巧(自我服务劳动竞赛)”“我们把这些特别的日子记下来(了解父母的生日)”“找找看,还有谁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不一样(观察小动物的生长变化情况)”“我们来开个家乡物产博览会吧(综合实践活动)”等等。在教材中,我们用“活动”“交流”“调查”等图标或提示语、旁白等来引出这些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具体感受、亲身体验、相互交流以及形成个性化的领悟。

我们不仅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同时还鼓励学生提升、表达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于是,教材中也出现了大量的空白作品,为学生提供表达自我的空间,使教材成为他们自己参与创造的作品。

教材中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备性知识,以小资料等形式呈现,使体验式、探究式学习能与知识性学习有机结合。

四、教学建议

(一)三年级上

1.教材编排

三年级上册共安排了五个单元主题,即:

做好我自己

温暖的家

我爱我们学校

家乡的山山水水

有趣的家乡风情。

每个主题都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区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使之加深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使知识意义化、价值化。

本册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为父母分忧学习人际关系,由自我走向人与人之间;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物产资源以及家乡的风情等。

2.教学总目标、教学重点:

以儿童的自我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自我、家庭、学校、家乡的初步认识。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

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二)四年级上

1.教材编排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和基础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即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这个面上选择几个主要因素来组织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也不例外,共分为五个单元:

有困难,我不怕

我们的快乐大本营

做聪明的消费者

公共生活讲道德

大自然发怒的时候

在个人学习、集体生活、社区生活多个场景中,对学生进行了挫折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本册教材的内容也变得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五个单元主题都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观,指导行为,并使知识意义化、价值化。例:做聪明的消费者。教材形式则活泼多样,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采用了各种图画、照片、学生作品,既富于变化又从多角度丰富学生的感知,对话式的儿童语言、主持人式的旁白人物使教材更富有亲切感。例:我们的快乐大本营。

2.教学总目标、教学重点:

对学生进行了“成功教育”、“励志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树立自信,追求梦想,进行积极的自我完善,帮助他们锻炼意志,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使他们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让学生从集体出发,在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快乐的同时,也明白快乐的集体需要每一个成员摆脱自我中心,融入集体;
只有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献计献策,才能共同去创造。通过一系列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集体主义意识的活动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自主、合作、创新的精神。

让儿童走进社会,了解消费这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体验社会生活,在各种活动中,通过感受——内化——升华的过程,明白合理消费的意义,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学生耳闻目睹的现象的对比、分析,帮助他们形成基本的善、恶、美、丑的是非观,懂得在公共场所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是社会文明的具体道德,是做一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的必备素质。公共生活讲道德不光是写在纸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中,教材就截取了实实在在的生活片断、场景,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对生活有所认识,有所感悟。

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性,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学习一些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自护、互救的方法,培养避险求生的能力,对每个人来说,尤其是对生存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3.教学建议

教材因“生活”而丰富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品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能力。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是教材编写的主线,包括范例的选取也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教材因“生活”而丰富,我们在拓展教学内容时同样要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联系,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各种内容。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本应该是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叶谰教授认为,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的轨道行进,总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新鲜事、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及时捕捉并利用一切有价值的动态生成的资源,从而获得意外的成功。

课程因“活动”而美好

教材中设计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主要形式有信息类活动、参观访问或实地考察类活动、动手操作或实践类活动、交流表达类活动。有些是用“活动”图标标明了,有些二级标题、三级标题本身就是活动主题,有的提示语、旁白对话也可以生成一个活动。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才能有所感受,得到许多的收获。

五、学校特色

实验小学是成都市“十佳品格教育示范学校”,《品德与社会》课密

切结合学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健康生活,快乐成长。学校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与《道法》课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如三年级第一单元“做好我自己”,第二单元“温暖的家”,第三单元“我爱我们学校”中的许多活动与学校品格工作室的“友善”“亲子”“亲师”活动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孩子高兴、家长满意,班主任更喜欢它的实用性、实效性。

