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让美术课堂徜徉历史之河

发布时间: 2022-11-08 15:5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应试教育这一大环境下,初高中的美术课沦为“最底层”的“副课”,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如今美术教育不应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可以利用美术与历史这两大科目的关联性,适当进行学科融合,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以有效提升美术课的人文性。

关键词:学科融合;美术;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8-0045-01

一、初高中学生美术学习现状

对初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美术是培养其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新课标背景下的重要改革对象。但现阶段美术课受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改进。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初高中阶段,一般的非艺考类学生的美术基础是相当薄弱的,除了造型能力、色彩表达能力的匮乏外,主要还体现在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高低不是传统美术课所教授的简单绘画技法或零星的美术知识所决定的,它取决于人的多方面素质的累积——文学、音乐、历史、哲学等。

二、学科融合

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

据了解,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美术学科的名称已经做了改变,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已把“美术”改称为“视觉艺术”,英国则改为“美术与设计”。从这些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美术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纯绘画”课程或“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学习领域。美术教育内容已从单一性、技能性向综合性、丰富性和趣味性发展。

三、美术学科与历史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1.美术学科与历史学科的关联性

艺术,尤其是美术,与历史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密关系——历史中包含着艺术,艺术则见证着历史。从万里长城到金字塔,从《蒙娜丽莎》到《兰亭序》,只有在历史背景的衬托下,才能彰显其宝贵的艺术价值和不凡的生命力。

对于初高中阶段的历史科目来说,艺术,作为每段历史时期中的政治、经济、人文乃至社会变革的重要反映和依据,往往是每单元的重要章节之一。在美术鉴赏的学习过程中,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才能挖掘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2.顺应新课标对美术课的要求

新《美术课程标准》把美术课定为人文学科,提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意味着美术教育应该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之一。相应地就要求美术教师在上课时不能局限于自身学科的固有领域,应尽力把人文精神深入到课堂中。

3.提高教学效率

在应试教育这一大环境下,美术与历史这两门学科沦为名副其实的“副课”,得不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对于这种“一周一节”,“逢考必让”的科目来说,把握好有限的45分钟显得尤为重要。若美术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历史课的进度,适当延伸、拓展相应的历史知识,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必定又深了一层,这就改变了单个学科视角的“阈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用历史提升美术学科人文性的几点方法

1.把握历史主线,贯穿美术教学

以初中一年级为例,从宏观上看,苏少版的《美术七年级》课本中所涉及到的中国古代人物画、中国古代花鸟画、中国古代的侍女、簪花题材以及耕牛、战马题材的画作欣赏,基本涵盖了从我国古代魏晋南北朝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中国这段时期内的一些代表画家与其画作。而这一历史时期,恰与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所叙述的历史基本重合。

据此,笔者在美术教学中会定期结合所教美术内容为学生梳理相关的历史。如在讲授到元代绘画的时候,请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讨论,为什么元代的文人美术会崛起昌盛。这样一来,学生一方面会很自然地将头脑中关于元代的相关历史知识提炼出来,将其自主地归纳以运用到美术作品的鉴赏中;另一方面,由于理解了元代的大背景——异族统治,汉族文人大多数既受冷遇又不与朝廷合流,只能以作品来寄托精神,才表现出了遁世、高逸的情调。

2.捕捉重叠知识点,深化美术课堂

从微观角度讲,苏少版的《美术七年级》课本中所呈现的个别知识点,与人教版同年级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有重叠、补充和扩展的关系,如《美术七年级下册》中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中所涉及的唐代的人物画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第八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中举例的阎立本、吴道子这两位唐代人物画的代表画家为基本相同的知识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尝试先请学生回忆阎立本、吴道子的画风,进而请学生介绍隋唐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样的政治、经济环境,催生了隋唐多姿多彩、气魄宏大的画风。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用其他学科学到的知识结合美术进行思考。

3.梳理美术史,拓展美术教育

让中学生了解重要的画派,了解一定的美术史,是《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学习内容,《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至少要了解两个外国美术画派,它会使学生更加看清美术与社会的关系。笔者发现,画派的介绍不仅有利于梳理学生对美术作品零星的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美术史知识的识记。同时,初高中的美术教材虽都没有按美术史进行编排,但是美术史始终作为一条重要的线索贯穿其中。苏少版美术教材的编排侧重学生多项美术素质的培养,虽然以实践性为主,但教材中所出现的各种范例艺术品,教师都可以将其置入美术史中向学生介绍。

比如笔者在介绍扬州画派时花大量时间为学生普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扬州画派兴盛于十八世纪中叶,当时扬州是盐运中心,商业经济发展很快,这就影响了画家们的生活和思想情趣。他们的艺术成就之高,决不仅仅是风格技法的问题,而在于其作品反映的是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

如何体现美术的“人文性”是个宏大的课题,这不是以往的学科至上、学科绝对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解决的。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同为“副科”的历史学科去升华美术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提升人文性。这需要美术教师注重美术与历史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更需要具备坚实的艺术素养和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美术课成为真正能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优质课堂。

(作者单位:常熟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

[2]阮荣春,顾平,杭春晓著.中国美术史.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