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 2022-11-04 12:3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信息化管理队伍是高职院校实施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中坚力量。培养和建设一支业务精通、勤于奉献的管理队伍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高职院校信息化队伍存在组织地位低,管理人员技术、技能和素质参差不齐,管理体制不健全,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提高信息化管理部门的组织地位,完善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度,细化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加强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进修深造等措施,加强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信息化; 管理队伍; 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15. 053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1)15- 0080- 02

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在学校教学改革中信息化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基础性技术保障。信息化管理队伍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中最本质、最关键的因素,是高职院校实施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中坚力量。培养和建设一支业务精通、勤于奉献的管理队伍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信息化管理队伍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承担着学校信息化的规划、实施、管理和维护等一系列技术和服务职能。对应的管理部门一般为信息中心、网络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在学校职能部门中,信息化管理部门和图书馆、后勤处处于同等组织地位。但管理队伍配备处于学校管理边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发展,信息化管理队伍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主要体现在:

(一) 信息化管理队伍是学校信息化建设计划和实施的主体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计划和实施阶段,由于在信息技术领域所具有的技术和工作素养,使信息化管理队伍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计划和实施过程的主体。首先,信息化管理人员长期从事信息化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技能,对学校的信息化需求有更为系统全面的掌握,在信息化项目计划中是主要的技术支撑。其次,信息化管理人员在从事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对现行信息化管理制度、手段和方法的利弊有明晰的认知,在信息化建设计划阶段可以为建设项目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指导。最后,信息化管理人员在信息化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熟知项目实施环境条件,具有较好的项目实施人际环境,是协调和衔接项目实施的纽带。

(二) 信息化管理队伍是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支持和保障主体

信息化管理队伍具有较好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素养,是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支持和保障主体。首先,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负责排查校园网络、应用系统、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及校园内各终端出现的故障,保证其正常、顺畅运行,是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系统数据安全的技术保障。其次,在学校现代化管理和办公自动化领域,为各职能部门提供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安全技术等专业技术援助和服务,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技术支撑。

(三) 信息化管理队伍是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主体

信息化管理队伍的工作性质使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更客观、更长远、更细致的了解,在学校制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首先,工作性质强化了信息化管理队伍与上级主管部门、兄弟院校信息化部门的交流和沟通,使其能及时掌握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动态,对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规划具有引领作用,成为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主体。其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所有的建设、发展模式都适合学校的实际,信息化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修正和完善学校信息化的建设规划,为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

信息化管理队伍是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因素,教育信息化的实施需要制度和体制的保障,需要人的参与、实施和管理。但受学校行政结构设置、管理观念和管理体制的制约,高职院校的信息化队伍建设还存在不重视、不平衡、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管理部门组织地位低

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信息化的推进需要从学校全局战略性的高度来统筹规划、保障实施。但高职院校负责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部门一般设置为与学校后勤、图书馆和团委同级的部门。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往往涉及后勤、财务、教学系等多部门。信息化管理部门受岗位职责限制,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中必然存在协调、规范上的盲区。涉及权限范围外的工作,需要向分管校级领导请示汇报,各分管校级领导之间进行协调后再反馈到对应部门处理。这不仅增加了工作流程,延缓了项目的推进进度,还将项目建设复杂化,流程烦琐化。

(二) 管理人员技术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受学校办学条件,岗位职责和人才引进等因素的制约,高职院校信息管理人员技术素质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信息化管理是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岗位,需要管理人员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同时需要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实践技能。而高职院校在人员引进和配置上受师资学历的限制,往往所聘用人员的学历层次较高,部分管理人员所学专业与信息化管理相去甚远,管理技能和实践技能较弱,难以立即进入工作角色。

(三) 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

在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上,由于受资金短缺、规划滞后、管理理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和重点高校信息化建设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处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建设阶段。但从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化建设重心已由基础建设向梳理和优化管理流程,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和资源建设阶段转移需要具有综合管理和分析决策能力的管理人员。而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配置偏重技术服务和维护人员。为紧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需及时调整管理队伍结构,借鉴普通本科和重点高校的管理经验,培养和引进更高层次技术人才,以使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尽快驶上快车道。

(四)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管理制度是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的保障及依据,目前高职院校缺乏对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的详细、科学可行的制度和政策。致使信息化管理队伍出现如下问题:

