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基于强势文化视角的学校文化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 2022-11-04 17:3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新西兰基础教育具有典型的西方学校文化特征。运用威廉·费尔斯通和布鲁斯·威尔逊(1985)所提出的学校文化框架理论,通过研究文化内容、文化的表述以及主要的沟通形式,可以看出新西兰小学一般都拥有行之有效共享价值观、校长是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英雄、教师是学校情境中的主角等强势文化特点,对我国的学校文化建设颇有镜鉴意义。

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框架;强势文化

G41

A

2095-1183(2018)04-00-04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编码

文章编号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最早提出学校文化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他认为学校文化由年轻一代的文化和成人有意安排的文化组成。前者是由学生群体中的各种习惯传统、价值观念以及受影响而产生的情感心理和表现行为等构成。而后者则代表了教师的成人文化,由教师群体的各种习惯传统、规范准则、价值观念和心态行为等组成。[1]后来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学校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探究。总体来说,他们大体认为学校文化由学校成员的价值体系、习惯、经验等组成。

新西兰基础教育以快乐教育理念为主,其学校氛围轻松、自由,富有西方学校文化特征。借鉴华勒对学校文化的解释,本研究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各种习惯传统、价值观念、规范准则以及受影响而产生的情感心理和表现行为等构成的统一体。鉴于学校文化概念较为抽象,为使研究更具体化,本研究遴选了一所新西兰小学(简称N小学),并访谈了其校长(简称J校长)。为使研究更有条理性,我们采用了威廉·费尔斯通和布鲁斯·威尔逊的学校文化框架,即通过研究文化内容、文化的表述以及主要的沟通形式,来分析新西兰小学学校文化。[2]在此基础上,尝试从强势文化角度探讨新西兰小学学校文化特征,以期为我国的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新西兰小学学校文化基本内容

学校文化一般都有特定的文化符号,因为它有助于人们辨识其文化主题。通常情况下,学校一般用三种符号系统表示其文化内容,即故事、标志(icons)、仪式。

1.用代表性故事激励学校健康发展

代表性故事通常指学校正面事例与虚构的结合。新西兰小学非常注重对教师或学生典型事件的收集。如N小学对历届校长的功绩都会进行详细记载,往届校长的姓名也都会张挂在图书馆,以此展示学校发展历程及其责任对象,让校长成为学校文化凝聚力与荣誉、忠诚的象征。另外,对工作出色的教师,N小学董事会会将其业绩记录到学校董事会报告中。优秀教师的模范作用,不断在学校被传颂,如此教师学习便有了榜样。校长、教师的杰出工作,经学校加工成为有代表性的故事,激励着学校师生互励共勉。

2.用学校标志指引学校发展方向

标志是指学校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念。N小学的愿景是培养“慷慨的”“深思熟虑”“有远大抱负”的领导者。学校使命则是提供一个确保所有学生能释放自己潜能,并得到尊重与重视的学习环境。由此可知,N小学学习环境的建立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为终极导向。另外,N小学价值观念清晰易懂,包括尊重、友好、保护等。“尊重”主要表现为三点:其一,尊重自己。教师与学生在能力培养过程中,明白自身需要什么,充分了解自身即是尊重自己。其二,尊重他人,学校和睦的氛围需要通过学校成员之间互相尊重来建立。其三,尊重环境,即懂得保护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友好”则是要求学生懂得礼貌待人,乐于助人,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帮助教师一起建设学校。“保护”指的是自我保护能力,应急能力。N小学每年都会开展野外露营活动,且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借此培养学生应急能力。

3.用特有的仪式提升学校凝聚力

贾尼丝·拜尔和哈里森认为,过渡、降级、增进和融合等四种仪式是用以发展和维持组织文化的例行仪式,这四种仪式同样适用于学校。[3]过渡的仪式是指新教师即将进入学校正式工作的缓冲阶段,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适应新环境的仪式。N小学会给新教师缓冲时间,即让教师参与到过渡仪式中,如提供试讲机会、听课机会,由此帮助新老师尽快适应新环境。过渡的仪式还包括为退休教师举行欢送仪式,为其送上祝福及感谢等。过渡仪式可以促进教师新角色的适应,加快其社会化进程。降级仪式是指学校对工作人员进行客观批评的仪式。学校通过对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不恰当的行为进行适当消极评价以及公开批评,帮助其积极反思,提升自我认识。增进仪式是指学校鼓励成员正当行为的仪式。N小学每周会通过一次会议来对教师、学生进行表扬,还经常开展演讲比赛,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另外,学校注重户外运动,常开展足球比赛,既锻炼身体,又凝聚师生情感。融合仪式是指学校举行增进员工之间感情的仪式。N小学经常开展假日聚会、咖啡会,以及通过教师闲聊等方式来加强群体联系,提升学校工作人员之间关系的和谐度。这四种仪式有助于提升学校凝聚力,使学校保持动态性的发展。

