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正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3篇

发布时间: 2023-06-18 09:25:04 来源:网友投稿

精选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3篇

精选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篇1

  在阅读《追风筝的人》时,当阿米尔决定踏上赎罪的道路,回到战乱的阿富汗寻找哈桑时,我还在期盼,在阿米尔推开门的刹那,出现的是年迈的哈桑仍在等待着阿米尔来寻他,哈桑将以久违的拥抱来宽恕他,可是,结局却是哈桑已经与世长辞,时间的流失无限的延长了阿米尔自我救赎的道路。

  悲剧存在的意义在于什么?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可以是爱,正义,忠诚,责任,也可以是感恩、拼搏、梦想……其实,使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从来就是难以一一罗列的,他们默默地潜伏于人们的心中,通过各种方式外化于形,从而让他人有所体会与触动。悲剧的作用就在于引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引起读者对美好事物遭到毁灭的痛心与叹息,同时引导读者对悲剧发生的原因进行反思与共勉。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构成人生挫折或酿成人生悲剧的原因是多样的,除去无法违背的客观现实外,人性的弱点是不可否认和回避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在书中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对阿米尔的懦弱、自私、软弱、逃避心理进行了毫不掩饰的描述,昭示了人性存在的弱点。

  最后,还是引用书中一句话,作为正能量的结尾: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那时心中的风筝,我们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里想的都是它。

精选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篇2

  很惊奇在阿富汗这个被命运之神践踏的土地上,能长出如此细腻的作品,本书的主人阿米尔。他那细腻温和的性格与众多热爱读书,通过读书、升学改变生活路线,走向新的人生的一类人简直像极了。读书人多数性格比较温和,聊斋中的书生多数如此,蒲松龄也如此,当然也有性格如烈火的,比如青年毛泽东30多岁在井冈山闹革命的时候,意见不和就拍桌子哈哈。(相当有主见)

  哈桑,这个生活在旧社会底层的仆人的儿子,因为出生环境造就了他相对顽强果敢的性格,也是这种性格,在作者几次面对危险的时候总能挺身而出,为作者遮风挡雨,最后因为看守老爷家的房子而丧命。

  笔下国王统治下的阿富汗的旧社会,经济并不算发达,人们的生活透着古老而淳朴的气息,阿米尔的爸爸出生上层社会,在首都这个地方做着地毯生意,能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看的出,虽然这个家庭离开了做法官的爷爷的庇护,仍然能过上当地人看上去是上层社会的生活。这不是吗,哈桑和他的爸爸阿里作为家里的仆人,可谓尽职尽责,主仆关系如流水般融洽。这得益于阿里与自己的主人童年一起长大,把他当兄弟一样。可真的是兄弟吗?有让自己的兄弟伺候一家日常,洗衣做饭的吗?显然不是,顶多也就是比较融洽的主人和仆人而已。

  阿尔米的爸爸是个慷慨果敢的上层人士,经常在家里举办宴会,宴请当地名士,而面对自己略显懦弱的儿子,曾怀疑是不是自己亲生,无数次的感叹,但是不影响他作为父亲的责任。他援建了一所孤儿院,在阿米尔风筝比赛夺冠后,他邀请亲戚来家里做客,以奖励阿米尔。阿米尔家的生活多么美好,就算是作为仆人老婆生下儿子就跑了的阿里和哈桑生活也是比较安定。国王统治下的阿富汗不先进,甚至有点落后,但是不管是上层社会的人,还是底层,都能在这个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平淡的生活。也许生活在东欧或者亚洲其他国家的人们,比如奥地利、泰国、老挝国家的人们,虽然自己的国家没有西欧、美国那样高度发达,或者如中国、韩国这样亚洲新兴国家,一切充满希望。但是似乎一切都相安无事,也许他们几千年来就这要平淡无期的生活。

  一切的改变要从啊赛夫这个特别的人开始,哈桑、阿米尔平淡无奇的童年就被这个需求变态的人强奸了。导致畸形的不仅仅是哈桑被强暴,更严重的是哈桑和阿米尔心灵的扭曲以及由此而展开的故事。

  王权统治下就诞生了啊赛夫这种愚蠢、变态富二代的人种,后面经历了俄军的入侵,塔利班政权运动、再到美军占领阿富汗,似乎每种政治形态都不能阻止这个人行恶,有的甚至是变本加厉,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啊赛夫这般的扭曲,他那有钱的父母?还是阿富汗的变局?