六、期末检测

《品德与社会》课的评价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健康发展、健康成长为前提,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进行发展性评价。

教科院对非基础性学科课程期末检测,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通过观察、体验、问答或试卷测试等途径,检测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技能,对重要历史事件、文化名人的常识性知识了解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品德修养。

第6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心得2022

. ..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总体设计
一、教材研发背景
(一)新世纪的课程改革 1.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国家为何如此重视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马敏表示:
首先,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建设什么样的教材和教材体系,深刻影响着国家人才培养,是国家事权。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也都有教材统编和审查制度,尤其是对历史、语文教材,审查十分严格,强调国家意志的体现和贯彻。
其次,教材体现社会主流价值,也是实现中国梦、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目的的支撑。以往的教材中,多少会存在一些不严谨、不规的做法。教材的统一使用和国家教材委员会的成立,能对此做出相应调整,使教材从容到形式都达到高度统一,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研究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实行统一编写、统一审查,将在2019年实现全覆盖。马敏介绍,目前,八年级历史教材已经通过审定。专家正在对八年级语文、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审定,9月以前审完。下一步将成立高中教材编写组,对高中教材进行编写。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在遴选专家,成立语文、历史、地理等10个科目的专家委员会,未来将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对大学、中学、小学教材进行编写、指导。
2.修订教材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往的教材中,多少会存在一些不严谨、不规的做法。教材的统一使用和国家教材委员会的成立,能对此做出相应调整,使教材从容到形式都达到高度统一,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二)一标多本
——预设:多样中的一致,一致中的多样。

——鼓励竞争,优胜劣汰。
(三)语文、历史、德育教材的独特性与新安排
——统编、示(招标与流标:各版本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特点,没有一家能达到统编的高度。)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聘请鲁洁教授为品生品社教材总主编,接受任务。

——教材执行主编高德胜教授、彩平教授。

——教育部办公厅、基教二司专函 国务院成立教材委员会: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从治国理政高度来看,建设什么样的教材和教材体系,实质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事权
鲁洁,女,阁中县人,汉族。1930年4月生于市。中共党员。当代中国著名教育理论家、道德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曾任师大学教育系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多年。现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师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师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家组成员。87岁高龄,深入一线课堂,检验教材,农村学校,小板凳一天听8节课。
(四)课程名称的变化背景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1.《18大报告》(201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 .. .. ..


. .. .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3.《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3月)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要优化教材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容写入德育等相关学科教材中。要创新呈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教育部将组织编写、修订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式方法、有效途径、实施成效等,开展专题研究。
——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3)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5.教育部《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2014年10月17日)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建立和完善各学段、各学科课程教学有关标准,根据标准调整课程教材,构建各级学校有机衔接的课程教材体系。修订德育、语文、历史教材,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系统完善地落实国家主权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教育等容,融入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
6.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3)
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容比重。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8.《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年7月18日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共同发布)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核心,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 .. .. ..


. .. .
9.《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更名
2016年教育部做出工作部署,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全面修订,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精神,并在全国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将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容和要求增加和融入到德育教材中,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全部更名为《道德与法治》。
(五)《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相关容 1.总体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

——规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阶段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使学生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重要法治理念与原则,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基本法律常识;
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3.分学段的教学容与要求 小学低年级(1-2年级
认知国家象征及标志。初步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

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识。
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

初步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基本交通规则,知晓常用公共服务。
初步了解自然,爱护动植物,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小学高年级(3-6年级
建立对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的初步认知。
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认知主要国家机构,国家主权与领土,认知国防的意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简要认知重要民事权利,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定保护;初步理解权利行使规则,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建立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和防意识。
了解制定规则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遵守公共生活规则。

初步了解合同以及合同的履行,理解诚实守信和友善的价值与意义。
初步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道路交通、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禁毒、食品安全等生活常用法律的基本规则。
初步认知未成年人能够理解和常见的和犯罪行为及其危害和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初步了解司法制度,了解法院、检察院、律师的功能与作用。

知道我国加入的一些重要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
.. .. .. ..