二、新西兰小学学校文化表述

对学校文化的表述,一般通过用学校隐喻(Metaphor)的方式来表达。所谓隐喻,就是把两个相近的事物进行比较,用此一事物的意义去诠释彼一事物的内涵。[4]可以说,学校隐喻是人们对学校的理解即“对学校是什么”的表达,是将某事物与某学校进行对比,用事物的内涵来诠释学校的独有特征,前提是两者间有共通之处。

对学校的隐喻来自多方面,比如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来自校长的学校隐喻,往往体现了校长管理学校的愿景。J校长认为学校好比学园,校长与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會学生学习,但J校长强调的学习非指传统的学习即单纯获得知识。互联网的存在使知识的获取渠道大大拓宽,知识的获得变得容易,因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学会主动寻找知识。这恰好反映了新西兰小学校长或者学校的愿景,即培养有创新能力、会思考的学生。教师认为学校是俱乐部,俱乐部能给人带来快乐,说明教师在学校工作收获了幸福与快乐。而学生则普遍认为学校是游乐园。学校以快乐学习为理念,让学生在玩中学会学习,主动获取知识,让学与乐和谐并行。家长则普遍认为学校如同社区,即学校是一个养育环境,孩子们在学校中相互学习,相互支持。

可见,新西兰小学学校文化中,学校愿景清晰,校长与教师目标一致,即共同致力于培养健康向上的学生。学生在学校享受着游乐园般的快乐与自由。家长信赖学校,放心将孩子交于学校。由此,家校关系良好,学校文化品牌得到广泛宣传。

三、新西兰小学学校文化沟通形式

关于学校文化的沟通形式,主要体现在组织中的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新西兰小学重视非正式沟通的重要性,校长也为此付出努力,因而新西兰小学体现出轻松、和睦的学校氛围。

1.学校正视非正式沟通的重要性

正式沟通的主要特征在于周密性,但一个组织只以正式沟通为主,可能就会不够健康,显得非人格化,沟通质量也会随之下降。[5]许多学校认为非正式沟通的主要特征是传播小道消息,所以忽视非正式沟通的有效性。但新西兰小学认为在正式的学校组织中,非正式沟通具有建设性意义。其一,它可以反映学校各种活动的质量,而校长及其他学校管理者也需要获得相应反馈信息。一般非正式沟通中所传达的信息都是群体的内心反映。其二,它亦可弥补正式沟通网络的不足,即向学校工作人员传达人文关怀与现实生活需要。其三,它是学校和谐发展的润滑济。新西兰小学秉承“快乐学习”教育理念,若教师群体无法快乐,那么传达给学生的也不会是真正的快乐,而教师获得快乐的途径恰恰正是非正式沟通网络。因此,新西兰小学正视非正式沟通的重要性有其合理性。

2.校长担任非正式沟通网络的明星

明星角色(Star role)出现于许多人与一个人沟通的场合。明星是沟通网络中的核心。由于处于中心地位,能接触甚至有可能控制群体资源,能力极强。[6]新西兰小学校长除了在正式沟通形式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非正式沟通网络中也隐性地担任着明星角色。比如,小学校长是以社会关系为基础构建非正式沟通网络,沟通内容主要围绕教师、朋友、家长等展开,他们会经常与教师谈论共同的兴趣爱好,休息时一起喝咖啡,随性聊天等。通过访谈J校长,得知J校长为了成为师生信赖的伙伴,特意去学习教育社会学,并引进专业的心理专家。心理专家会留心观察学校员工状态并将信息传达给校长,校长得知后,会及时做出相应的行动,比如在课余时间与教师交谈等。校长独特的魅力是成为非正式沟通明星的前提,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则是校长获取非正式沟通效果的重要保障。

四、新西兰小学学校强势文化特征

新西兰小学既能保持轻松快乐的学校氛围,又能维持高效能的状态,这很大程度得益于学校所形成的强势文化。强势文化能直接反映一所学校品牌特色,另外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新西兰小学强势文化具有以下重要特征:学校形成行之有效的共享价值观,即学校信念和价值观受到学校成员的热情支持和广泛认同、校长是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英雄以及教师是学校情境中的主角。

