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试论元明戏曲作品中的“盐”关目

发布时间: 2022-11-08 13:3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现存的元杂剧所蕴藏的盐文化主要停蓄在作品的话语层面,只有《窦娥冤》、《灰阑记》的“盐”关目对剧情产生了重要影响。宋元南戏的《张协状元》、《琵琶记》、《荆钗记》有少量的“盐”关目。明代戏曲作品则较多地直接描绘了各种盐业活动,对明代盐官、盐商、盐区士人及盐业历史人物都有反映,“盐”成了相关剧作剧情发展的重要关目。《香囊怨》是一部少见的以盐商为主角的剧作。元明清三代戏曲的代表作,其内容都直接与“盐”有关,“盐”对中国传统戏曲意义重大。

关键词:元明戏曲;盐文化;关目①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12)01—0053—07

中国传统戏曲作为古代文学中最贴近现实生活的艺术样式,对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盐自然会有丰富的表现。作品中出现了青盐、白盐、红盐、水晶盐等不同的盐品种,盐菜、盐荳、盐鸭蛋等盐食品,盐醋、盐酸、撒盐等普通词汇,以及盐梅、无盐、盐虎、骐骥盐车、虀盐乐道、曲终闻盐等成语典故,盐塌塌、私盐包、洒盐卤、盐入井水、撮盐入火、撮盐入水、性命非盐买、吃盐比吃酱多、柴米油盐酱醋茶(包括酱醋盐油、柴米油盐)等俗语。如果将所蕴含的盐文化内容停留在话语层面的作品都囊括为“盐戏曲”,则相应作品就难以穷尽。另一方面,虽然客观存在着大量“盐戏曲”作品,但这些作品却未得到系统梳理,尚未清晰呈现在论者眼前,有必要进行专门发掘。故我们主要搜寻了以“盐”作为戏曲关目的戏曲作品。相对而言,元明戏曲作品中的“盐”关目较多,故本文以此为重点展开讨论,希望能为盐文化的深入研究打下一些基础。

一、元代戏曲作品中的“盐”关目

(一)元杂剧作品中的“盐”关目

从戏曲成就来看,元代杂剧自然应该是重点讨论对象。元代王庭秀有《盐客双告状》② 杂剧,从标题看,是以盐商故事为全剧基本情节,这在戏曲史上是罕见的,可惜已经全佚。《汉宫秋》有借盐制食品抒情的环节,第二折“【黄锺尾】怕娘娘觉饥时,吃一块淡淡盐烧肉”③,但一语带过,借以表示元帝对昭君别后生活的想象。另《东堂老》第一折“【六幺序】快准备着五千船盐引,十万担茶挑”④,以“五千船盐引”作为大生意、巨额财富的形象表述,但并不是人物真正发生的行为;其第三折“〔正末唱〕你就着这五百钱买些杂面你便还窑去。那油盐酱旋买也可是零沽。〔扬州奴云〕甚么肚肠,又敢吃油盐酱哩……〔扬州奴云〕叔叔,我买将那仓小米儿来,又不敢舂,恐怕折耗了。只拣那卖不去的菜叶儿,将来煨熟了,又不要蘸盐搠酱,只吃一碗淡粥。”① 剧作以扬州奴不吃食盐显示其节俭,语带夸张,不必视为人物的真实行动。至于《朱砂担》第一折“〔邦老云〕大碗里酾的酒来,将些干盐来我吃两碗。酘过我那昨日的酒来。〔店小二做放酒科云〕没的干盐,有两块蒜瓣儿。”② “‘干盐’即晒干的腌咸菜或咸肉之类。”③ 这里出现了食用“干盐”的盐饮食文化,人物有相关行动,但对剧情没什么影响。《魔合罗》第三折“【金菊香】这的是打家劫盗勘完的赃。这个是犯界茶盐取定的详。”④ 虽也提到“犯界茶盐”这种“私盐”现象,但也仅是作为详勘取定案件的形象话语,没有影响到剧情发展。至于元杂剧《张生煮海》的“煮海”关目的设计,有可能受到了海盐生产的启发,但迄今尚无实证。《扬州梦》描写了盐区生活,但内容没有涉及盐业。其它剧本里的“盐”语汇,基本与人物行动无关,故总的来看,现存的元杂剧主要在话语层面蕴含着盐文化。剧作对盐业还缺少正面描绘,“盐”还未成为戏曲的主要关目。

