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新时代提升核科普效果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 2022-11-07 11:45:05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核科学技术的出现、发展和应用是人类科技史上的重大成就。20世纪40年代以来,核科学技术理论体系逐步完善,核科技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军事、能源、社会生活等许多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国核工业创建六十周年之际指出,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竟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截至2017年底,我国大陆投入商运的核电机组共37台,排名世界第四,此外还有19台机组在建,核电事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核电仅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左右,而世界上已有18个国家的核电占比都已经超过了20%,法国更是达到了75%,即便是世界平均水平也有约13%,可见我国核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除了核电之外,非核能的核技术应用同样存在极为广阔的市场,美国非核能的核技术年产值是核能年产值的4倍,占总GDP的4%~5%,而中国仅占0.5%左右,发展潜力相当巨大。

虽然前景如此广阔,但公众的“恐核心理”和核邻避效应不可避免地给核能和核技术的推广应用带来阻碍。究其原因,还是公众对核科学知识的了解不够,从而对难以察觉又影响较长的核辐射产生了较大的恐惧,再加上谣言的煽动,引发了连云港、江门等反核事件。为更好地推动核事业发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核工业人应自觉张开核科技创新、核科学普及的“双翼”,在提高核安全保障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核科普工作。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核工业的发展速度无疑是较快的,但社会公众对核能、核技术的了解却较为落后。因此在福岛核事故发生之后,法国仍有62%的民众支持核电,日本本国支持核电的民众也有7%,而中国的核电支持者仅占1.9%。可见我国核科普工作面临的严峻局面。

核科普工作面临的困境

开展核科普工作难度较大。核科学技术自身专业性较强,且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很难面向公众进行科普工作。核科学技术涉及学科广、内容深奥,即使在行业内部,不同研究方向的差异也较为明显,很难通俗地传达给公众。

社会舆论对核科普不利。虽然中核集团、核学会及核电站一直积极进行核科普宣传工作,组织了核科普开放周、核科普大篷车等许多活动,出版了《核你在一起》等科普宣传品,国家近几年也举办了“科普中国——绿色核能主题科普活动”及核科普展等,但社会的主流舆论依然不利于核能的发展,公众当中的“邻避效应”、“恐核心理”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既有核事故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反核人士的鼓吹,但更重要的是大众媒体缺少对“核”的正面宣传。可以说,在福岛核事故之前,我国对核能的宣传并不充分,福岛核事故之后,大众媒体的宣传则顺理成章地集中在核污染、核泄漏和輻射防护等负面影响上,使我国核能发展在公众舆论上处于劣势。

中国核工业科技馆核科普工作概况

中国核工业科技馆(以下简称核科技馆)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国内首个系统介绍核科技知识、核工业成就的国家级行业馆,隶属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被中国科协和国家文物局评价为“填补了我国行业科技馆的空白”。

2015年1月,核科技馆展出“中国核工业创建六十周年成就展”,不仅向公众介绍了核武器的原理及研制过程,也展示了我国核工业发展过程中在核能、核技术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不仅使公众对核工业各个环节有了直观的了解,也为上级单位的涉核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该展览持续展出近两年,接待参观近两万人,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2017年6月2日,核科技馆承办“科普中国——绿色核能主题科普活动”启动仪式,核科普展开始面向公众开放。截至2017年底,核科技馆已接待国家部委、在京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等单位参观近五百场次,约两万五千人次。

除接待参观任务之外,核科技馆还承接了部分大型活动,扩大了核科普的范围。2017年,核科技馆参与策划并承接了由上级单位、院职能处室及二级单位举办的一系列大型活动,如王淦昌先生诞辰110周年图片展、2017年原子能院科技创新论坛、北京HI-13串列加速器建成30周年用户交流会、首届甲状腺疾病医患交流会等,并被原子能院选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BISOL合作交流中心,成为核工业展示科研成果、加强公众宣传的良好平台。

开放至今,核科技馆已先后入选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国家环保教育基地、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国家能源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北京市红色旅游景区等。

提升科普效果的思考与建议

针对公众兴趣点,提高科普内容的吸引力。核科学技术专业性较强,单纯对核科学技术进行科普不仅难度较大,也不利于引起公众兴趣,因此需要选取公众容易理解并产生共鸣的内容进行宣传,从中穿插与技术相关联的内容,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中对核科学技术产生兴趣。对于一般公众而言,其兴趣点一般集中在历史人文、切身利益及社会热点几方面。

核工业历史和科学家精神是核科普的先导。核科学技术专业性较强,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引起观众的关注,但不论是从未接触过物理课程的小学生还是早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对核工业历史都抱有较大兴趣。因此我们应以核工业历史和科学家精神为先导,介绍他们的科研故事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故事中加入与技术相关的内容,如在介绍郭永怀先生、王方定院士事迹时加入热核武器及点火中子源相关内容,介绍王承书先生时加入铀同位素分离相关内容,介绍徐銤院士时加入快堆相关内容等,使观众在记住科学家事迹和科研精神的同时,也对他们所从事的科研工作留下印象。当然,在对核科学家故事或核工业历史进行介绍时也要注意对内容的筛选和措辞,一些容易引起恐核情绪的细节要加以解释。

