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析市县级电视新闻语言粗疏现象、原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 2022-11-06 12: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认真使用新闻语言,力求准确、简洁、鲜明、生动,应当是新闻编辑记者必备的职业技能。但现实中,特别是在市县级电视新闻用语中,值得推敲的词句颇多,令人遗憾。现谨据实例,浅析电视新闻语言使用粗疏现象、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电视新闻语言;粗疏;原因;对策

一、电视新闻语言粗疏现象举例

(一)不合语法规范,病句屡见不鲜

1.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为创建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打造更温暖的底色。(“打造”与“底色”搭配不当)

2.体育场人头攒动,处处涌动着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充盈着饱满的精神风貌。(“充盈”与“风貌”搭配不当)

3.县交警大队联合交运部门,加大监管督查力度,全面预防重特大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不”否定不当,导致句意与本意相反)

4.静宁苹果价格下滑“销售遇冷”应回归理性。(此句为消息标题,引号使用不规范,“冷”加引号即可,“‘销售遇冷’应回归理性”搭配不当,表意不明)

5.驾驶员礼让斑马线,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人权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高度负责。(关联词语前后内容不合递进逻辑,应当调换)

(二)不顾实际,轻率落笔,违背事实

五月份夏种覆膜表述为“顶凌覆膜”。进入冬季,仍有“当前正是加强秋季果园管理的关键时期”表述。天旱地干,文稿中出现“副县长x xx要求,抢抓当前土壤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轻率随意、惯行使用词语,比如,“西岭公园休闲赏花的市民越来越多”,显然,休闲赏花的人不能只是市民。

(三)不顾受众需求,照搬照抄,八股僵化

1.照搬照抄会议文件、总结材料,缺乏归纳总结,堆砌数据。

例如,(1)“至2017年底,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98家,床位2600张,平均每千人擁有床位1.46张;卫生技术人员1714人,平均每千人拥有1.64人;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累计建档41207认,建档率达96.96%。全县参合农民375194人,参合率达98.65%,共筹集新农合基金23234.48万元,累计补偿参合农民924081人次21128.46万元。”

(2)“德顺高速公路大队联合养护部门破冰除雪,组织人员30人,车辆4台,清扫机车2台,撒盐机1台,铲雪车1台,融雪剂5吨,……”

2.套用模式,陈词滥调,单调贬味。例如,会议新闻三段程式:“会议时间、名称” + “会议指出、强调内容” +“参加会议人员介绍”。领导检查调研模式为:“人物时间地点”+“领导要求指出强调内容”。词语匮乏,高频重复。"xxx一行深入城川、威戎等乡镇,深入村社查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贫困户家中……”

二、电视新闻语言粗疏的原因

市县级电视新闻语言之所以出现不符合语法规范、违背事实等粗疏现象,既有客观环境的影响,更与编辑记者自身有着直接的重要关系。

(一)从客观环境层面来说,市县级电视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市县级电视台办台水平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在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培养和质量提升等方面均有所欠缺。市县级电视台大都满足于市县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的宣传报道,缺乏竞争意识、精品意识。加之,新闻从业人员少,摄像、撰稿以至粗编一肩挑,任务重,时间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闻语言及整体质量。

(二)编辑记者的业务素质、工作态度对新闻语言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市县级电视新闻编辑记者相当部分非专业出身,专业知识、语言文字功底、文学修养欠缺,书面表达能力不足。稿件撰写感性运作,甚至不能利用语法规范辨识避免常见病句,僵化套用,顾此失彼。

其次,市县级电视新闻编辑记者安于现状,不能坚持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训练提升表达能力有些编辑记者向上级电视台供稿被修改采用,或者参加各级评奖偶尔获奖,形成对自己业务知识能力水平的错觉,自我陶醉。以致在平常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中疏于事实考证,轻视语言文字组织。

三、提升新闻语言水平的对策

(一)强化政治意识和使命担当,争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

相关新闻从业人员要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使命,深刻领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大事。树立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自我提高,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

(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培训指导,促进提升新闻语言质量水平

首先,要加强培训指导,持续开展好继续教育。在充分发挥台内业务骨干示范引领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促进新闻工作者提升综合素养。

其次,坚持阶段性、常态化评比,对新闻稿件通过月(季)小结评选,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彻底改变“写粗写精一个样” “写好写坏一个样”心态,锤炼字句,努力提升新闻语言质量。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