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医疗保障制度应注重预防性医疗服务的提供

发布时间: 2022-11-01 12:35:05 来源:网友投稿

预防性医疗服务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旨在减少个人或群体的健康风险,利用已有的医疗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1]。国务院制订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并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这一系列的措施说明政策部门开始重视预防和保健服务的提供。

一、预防性医疗服务的提出背景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目前我国总人口数为13.39亿人,其中14岁及以下人口占16.60%;15-59岁人口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口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普遍弱于其他年龄段人口,患病可能性增大;再加上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随之而来的医疗服务需求将增多。因此医疗保障系统面临着不小的经济压力,给制度的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相伴的是疾病谱的变化[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飞速发展,感染性疾病和急性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慢性疾病却开始蔓延到不同群体身边,成为最主要的死因。慢性疾病以及与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已经成为疾病谱的主客。2010年排在我国居民疾病死亡率前四位的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城镇居民因这四类疾病致死人数占城镇疾病死亡人口总数的80.5%,农村地区高达80.2%。慢性病患者的患病周期长,治疗费用高且疗效不明显,导致医疗费开支大大增加。

与急性传染病和感染病不同,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人们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膳食营养、体力活动与相关慢性病密切相关。第四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指出,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不合理,高盐、高能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患病率提升,与第三次调查相比分别提高了31%、1.2%和16.2%。抽烟、饮酒以及紊乱的生活作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居民人数日益增多;同时网络、电视的普及使得人们减少了外出运动的时间。运动时间减少、运动量下降,身体锻炼的机会也随之减少,身体里的多余物质和毒素难以排除,又进一步累积了慢性疾病的发生条件。

二、预防性医疗服务的作用

预防性医疗服务被广泛讨论的一个作用就是减少医疗保障支出费用。比起病重后再治疗的费用,进行早期诊断治疗的预防医疗服务显然更便宜。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原发性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研究》中,专家们的开展卫生经济学评论指出:每投入1元钱进行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可节约心脑血管治疗费0.59元。美国学者通过对 20项现有预防服务进行成本预估和节省金额预估,包括戒烟筛查,酗酒筛选,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的数量。研究进一步证明若使这些服务从2006年的现有水平增加90%,将节约美国个人医疗保健支出的0.2%,总计节约资金37亿美元。更重要的是美国的临床预防服务的使用可以防止每年两百多万生命年的损失[3]。

从经济成本层面探讨预防性医疗服务的作用过于狭隘。预防医疗服务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改善了个人的健康,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慢性疾病的累积周期长且特征不明显,即使有征兆也很容易让人忽略。预防性医疗服务能在慢性病初期对身体的各项数据进行比对,对重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提醒调整自己的身体状况。人们的休闲、放松和娱乐活动都有赖于健康的体魄,有健康才能更好地享受现代文明的先进成果。

从制度设计层面而言,预防性医疗服务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模式变化的必然选择,关系到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性医疗保险能够正常运行的原因之一就是依赖于风险共担原则,即少数人患重大疾病的风险由大多数人承担人。从缴费金额而言,疾病群体与健康群体缴纳同样的费用,前者享受的医疗卫生服务却更多,这种状况对健康群体而言实际上是不公平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目标是建立公平、普惠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强调的是人人都能公平的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向国民健康保险制度转变的重要内容,预防医疗服务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部分,它的建立和推广客观上加快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转变。随着公民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以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清楚地认识预防性医疗服务的重要性。

三、预防性医疗服务的发展经验

加快居民健康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含有大量的数字和信息,包括个人病史、家族病史、体检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仅靠人工手段统计不现实,必须通过计算机对档案的格式、内容进行相对统一的处理。除此之外,还应该实现数据共享,这样个人的健康档案就能跟随人员流动,确保居民到外地就医也能够享受到预防性医疗服务。医院方面,门诊和各科室都可以衔接到居民健康档案,可以根据现有信息确定治疗方案,节约了医患双方的时间,免去了不必要的调查费用。

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一直以来公立综合医院对预防性医疗存在认知上的误区,认为其主要工作就是门诊体检,疾病筛查等,因此只顾添加检测设备,忽视了人才的投入和培养。其实预防性医疗服务的另一个工作就是对重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美国开展预防性医疗服务已有二十多年的经验,其中一条就是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全科医生主要负责对健康时期、疾病早期人群的照顾,并根据对方的病史提供持续性、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社区服务站点,都需要全科医生的指导和照顾。

充分发挥社区医疗服务站的作用。社区医疗服务站点由于资金和人员的限制,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医疗设备的利用率很低。社区可以聘请已退休医生提供门诊服务。老医生拥有丰富的行医经验,在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方面有权威性,也比较能让人信任。同时社区医疗服务站点还可以与公立医院合作,设置公益门诊,既方便了社区居民就医,也为医院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对于一些需要社区照顾的患者而言,定期有优秀医生坐诊,也恢复了其康复的信心,提高了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康复率和利用率。社区医疗服务站点的设置也应该做到科学合理,保证居民的就医便利性。

重视商业健康保险的参与和发展。德国商业健康保险将保险的服务范围拓展到预防性保障,其创新的医疗服务创意值得我们借鉴[4]。公共医疗提供的毕竟只是一般性的服务,商业健康保险的参与可以满足居民对更高水平医疗、更精准检查结果的要求。预防性医疗服务作为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商业化运作至关重要。传统健康保险公司将产品开发、销售、核保、理赔作为业务主体,已经不能满足受保人以及市场的需求;新型的健康保险公司进一步拓展其产业链,深入到疾病预防与控制领域,由传统的被动性理赔处理转为主动性防范,并对疾病进行早期预防与干预。

除此之外,预防性医疗服务还应该重视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更新居民的健康知识,督促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作息。寻找一个能够通过防治减少疾病发生的卫生服务途径,并把支付待遇控制在成本之内是社会保障部门关注的重点。预防医疗服务的提供有效达到了上述两条的要求,未来在医疗保障服务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经济潜力。

【参考文献】

[1] 符壮才.发展健康管理服务的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2010,第13卷,第5期:209-210.

[2]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4.

[3] Michael V. Maciosek,Ashley B. Coffield,Thomas J. Flottemesch, Nichol M. Edwards and Leif I. Solberg.Greater Use Of PreventiveServices In U.S. Health Care Could Save Lives At Little Or No Cost[J]. Health Affairs,2010(9), 1656-1660.

[4] 邵晓军. 德国健康保险与预防性医疗服务[J].中国卫生产业,2006(2),80-81.

第一作者:彭慕君(1987-),女,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 湖南师范大学二里半新公寓109彭慕君 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理论

第二作者:廖旭晨(1987-),女,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 湖南师范大学高师楼303廖旭晨 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理论

通信地址:湖南师范大学二里半新公寓109彭慕君13787081621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