例外的是,元杂剧最经典的剧作《窦娥冤》中的“盐”关目对其剧情产生了重要影响。《窦娥冤》第二折:“〔云〕婆婆,羊肚儿汤做成了,你吃些儿波。〔张驴儿云〕等我拿去。〔做接尝科,云〕这里面少些盐醋,你去取来。〔正旦下〕〔张驴儿放药科〕〔正旦上云〕这不是盐醋?〔张驴儿云〕你倾下些。〔正旦唱〕【隔尾】你说道少盐欠醋无滋味,加料添椒才脆美。但愿娘亲蚤痊济,饮羹汤一杯,胜甘露灌体,得一个身子平安倒大来喜⑤。……〔正旦云〕我有什么药在那里,都是他要盐醋时,自家倾在汤儿里的……不知张驴儿那里讨得毒药在身,接过汤来,只说少些盐醋,支转小妇人,暗地倾下毒药。”⑥ 第四折“适值张驴儿父子两个问病,道‘将汤来我尝一尝’,说‘汤便好,只少些盐醋’,赚的我去取盐醋。他就暗地里下了毒药,实指望药杀俺婆婆,要强逼我成亲。”⑦

当反面角色要支走正面角色实施其阴谋时,借口食物缺少盐味就成了最自然、最不露痕迹的手段,也确实没让剧中其他人产生怀疑,最成功的是,也没让知情的观众产生怀疑。这就是说,剧作家成功地从生活中找到了一个所有观众都有的生活经验,并因为这种经验的同一性而使得情节的推进令人信服。也因此所有的人都感觉事件的如此发展是必然的,冤枉的出现也就是必然的。后来,受害者也领悟到真相,把这情节一再向人讲述以证实自己冤枉,其暗含的前提是,这一环节既是事实,又具有巨大的可信性,不需要作更多解释也能让人相信。这样的反复陈述也让观众感觉到,即便事件再次出现,也难以改变事件的发展态势。悲剧的巨大感染力就在于让人感到悲剧的不可避免。从这个意义上说,“盐”关目的使用,对促成《窦娥冤》这部放之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名剧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可能因为这一关目的巨大成功,其它剧作家似乎不惮于一再搬演。另一杂剧《灰阑记》演述了马员外的大浑家陷害员外另一个妇人张海棠,照搬了这一关目,第一折里张海棠“〔做下捧汤上云〕姐姐,兀的不是汤。〔搽旦云〕拿汤来,我试尝咱。〔做尝科,云〕还少些盐酱,快去取来。〔正旦应下〕〔搽旦云〕前日这一服毒药,待我取将来,倾在这汤儿里。〔做倾药科,云〕海棠,快来。〔正旦上,唱〕怎这般忒慌张,连催盐酱。〔云〕姐姐,兀的不是盐酱。〔搽旦做调汤科,云〕海棠,你将去。”① 与《窦娥冤》相比,这一关目仅仅是相关人物姓名有了变化,从形式角度分析,没有改变《窦娥冤》一丝一毫。 令人吃惊的是,连真相的揭示,也完全没有变化,第二折“【醋葫芦】俺男儿气中了,丕地倒。醒来时俺姐姐自扶着。〔带云〕他道:‘海棠,员外要汤吃,你去煎来。’〔唱〕煎的一碗热汤来又道是盐酱少。〔带云〕他赚的我取盐酱去呵。〔唱〕谁承望暗倾着毒药。”② 这似乎是一种“桥段”的应用,但是,作为最成功的包公戏之一,人们似乎不再追究这一艺术“瑕疵”,这一关目本身的巨大魅力征服了观众,使其经久弥新了。