公众的切身利益是核科普的重点。公众对与自身相关的内容更加感兴趣,因此我们在进行科普的过程中也要尽量找出核科学技术与公众日常生活的交叉点,使他们认识到核工业与自己并不遥远,打破“局外人”的感觉。

与公众日常生活结合最紧密的无疑是核技术应用,介绍时应先告知公众核技术的用途及优势,引起他们的兴趣后再解释具体原理,介绍原理时也应运用比喻等手法使其更加生动而容易理解。除了核技术应用以外,我们在介绍其他核科技知识时也应尽量贴近公众生活,找准公众最为关注的点进行介绍,比如在介绍华龙一号时着重介绍它在安全性上的优势,介绍乏燃料后处理时注重尾端对环境的影响等,抓住影响核行业公众舆论的关键点。

社会热点和科技前沿是提升核科普效果的关键。大众媒体和新媒体是公众获取消息、形成印象的渠道,因此我们在做核科普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社会热点,从中找出与核相关的部分,并在科普讲解过程中加以运用,如介绍铀矿采冶时联系《红海行动》中提到的黄饼。

而如果核相关的科技前沿成果受到了媒体的报道,我们更要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内容,以便对公众进行科普。如2017年8月,加纳微堆完成低浓化改造,11月底,中核集团发布了“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为冬季供暖提供了更加清洁环保的选择,核科技馆很快增加了微堆及泳池式低温供热堆的模型,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展区进行了重新规划。

提升讲解员水平,打造多样化的核科普人才队伍。讲解员是科普工作的第一线,与公众直接接触,为了加强科普工作,需要加强对讲解内容和水平的提升,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与观众进行互动,帮助他们了解展览内容,激发其自觉学习的热情,并最终达到核科技馆教育的目标。核科技馆展示内容十分专业,对讲解员讲解水平的要求也就更加严苛,需要讲解员付出更多的努力学习核工业相关知识。为了进一步提升讲解水平,核科技馆每年都会组织讲解员培训,邀请核科学家和博物馆专家对讲解员进行培训。针对核科学技术特点,今后还将加入科普及公众传播方面的培训,提高讲解员与公众有效沟通的能力。

志愿者同样是教育公众的重要一环,核科技馆将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机制,扩大志愿者选拔范围,与老科协及学校加强合作,号召退休职工及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形成一支能力突出、热情洋溢的志愿者队伍,为核科普工作打下基础。

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核科普与科研一线相结合。一成不变的展览是缺乏长久吸引力的,虽然核科技馆在展览内容上有较强的独特性,但仅靠常设展览而不加以更新的话同样会使公众产生审美疲劳,不利于长远发展。积极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不仅可帮助核科技馆进一步完善展览内容,做到常展常新,也可以推动核科普与科研一线相结合,产生更好的效果。

核科技馆可为科研院所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核科技馆设有临时展览区域,可以持续布置新展览。核科技馆地处北京,前来参观的上级领导及上级单位较多,又是面向公众的公共场馆,对成果进行集中展示有利于提高知名度,更好地完成核科普工作。

双方可共同开发优秀科普作品。科普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仅限于参观展馆的短短几小时,因此我们应采取各种方式加强科普的影响力,并通过科普作品的开发扩大科普的影响范围。

科研人员加入科普隊伍可起到良好效果。科普的主要内容是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邀请一线科研人员现身说法可以起到更加突出的宣传效果。

其实,类似的工作已经应用在科普工作之中,王乃彦院士、叶奇臻院士等都曾面向公众进行核科普,在科普宣传乃至公众舆论危机处置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院士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应邀请更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集团首席专家、青年学术带头人等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科普的队伍,缩短公众与科研一线的距离。

核科技馆自身应加强相关科研工作。核科普的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除了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之外,核科技馆也应当在科研工作上多下工夫,做好核科普、科研精神及院所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升核科普效率。

对于核科技馆而言,针对核科普、爱国主义教育、科研精神、学术思想研究、核工业发展历程、科学家生平及思想研究等方面开展科研是完全可行的。核科技馆职工应开动脑筋,切实思考如何应对舆论、传播思想,为核工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此外,核科技馆还应加强对老一辈核工业人科研精神的研究和总结,挖掘核工业历史,采用口述历史等多种方式探寻历史细节,把核工业的故事和精神传递给公众,做到见人、见事、见精神。

为发挥好核科技馆作用,更好地推动核工业发展,我们应在借鉴其他行业馆运行模式成功经验的同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创新运行管理机制,提升效益、扩大影响。只有这样,核科技馆才能得到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公众了解核工业、走进核工业的重要窗口,更好地提升核科普效果,宣传科研精神。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