1.学校拥有行之有效的共享价值观

共享价值观是学校利益相关者形成合力的基础。学校利益相关者有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共享价值观的实质是学校成员所秉承的如何将事情做好的共识。如一所学校所形成的共享价值观以信任为主,校长与教师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关系机制,则学校教师离职率较低,教师在轻松和谐的学校氛围中易发表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校长会认真倾听,这有助于校长与教师对教育本质的价值观念趋于一致,形成强大合力,其最终导向是共同为学生的发展而努力。教师与家长互为信任亦能形成强大合力,即家长与教师对孩子的教育目标趋于一致,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家委会成为学校坚实的后盾,学校政策推行阻力降低。可见共享价值观的作用不容小觑。行之有效的共享价值观可以提升校长、教师之间的凝聚力,亦可融洽家长与学校的关系。

反观我国小学,可以看出在共享价值观理解层面是有所失范的。我国小学大都提倡建设良好的物质文化,即让每个角落都说话,由此在学校文化上更倾向于借助物质来表达,如在墙壁上刻出醒目的校训、校规、办学理念等,这些具有外显性的学校价值观一目了然,但师生内化效果未必如意。另外,我国小学共享价值观具有借喻性特点。如有的学校提倡上善若水的精神,有的学校推出“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的理念等。这种表达方式有其天然的弊端,即易体现文化载体,而不是价值观念本身。因为这些“物质”的内涵是人附会的,很难保证管理者与学生的价值观实现同样的内化。

2.校长是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英雄

所谓英雄,是指见解、才能超群出众或领导群众的人。新西兰小学校长是学校“行走的核心价值观”,因而可称为是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英雄。陶行知先生曾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可见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新西兰小学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尊重、关爱、平等、快乐。其学校文化的主要沟通形式为非正式沟通,而校长则是非正式沟通网络中的明星。新西兰小学校长在管理理念上不推崇自上而下,而是愿意听取教师所需,察教师所忧,尊重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同时又崇尚以身示范,以自身榜样力量为师生提供行为参照。

应该说,高性能的学校文化不会自动生成,而需校长理性的引导,若令学校肆意发展,学校则成为低性能的学校。[6]学校文化建设离不开校长有效引领。在新西兰小学,校长是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英雄,之所以为英雄,是校长凡事要冲在前端,做好榜样。也有学者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质是校长文化领导的过程。[7]因此,我们的小学校长除了要与师生一起建設学校文化,还应将学校核心价值观当成为自身行为指南,以此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示范者。

3.教师是学校情境中的主角

在新西兰,教师是学校情境中的主角。他们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通过置身教学管理、课堂调控、评估学生三大情境,凸显自己学校主角的地位。

教师是教学管理主角。众所周知,新西兰小学没有统一教材,只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将教学管理的主动权置于教师手中,教师自然就成为了教学管理的主角。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设置课程,既灵活又有针对性。

教师是课堂调控主角。新西兰小学课堂上,学生可席地而坐,也可在掌握课程任务后做自己的事,教师充当的是课堂调控者的角色,在掌握各个学生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对课堂进行统筹管理。不仅如此,教师还致力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保证每个孩子爱上学习。这与我国小学课堂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是相似的。区别在于教师主角更凸显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地位,更反映出新西兰小学课堂中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生评估工作主角。在新西兰,小学教师是评估学生学习的主力军,对学生采取一对一的评估方式。新西兰学校文化以包容,尊重差异为特点,因此无学生成绩排名,无差生与优生之别,教师平等对待每位学生,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郭继东.学校组织与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48.

[2]Fire stone,WA. and Wilson,B.L.1985.Using Bureaucratic and Cultural Linkages to Improve Instruction:the principal"s Contribution.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Vol.21,No.2(spring 1985):7-30.

[3]Beyer,J.M.,and Trice,H.M.(1987).How an Organization"s Rites Reveals its Culture.Organization’s Dynamics,15,4-24.

[4]吴卫东.教育隐喻:一种认知与语言视角的诠释[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9):1.

[5]韦恩.K.霍伊,赛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范国睿,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7版),2007:349.

[6]McElroy,J.C,and Schrader,C.B.(1986).Attribution Theories of leadership and Net work Analysis.Journal of Management,12:351-362.

[7]Warrick,D.D.,Milliman,J.F.,& Ferguson,J.M.(2016). Buildinghigh performance cultures.Organizational Dynamics, 45(1),64—70.

[8]馬健生.学校文化建设即校长文化领导的过程[J].教育科学研究,2014(5):11.

责任编辑 余志权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