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天人合一”之理念在民歌中的彰显

发布时间: 2022-11-01 17:1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的灵魂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和睦、平衡的关系。广西侗族民歌飄扬在青山绿水之间,萦绕在村寨鼓楼之间,传递在人与人的情感交流之间,无不彰显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广西侗族民歌歌声优美动听,表现出恬淡、平和、宁静、淳朴、单纯之美感,歌声所具有的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歌重于真、歌重于善、歌重于美的审美情感、审美价值、审美思维以及审美情趣。

关键词:“天人合一” 广西侗族民歌 审美功能 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先哲创立了博大精深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是和睦、亲子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亲和的关系;人与自身的灵魂与情感之间是相沟通、相融合的关系。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在中华文化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作为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广西侗族民歌也折射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其审美功能和价值、审美思维、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和美学思想。

一 广西侗族之简介

在广西这片美丽、富饶的八桂大地上,居住着壮、汉、京、瑶、苗、侗、仡佬、彝、毛南、回、水、仫佬等12个少数民族。广西的侗族主要聚居在柳州三江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安、融水等县。侗族人口较少,大约是两百四十多万人左右。这个民族比较喜爱聚集而居,这或许与侗族人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群族迁徙有关。这个古老的族群经过多次迁徙,最后聚居在湘、黔、桂三省的交界地。有一首古歌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侗族祖先迁徙的足迹,歌中唱到:

我们都是越王子孙,没有贵贱之分

当初我们侗族的祖先,住在那梧州一带

当初我们侗族的祖先,住在那音州河旁

……

公奶商量定主张,这个地方住不得

另去寻幸福的村庄

我们是寻着都柳江上来的

我们就沿着有水的地方来了

没想到这地方这么好,有水还有树

这片神奇、富饶的土地具有独特的地形,秀丽的风景,温和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侗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精神品质,并且一代代薪火相传,闪烁出无穷的魅力。人杰地灵的土地,既养育了一群性格开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歌唱的民族,也孕育了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共生性、交融性,使人们对侗族的文化艺术有了更深入的文化感知与体验。

侗族人吸天地之精华,自然之灵气,天生具有艺术细胞和艺术素养。或许从盘古开天伊始,女娲娘娘就特别青睐这片热土,把最好的音乐、艺术、建筑都投入到了此地。如侗族的民歌、侗族歌舞、琵琶歌、款词、侗戏、侗族的建筑、侗族民间传说故事、侗族的服装首饰、侗族的工艺等,不胜枚举。这里的艺术犹如山野之风,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大山情怀。充满智慧的侗族人所创造的这一切高贵、诗意的精神财富,与天地自然融合一体,体现了一种浪漫之美、淳朴之美、单纯之美、宁静之美以及和谐之美。

二 “天人合一”之理念在侗族民歌中的彰显

法国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狄德罗说:“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善也变成美了。”美好的事物,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赏心悦目,使人产生愉悦的情绪。因此,人类的生活需要美。侗族民歌在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无不体现美的规律,无不体现“天人合一”之理念。

1 “天人合一”之歌重于真

侗族民歌的“真”,体现在侗族人对生活的感悟或体验,是真情实意的流露。在侗乡流传着一句著名的谚语:“饭养身,歌养心。”侗族民歌是侗族人精神的追求,精神的慰藉,精神的寄托,精神的家园。毋容置疑,物质条件的贫乏可以忍受,也可以创造,但精神的贫乏却是致命的,就像人只有躯体而没有灵魂和思想一样,那和行尸走肉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侗族人把歌比喻成食物,既滋养身体,又滋养心灵,具有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作用。侗族人或许天生就是哲学家,他们不仅仅把歌当成是精神上的慰藉,更把歌当成是一种透视人生、品味人生的哲学智慧。有一首歌,歌名叫《如不唱歌可惜歌》,是这样唱到:

人不唱歌实在可惜歌

不种田地肚子要挨饿

不种田地难呀难养命

没有歌声滋养

青春岁月就像那流水过

此外,在人类的生存环境中,大自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夏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劳作从春耕到秋收有好多程序,非常复杂,需要族群聚集而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这样有利于有条不紊地完成农务工作。勤劳勇敢的侗族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热爱自己的家园、建设自己的家乡,保护自然环境,无不体现出对这一片土地的敬畏与尊崇。侗族人为了表现对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的热爱,歌声成为侗族人对大自然最有表现力的语言。歌声与自然本体的融合,关键要达到忘我的境界,侗族人忘我的歌唱源发乎天地之间,悠悠然,歌唱天地、山川、河流、树木、小草、风雨、虫鱼;歌唱生活、爱情、婚姻、祭祀、葬丧、饮食、庆典、劳动、友谊等。这些不同主题、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歌曲无不显示出人与自然本体和谐的关系。无不流露出侗族人热爱大自然,流连山林,发自内心深处、灵魂深处最真挚的歌唱。正如山歌里唱到:”唱得欢,有吃无吃歌不断。”

