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我国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发布时间: 2022-11-01 12:3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能够防治慢性病,控制国内慢性病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存在许多不足,不利于社区老年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发展,因此如何采取有效对策完善管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新时代 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慢性疾病是高血压、心脑血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总称,由于慢性疾病发病时间缓慢,平时毫无征兆,往往被人们忽视。但一旦发病,极易致伤、致残甚至是致死,已经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而从预防与治疗慢性疾病角度出发,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有效治疗途径,能够以小规模管理落实到每个患者身上,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病情展开救治和养护,具备有利的管理条件。

1 我国开展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管理工作的有利因素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对预防老年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节约成本,促进社区人群健康。虽然部分健康管理公司已经针对慢性疾病开展卫生服务,但是该项目主要针对高收入人群,普通慢性疾病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管理。而由社區卫生机构组织开展慢性疾病健康管理工作,根据全体人群与不同目标的高危人群,结合慢性疾病的有关危险因素进行预防与控制,是一种低投入和高效益的慢性疾病预防规划。二是发挥社区优势,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由于社区卫生机构面对的是整个社区的居民,满足就近医治要求。且社区服务价格经济实惠,方便慢性疾病持续、稳定地非药物治疗,同时有利于社区医生与患者、患者家属沟通交流,提高治疗效果。另外,患者在社区接受慢性疾病管理,能够避免患者挤到医院去看病治疗,达到分流病人,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目的。三是有利于节省医疗费用。据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站对老年慢性病管理实践分析,通过健康管理模式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的社区居民,药费平均减少76.3元。表明在社区卫生机构中开展慢性健康管理工作,有利于减轻慢性疾病患者的经济压力,降低国内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1]。

2 我国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

2.1 社区慢性疾病管理系统不完善

对于老年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虽然己有部分社区实现电子信息化数据管理,但是由于处在初级阶段,各项系统运行尚未完善,仍需医务人员通过纸质表格统计记录,增加了日常工作量与压力,不利于工作有序开展。另外,在实际社区老年慢性疾病预防中,没有贯彻实施上下级转诊制度,不能让患者有效使用社区的卫生资源,限制了卫生资源作用的发挥,无法达到促进居民健康的目的。

2.2 健康档案管理不规范

在社区慢性档案管理方面,由于社区之间缺乏统一管理方法,没有认识到档案资料在防治慢性疾病中的重要性,只是分开放置社区基本情况表和随访表,不便工作人员查询历史资料。且各区域之间无统一的慢性疾病体检与随访登记表,增加了社区查漏补缺与卫生局、CDC在慢性疾病管理工作上的难度。同时社区之间应用的体检和随访表不同,网络系统也不一样,增加了数据资料录入的难度。另外,对于慢性疾病管理,社区内部采用分科室上报方式进行,不利于汇总的同时,增加了工作量,且容易产生重复上报与漏报等现象[2]。

2.3 随访任务繁重,人力资源不足

在当前开展的家庭医师制模式中,一个社区均是配置1名全科医师、1名全科护士负责1个居委会,而1个居委会不仅要负责高血压、糖尿病、离休干部、残疾人、肿瘤、精神病和传染病等患者的随访工作,还要负责公共卫生监测、每个家庭病床出诊和社区门诊等有关工作,在这一基础上,高质量地完成全部的卫生服务工作存在一定难度。例如以高血压病人随访工作为例,某市长宁区社区每次上门随访工作,不仅需要完成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工作,还要完成测量血压和用药指导工作,平均耗时为20分钟,按照每月400例患者上访计算,已经占据全科医生工作时间的75%。因此在完成日常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工作质量与管理效果势必受到影响。

2.4 保健意识薄弱

在许多慢性疾病患者中,健康意识薄弱的现象极为普遍,具体表现为:在传统的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宣传教育中,对老年慢性疾病管理的宣传力度不足,均是通过专科医师负责宣传,由于专科医师人员不足,导致受教育的人群范围受到限制,普及慢性疾病知识的实际效果较低,使得人们对不同慢性疾病的危害缺少认识,防治意识薄弱,只知道有病的时候才上医院,不知道慢性疾病是可防可治的疾病。并且部分社区老年人没有认识到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忽略身体保健,无法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使得慢性病发病的概率大大增加[3]。

