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蒙古国货币金融环境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 2022-11-05 16:25:04 来源:网友投稿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必将导致各国经济的运行方式更加趋同,更为有机地关联在一起。蒙古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正是在这样一种国际经济背景下进行的。蒙古是中国北部的重要邻国,尤其是近10年来,两国关系发展迅速,效果显著。1994年双方签署《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为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政治、法律基础。目前,两国互利合作不断扩大,中国已成为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在双边经济合作日益深入发展的态势下,出于蒙古国货币金融环境现状和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变量因素的考虑,建议中方投资者应注意防范融资风险的问题,准确把握投资环境风险源的预期发展,改进和创新投资贸易管理技术。

一、转型时期的蒙古国货币金融环境分析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蒙古国只有国有银行,其分支机构在城乡经营信贷和结算业务。自1990年8月蒙古政府作出开设多家银行(包括开设私人银行)的决定以来,蒙古国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了多家专业银行,并开辟了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1991年先后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国内开始转入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个层次的银行体系。1993年修改蒙古国银行制度,1994年4月又第一次修改公布了《银行法》。

(一)银行信贷

1.蒙古银行是蒙古国中央银行,央行向商业银行给予贷款,商业银行向工厂或企业部门提供信贷和结算服务,并以确定的利息吸收存款。由于商业银行未能稳定可靠地发展业务而大批破产倒闭,使关系户或储户经常蒙受损失。如从1996年以后共12家银行失败,到1999年时只有4家银行还在挂着原来的名称营业。很短的时间里多数银行倒闭表明,是由于大呼拉尔议员及政府高官参与插手放贷程序所造成。各种机制缺点、政策漏洞、行为矛盾将导致银行失败,是当今蒙古国金融领域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缺乏服务理念,没有有效的内控机制;没有建立银行市场准入规则,没有贷款授信审批制度,滥放不足额抵押贷款;组织团体、领导者、工作人员均不遵循规章制度,管理者的超权限行为等均是银行失败的成因。比如,在投资技术改进银行曾发生过把储户的定期存款伪造改变成活期存款的事件。其实,向市场经济制度过渡的国家决不应该发生类似现象。当今蒙古国经济转型中最难整改的就是银行体系、货币信贷问题。由于转型时期的金融体制改革没有明确的政策和战略目标,政府把银行改革看得过于简单化。

2.银行体制改革初期的贷款利率很高,期限过于短,对生产企业部门来说简直毫无意义。蒙古银行规定的储蓄存款月利率最低限为7%,商业银行之间同业拆借月利率为10%—15%。如此规定高利率称之为是“高通货膨胀时期的硬货币政策”。1995年,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最高时波动到360%。贷款利率过高导致银企双方都不顾利率和期限大量贷款或借款,引起不良贷款的高潮。蒙古银行从1995年开始下调利率,1997年把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均下调了33%,其效果显著。1996年末贷款年均利率为91.9%,到1997年第3季度时下降到了80.6%,到1999年已下降为14.9%~62.6%。为了扩大内需,蒙古国各大银行开始向市场提供各种小额贷款,2001年,各银行向市场投入约10亿蒙图的小额贷款。目前,蒙古国内出现一批外资银行。截至1999年8月,向企业、机关和个人发放的贷款余额达1028亿蒙图,其中流通领域现金达847亿蒙图。蒙古贸易发展银行于1990年成立,在2002年5月实行了私有化,其76%的国有股被瑞士和美国合资的财团以1223万美元收购。蒙古国银行体系进行了长达10年的体制改革,探索完善法律机制。1996年国家大呼拉尔表决通过了《中央银行法》和《银行法》,1998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对其大约130多条条例和职责进行修改。

