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权力语境中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初探

发布时间: 2022-11-05 12:5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权力既是政治学科的核心概念,也是分析政治生活的基本工具。在权力语境中分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既是全面解读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理论尝试,也是系统推进执政能力建设工程的现实需要。政党活动的核心目标与执政能力的集中表现是在权力语境中对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进行分析的两大理论依据。通过权力认知、权力运行和权力升华三大维度可以构建起权力语境中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逻辑结构。对应这一逻辑结构的要求,我们需要通过树立先进执政理念、不断完善执政机制和积极推进社会全面发展来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关键词:权力; 权力认知; 权力运行; 执政能力; 执政地位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8)11-0080-03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影响的重大课题。从不同理论视角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既是全面理解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理论要求,也是系统推进执政能力建设工程的现实需要。本文试从政治学的角度,运用权力这一分析工具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进行解读,以期构建起权力语境下有关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基本逻辑结构,从而科学定位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的权力要素,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积极的理论思路。

一、 执政能力建设权力分析的理论依据

通过定位政党活动的核心目标与执政能力的集中表现可以看出,在权力语境中分析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具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只有准确把握执政能力建设的权力思维依据,我们才能深刻理解政党活动与政治权力的内在联系,进而深入透析执政能力建设的权力内涵。

⒈ 掌控权力是政党活动的核心目标。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党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全世界九成以上的国家均实行政党政治,政党在这些国家的政治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1]因此,实现阶级利益就成为政党活动的根本目标。虽然实现阶级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多样,但由于“权力是实现利益的最高手段”,[2]因而政党必然要将自己锻造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1]这是政党实现特定阶级利益,发展阶级政治力量,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必然选择。

当政党没有获得政权时,往往无法借助国家权力影响政治进程,只能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来发展并组织党员和群众,并利用有限的规则和程序资源开展政治斗争,因而在影响政治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其阶级利益的实现过程也必然艰辛曲折。而当政党执政后,政党则可以通过掌控国家权力,将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转变为国家的法律制度,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从而直接影响或间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最终使自己的阶级利益获得坚实的保障力量。正是由于权力的获得与否直接影响政党阶级利益的实现程度,掌控权力才成为政党活动的核心目标。也正因此,我们只有透过权力视角才能准确定位执政党活动的目标指向。

⒉ 行使权力是执政能力的集中表现。执政能力是执政党掌握和运用国家机器,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领导、管理国家及社会事务的本领和水平。[3]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执政党行使国家权力的能力。因而,构建合理的执政党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就不仅是实现政党科学领导的现实需要,还是测量执政党执政能力提升的重要指标。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执政党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执掌模式。它强调国家权力是特定意义上的社会公共权力,执政党是一种掌握并领导该公共权力的力量而并非该公共权力本身。因此,执政党主要是利用提出政策纲领的权力来引导并影响宏观社会政治生活,而较少对微观社会政治生活进行直接管理,从而形成“执政党→ 国家权力→社会生活”的递进作用模式。另一种是替代模式。即执政党本身作为一个政权化的组织,直接代表公共权力,用政党权力替代公共权力或将二者合一,由政党直接操控国家生活,从而形成“执政党(权力)=国家权力→社会生活”的直接作用模式。现实的政治发展已经表明,前一种模式合理地定位了执政党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明确了执政党权力运行的正确方面,避免了执政党权力的异化及执政党权力消解国家权力的风险,是新时期执政党执政能力提升的基本标志。而后一种模式则违背了执政党权力的本质要求,异化了执政党权力的基本属性,容易造成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局面。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僵化的甚至错误的执政理念,客观上降低了执政党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最终容易影响或削弱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因此,只有科学定位执政党的权力关系,才能合理构建起执政党与国家权力的内部关系。也正因此,我们只有在权力语境中才能深刻理解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核心内容。

二、 执政能力建设权力分析的逻辑结构

借助权力这一分析工具,我们可以从权力认知、权力运行和权力升华三大维度对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进行学理解读,并构建起权力语境中有关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递进式的逻辑结构。