3 解决我国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社区慢性疾病管理系统

利用家庭医生入户调查为社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对居民的就诊信息加以整合,及时了解整个社区老年慢性疾病发展情况,真正做到及早预防、及早控制、及时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然后通过科学软件开展信息化管理,实现信息化覆盖卫生局、二三级医院、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全面反映患者门诊信息、住院信息和慢性疾病管理信息,信息实时共享,方便社区各个部门之间共同合作,让社区居民享受方便的健康服务模式,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除此之外,为了提高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管理效果,还应贯彻落实上下级转诊制度,强化双向转诊信息沟通,实现动态化管理,从而达到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转诊目的[4]。

3.2 规范健康档案的管理

针对健康档案的管理问题,为了确保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为开展社区老年慢性疾病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各社区应使用同一标准的体检表、随访表和登记表,并保证和网络系统界面设置保持一致,提高工作效率。然后通过组合表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和老人随访表优化组合,并结合管理对象满足的要求选择相应的随访表,避免对同时合并2种或者是2种以上病情的管理对象重复记录、录入和随访。另外,还应根据家庭分片区放入文件袋,每家每户使用一个文件袋,并在文件袋的封面中标记家庭成员的疾病组成,方便掌握社区内每个居民的基本情况。

3.3 发挥医护组合的团结合作作用

家庭医师模式管理均是由1名全科医师、1名全科护士组成慢性病健康管理团隊,表明良好的慢性疾病随访管理需要医生、护士二者的团结合作,坚持以全科医师为主、以全科护士为辅的原则、以患者为中心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进行管理,明确各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每个成员在老年慢性疾病管理中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社区慢性疾病管理工作顺利开展[5]。例如为了发挥医护组合的团结合作作用,在开展社区老人慢性疾病健康管理工作中,要求全科家庭医生负责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病情不稳定患者的诊治、随访工作,并实施个性化生活方式的干预指导,由全科家庭护士负责病情稳定患者的诊治与随访工作,然后由护士和居委会联合合作,将病情稳定的患者召集起来,在卫生服务站与居委会中开展血压、血糖的监测工作,一旦发现血压、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及时督促患者到医院做进一步治疗,控制病情。

3.4 加强健康教育力度

加强慢性疾病健康知识的普及,帮助社区居民了解与掌握慢性疾病知识,明确疾病的危害性,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防治意识,及时预防各种慢性疾病,从根源上控制发病率。但为了提高健康教育宣传效率,在宣传慢性疾病相关知识时,必须注重健康教育的方式,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人们讲解健康知识,保证内容易于接受。例如对于社区居民自我保健意识薄弱和健康理念落后的情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社区内设置慢性疾病防治知识宣传栏,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健康教育厨房,阐述疾病的危害性和防治措施,并定期更新宣传信息。召集具有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的患者,定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开设咨询点,集中宣传教育和管理。对于行动能力不便的慢性疾病患者,应安排专人上门宣传教育,为慢性疾病患者解答女口何预防慢胜疾病,纠正居民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等“三低”和不规律服药、不爱吃药、不难受不吃药等“三不”的不良习惯。然后在社区建立病友俱乐部,为患者的康复提供共同参与交流的平台,帮助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 结束语

漫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等特征,它消耗着巨大的社会资源与医疗费用。而有效防治慢性疾病的途径是社区,因此作为社区医务工作者,必须强化认识,在己有的健康管理水平上,不断探索与完善健康管理机制,加强健康教育力度,规范健康档案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社区慢性疾病管理系统,同时发挥医护组合的团结合作作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从而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落雨,徐鱼昆杰.社区高血压病等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6):292-292.

[2]张莉.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5(23):155-156.

[3]杨孟桦.我国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2017,27(3):189-190.

[4]周丽凤,姚梅梅.社区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7,15(16):83-84.

[5]毛君花.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4):195-198.

[6]曹丛,郭秀君.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8):54-57.

[7]黄万荣.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在老年高血压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5):158-158.

[8]李爱莲,黄丽娟,张亚军.城市社区慢性病管理现状和防治策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7,29(13):73-74.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