. .. .
(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容
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1.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2.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3.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4.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低年级
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
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
——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小学高年级
——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
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

——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
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
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
——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师大学举行,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 .. .. ..


. .. .

(八)“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畴,表现为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
——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的角度,不用“法制”用“法治”更为适切。
(九)为何将“道德”与“法治”组合?
——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来说,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道德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法律去规,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需要道德去弥补。
——对个人来说,既有高雅的道德情操,又有敬畏法律的法治精神,才能成为一个好公民。
——如果说道德提倡的是比较高尚的境界,那么法律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底线。

——道德与法治,课程名称符合唯物辩证法,有利于青少年成长,德润心灵,法护成长。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定位更加明确。

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一)编写目的
.. .. .. ..


. .. .
满足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需要,促进小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养成,反映人类文化成果,有中国气派的教材。
(二)基本指导思想 1.目的观
遵循教育规律,培养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儿童。

——根本方针
——国家发展的根本转向:由物到人 ——技术时代的心灵培育
——德育课程与教材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2.道德观
促进小学生以品德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

——是教材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落差(大众文明素养的问题) ——儿童期是基础文明素养形成的关键期
——良好品德是基础文明素养的核心(素养是有心的) 3.德育观
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以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作为建构教材容的“原材料”。

——回归生活不是迁就生活,而是建构更好的生活。
——教材不以抽象的道德概念理论体系为基本容,容设计着眼解决儿童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儿童立场)。
——在引导儿童过好当下生活过程中将国家与社会的要求贯彻进去。
——选择具有道德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儿童可感可解的生活事件作为教材的“原材料”。
(贯通过去与现在,具有普遍适应性与价值导向,解决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问题,激发反思帮助建构)
4.教材观
教材与学习者的关系模型:对话 ——容载体式教材:学习对象
——将教育目的隐含在儿童感兴趣的话题背后 ——教材的“姿态”:对话者 ——“同龄人”:、平等、陪伴、引导 三、教材的整体结构
(一)低年级教材容主题分布

.. .. .. ..


. .. .
(二)低年级教材课文的微观结构



.. .. .. ..


. .. .



.. .. .. ..


. .. .
(三)中、高年级教材容主题分布 地球与 世界

三年级

四年级 让生活多一些

绿色

五年级

六年级 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 让世界更美好 我们的守护者 我们的国家机构 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国家与

法律



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 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 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

社会公共
我们的公共生生活 活

多样的交通与通信 学校生活

我们的学信息万花筒 做聪明的消费者

美好生活哪里来

公共生活靠大家 我们是公民

与班级共成长
我们是班级的主校 (同伴与交人

同学相伴 往)

为父母分担 我们一家人 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


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

我是国公民

家庭生活
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我从小生活的地方 个人成长 快乐学校

安全护我成长

回首昨天展望明天

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

(四)中、高年级教材课文的微观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 .. .. ..


. .. .


四、教材的特点
1.在教材的体系化要求和儿童生活之间,真正反映儿童成长需要。
2.在道德生活经验的传授与学生道德自主建构之间,培育学生自主建构能力。

3.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的知、情、行之间,循情、据理又具有行动和实践品性。

4.在校本和学本之间,利学易教。
.. .. .. ..


. .. .
5在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成为文化多样的载体与文化公正的见证。

五、教材所蕴含的教育思想 1.综合学习的概念
2.热爱的双重含义:恩情、酷爱
3.儿童自我的多维性: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4.儿童说谎都不是品质的问题 5.超越群体的局限性
6.道德的复杂性:信仰不同,道德观不同,道德行为也就不尽相同 7.见到物背后的人及人心 8.社会性探究的激发

.. .. .. ..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