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是的,音乐的美能激起人的审美欲望和情感体验。诚然,侗族民歌优雅悦耳,轻柔舒缓,如同山林间清流的小溪,潺潺地流淌进人们的心田。正如孔子在齐国观看的乐舞《大韶》,其美妙的音乐,优美的舞姿,令孔子感动涕零,于是乎“三月不知肉味”,于是乎给予其“尽善尽美”的评价。犹如歌曲《走进仙游山》里唱的那样:“走进丛林听见画眉叫呃,走进深山听见金蝉鸣。”这种天籁之音,是人与自然最美、最和谐、最动听的音乐。犹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写的那样“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侗族大歌,在自然中的漫步,这美妙动人的音乐只应天上的神仙才能够享受,在人间能听到几回呢?

2 “天人合一”之歌重于善

侗族民歌的“善”,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理关系、情感关系、道德关系是友善、和平、淳朴、健康的關系。古代的《三字经》这样写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这里,民风古朴,和睦共处、治安良好。侗族人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还和其他的民族和睦相处,如汉族、苗族、水族、壮族、布依族等,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开发美好的家园。

少数民族地区是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虽然这里青山绿水,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然而人们的生活水平却落后贫困。侗族人民面对落后的经济情况,贫困的生活条件,并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乐观、上进,自强不息,顾全大局,讲团结,重情义。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政府并没有忘记侗族人,尤其是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对他们的生活、教育、经济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扶持,使侗族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侗族人民记住了共产党的恩情,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对社会主义怀有深厚的感情。有一首歌叫《歌颂毛主席》这样唱到:

太阳啊出来放光芒啊

侗族人民心呀心欢畅

开始创业不怕累和苦啊

当家作主啊治理国

努力劳作定会样样有

呼唤毛主席万岁万岁

国富民坚强啊如刚

毛主席领导计划好呀

一天更比一天强

共产党像太阳

永远照着照着东家好地方

继往开来各族人民团结紧

建设我们我们好家乡

此外,让人惊奇的是,侗族人还非常崇拜教师的先祖——孔子。在侗族人的心目中,孔子不仅是一位圣人,而且还是一位知识渊博、视野开阔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之歌》就是赞颂孔子是一位知识传播的使者,这说明侗族是一个热爱文化,热爱文明,尊师重教的民族。这个远古的民族踏着歌声从远古走来,崇尚文化、崇尚知识、崇尚礼信、崇尚伦理亲情,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着一种令人震撼的民族之魂。关于《孔子之歌》的歌谣,歌词是这样的:

安安静静我唱支歌讲孔子献乡亲

不知讲假还是讲真情

说到孔子我们才会读那增广书

易涨易退山溪水

易反易复小人心

运去金成铁

时来铁似金

读书知用意

一字值千金

又说孔子我们才会唱汉歌

……

这种从心灵深处潺潺流淌出来的歌谣,朴实而无华,高贵而豁达。历史上,虽然侗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他们知识的传授、做人的道理只能依靠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史诗等形式传承。然而,这不影响侗族人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的渴望。这些歌谣,使人感受到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博大的胸怀,丰富的情感,达观的个性;使人感受到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生活的那份执著和率真;使人感受到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他们建设精神家园,丰富灵魂和升华思想的那份高贵与理想。

3 “天人合一”之歌重于美

“美”是“真”和“善”的综合体,是“真”与“善”的精神品质和情感价值的体现。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侗族就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侗族的山水田园、侗族的村寨、侗族的程阳风雨桥、侗族的鼓楼、侗族的大歌、侗族的爱情、侗族的文化等,不胜枚举,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来看都体现了一种别具韵味的美感。

“功能”,《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侗族民歌的审美功能,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方面的效能,也就是在情感、思想、精神方面的效能。

