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北京城门失火案琐谈

发布时间: 2022-11-10 11:30:04 来源:网友投稿

北京历史上的城门火灾

城门上的城楼,是古代城市的重要标志。城门失火,多为城楼失火,这在历史上是常有的事。

据《汉书》记载,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九月十日,“燕城南门灾”。有文献记载:“是时天雨,虹下属宫中。”“大风坏宫城楼,折拔树木,流星下坠。”考古专家根据这些记载,认为火灾是由于雷击引起的。

《后汉书·五行志》记录了东汉潞县和渔阳的两场火灾:“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潞县(今通县)城中火,飞火烧至城外,燔千余家。”“延光四年七月乙丑(公元125年9月19日)渔阳县(今密云)城门楼灾。”

《汉书》和《后汉书》记载的三场火,是北京地区最早的三场火灾记录,都是与城池、城门有关的。

唐代称北京为幽州。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升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当时的南京城设有8座城门。可惜,在一场战火之后,辽代的皇宫和城门都被烧毁了。

金太祖天会三年(1125年),改燕京为中都。设城门13座,《金史》称,每座城门“楼壁高四十尺。”金末,蒙古兵放火攻城,大火焚毁皇宫和中都城门。金朝灭亡。

元世祖至元一年(1271年),忽必烈占领中都,九年(1279年),改中都为大都,设城门11座。忽必烈筑城有一个严重的缺点,这就是城墙是以苇排蓑城的,城门是木质结构的,防火性能不佳。元末,明将徐达率兵进攻大都。古代战争,善用火攻。很快攻克大都城,元代灭亡。

明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升北平为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从南京迁都北京,改称京师。明朝的北京都城是在元朝大都的基础上经过了三次大的改建而成。

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在明代,仅北京城门失火的案例就有九起。午门、承天门、东直门、正阳门、德胜门、承天门等均遭失火。

据谈迁著《国榷》称明崇禛十七年(1644年)四月十九日夜,李自成放火焚宫殿及九门城楼,“先运薪木积于内殿,纵火发炮,击毁诸宫殿,通夕火光烛天。须臾,九门雉楼皆火发,城外草场并燃与宫中火光相映。” 大明王朝,就在这一片熊熊烈火中灭亡了。清兵入关后,重建北京城,仍依明制。

北京的城门,一直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共有城门20座。据考证,这些城门和宫门,在历史上都曾被毁于火。

清代城门失火案至少发生2起。

魏祝亭《天涯闻见录》记载:“乾隆四十五年五月十一日(1780年6月13日),正阳门外火,计焚官民房四千一百有七。并延毁牌坊城楼。”

北京的城门,历史上也有曾被毁于战火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在天坛架起大炮,试图轰炸紫禁城,可是许多炮弹击在正阳门,正阳门城楼被毁于炮火。20世纪50年代,重修天安门时,在城池的土堆中发掘一枚洋人制造的炮弹,原来就是当年八国联军发射的。北京西直门西北角楼、安定门箭楼也是被八国联军炮击起火而烧毁的。

民国元年(1912年)2月27日,袁世凯策动兵变,放火烧毁了东安门。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城门被毁于火的是西安门,时为1950年12月1日,是住在门厅内修路民工取暖用火不慎造成的。

古代城门有何防火措施?

1、修护城河

古代设置护城河,既可提高城市的防卫能力,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防火措施。如今人们游览北京天安门广场,在天安门前可以看到金水桥和玉带河。最初这里是没有河的,那时的护城河是绕经大明门的。后来,承天门发生火灾,在重建这座皇城的城门时,才开掘了这条玉带河,架设了九座汉白玉的金水桥。河水改道工程很大,不是一般大臣能说了算的,得经过御批。据说,设计师蒯祥通过工部上奏皇帝,他说:皇上是真龙天子,而龙是离不开水的。要想承天门今后不着火,就得在城门前修条河,以水克水。后来,天安门发生火灾,以及天安门前的东长安门火灾、千步廊火灾、金榜廊火灾等,皆得御河之水相济,发挥了重要的防火作用。

