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开放条件下浙江省国际贸易风险分析

发布时间: 2022-11-07 09:40:04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浙江是我国的外贸大省,在开放条件下,面临着巨大的国际贸易风险。本文主要从宏观层面即经济安全的战略角度考察和论述开放条件下浙江省面临的国际贸易风险。

一、贸易摩擦风险

浙江省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贸易摩擦事件不断,已经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重灾区。贸易摩擦对浙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较大的风险:

1、阻碍浙江省出口贸易的正常进行

据统计,从2002年到2006年底,浙江省共遭遇来自美国、欧盟、土耳其、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提起的“两反两保”(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纺织品特保和337调查案件等贸易摩擦案件近200起,涉案企业3000余家,贸易摩擦涉及的产品趋于多元化,包括:纺织品、鞋革、丝绸、茶叶、烟具、热水器、轮胎、金刚石锯片、一次性刻录光盘、电动发动机、照明设备以及暖气、通风和空调系统等等,已占浙江省出口总量的10%左右,严重影响了浙江出口贸易的正常开展。

2、造成失业人口增加,影响就业

一方面,贸易摩擦对就业量产生直接影响,其中影响最为突出的是一些订单来源比较单一的中小企业,出口设限将造成企业停产或裁员,直接威胁他们的就业。另一方面,贸易摩擦将通过产业链对上下游产业的就业产生间接影响。

浙江国际贸易摩擦涉案产品多集中在“当家花旦”产品上,特别是纺织品、鞋革、丝绸等大宗商品、传统产品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关注焦点。而浙江与贸易伙伴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造成了失业人口增加,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是不相符合的,尤其是失业人口增加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

3、干扰浙江省正常经济发展

贸易摩擦破坏了与其他国家的良好经济关系,日益严重的国际贸易摩擦,还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连锁反应,不利于浙江省正常经济发展。

传统上与浙江发生贸易摩擦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但近几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对浙江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数量也明显增长。2004年杭州贸易摩擦案件中欧美等发达国家立案数在全部33起案件中占70%;而2005年由印度、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案件共16起,超过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立案数,在全部案件中占59%。与越来越多的国家之间发生的贸易摩擦破坏了浙江省与其他重要经济伙伴国之间的良好经济关系,影响浙江省正常的出口活动及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运转过程,干扰浙江省的经济发展。

二、对外依存风险

进入2000年后,浙江省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2006年达到了70%左右,浙江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已经到达一个比较深的程度。过高的贸易依存度,增加了浙江省产品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产生包括贸易摩擦(前面有所叙述)、市场集中、资源安全和技术依赖风险。

1、 市场集中风险

国际经验表明,在国际贸易中,市场集中程度越低,市场范围越大,个别市场的影响就越小,抗风险能力就越大。

从浙江省出口市场的地区分布来看,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浙江省对亚洲的出口量始终占总出口量的首位,其次是欧洲,然后是北美洲,而对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总出口量只占13%左右,不及欧洲的一半,亚洲的1/3。从出口市场的国别分布来看,浙江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香港,对美国和日本出口市场的依存度尤其过高。事实上,最近美国经济的不景气已经对浙江省出口造成重大影响。

2、 资源安全风险

资源安全风险是对国际资源依赖度日益扩大的风险。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发展国际贸易固然能解决某些短缺资源的供应,但如果浙江省对外资源的依赖度不断扩大,就容易形成资源供应的安全问题。目前,国际市场上能源、矿产和粮食价格的波动,已经对浙江省经济的安全运行带来了影响。据有关部门统计,浙江省粮食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多种战略资源,如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对外依存度高达40%以上,镍和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更高达55%以上。主要能源和经济资源对外依赖性如此之高,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购买力问题了,任何国际因素的变动,都有可能引发资源安全危机,使浙江省经济发展遭受严重打击。如果我们不能做到“未雨绸缪”,随时都会产生资源安全风险,甚至有可能演变为政治风险。同时,资源型产品、价格上涨还会对相关产业产品价格上涨造成压力,从而最终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3、 技术依赖风险

除了对外资源的直接依赖外,还有一类不易发现的对外依存风险对浙江省经济健康发展构成很大威胁,即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

浙江制造业近年来的进步有目共睹,但这进步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技术的引进。这些引进的技术当中,有少部分被消化和吸收,成为自主创新的基础,但更多的情况是企业形成技术依赖,开发能力不足。尽管我们具备“以市场换技术”的绝好条件,国家发展自主品牌的产业导向也相当明确,可是企业创新技术的能力依然不足,“浙江制造”还只是停留在“浙江制造”的层面。原因在于对于国外先进机器、设备及技术、标准和专利的直接使用虽可在短时间内提高浙江省企业的生产能力、促进浙江省经济增长,但过度的使用将导致浙江省企业产生技术依赖,影响其自主创新能力,造成浙江省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缺少重大发明创造、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少、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局面。