1. 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机制不合理

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部门岗位设置由于建设和管理理念各不相同,岗位设置也不尽相同,从电教馆、信息中心到网管中心和教育技术中心。岗位设置的混乱导致岗位职责的交叉混淆,信息化管理人员不仅要负责常规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还承担着各部门的计算机故障排除和技术支持工作,岗位需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管理的规范进行设置,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在人员聘用方面,高职院校没有根据具体的岗位制定不同的聘用制度,在信息化管理队伍中实行学历层次“一刀切”,忽视了岗位的工作特点和实际需求。

2. 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不健全

学校在信息化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评定时,忽视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常按普通管理岗位考核。对信息化管理队伍没有建立细致完善的考核制度,对工作的评价和考核还没有形成科学可行的体系。由于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常会与其他相关领域同等资质人员进行薪酬比较,从而产生巨大落差,导致信息化管理队伍人才流失严重。

3. 技能培训和进修深造欠缺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致使信息化管理所面对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日新月异,对信息化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技能培训,提供进修深造机会是保证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保持信息化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水平的必要手段。目前,高职院校的培训和深造侧重于教学人员和教学相关的培训,针对信息化管理的技能、技术和管理的培训还较为缺乏。

三、信息化管理队伍的培养措施和方法

(一) 强化信息管理部门的组织地位和权利

教育信息化建设涉及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信息化成为学校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其规划、建设、应用和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学校高层领导的介入,需要由专门机构来实施。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需要建立一种管理效率高、组织结构精简、易于沟通、便于决策的信息化管理组织结构。强化和提高信息化管理部门的组织地位和权力无疑是最直接的手段。可以通过设置“信息化建设委员会”或参考部分高校执行的“CIO”(首席信息官、信息主管)制度,形成信息化专业人才垂直管理模式。信息化负责人直接对学校决策机构负责,定期汇报工作,并指导全校信息化布局和建设工作,拥有较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

(二) 提升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素质

在管理人员的信息技能提升方面,通过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一帮一,一带一”的帮扶培养,发挥“帮、扶、带”的作用,使新引进的管理人员尽快掌握和熟悉业务,逐渐提高管理技能和实践能力,建立一支技术强、素质高的管理队伍。也可邀请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一线技术人员到校进行技能指导和培训。在素质提升方面,从工作岗位职责和岗位特点出发,注重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奉献和敬业精神,逐步培养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三) 完善健全技术人员的管理体制和制度

1. 完善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度

针对不同的技术和管理岗位,优化岗位设置和聘任制度。技术更新快、技能性强的岗位,对学历、技能和管理素质要求较高,在人员配置时注重选聘技能强、素质高的在职或新引进人员;对于技术相对稳定、服务性强的岗位(如多媒体教室技术维护等岗位)可以放宽学历要求,以实际技能要求为主。甚至可以以合同制工人形式招聘社会技术人员。岗位设置既要考虑工作特点,又要测算总体工作量,合理设岗。

2. 细化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

在绩效考核过程中,需要根据信息化管理的特点制定详细的考核指标,依据岗位职责和岗位工作要求进行考核,并与奖惩挂钩,最大限度地实现按劳分配。在完成岗位基本工作的前提下,若还完成其他工作量,应该积极给予奖励,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详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考核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管理人员才会有责任感、认同感和成就感,才能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使管理队伍相对稳定。

3. 加强技能培训和进修深造

由于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处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需要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提高信息化管理队伍的技能,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到其他学校进行观摩、学习,定期邀请信息技术专家到校开展讲座、指导工作和进行技能培训。鼓励管理人员结合所从事的专业积极获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提升个人业务素质和能力。支持技术人员参加各种高水平的专业学术活动或业务会议,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和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加强同兄弟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间的横向交流,提高管理人员的技能和管理素质。

信息化管理队伍是高职院校实施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要积极查找信息化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完善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度,加强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进修深造等有效措施,培养和建设一支业务精通、勤于奉献的管理队伍,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田岩平,贺海宏,温杰. 从管理学角度论高校管理人员掌握信息技术的必要性[J]. 石家庄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 江飞君. 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科教导刊,2010 (19).

[3] 李志博. 高校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 科技信息,2010(6).

[4] 马延明. 论海军信息化人才培养[J]. 科技传播,2010(11).

[5] 王康寿,李斌,孙岩. 论教育信息化队伍的建设与培养[J]. 中国市场,2005(50).

[6] 雒树静,盛晓光,施家元.浅谈加强高校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和管理[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

[7] 郑真真,马文娜,张芳.试析CIO体制之于高校信息化的意义[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33).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