甚至到了明代,在传奇作品里,这一关目还在被搬用。《金锁记》羊肚:“〔付〕窦姐姐,汤收拾好哉啥?〔小旦〕呣。〔付〕阿曾尝尝盐淡?〔小旦〕没有尝。〔付〕那说弗尝尝?生病人最难伏侍个,让我来尝尝看。〔付接碗,小旦放在地下〕〔付尝介〕淡得势个来,阿是忘记放子盐哉?〔小旦〕待我再加些便了。〔付〕快点去拿盐出来。〔小旦下〕〔付作下药介〕个一吃,包□百病俱除。〔小旦上〕盐在此。〔付〕放拉哈没哉。〔小旦〕请再尝一尝。〔付〕那间弗消尝得,弗盐弗淡,快点拿去吃嘿哉。”③……“〔付〕我救□性命,倒药杀我个娘!恩将仇报!〔小旦〕吓!是了,方才叫我去取盐,你把毒药放在汤内?”④ 当然,《金锁记》剧情是从《窦娥冤》改编的,有类似情节自在情理之中,但这一与《灰阑记》一样不作任何改变的方式,折射出这一关目具有不可改变的因素,其实就是“盐”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宋元南戏作品中的“盐”关目

杂剧以外,这时期还有大量“南戏”作品。现存南戏作品中,尚未发现经典的“盐”关目,仅在某些人物的自白中出现了一些与“盐”有关的行为。如《张协状元》八出:“〔丑做强人出白〕……贩私盐,卖私茶,是我时常道业;剥人牛,杀人犬,是我日逐营生。”⑤ 剧中强人不仅打家劫舍,还“贩私盐”,“贩私盐”风险极大,私盐贩子往往是偶尔为之。这在《水浒》、《说唐》等小说中也有相似描绘。

高明《琵琶记》第十六出:义仓赈济“〔丑扮里正上唱〕……讨官粮大大做个官升,卖食盐轻轻弄些乔秤。”⑥ 《荆钗记》第三十七出:民戴〔丑〕老汉积祖姓丁,并无手艺营生。图小利讨充社长……只有催关盐票,是我觅钞门庭。”⑦ 这两出戏展现了封建基层官吏里正、社长等借盐敛财的现象。他们或者耍弄秤杆,或者玩弄权术,在食盐营销过程中,因为这些人物的存在,变相提高了盐价,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也可能是盐价昂贵的一个原因。

二、明代戏曲作品中的“盐”关目

(一)明代传奇作品中的“盐”关目

到了明代,传奇成为这时期的主要戏曲样式。明代传奇对盐官的社会活动有较多直接描绘,并通过这些描绘展现了当时丰富的社会生活,包括盐业生产活动等等。

《鸣凤记》第三十三出:鄢赵争宠“【窣地锦裆】〔净扮鄢懋卿上〕……收尽历年盐钞。做成一等人家。千仓万库实堪夸。不在陶朱之下。自家天下都巡盐鄢懋卿是也。……我苦苦里诤得一个都巡盐,他烈轰轰到做了都总制。”① 作为时事剧,该剧刻画了当时最显赫的盐官鄢懋卿形象。《明史》卷三百八《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奸臣·鄢懋卿》记载:“会户部以两浙、两淮、长芦、河东盐政不举,请遣大臣一人总理,嵩遂用懋卿。旧制,大臣理盐政,无总四运司者。至是懋卿尽握天下利柄。”在盐业史上,“大臣理盐政,无总四运司者”,鄢懋卿独享此荣,已令人侧目。但是鄢懋卿并不满足一个“都巡盐”,还在极力攀爬,反映出此人无尽的贪婪。“都巡盐”成为了烘托人物欲望的关目,借世人皆知的盐官的显荣来衬托人物恶性膨胀的欲望,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汤显祖《邯郸记》中,男主角卢生被贬到陕州任知州,凿石修路开河,第十一出:凿郏:“〔生背想介〕鸡脚山熊耳山么,昔禹凿三门,五行并用。〔回介〕鸡脚和熊耳,你道铁打不入,俺待盐蒸醋煮了他。〔众笑介〕怕没这等大锅。〔生〕不用的锅,州里取几百担盐醋来。〔众应下扛盐上介〕盐醋在此。〔生〕取干柴百万束,连烧此山。然后以醋浇之,着以锹椎,自然顽石粰裂而起。后用盐花投之,石都成水。〔众笑介〕有这等事。〔放火介〕……【前腔】〔生〕鹳嘴啄红崖,似鳞皴甲绽,粉裂烟开。一面撒盐生水也。〔众鼓撒盐介〕知他火尽青山在,好似雪消春水来。”②