三、产业安全风险

在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还给浙江产业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

1、“比较优势陷阱”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抓住了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从而在以轻纺和机电为代表的领域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出口产业。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资源和环境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企业倾向于更多地投入劳动力资源,从而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国际市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广泛需求抑制了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因此,开放型转轨经济体背景下,“比较优势陷阱”造成浙江省产业依附于发达国家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使产业结构演变变得相对缓慢,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安全。虽然近几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但高新技术产品中的核心技术大都掌握在外商手中,且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到了其中的80%以上,而本土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并不多。如果“浙江制造”今后长期停留在贴牌加工的层面,满足于给自己制造1%~2%的利润,浙江将成为国际产业链的最低端,产业结构安全自然前景堪忧。

2、进口产品竞争影响产业调整步伐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过去没有或者缺乏的产业正在建立和形成,一些产业正在酝酿和出现。但是在开放条件下,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引发对各类进口商品的大量需求,进口产品的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引起不公平贸易现象的增加,破坏正常的竞争秩序,而国内相关产业会引不公平贸易或正常贸易的进口激增而遭受破坏。随着外国相同或相似产品的倾销,建立国内产业就举步维艰,有些产业甚至被扼杀在摇篮中,增大了产业调整的难度。

3、不公平贸易影响产业技术创新

为了争夺国际市场,浙江企业之间相互压价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嵊州领带、永康五金、柯桥轻纺、诸暨的珍珠和袜子、温州的眼镜和打火机、乐清的电器等,都是浙江有名的产业群,都发生过因为局部产能过大,出口时相互压价的情况。这导致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断恶化,企业生存尚有困难,就根本谈不上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技术设备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了。另外,针对浙江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的贸易摩擦,限制技术在浙江乃至中国的传播和浙江技术产品对外的出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技术在国内扩散的代价,不利于更快地推进技术进步和创新。

四、生态环境风险

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扩大了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规模,增加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物的排放,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产生生态环境风险。

1、对外贸易导致能源消耗增长,进一步加剧生态污染

浙江省出口主要商品有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传统产品包括服装、纺织品、皮革及皮革制品、塑料制品、玩具、家具、灯具、医药品、金属制品及石油加工及炼焦制品和化学品等。这些传统行业,全部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而且也都属于污染密集产业。特别是食品、纺织服装、皮革、塑料更是高度污染产业。数据表明,几乎所有的出口行业在出口额上升的同时,工业废气排放量也呈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大气污染。此外,浙江省的印染和制革行业较为发达,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造成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加,造成水环境质量恶化,水环境容量基本饱和,水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总之,由国际贸易带来的专业化分工使得浙江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将资源分配于具有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对浙江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生态环境后果。

2、进口废物带来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废物进口虽然可以缓解我国资源供应紧张状况,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生态安全业需要认真研究和分析。由于利益驱动,浙江一些地方或公司走私进口“洋垃圾”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将原料性废物输入浙江省进行再加工,可以避免在本国进行再生产是对能源和环境的压力,实质上是通过废物贸易的方式实现了污染转移。每年从浙江口岸入境的废物的数量巨大,而其中最为严重的应属台州。台州可以说是中国几个主要的电子废物集散地之一,其中温岭市温娇镇等地,已经成为进口电子废物集中拆解的终端。有的地方分解“洋垃圾”所造成的生态破坏,甚至到了无法恢复的程度。在电子垃圾堆放、拆解、处置等分拆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水质、大气和耕地。

3、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安全的危害

通过贸易途径的外来生物入侵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而传入的无意引进。

浙江省作为我国的沿海开放门户,人口密集、对外贸易频繁,是外来生物入侵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90年代以来,松材线虫、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蔗扁蛾、烟粉虱、灰豆象、“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有害生物不断入侵,对浙江省农业和林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其中“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葫芦、假高粱、豚草、毒麦等有害生物已在浙江省局部地区形成典型危害,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威胁。

国际贸易风险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源于浙江省外贸粗放型增长模式。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的情况下,浙江省的国际贸易风险形势仍十分严峻,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在开放条件下发展经济,必须打造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开放型产业;立足以质取胜,调整进出口结构;推行市场多元化;保障资源的稳定供应;同时加大污染惩治力度,以实现浙江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秋菊.开放经济下的中国产业安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吴建功,王涛生.论国际贸易的风险评价[J].《求索》,2008(2).

[3]耿明英,罗时凡.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风险及防范[J]. 《改革与战略》,2006(9).

[4]孙祁祥,李心愉.中国市场经济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