(1) 美的绽放:歌能愉悦人的性情

《论语》云:“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诗歌能激发人的心智和理想,催人奋发、向上;遵守礼仪能节制人的欲望,使人能立足于社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学习音乐能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愉悦性情,使人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侗族大歌”有其特殊的称谓和含义。在侗族语里称谓:Kgal Laox(大歌)的意思,亦即“大型之歌”、或者“古老、高贵、优美的歌曲”的意思。在学术界也称“侗族大歌”。侗族大歌的种类繁多,如Kgal Soh(声音歌)、Kgal Mas(柔声歌)、Kgal Xangc(伦理歌)、Kgal Jibl(叙事歌)、Kgal Saok(肇兴歌)、Kgal Xeemp(三龙歌)、Kgal Gaos Senl(高增歌)、Kgal Ngaemc(岩洞歌)、Kgal Kgout(口江歌)等。侗族大歌是一种大型的合唱形式,主要以多声部的人声演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犹如天赖之音的侗族大歌,形象生动地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其多声部和谐、优美、动听,旋律流畅、悦耳、迷人而享誉世界。侗族大歌多声部民歌的特点体现在它的多声部结构方面,既可以体现一个声部的形态,也可以体现多个声部的形态,各声部之间形成不同的和声织体和音程的美感,犹如西方的复调音乐一般。

中国许多民族的音乐以线性旋律展开,也就是以单旋律为主。但是侗族大歌却例外,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多声部形式的特点。在演唱的时候,侗族大歌在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的形式下进行。侗族大歌有整齐、和谐的韵律,其声部多为四句或八句,在每一句歌词的后面都有婉转悠扬的衬音。如《唱在支蝉歌给你听》,歌词是这样的:

(领)静静听我唱一支蝉歌献给友人,(合)唱支蝉歌大家来欣赏(马朗雷,朗雷)(甲)伦朗雷(乙)厄克厄伦朗雷,厄克厄,(丙)金当厄克(甲)金当厄呀金当厄呀克呀嘿嗯该嗯克厄(乙)厄嘿嘿支呀嗯克爱呀厄克厄克厄(甲)伦朗会当该呀咧嘿厄厄久(领)到了三月蝉儿鸣,(合)九月过后蝉儿挣扎唱不停(马),(领)掺在何处(爱)看不见,嘴说学唱蝉歌可惜嗓子差(咧厄嘿安咧),宁荷久贝当该咧当爱荷荷该呀咧嘿厄久。

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节拍、音长、速度、和声均由人声来表达。其明朗、轻柔、秀丽的高音具有穿透性强的效果。尤其每一句唱词后面长长的衬词,为歌曲锦上添花,增添韵味。在侗族大歌种类的合唱之中,最优美、最动听的大歌要数女声声音大歌了。俗话说:“诗言志、词抒情、声依咏、律和声。”每当歌者唱起悦耳动听的歌曲时,总会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情不自禁地随着歌声哼唱起来,所有的烦恼都会抛之恼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歌声对人的抑郁心理、烦闷的心情会起到一定的调节治疗作用,同时也会缓解紧张情绪的作用。

(2) 美的画面:歌能传神写意

“传神”,《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文学作品描绘的形象,给人生动逼真的印象。”“写意”,《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国画的一种画法,这笔不求工细,用极为简练概括的笔墨表现事物的神态和抒发作者的情趣。”因此,“传神写意”并非属于中国画画法的专利。“传神写意”也能体现在侗族大歌中。如《八月风光好》《知了歌》《三月歌》《富禄河水无波浪》等歌曲,从标题来看,仿佛是一幅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水墨画。《八月风光好》如同一幅远离尘嚣,不是桃源,胜似世外的山水画。在画中,让人仿佛看到:八月是一个秋收气爽的季节,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吊脚楼、鼓楼、风雨桥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闪发亮,让人叹为观止。于是乎,侗族人发自内心的歌唱《八月风光好》。《知了歌》如同一幅花鸟画,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让人联想到一群青春靓丽的侗族女孩,身上穿着做工精细,图案鲜艳的民族服装,头上戴着银闪闪的帽子,脖子上挂着银灿灿的项链,手上戴着银光光的手镯。她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唱着动人的侗族大歌,时而低缓,时而快速,时而飘逸,时而嘹亮。那人、那歌、那蟬、那树,形成一幅天然的花鸟画。

(3) 美的境界:歌能点亮人的心灵

“境界”,《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歌唱,是来自灵魂深处的歌唱。这样的歌唱会打动人的心灵,这样的歌唱会牵动人的情感。

