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马克思的历史视角分工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 2022-11-01 15:45:05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构建了分工发展的宏大框架,强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分工发展的客观规律,创建了历史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总体来讲,生产力一分工一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一层分析框架;从分工内部来看,社会分工与企业内分工相互促进、相互替代,构成了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二层分析框架;从资本主义特有的企业内分工来看,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分工发展的基本推动力,这是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三层分析框架。分工的当代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分工发展理论提供了新鲜材料,可以尝试使用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对这些新分工现象进行解读,从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

关键词: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分工;企业内分工;分工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1)08-010-09

一、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独特研究视角

分工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人类对分工的研究也源远流长。分工理论经历了提出、兴盛、淡出到复兴的曲折发展道路。不同理论流派从不同视角研究了决定分工的因素,在深入分析马克思的分工发展理论之前,需要首先对这些理论进行梳理,并在不同流派的比较中说明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独特视角。

1、交换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

从交换视角对分工进行研究具有较长的理论渊源,是西方经济学中分工理论的主流学派。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从交换的角度来研究决定分工的因素,将分工问题归结为交换(或交易)问题的研究,侧重分析交换(或交易)带来的制约分工发展的成本费用和促进分工发展的专业化经济。

在经济学说史上,斯密第一次把分工放在了经济研究的首位。斯密的贡献被概括为著名的斯密定理:从人的需要引出交换的倾向,又从交换引出分工,进而认为交换是分工的根源。这一从交换视角来研究分工的方法对后来的分工发展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斯密之后,交换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主要从两个方向展开:第一,研究分工带来的分工经济对分工发展的影响,侧重从促进分工发展的收益角度展开研究。马歇尔、杨格分别使用外部经济和迂回生产的概念阐述分工带来的规模报酬现象,进而解释分工的发展,对斯密定理进行了扩展。第二,研究分工带来的交易费用对分工发展的影响,侧重从制约分工发展的成本角度展开研究。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分析了交易成本对分工发展的影响,并认为如果能将交易成本带来的外部性内部化,那么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威廉姆森使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的概念进一步分析了交易成本,建立了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的学术传统。

交换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构建在斯密定理的基础上,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研究企业内分工以及整个分工体系,把社会分工的发展看成是整个分工体系发展的主导力量,体现了自斯密以来根深蒂固的自由市场经济教条的影响,这种理论自然会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研究分工理论的主流。该理论的优点是抓住了市场经济这个促进人类经济进步的重要力量,把分工归结为社会分工,进而归结为市场机制。但其缺点是没有区分社会分工和企业内分工,过分强调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易的重要性,把企业内分工抽象掉了,从而把企业的生产性质也抽象掉了,以至于在新古典经济学那里,企业甚至成了单纯的生产函数,即著名的“代表性企业”。

2、生产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

生产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注重对生产组织本身的生产性的分析。与交换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主要从分工与交换的关系入手的分析方法不同,生产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侧重从企业内部的生产和技术特点人手来分析制约分工发展的因素。

作为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斯密既是交换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生产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斯密系统地分析了企业内分工是如何提高生产力的:分工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节约了工作转换的时间,导致机器的发明。17~19世纪,威廉·配第、查尔斯·温特奥尔斯·迪尔克、斯图亚特、弗格森、巴贝奇、尤尔分析了手工工场的特点,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资,节省劳动费用。钱德勒对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发现职业经理所管理的现代企业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古典企业。20世纪初期,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理论,后来逐渐发展为新熊彼特主义或新技术创新学派,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分工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成长是内生性的,企业内在的资源、能力和知识是企业成长的根源。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知识的角度理解企业的内生成长和竞争优势逐渐成为主导理论,其重点是探讨企业内核心知识的形成和积累机制。

生产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相对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总体来说,这种理论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从使用价值的观点来研究分工,不是从商品而是从产品自身来考察分工。第二,混同了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分工。与交换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一样,生产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也混同了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分工,但不同的是,生产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是用企业内分工取代了社会分工,而交换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则用社会分工取代了企业内分工。

3、马克思历史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

与交换视角和生产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不同,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区分了社会内部的分工和企业内部的分工,并且系统分析了这两种分工的不同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而在马克思之前和之后的非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那里,这两种分工一直被奇怪地混为一谈、不加区分。其原因在于马克思研究分工的独特历史视角。

马克思认为,理解分工的发展必须结合分工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分析分工的时代特点和历史性质。他指出,企业内分工具有独特的资本主义性质,这一点是理解企业内分工的钥匙。在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企业内分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形态。1867年的《资本论》中,马克思重申了这一观点,“整个社会内的分工,不论是否以商品交换为媒介,是各种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而工场手工业分工却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

总体上说,交换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生产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和历史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分析了决定分工的因素,具有各自鲜明的学术特点,在分工理论体系中均占有一席之地。但比较起来,马克思的历史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更具有说服力。

二、历史视角分工发展理论的框架

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构建了“三层楼”结构的分工发展理论的宏大分析框架。总体来讲,生产力一分工一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一层分析框架;从分工内部来看,社会分工与企业内分工相互促进、相互替代,构成了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二层分析框架;从资本主义特有的企业内分工来看,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分工发展的基本推动力,这是马克思分工发展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