这出戏中,官员卢生本人的形象已经退居其次,盐的神奇功用凸现出来,十分吸引人,大大加强了戏曲的“传奇”色彩。卢生凿郏,与“禹凿三门”的地点接近。大禹所凿三门山,即是砥柱山,“厎柱山,俗名三门山,在陕州硖石县东北五十里黄河之中”,故卢生有此联想。“连烧此山”,取“火克金”之说。“以醋浇之”,醋属金,金生水。古人将盐与阴阳五行相配,《周易义参》、《参两》有相关论述。盐之于五行,有人认为属土,有人认为属金,“后用盐花投之,石都成水”,可能是借金生水之说。

汤显祖《牡丹亭》描绘了淮扬安抚使杜宝所见扬州景象。第三十一出:缮备:“〔外〕前面高起如霜似雪四五十堆,是何山也?〔众〕都是各场所积之盐,众商人中纳。〔外〕商人何在?〔末、老旦扮商人上〕‘占种海田高白玉,掀翻盐井横黄金。’商人见。〔外〕商人么,则怕早晚要动支兵粮,攒紧上纳。【前腔】这盐呵,是银山雪障连天晃,海煎成夏草秋粮。平看取盐花灶场,尽支排中纳边商。”③

明清在扬州设置的盐官是巡视两淮盐务监察御史,但元代历史上,安抚使也掌管盐场税课,它可能是这一剧情的事实依据。安抚使杜宝见扬州盐山这一资料,信息丰富,它形象地反映了扬州的盐业生产、明代盐业管理制度开中制和盐对于战争、国家命运的重要性。那“如霜似雪”连绵起伏的盐山,扬州之外难以见到;商人“占种海田高白玉,掀翻盐井横黄金”,获利巨大;“众商人中纳”,缴纳的钱粮直接支撑了抵抗敌人侵略的战争,“是银山雪障连天晃,海煎成夏草秋粮”,军中四季粮饷就靠煎海而得。

万历三十四年(1606),陈汝元撰写了《金莲记》,其第十四出:诗案,章惇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此一段尤为恳切。”④ 第十七出:廷谳张操称“听我道来。……朝廷禁盐,又说道解齐韶三月无滋。”① 剧作反映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乌台诗案”,它既是文学史上的大事,也是政治、经济史上的重要事件,各种盐业文献竞相引介,苏轼也因此成为了盐政史无法绕开的人物。剧作的敷演,也彰显了这一史事。