⒈ 权力认知科学化——执政能力建设的精神内核。权力认知是指权力主体对政治权力的归属和功能的基本认识和总体把握,是宏观定位政治权力价值的一般性精神活动。它是指导政治权力发展方向和运行方式的根本精神动力。权力认知科学化,就是要求执政党对权力这一特定的政治现象和政治力量进行符合历史规律和执政党阶级利益的评价和定位,从而明确执政目的并强化执政意识。

(1) 科学认知权力归属是明确执政目的的关键。权力的人民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权力本质上起源于社会公共权力,只是在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严重对抗的历史话语中才具有了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形态,成为维护私利的历史工具。但从根本上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4]权力从社会中历史地产生,也将必然历史地回归社会,回归人民。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权力归属的准确定位。因此,科学认知权力归属,就是要将一切权力在本质上理所应当地看作是属于人民的权力,只有人民才是一切权力的最终历史源泉。只有科学认知权力的归属性,才能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提供明确的执政方向,才能在根本上端正执政党的执政目的,从而科学回应“为谁执政”的历史课题。

(2) 深刻理解权力价值是强化执政意识的重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权力在阶级社会中是一种有组织的和系统的强制性力量,它对实现阶级利益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无产阶级要担当历史发展“领头羊”的作用,就必须牢牢掌握政权。因为只有无产阶级才是最彻底革命的阶级,而其他阶级只不过是革命的同路人。[5]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掌握政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政治权力之于无产阶级政权有着关键的现实价值。这既是无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更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伟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障。只有掌握了政权,充分行使政治权力,无产阶级才能掌握变革社会的根本力量,才能真正推翻资产阶级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才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从而建立无剥削无压迫的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6]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深刻理解权力之于社会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意义,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权,才能在根本上不断强化执政意识,进而提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

⒉ 权力运行制度化——执政能力建设的体制表现。权力运行是政治权力在特定政治体系中运转并产生作用的一般性活动,它是政治权力产生政治绩效,影响政治生活的关键。它包括权力的正向行使和反向监督两大内容。“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推进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不断健全党的执政体制,努力提高党的权力运行制度化水平。可以说,权力运行制度化不仅是完善执政能力制度载体的现实需要,更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体制表现,它直接表征着执政能力建设的实际成效。

(1) 合理设置权力运行机制是提高执政效能的重要保障。首先,合理设置权力运行机制保障着党的领导活动。党的领导活动离不开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只有形成一个有机的领导工作系统,合理设置权力运行的程序、方式和系统,才能真正保证党的领导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其次,合理设置权力运行机制规范着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为。领导者在行使权力,发挥领导功能的时候,如果有合理的权力运行机制加以引导和规范,则可以降低由于领导者思想上和作风上的局限性而对权力行使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从外部体制上提高了领导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另外,合理设置权力运行机制提升着党的执政效率。合理的权力运行机制可以正确划分职权,合理设置职能,明确工作范畴,明晰权力行为的责任归属,使围绕权力行为而开展的各项领导活动和执政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协调并有机配合,从而降低执政成本,提高党的执政效率。

(2) 不断完善权力监督机制是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权力具有双重性的特征。一方面,政治权力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指向,是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政治权力又总是以具体的人为权力主体,由个人加以行驶和运用,因而不能不受权力主体个人意志的影响。这种国家权力的公益性和个人性构成了国家权力的自我矛盾。[7]正是权力这种内在的自我矛盾性使得权力运行过程必须接受监督。建立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不仅是保证权力公益性的基本方式,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我们党是执政的党,威信很高。……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8]