(二)货币政策

1.蒙古把流通领域的现金重复计算到存款准备金当中,给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了难度。蒙古银行通过对经济运行中货币供应量的管理来调节和控制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蒙古国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法宝之一是存款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扩大或缩小存款准备金量来调节商业银行的行为和货币供给量。市场化国家的商业银行把存款余额的10%~15%存放到中央银行,若货币量大,也许会上存20%。存款准备金应不包括流通中的现金,是指经济运行中为了调节货币供给量而不在流通领域中的备存货币。但是蒙古国把流通中的现金重复计算到存款准备金里,对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带来了难度。

蒙古银行报告显示,截止2001年10月底,货币供应量达到3195亿蒙图,比年初增加了570亿蒙图,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8.6%,比上月下降0.1%。流通中的现金比上月减少了4.2%(49亿蒙图);个人、单位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分别下降了2.1%(18亿蒙图)和17.4%(67亿蒙图)。截止2001年12月底,货币供应达到3311亿蒙图,比去年和上月分别增加27.9%和4.8%。2001年12月,流通现金比上月增加了57%(64亿蒙图);个人、单位定期和活期存款分别增长4.7%(39亿蒙图)和4%(18亿蒙图)。与通货膨胀有关的储备款为1438亿蒙图,比上月下跌了4.3%(64亿蒙图)。

2.从1996年开始,政府出台了相关贷款政策并向银行连续借款,使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比例严重失衡。到1999年时,政府对银行的拖欠贷款达635亿蒙图,银行的存放款项289亿蒙图,存贷逆差达346亿蒙图。人均存款1992~1994年间一度大幅增长,不过,从1996年以后的几年里进入基本停滞的状态。1996年占货币总供给量的31%,1997年占26%左右。1999年占货币总供给量的较少部分,活期存款占2.6%,定期存款占0.4%。1995年为止,蒙古银行把储蓄利率定到很高水平,月利率最低限为7%,贷款利率也随之上升。蒙古银行从1995年开始下调利率下限,商业银行按照《银行法》自主决定存贷利率,从此开始出现利率下降的趋势。2002年,企业、单位和个人向银行贷款年均利息与2001年比,蒙图上升6.7个百分点,达到41.4%。中央银行证券年利息和外汇年利息分别下降了0.25%和2.2%。

(三)蒙图的价格决定及其外汇储备

蒙图对外币的比价水平对蒙古经济和公众消费有重大影响。1989年时1美元=3.7蒙图,但又向政府建议用1美元=10蒙图的汇率。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下调到900美元,从而具备加入由发达国家政府发起的“政策性发展援助计划”。由此开始蒙图连续贬值,1991年夏季政府决定1美元=40蒙图。1993年5月开始实行蒙图的自由浮动利率政策。虽然通货膨胀引起国内物价的急剧上涨,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但是蒙古国学者们认为“对实现经济实际平衡是个有效的政策选择”。自实行蒙图的浮动利率政策不久,1993年6月时1美元=390蒙图,1996年初时1美元=480—490蒙图,1998年时1美元=860蒙图,2000年时1美元大概等于1070蒙图,比1996年初的价格贬值了2.2倍。2001年1美元=1120蒙图,2002年1美元=1125蒙图,2003年1美元=1168蒙图,2004年底汇率为1美元=1209蒙图。在国内货币流通中,蒙古不应该直接并用美元等外国货币,而先把外币兑换成蒙图后流通。那样,对宏观经济的平衡稳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蒙古国外汇储备量稳定上升。1999年,蒙古国外汇储备不足1亿美元,至2000年4月,外汇储备增长到1.67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66.5%。2001年底,外汇储备比2000年增长了1.5%(13亿蒙图),与通货膨胀有关的储备为1502亿蒙图,12月份外汇储备又增长11亿蒙图。蒙古银行2004年底公布的资料显示,2004年末外汇净储备为1.64亿美元,同比增长3460万美元,汇率基本稳定。2005年底外汇净储备2.98亿美元。

