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中历史教学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完整)

发布时间: 2022-09-02 18:2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学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完整),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教学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完整)

 

 高中历史教学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中历史教学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笔者现就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谈几点粗浅认识, 以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水平。

  一、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 教师没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教学中, 不少教师盲目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不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学生的需求等实际情况, 只讲手段, 不讲目的;只求运用, 不求实效。

 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 为了显示技术水平, 一些教师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看得学生眼花缭乱。

 虽然多媒体能展示教学内容, 但如果多媒体图片较多, 受课堂时间的限制, 教师不能在每一幅图片上停留太长的时间, 导致学生很难记住, 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此, 教师应加强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研究, 合理地设计多媒体课件, 突出重点内容, 提高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课堂探究的问题过多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探究问题过多的现象, 如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上设置了七八个探究问题, 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又太短, 导致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

 此外, 一些教师设计的探究性问题要么太简单, 要么太复杂。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 使他们面临着问题。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

 ” 因此, 教师应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案例过多

 如在教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制度和罗马法律的起源与发展时, 大多数教师都在课堂上引用了至少四个法学案例, 以达到“以案说法” 、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法有好处, 但是在教学中, 笔者发现学生容易被生动的案例吸引住, 而脱离罗马法律的本身, 这无疑有

 喧宾夺主之嫌, 容易把历史课当作法律课, 淡化了历史课自身的特点。

 4. 教学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新课程实施以来最大的改变就是教学方法的变化, 但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仍觉得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理念得不到更新, 也有些教师绞尽脑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如辩论、 角色扮演、 看录像、讨论等, 但过分重视活动的新颖性, 就容易忽略教学效果, 使教学理念浮于表面, 不能渗透到教学实践当中。

 陶行知先生说:

 “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

 ” 也就是说教学的任何环节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 鼓舞。

 ” 因此, 教师要善于思考, 并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 而不是单纯地注重形式的热闹。

  5. 过分重视教学过程的预设

 历史知识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和教师的脑海里, 教师应该如何使静态的历史知识动态化呢? 笔者认为,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 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教学能力, 按照教学设计授课, 引导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 课程结束之时也是教学目标达成之时, 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

 但事实上, 预设的目标与最终实现的目标总是难以保持一致,所以, 教师应重视教学过程的预设,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

  二、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历史课堂教学

 聂幼犁先生认为, 所有历史教学模式“仅仅相当于武术套路中的一个个‘招式’ , 是分散的而不是组合的, 是‘标准’ 的却又是‘静止的’ , 要使一招一式在真正的‘实战’ ――也就是教学中发挥效用,就离不开‘活动’ 的因素――人的因素, 也就是学生和教师的活动。因此, 从‘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出发, 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的原则出发, 从‘一切为了学生而教’ 的目的出发, 教师必须针对教学中学生的实际情况, 既要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模式, 又要及时调整既定的教学模式。

 ‘组合拳’ 和‘随心剑’ 的比划, 真所谓是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

  历史课堂教学永远充满变数, 教师的追求也应该是永无止境的。

 其实, 历史课原本就很美丽, 让历史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天堂,让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吧!

  (作者单位:

 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