2、同其它建筑留出防火空间

大凡古代城门城楼都是独立建筑,同其它建筑都保持有一定的安全距离。有了护城河,自然也就使城池同外界留出了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一个很好的防火空间。至于城门失火,殃及城下的池仲鱼住宅,致使池氏死亡的事,照理说是不应该发生的。因为历代王朝都是不许在其城下建筑私家住宅的,就是修造屯兵官舍,也必须同城门楼保持适当的防火间距。当然,如果当局忽略了城防监管,对池仲鱼在城下违章建屋视而不见,耐火等级低下的池氏住宅,又近于城门,那么城门失火殃及池氏住宅也是必然趋势。

3、城门洞内设置千斤闸

北京内城的城门都是用砖石砌筑而成的拱形券门,筑有城墩、城台;在其上建造城楼、箭楼和角楼。城墩和城台的高度一般都在三丈以上。有了这样的城墙,古代的兵器如长予、弓箭难以发挥作用,高举火把放火,也难获得成功。

用砖石砌筑的拱形券门,讲究磨砖对缝儿,缝隙之间灌以灰浆,非常严实,那城砖也格外厚实,每块城砖重三十八斤。这种拱形券门,实际上是与实芯砖墙构成一体的,耐火性能极高。而北京的城门,还有另一道防火闸门,这就是千斤闸。在高高的城楼之上,有一个巨大的绞车,吊挂着一道比门洞高矮和横宽尺寸稍大的扇形防火闸门,闸门是用巨木制成的,六面包铁皮,铁皮里面充填石棉布,闸门的两面边沿伸入预留门洞石壁的滑槽内,守城官兵根据守城的需要,可以奉大臣之命,随时用绞车把绞车把防火闸门吊起或放下,靠古代兵器是无法开启的,火攻也难奏效。这是古代人的一大发明,大概是北京最早的防火门。

4、书写门字不带火钩

北京的每座城门都有匾额,用来标明门的名称。如今尚存的正阳门、德胜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等,也都有匾额,所有匾额中的“门”字都是繁体的门字,而且“门”字的最后一笔都是不带钩的。紫禁城内的所有的门额也都是这样的。

古人写门的匾额时,为什么门字不带钩呢?

明朝人马愈著《马氏日记》云:“宋都临安,玉牒殿灾,延及殿门,宰相以门字有脚钩,带火笔,故招火灾,遂撤额投火中乃熄。后书门额者多不钩脚。”以南宋宰相之见,书写门字带钩,即有钩来火灾之危险。从此,书写门字不带钩便成了书法家约定成俗的一项规矩。

明代有位书法家叫詹希源,字写得苍劲有力,倍受时人的赞赏。有一天,皇帝朱元璋召他进宫,为宫城写门额。詹希源立即写了出来。朱元璋看到那门字上带了火钩,顿时龙颜大怒。当即命人把那块匾额砸碎,并把詹希源以居心不良立罪,斩首示众。 詹希源为皇家写匾额,不但没领到奖赏,连脑袋也给搭上了。

5、不许熊类动物进城门

过去北京城门都有官兵把守,不许可疑人进京,也不许熊类动物进京。原来古人认为“熊”字是由能火二字组成的。熊进京城则预兆火灾。

可是在历史上曾发生过熊进京城的事。

明弘治九年八月十三日(1496年9月19日),有来自城西莲花池方向的黑熊一只,攀上城墙,蹒跚向北走去,未及西直门,便被守城官兵发现,群起逐捕,黑熊拼命冲突,咬死官兵一人,咬伤官兵一人。最后,自城上滚下逃逸。消息传开,京城朝野无不视为罕见的灾异。

熊能生火当然是毫无科学根据的。但事也巧合,黑熊进城后不久,北京皇宫内就发生了一场火灾,损失十分惨重。当时,有位大臣说,宋代也曾发生过黑熊进城的情况,事后,皇城就发生了火灾。因此,这位大臣说,有熊进城,即应慎火。

现今,北京的城门除紫禁城的各个城上保存完好外,外城、内城、皇城的20座城门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只有天安门了。还有两座不完整的城门,即正阳门、正阳门箭楼和德胜门的箭楼,其余的城门,仅空有其名,连遗迹也很难辨认了。护城河也填平,改成马路了。

重温这些城门失火的历史,对加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有借鉴作用的。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图书馆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