(四)证券交易和通货膨胀

为促进金融市场的形成,蒙古已建立了证券交易市场和外汇交易市场,允许发行股票并进行股票交易。首家证券交易所于1992年2月在乌兰巴托市开业。据蒙古证券交易所公布,2001年蒙古国共进行255次交易,出售639万张证券,资金流通达337亿蒙图,资金周转比上年增长了2.4倍。2002年1月,蒙古证券交易所总共进行22次证券交易,出售51.68万张证券,资金流通达88.449亿蒙图;政府以88亿蒙图出售了10.46万张国库券,占总出售证券的20.2%,流通周转为99.3%。2004年12月底,蒙古证券指数TOP-75为590.7。可见,蒙古国证券交易市场要发展到成熟的规模,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近年来,由于蒙古国政局总体稳定,经济保持增长势头,通货膨胀持续走低。2000年蒙古经济略有回升,通货膨胀率下降。2001年由于水电价格全面放开及口蹄疫的蔓延,使通货膨胀率又有所提高。转型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变化依次为:1991年35%,1992年325.5%,1993年183%,1994年66.3%,1995年53.1%,1996年53.2%,1997年17.5%,1998年6%,1999年10%,2000年8%,2001年12%,2003年1.6%,2004年11%,2005年8.1%。

二、对蒙古国货币金融转型环境的对策建议

近些年间,蒙古国政府即时总结了过去的利弊得失,并出台了一系列可行性的新世纪发展政策、计划,通过大呼拉尔确立了相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努力为民族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创造可能。同时,中蒙双方应进一步相互支持,有效合作,为两国人民在经贸、投资领域的互利、安全、双赢合作提供更多的法律保证和经济金融环境。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实环境下,中央亚洲国家———蒙古的传统民族文化意识和现代西方文化渗透交融,表现在经济改革领域极其突出,与亚洲其他国家别具特色

今天的蒙古较多地接受了冒险尝试和偏好于消费的意识,策略上抛弃了渐进稳固的改革思路,储蓄常年不增,缺乏经济整体积累,导致缺乏自主后发优势,无法走出经济长期混沌低迷的状态。

蒙古国货币当局应下调储蓄所得税金,鼓励经济积累,发展一些信用卡理财及中长期低利息贷款服务等,确立“超越六十干支的经济金融体系”,为宏观经济增长构建“阳光国度”。应实事求是地去吸取其他转型国家的成功经验,进行稳固渐进的战略调整,有机结合政治稳定和经济改革的成效,兼顾经济高度开放和民族产业经济的增长发展,循序渐进地推动经济商品化、经济金融化的进程。

(二)东欧剧变时期蒙古国内支柱产业单一,资金技术严重缺乏

近年来,蒙古国尽管在融资技术环境方面有所改善,但与其它转型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如民族经济基础薄弱,金融环境有待建设,缺乏民生天使投资,金融服务资源缺位。应建立和实施严密有效的国内金融法规,防范和打击金融领域的违法行为,打造外商投融资的优良环境,长期坚持实施民族金融工程,实现面向国民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以此推动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是蒙古国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近年来,随着我国同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合作步伐的加快,我国投资规模排在向蒙古投资国家的首位

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态势下,中方投资者应注意防范融资风险,准确把握投资环境风险源的预期发展,注重投资技术管理的改进和产品素质的提升。作为符号经济,金融发展的高度最终由经济体系中的实体经济变量为其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决定的。金融交易赖以依存的实体经济基础如果缺乏必要的厚度和广度,金融脆弱性将大大增加。在蒙古国金融环境欠发达的条件下,需要更理性的经济分析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信息沟通,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所以,中方应进一步加强双边经贸领域的有效合作力度,建立保护投资贸易者利益的实际有效措施,如建立和完善向蒙古跨国直接投资的保险制度,设立能够对投资者及对外贸易提供现金或非现金服务,并对投资贸易提供技术管理咨询服务的跨境多功能金融机构等。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