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 2022-11-05 13:1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国际交流、就业实习等离开校园开展的教学活动更加频繁,使得大学生流动党员这一特殊群体人数不断增长,对大学生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提出新要求。分析这一特殊党员群体的成因和特点,剖析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加强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措施,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流动党员 教育管理

图书分类号:D26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流动党员,是指因为工作或迁移等原因,长期无法参加所在党组织活动的中共党员。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从党组织所在地流出,没有固定居所、无法转移党组织关系的党员;二是其他单位或地区流入本地或本单位,没有转移党组织关系的党员。[1]随着国家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国际交流、就业实习等离开校园开展的教学活动更加频繁,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成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加强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可以使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更有力保障。面对大学生流动党员错综复杂的新情况,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这是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党员的特点

(一)大学生党员党龄短

大学本科阶段学制多数为四年,在校大学生通常是进入高校之后通过加强对党的了解认识并接受党组织的培训,自觉自愿向党组织靠拢。首先在低年级时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并接受党组织培养和考察,其中先进分子在大学二、三、四年级条件逐步成熟进而发展成为中共预备党员、中共党员,其中有部分同学最终是以入党积极分子或者预备党员的政治身份走出校园。短短的大学四年时间,让大学生党员对党组织有深刻的认识和较高党性修养觉悟是有难度的。另外,学生党员主要的成长环境是学校和家庭,而在当下互联网时代,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工具获得大量的信息来辅助学习,拓展知识,增长眼界,但其毕竟年龄小阅历浅,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大量信息缺乏甄别能力、准确判断是非的能力,一些不正确的信息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形成以偏概全的错误论断。

(二)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高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人“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而大学生党员正是这样一群青年,他们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勤学好问,不仅有很好的学习成绩,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还有优秀的创新能力。他们在具体的理论学习工作实践中培养、形成和提升自己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强调既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修养,更要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大学生党员在发展过程中的标准和要求就涵盖了综合素质这一项。因此发展的大学生党员一定是思想积极进步,工作能力突出,学习成绩优秀,有很好的群众基础的一个人群。

二、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地域范围的拓宽

随着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学科融合更加紧密,大家互相协作,学习交流。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顺应时代潮流,大力传播民族文化、频繁进行人才流动互访、交流科学技术。随着出国留学、跨地区项目交流合作、联合培養等一系列教育举措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求学地域范围已经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实现全球化国际化。因此,学习地域的拓宽使得这些在外学习的大学生党员成为新的流动党员组成部分,他们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同领域,对他们开展教育管理和工作管理有难度。

(二)就业多元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大学生就业趋于多元化。大学生就业途径通常是进入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考公务员、升学、出国等。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按照有关规定可以留在学校,转入人才市场、街道等地方,在落实组织关系的过程中流动党员就这样产生了,这部分党员工作生活在高校和社会之间,管理难度较大。多渠道就业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满足市场用人需求,但少数用工单位的基层党组织不健全,给毕业生党员落实组织关系工作带来困难。还有部分学生党员在毕业离校后因各种原因工作迟迟得不到落实,或者离开高校后更换联系方式与组织失去了联系,这些特殊情况都使得党组织很难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

(三)个人的因素

大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18-22周岁,多数是在进入大学后正式接受党组织的培训。了解党组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党性觉悟的提高尚需要经历各种磨炼。在这个特定的成长时期成为流动党员,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大学生流动党员不在学校党组织便于教育管理的范围时,有些党员不懂得如何将党组织关系落实,或者不主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这时就造成两头都不靠,两头都不便正常管理的局面。有些大学生流动党员一心专注于学术的提高,却忘记了自己身为党员应该不断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强化信念理想,加强组织观念,致使自我管理能力差、纪律松散。还有的甚至不按时交纳党费,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按时递交思想汇报。部分学生党员入党时间短,自身缺乏对党的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和实践,对政策方向把握不准,是非辨别能力有限,面对一些书本理论知识之外的情况不能准确作出判断和定位。以上这些个人因素都是党组织管理流动党员的不利因素。

三、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举措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更新理念,健全管理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创新工作手段,使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做真、做实、做细,这对提高党员队伍建设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健全管理机制

制定流动党员管理机制是保证管理有效性的根本途径,首先在思想上就要高度重视,并作为基层党建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安排专人负责对大学生流动党员进行系统全面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流动党员外出报告制度、流动党员登记卡制度、《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接待登记制度、专人联系制度、情况反馈制度和主题活动制度[2]。对不在校的流动党员可以按照同区域或邻近区域分片管理,组织当地流动党员成立临时党支部,任命临时干部,同时与所在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寻求支持,紧密合作,共同管理。学校党组织加强监管,及时了解掌握外出流动党员的情况便于对其进行管理教育,有问题及时汇报、及时纠正、及时整改。高校党组织保持与流动党员的联系,流动党员在落实各项党组织任务过程中遇见困难及时汇报沟通,及时解决不拖延。

(二)完善服务体系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具体落实单位之一,因此在学生党员的管理工作中必须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根据大学生流动党员时间、空间不确定这一特点,高校党组织也要及时转变思想,调整工作模式,成为他们的坚强后盾。有大学生流动党员的地方就是党建工作需要覆盖的地方,这就要求做好流动党员支部的筹建工作,注重骨干的培养,明确流动党支部成员的职责,教育引导他们学习掌握工作方法,不断创新工作手段,丰富工作内容。学生党员骨干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对党建工作是否可以顺利开展具有很大影响。流动党员支部骨干根据当时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组织生活,进行交心工作,加强流动党员支部成员间沟通交流,并及时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上级党组织,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大学生流动党员支部就是流动党员在外面的“家”,这个“家”的存在会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也是在外流动党员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可以使得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并发挥自身优势互助互爱取长补短,也为当地建设贡献力量。

(三)创新工作手段

树立网络党建战略意识,结合网络媒介健全大学生流动党员网络化管理。大学生流动党员网络化管理相对薄弱,新时期新形势下健全大学生流动党员网络化管理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将大学生流动党员网络管理作为日常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常抓不懈,使之成为对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力抓手。高校应当积极组织力量深入研究网络党建工作,在隊伍建设、制度建设、运行机制与工作方式等方面全面统筹、积极落实。此项工作需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加强与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沟通与交流。在互联网开辟党建新阵地,通过网络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开发党支部的网络学习系统,如网络课堂、资料下载、网上评价,通过微博、微信开展网上组织生活的主题活动,让党员不论身在何方都能参加组织生活。流动党支部活动开展与当地工作学习结合起来,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建设、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

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新形势多元化的今天更是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一项新的挑战。高校应当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自己党建管理的新方法新策略,并将之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各级党组织要在实践中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构建网络,切实建立起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雷.让流动党员出入有家两地又为[N].中国人事报,2009- 5- 22(02).

[2] 张志浩.创建和谐校园视野下的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8).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