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农学专业农业标准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发布时间: 2022-11-05 18: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从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出发,阐述了农业标准化课程对农科专业学生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业标准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评价模式等方面着重阐述了该课程改革创新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农业标准化;课程教学;问题;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0-0316-02

1 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成标准,并加以实施,以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过程[1]。

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经历了1949—1984年的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攻坚阶段和1999年至今的全新发展阶段。1982年,农牧渔业部为了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宣传普及标准化知识,首次开展了“农牧渔业标准化科普宣传周”活动,相关的管理、科研及教学人员参与了此次会议,通过会议增进了对农业标准化的理解,获得了有关基本知识,并明确了今后农业标准化的工作任务[2]。1985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在江西召开,会议提出了“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加速农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不断提高标准技术水平”的指导思想和农业标准化改革的若干具体措施。随着全国各地农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基本形成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级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四级标准框架。1991年,全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发布了《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明确了制定农业标准的四大类范围和七条原则。1996年,制定了《全国农业标准化“九五”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推动了农业标准化工作[3]。自1999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启动“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计划”以来,我国农业行业标准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制定了一大批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亟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检测方法标准等。

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标准制定工作得到全面发展,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农业标准化工作步入新轨。而为了推进标准化工作在农业领域的开展,建设了大批农业标准示范区和示范项目。

2 农业标准化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农业标准化成为组织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有效手段,为促进农业从数量、质量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亟需相应人才,加强对农科大学生的农业标准化教育,努力培养适应时代要求、满足“三农”需要的创新人才成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亟需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农业标准化教育已经进入高等农业院校的课堂并取得较好进展[4]。张洪程主编的《农业标准化概论》教材推动了农业标准化教育的发展。但是农业标准化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地方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该课程的不多,具体可操作的资源不够。

基于农业标准化工作对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及对从事农业标准化工作人才的需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自2011级农学专业学生起开设农业标准化课程。该课程设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农业标准化意识,使其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服务生产实践。因此,该课程教学摒弃了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理论教学模式,笔者以学校教学基地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依托,对农业标准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进行创新探索,逐步提升该校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及提升学科专业实力。

3 农业标准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门新兴的横向学科,它包括农业标准化学科的理论研究、实施方法学研究和技术壁垒的构筑等多方面内容,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实践性和针对性。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农业标准化课程刚开设,处于起步阶段,课程课时安排仅18学时,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农业标准化实践的操作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改革教学方式竭力达到教学培养目标。

3.1 精减理论课时,优选教学内容

该课程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农业标准化意识,具备农业标准化的理论基础和综合实践能力,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该课程以张洪程主编的《农业标准化概论》为参考教材,在选定课程教学内容时将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历史及趋势、地位与作用以及农业标准化原理与方法作为理论讲授的重点。农业标准的种类、级别和体系以及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实施和监督章节在提纲挈领的讲授下主要靠自学掌握。而农业标准化与农业质量管理以及农业标准化与农业质量认证章节因该校已开设了有机农业课程,所以不再重点讲授。理论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廓清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认识农业标准化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农业标准化实践的原理和方法。

3.2 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构建农业标准化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开展实践教学可以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农业标准和农业标准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和协同创新的能力,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创造力强、综合素质过硬、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5]。

农业标准化课程实践教学受限于课时要求和资源配备,主要利用网络资源,以了解农业国际标准最新发展,国家级、省级以及娄底当地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建设和特定的农作物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采标案例为主题展开。具体执行过程是教师提出主题,推荐相应的部分参考资料,学生以分组的形式,通过分工协作,进行资料调研后写出报告,并做成PPT,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在交流时,教师和不同小组发出提问,进行讨论和点评,最后给出成绩评定。这种案例式的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农业标准化和农业标准的主观认识,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的调研式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3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推行模块化教学

从事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人才要求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也要求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农业标准化课程的开设若能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有利于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培养出农业高技能人才的最终目的[6]。贺道华等[7]提出了《农业标准化概论》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可供参考,另外可以参照华南农业大学对农学专业实验课改革所构建的“四模块”“三层次”“二整合”“一方案”的实验内容和教学体系[8],将其与本校农学专业的有机农业课程教学进行资源整合,有机农业作为农业标准化实践的典型案例,更加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以已经建立的九龙集团的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以及农科所振农公司的农药复合制剂产学研基地为依托,开展农业标准化课程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案例式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4 围绕模式改革,创新课程考核

在教学模式改革后,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大胆创新。对学生的考评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基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整个考评成绩由平时考勤和课堂表现(占25%)、实践教学的调查报告及汇报(30%)和期末考试(45%)3个部分组成。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平时的积累和提高,而不仅仅在期末考试进行突击,真正达到提高能力和技能的教学目标。

总体来讲,农业标准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具有从事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整合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够从事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张洪程.农业标准化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农牧渔业标准化科普宣传活动[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2(4):46.

[3] 张洪程,陆建飞,高辉.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J].中国标准化,2000(5):19-20.

[4] 高辉,陆建飞,张洪程.加强农业标准化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4(8):21-22.

[5] 沈雪峰,陈勇.农业标准化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改革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326-327.

[6] 王兴华,姜素芹.重视“农业标准化”教学 廓立新颖教学体系[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1(2):39-40.

[7] 贺道华,朱翠林.《农业标准化概论》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21):162-164.

[8] 刘向东,郭海滨.现代农学专业实验课整合改革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5):60-63.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