⒊ 权力形态合法化——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升华。权力形态合法化在政治学意义上主要是指政治权力被大众认可,其力量和形态得到升华,从而获得合法性的状态。法国政治学家马克·思古德指出:“合法性就是对治权的认可。”“合法性形成了治权的基础,是法治体制中开展政治活动的基础,合法性作为政治利益的表述,它标志着它所证明的政治体制是尽可能正义的。”[9]政治权力合法化是政治权力主体合法行使权力的重要前提,是权力有效运行的必要基础,同时又是社会秩序得以持久维系的重要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必须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执政党提出的严峻考验和崭新课题,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历史形成的政治权力合法化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提升政治权力的合法化形态,依托合法权力所提供的正当性资源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就无疑成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现政治权力形态的合法化,执政能力的历史提升才具有时代标志,同时也才能在实践层面上展示执政能力建设的社会价值,进而升华执政能力建设的社会成果。

三、 执政能力建设权力分析的实践启示

通过构建权力语境中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逻辑结构,可以从权力维度把握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进路,并遵循这一理论进路,循序渐进地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⒈ 必须树立先进的执政理念,以此引导党的执政实践。权力语境中的执政理念可以被理解为执政党对自身权力、公共权力及二者关系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总体认知,集中表征着执政党的根本权力观。执政理念的核心是为谁执政的问题,是执政的价值诉求问题,是执政的本质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科学权力观的基础上,阐发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执政理念,为新时期党的执政实践奠定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是指导党的执政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

(1) 加强理论思想建设,为执政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我们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通过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增强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增强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党的理论思维与战略思维的全面提升,从而为执政理念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 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为执政理念的拓展与传播奠定主体力量。执政理念能否延展,执政能力能否提高,不仅取决于广大党员干部是否具备“为谁执政,,为何执政”的强烈意识,还取决于各级党员干部是否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党员干部能否具有先进执政意识的基础性素质,是党员干部开展具体工作的前提条件。为此,在强化执政意识,明确执政使命的前提下,只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保证先进的执政理念获得先进的主体支持,从而保证先进的执政理念对执政实践的有效引导。

⒉ 必须不断完善党的执政体制,以此提高党的执政效率。执政体制是政党与国家政权之间相互关系及职权划分的制度化设置与安排,是政党权力运行的规范标准和政党执政活动的制度保障。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党的执政体制仍然在一定范围内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权力过分集中、党的领导制度与国家政治制度之间的不协调、党的自身组织制度和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党的执政效率。因此,对执政体制的不断完善就成为新时期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

(1) 完善党自身的领导制度。我们党要正确有效地执掌和运用国家政权,必须要完善自身的领导制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及运行机制,这是充分落实并全面发挥各级党代会职权的重要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完善党内民主决策制度,这是党内重大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本制度支持。另外,在党内形成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也是完善党的领导制度的重要内容。

(2) 完善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体制。我们要在党与国家政权机关之间建立重大决策党政统一、重要职务党政交叉兼职、具体职能党政分开的执政体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要通过法治化的途径来实现党对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权力运行的调控和监督,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也要充分保障和发挥国家政权机关的相关政治职能。

(3) 健全党的社会整合机制。随着社会相对独立于国家的地位日益增强,社会本身开始分化重组,我们党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整合机制,包括民众利益表达机制、意识形态输出与分配机制、基层组织功能转换与实现机制、党员服务社会动力机制等,[3]这些机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党的社会整合能力,扩大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增强党的执政的社会支持度,是提高党的执政效率的重要措施。

⒊ 必须积极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以此提升党的执政地位。历史发展已经表明,在不同历史时期里,人民群众会根据不同的历史环境、历史特点、历史使命对执政党提出不同的历史要求,同时又会根据执政党做出的不同回应给予质量不同的社会支持,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我们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在适应中国社会与人民群众要求发展的历史愿望之上,并为中国社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指明正确方向的基础上形成的。从本质上看,历史形成的领导地位就是人民赋予的领导地位。无产阶级政权正是在人民群众的拥戴和支持下得以生存、发展、强大并巩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执政地位的提升仍然是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不断满足,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历史基础的。就当前而言,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的全局,无疑是我们党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提升党的执政地位的核心要求。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为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战略性保障。也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在全面推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事务科学发展的历史实践中,我们党驾驭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和应对国际情势的执政能力才能得到历史性地提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才能实现,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不断巩固并实现历史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吉发.政治学论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忠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刘凤刚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