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谈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问题及策略

发布时间: 2022-11-04 16:5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我国于2005年開始全面启动基础改革,历经10年磨砺,吸纳国外成功改革经验,使我国数学基础教育从教育理论到教学方法,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对于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说,课程评价尤其对学生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在中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有哪些方式、哪些方法、哪些评价工具及评价的功能是什么?为此,本文作者进行了间接和直接的调查,力图还原当前学生评价的现状,通过分析发现实际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评价理论与评价实践相脱节。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现代化;教育方式;创新性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普及了义务教育制度,解决了绝大部分适龄儿童读书难、入学难的问题。但是在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上,我们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育投入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等等。由这些问题引发的不断扩大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校际差异以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差异严重挑战了教育公平目标。简单来说,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区差异我国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中部凹陷”,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在生均教育财政支出经费中,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中等教育阶段,乃至高等教育阶段,中部都是最低的。下面仅列举中小学财政支出情况。2011年,小学生均教育财政支出经费中,中部地区(6个省份)为3020元,相当于东部地区7274元(13个盛直辖市)的41.52%、西部地区5386元(12个盛自治区、直辖市)的56.07%;中学阶段的情况比小学阶段的情况更差。初中生均教育财政支出经费中,中部地区只是东部的三分之一、西部地区的三分之二:中部地区为4155元,相当于东部地区12552元的33.1%、西部地区6526元的63.61%。从教育财政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来看,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没有东部地区高,提高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的比例确实需要转变观念,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

(二)城乡差异近年来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等措施加大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这对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并没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基础教育财政投入体制。2011年以前一段时间,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在农村基础教育资金的投资比例中,中央政府负担的部分仅为2%,省和地区(包括地级市)的负担部分合计起来也只有11%,县和县级市的负担为9%,而乡镇却负担了全部财政需要78%。并且,目前我国仍有70%的学龄儿童在农村,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更是高达1.6亿。

(三)校际差异一直以来我国都有一个划分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传统,这种划分方式直接导致有限的基础教育资源不断流向重点学校,学校凭借这些资源优势又可以不断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资和办学条件,在生源选择上,重点学校也具有更大的筹码和优势。长此以往,非重点学校资源无形流失,学生的文化素质难以提升,导致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二、应如何解决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

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确定了自己较为先进的有关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制度,比如日本的拨款一视同仁、教师定期流动、校长定期流动;韩国的教育财政体制、多远分担机制,以及英国的公立自治模式、美国的合同外包模式等等。从这些制度和模式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发,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明确政府职责,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化、政策化基础教育的公共属性及其外部性,决定了其管理者和维护者应是政府。政府要明确其职责,制度是关键,建立强有力的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以行政干预的形式介入基础教育领域,才能对基础教育资源进行统筹配置。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这也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因此,要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应该完善有关教育的各项立法。

(二)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和人才补给,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和师资队伍的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并不等于单纯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而是要在均衡中实现相对的不均衡,加大对偏远穷困地区的财政支出,着重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帮助。政府应该确定各级政府转移支付责任分担比例,中央及省级政府在增大投入份额的同时,适当降低基层地方政府的配套比例。加强人才补给,也并不意味着盲目扩充教师规模。而是首先要改变传统以来重量不重质的心态和做法,着重加强教师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个人品德的提高。其次则要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大量优秀教师主要集中在城市,落后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教师质量普遍比较低。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教师定期轮换制度,也可以建立对口支援制度、某一行政区域内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等等,逐步消除城乡教师的差异,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结语

大众化社会及其绝对价值观的设计和论证对新课程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教育成为社会模式发展的动力,而不是相反。新课程改革的愿景是要用生活教育和创新教育替代既有的知识教育模式,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面对复杂的中国现代性问题,需要调整改革的思路和内容。在这一点上,创新教育的推进可以比生活教育的推进更为急进。校本课程开发不能继续沿着既有的路线推进,不能持守扩大开发范围和丰富课程体系的老路,而应当着眼于特色开发,特别是要面向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此外,课程改革在看到社会现代性问题对其影响的同时也应看到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包括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续梅:《素质教育调研: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9日。

[2]陈金芳、秦行音:《湖南省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科研与决策》第35期。

[3]郭向明:《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与教育评价改革》,《课程 教材 教法》2006年第6期。

[4]赵克进.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

(作者单位:宿迁职业技术学院)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