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李青松散文创作中的环境伦理观

发布时间: 2022-10-30 08:1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文学创作的一个新趋向便是建立崭新的环境伦理观。李青松近40年散文创作,反映了当代中国从生态危机显现到生态恢复重建的转变。他始终在美学、科学、道德和文化的整体视野中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其环境伦理观主要表现为:超越人类中心论;重估自然之不可计量的价值;尊重大自然的法则;强调人对大自然的责任和担当。他以书写解放自然,以环境报道、生态考察、知识普及为基底,在与自然万物的灵性沟通中看美丽的生命本质,和生活的现场、大地的细节、故土的记忆建立了基本的联系,展现出一种与环境伦理深度相关的大地美学。

[关键词]李青松;生态散文;环境伦理;大地美学

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不涉及对人类行为的道德追问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文学以人的生存为终极关怀。文学对人与自然之间伦理道德关系的思考,是今天这个时代文学创作的一个新趋向。所谓“生态文学”或“环境文学”或“自然文学”或“绿色文学”,虽称谓不一,但在环境伦理上却是相通的,都强调人对自然的伦理责任,主张全球范围内“人类与自然共生存”①。其中要义,便是倡导自然生态的维护、人文价值的重新回归、对生物宇宙体系的重新界定,乃至于“承认人之外的生命体与自然物也具有与人同等的权利和价值”②。

李青松便是这样一位建立了环境伦理观的作家。在现有评论和研究中,徐刚读出了李青松作品的生态意味,“想到的是家园往事”③;刘恒看到他的作品有一个永恒且无比庞大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④;李炳银称赞他为“大自然的守望者”⑤,肯定他在“看似平实直观的叙事背后所隐含的文明进步思想观念追求”⑥;晓宁评价他的作品是“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双重观照”⑦;高旭国认为他的生态报告文学创作,“无论是在其生态思想文化的取向上,还是在其生态艺术审美的趣味上,都颇具特色”①。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李青松的写作历程,进一步探讨其作品中蕴含的环境伦理观及其艺术呈现方式。

一、写作历程:“他的胸怀在中国广阔大地的森林里”

李青松早年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1987年毕业后一直在国家林业部门工作,曾在林业报社做记者,从事了十余年的环境报道,后在退耕还林办公室任职。这种长期在林业部门工作的经历,使他的视野从未离开大自然,使他对森林、大地有完整的生态认知,使他对现代生态学知识有所涉猎,也使他对生态问题的观察远胜他人。他时常行走在乡野林间,“他的胸怀在中国广阔大地的森林里”②,他的名字也与森林之木有关,森林以及与森林有关的一切书写之于他,就像是自然现象,有如天命。

李青松于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近40年。其写作历程,大致可以2001年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980—2001年。在这一阶段,中国生态危机开始显现。他早期创作的《采蘑菇》《小山里通》《热带丛林》《护林》等散文小品,已有自然意识的萌芽。大学毕业分配到林业报社从事环境报道后,由于亲眼目睹林区森林砍伐带来的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加上受当时兴起的绿色思潮的影响,他开始了生态文学创作。他以野生动物保护为使命,创作了“人与动物系列”作品,并于1997年结集为“生态文学专辑”《遥远的虎啸》出版。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集,共收入26篇作品,其中狼、鹰、虎、朱鹮、熊猫、大象、蛇、鹿、猕猴、鸟等多种动物,是他主要描述的对象。他通过大量的采访调查和史料引证,考察野生动物生存现状,对不少动物濒临消失灭绝的情形表示担忧,且已有了清晰的生态理念的支撑:“矫正人们的灵魂和观念,并呼吁人们创造出对自然更为合理的空间,以保持现代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从而使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达到高度的协调和统一。”③该书出版之际,正是商品经济大潮、物质主义盛行猛烈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之时,“大家谈论更多的是如何赚钱,能够认真而理智地审视一下我们人类自身与自然关系的人并不是多数”④。因此,这部作品集的问世,在中国生态人文转向中具有一定的先行意义。李青松的生态文学书写模式基本上在这部作品集中就已定性,即以环境报道和生态考察为基底,配合作者的感悟与沉思,来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发作者欲阐发的关于自然生态维护的种种理念。

1999年,他主编的散文集《大鹰高飞》出版,该书继续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宣扬野生动物保护理念。在这一阶段,他不仅关注野生动物的命运,还出版传记作品文学作品《梁希传》(1996),记述了梁希这位开国林垦部长一生为中国林学和林业所做的开拓性贡献。此外,他还记录了东北乃至整个中国林区近百年的沧桑变化,生态报告文学作品《林区与林区人》是他1999年最重要的创作。为创作这部作品,他先后多次深入东北林区,力求真实地反映林区人的心声,并为林区的历史和文化留下见证。

第二个阶段为2001年至今。2001年,李青松调往退耕还林办公室工作,其时也是中國“告别伐木时代”,进入一个“全新的资源培育时代”的开始。在这一时期,他相继出版了多部生态文学作品(集),如《一种精神》(2009)、《茶油时代:中国南方乡土文化的美丽符号》(2010)、《薇甘菊:外来物种入侵中国》(2015)、《大地伦理》(2015)、《粒粒饱满》(2015)、《贡貂》(2015)和《万物笔记》(2017)等。其中,《告别伐木时代》《共和国:退耕还林》《从吴起开始》《兴隆之本》《一种精神》《塞罕坝时间》等生态报告文学作品,通过各种实地踏勘和走访,记录了他所亲历的退耕还林工程——这场伟大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在中国一些地方的开展情况,礼赞中国生态恢复和重建的重要成就。

他的“万物笔记”系列作品,有中篇报告文学,也有活泼精短的散记随笔和意趣小品等,虽大多延续此前的写作模式,但内容更加丰富。他写熊猫、紫貂、骆驼、驴、喜鹊、啄木鸟、候鸟、豪猪、蟳、沙虫、野兔等动物,也写薇甘菊、油茶树、竹、枣、文冠果、石斛、柚子木、黄波椤、红松、菱角、水仙花、桃花等植物,甚至还写不起眼的小草等微物以及茶油、普洱茶、酒等;他写彰武、大寨、碛口、牙香街、哈尔套、常熟、赣南苏区、佤山佤寨、湘西、台儿庄、白虎涧等地方,也写总理(总统)、部长、环保人、作家、画家、摄影家、记者、诗人、电影人、主持人等中外各类人物。他笔下的世界越来越宽广,行文也越来越洒脱,但时时不忘呼吁人类节制欲望、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且更加注重思考环境问题背后的文化根源。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