  我们真的没有理由去评价变局对人性的扭曲了,似乎所谓的后来者,所谓的更先进的形态好不到哪里去。只有变局才有希望诞生的可能,不是吗?比如鸦片战争后,无能清朝统治下的国人,那时候的普通百姓,不就是今天战后阿富汗普通人悲催命运的写照吗?对此我们不难想象。经历的辛亥之变,经历了8年的抗战,经过了解放战争。实际上是普通的人,每一次更加接近掌控命运的权柄,更有做自己主人的机会,如果哈桑生活在这个时候中国,他有可能分到自己的土地,虽然阿米尔老爷对他视如兄弟,但还是种自己家的地来的更舒心些,难道不是吗?

  面对悲催的命运,哈桑和他的儿子索拉博做的是对的,索拉博很勇敢的在阿米尔生命危机时刻,用他那世袭的弹弓一发击溃了恶棍啊赛夫的眼珠,让眼珠中的蛋白质外溢四射而出,也许正因为普通人没有更多的选择,所以在这种时刻才更加果敢。

  在俄军入侵后,阿米尔和爸爸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他们的选择是多么正确,从书本上看不出,除了很多平民被摧残,被饿死,阿富汗的政治层面发生了什么?但是无疑他们家优越的生活被其他人窥探、摧毁,可以理解为不走可能被打土豪分天地,而留下来的人,即使是普通人,不是被迫害就是因为粮食短缺而死。就连国家大学的老教授不得不上街乞讨,老将军只能在美国依靠救济过日子。

  阿米儿跟爸爸偷渡到美国后,虽然什么都没有,但是不用担心某时被突然飞来的火箭弹击中儿丧生。他们通过摆地摊开始维持新的生活,对比阿富汗满地疮痍,街上晃荡的军车,随时因为一个眼神而向你射击,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一切重新充满希望。阿米尔精明的爸爸通过倒腾旧家具很快就买了一辆二手车,作为礼物送过阿米尔。

精选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篇3

  读完《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我心中不禁感慨万分,有时,我常幻想自己的未来,这样我就会对未来某一天发生突然变化,更加从容。这是一本关于救赎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友情、善良的书。

  对于这本书所写的年代与历史,由于年幼,我并不清楚,只知道是一个连年战争,充满硝烟的地方,在我的意识里,那里的人民饱受战争的折磨,所以根本不会想到那里也是一个春暖花开,羊肉串飘香,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追风筝的地方。

  而在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就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如果说他们是朋友,那为什么当哈桑被一些年龄大的孩子欺负时,阿米尔不挺身而出,却沉默和逃避?如果说他们是主仆之间的忠诚之情,那阿米尔为什么要在十几年后再次踏上这个充满战火的土地上来救赎呢?

  从这本书里,我看见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用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这片土地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和悲伤。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

  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谊从放风筝开始,很多年后,能让阿米尔记忆犹新的依然是和哈桑追着风筝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追风筝的过程中,看清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

  尽管小说的叙述如同流水一般,将故事的发展情书徐徐展开,但作者内心确如同奔腾的潮水,想席卷一切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正反两面。一冷一热,使得整本小说有了正常的体温,甚至能让人听到书页里的血脉的流动和心跳,最后都冲破作者的身躯的思想,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可能就我目前的生涯状况,是不能体会作者写这本小说的初衷。但我能从作品中体会他作为主人和仆人之间尊卑,作为贵族与贱民的隔阂,作为朋友和兄弟的真情,以及对历史和现实无法转变的.种。种无奈却又不想要倾诉的一和诉求。

  《追风筝的人》将两个不同人生的人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运用生动而细腻的刻画,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