侗族人的歌唱诉诸心灵,犹如一把火焰,照亮人的内心世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歌声作为纽带,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的情感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在一起。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爱、人与事物之间的特殊情感、人的独特思维表现方式以及人的精神面貌等,成为打动心灵的审美手段。

在侗乡的盛大节日,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同乡异乡,无论主人客人,无论尊卑宾主,离不开欢乐地歌唱,尽情地舞蹈。这种歌舞不带任何功利性色彩,只有在情感上的自我满足、自我享受、自我放松。例如,侗族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一到十五,是侗族人传统盛大的欢庆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侗族人会聚集在一起,唱侗族大歌、拦路歌、踩堂歌、酒歌、“多耶”歌,跳“多耶”舞、芦笙踩堂舞等。那种热闹、欢快、盛大的场面,形成歌的海洋、舞的海洋、欢乐的海洋。在这里,人的情感可以自由而放松,内心情感清澈透明,没有任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人心险恶的表现。体现出无私、享受、自我满足的情感特征,这种无功利的情感表达方式体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让人感动,让人赞叹不已。

侗族人尤其擅长跳芦笙舞,有时还会举行吹芦笙或者跳芦笙舞比赛。侗族人以吹芦笙、跳芦笙舞为荣。在盛大欢庆的节日,一群身穿侗族节日盛装的侗族小伙子围成一个大圆圈,手里拿着芦笙,吹着芦笙,踏歌起舞。表演者伴着芦笙的旋律与节奏,做着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或抬头,或踢腿,或扭跨,或弯腰,或抬脚等,在芦笙声中大显身手,向观众展示自己矫健的舞姿,展示自己的舞蹈才能。侗族人伴随着芦笙吹响的旋律,即兴起舞,他们并不需要经过舞蹈基本功的专业训练,所有的动作自然而然地挥舞着,他们纵情跳舞,纵情高歌,以歌舞传达情意,舞姿矫健如雄鹰,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这样的舞蹈才是最动人的。

(4) 美的创造:歌能激发人的创作灵感

“创造”,《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建立、想出或做出从未有过的事物。”侗族人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人惊叹不已。走进侗乡,这里的山在云雾缭绕之间若隐若现,透着迷人的柔和;这里的水在阳光的投射下闪烁着神奇的绚丽;这里的鼓楼、风雨桥、凉亭、吊脚楼以奇精湛的工艺,高超的技术,独特的造型,俨然成为侗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此造型的建筑物,竟然找不到一颗钉子。这样的建筑物是怎样经历风雨依然四平八稳而不倒?俗话说:“站如松,坐如钟。”如此建筑恐怕比“松”还要挺拔,比“钟”还要稳当吧。建筑师是运用怎样的建筑原理去构思,去设计,去建造,不得不让人瞠目结舌,不得不让人对侗族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佩服得五体投地,不得不对侗族人竖起大拇指。

侗族人特别尊重鼓楼,在侗族人的心目中鼓楼是神圣的地方,是一方净土,是祭祀和举行盛大仪式的重要场所。侗族人认为鼓楼是具有灵气的,或许会有神仙出没,能够保佑侗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出入平安、身体健康、家庭美满、升官发财等。因此,鼓楼会建在侗寨的中心位置,每逢盛大节日,侗族人就会身穿节日盛装到鼓楼进行祭祀。侗族人把歌声也唱到鼓楼里了,借以维护村寨的尊严和鼓楼的崇高地位,有一首款词唱到:

未曾建寨先立楼

砌石为坛祭祖母

鼓楼心脏作枢纽

富贵兴旺有来由

如此建筑,表现了侗族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追求天、地、人和谐相处,追求人与人、人与神、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共生的情怀。

综上所述,侗族民歌体现了人与自然最美的和声,是侗族人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这种情感,一切缘于对事物的感动,由表及里,由里及外,自然而然地真情流露,唱出天籁之音。这种天籁之音,折射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注:本文系广西大学科研项目(合同编号XGS100007)。

参考文献:

[1] 朱慧珍、张泽忠等:《诗意的生存——侗族生态文化审美论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张勇选编,邓敏文审定:《侗族大歌——人与自然地和声》,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3]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 罗黎明、张勇:《侗情如歌》,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 [法]德尼斯·狄德罗:《画论》,《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6] 《论语·泰伯》,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 吴新、陈春园:《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从江鼓楼群》,《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

作者简介:覃思,女,1975—,广西平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工作单位: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