《精忠旗》记岳飞故事,第卅七折:存殁恩光,记岳飞昭雪后,“其孙珂补提举江南东路茶盐公事”②,提举江南东路茶盐公事一职的应是岳震,《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岳)震,朝奉大夫、提举江南东路茶盐公事。”至于岳珂,《宋史》附于岳霖传后,“霖子珂,以淮西十五御札辩验汇次,凡出师应援之先后皆可考。嘉定间,为《吁天辩诬集》五卷、《天定录》二卷上之。”没有提到岳珂任“提举江南东路茶盐公事”,可能是剧作误记。剧中标举这样的职官作为人物获得皇帝恩宠的表现,可见盐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盐官而外,私盐现象也在传奇中有零星反映。折子戏《钗钏记》会审据王玉峰《钗钏记》第二十出:恤刑改编而成,剧中观文殿学士李若水奉旨恤刑,他来到真州复查皇甫吟一案时,有一场过场戏,“(末又呈稿上)(生)一起贩卖私盐拒杀官兵事:‘审得赵龙等纠集亡命之徒,背却公家之法,盗贩私盐,滥图微利;一逢捕获,拒敌官兵,致伤人命。理应该斩,罪不容诛。’这也是十恶了,不必带进,发回海防。”③ 一方面,封建朝廷对贩卖私盐的惩治非常严酷,盐贩与官兵大有鱼死网破之势;另一方面,也可见私盐是时常发生的事件,成为了官员理刑时的常见案例。

也有一些剧作反映了普通民众与盐有关的日常生活。据明代沈璟的《义侠记》第八出《吁邪》改编的折子戏《戏叔》,其中有武松与武大郎的一段对话:“(丑)□拉罗里居来?(小生)方才兄弟呢,在县前回来。(丑)卖了盐勒居来?(小生)不是,县前回来。”④ 《义侠记》原作没有这段对白,折子戏添加了这些不关紧要的说白,明显出自原生态的现实生活,颇具情味,未经剧作家刻意修饰,反而更见世态人情。油盐酱醋,是普通人逐日奔忙的对象,也自然成了人们挂在口头的常用语。

(二)明代杂剧作品中的“盐”关目

1.盐商

传奇而外,明代杂剧作品也很多。在已经发现的元明“盐戏曲”作品中,朱有炖编撰的《香囊怨》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作品:以有明确的盐商身份的角色作为作品的主要人物。其第一折就介绍“松江人陆源,十分有钱,将着二千引盐在店里安下。”⑤,“姓陆名源,字片皮,是松江府客人,将着些盐来汴梁卖”。一个将着二千引盐到汴梁发卖的普通松江人,自然是典型的民间盐商。他在看中乐人院出名的末泥刘鸣高的女儿刘盼春后,“今放十匹细布在此,请大姐一度新声”,并出资求梳拢:“今有五十两银、一对金钗与大姐。”出手阔绰,很有典型性。但刘盼春觉得“那盐客到也平常,这索我数杂剧的,是个风流人物”。与陆源同去的“索我数杂剧的”汴梁人“姓周名恭,字子敬。他是在城良民之子,也有些学问,志诚老实”,得到了刘盼春的芳心。陆源原本很有信心,“小子将着盐卖了,尽勾与大姐家盘缠。休说钱财上做子弟,只凭着小子聪明标致,也夺了头筹!”而且打动了刘盼春的母亲:“如今且看他这钱面么!”但刘盼春坚决不允。陆源提高了价码,“奶奶,小子再添上五百引盐便送来。”刘母当即应允,“你将这银子和盐,对主儿交付。”陆源也表现出极大的诚心与恭敬,“〔净跪旦介〕〔净〕大姐,小子再将五百引盐来。大姐权收了这银子罢。”结果刘盼春还是坚决拒绝了,“〔旦〕【赚尾】留着你财物作经商盐货图些利,休送入滑擦擦琉璃井底。”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恭的求爱就简单得多,第二折交代周恭拿出的财物是“两卷细布,三五两银子”,但刘盼春欣然应允,爱他“性格温柔,姿质聪俊,必然是个风流人物”,视陆源为“村拗愚浊之人”,并告诉刘母,“〔旦〕奶奶,我看了周生,是个聪俊人物,留了他罢。便他梳拢的入马钱少呵,不强如前日那盐客。〔卜〕前日那盐客,将着五十两银子、五百引盐,梳拢你不肯。如今这俫子这些儿东西,做他零的也不勾!”后来周恭遭遇间阻不能前往,刘盼春“专为你有胸襟才思逞”,“将我这可意的情人奈心儿等”,表现出少有的坚贞和忠诚。

第三折,陆源得知周、刘二人分离后,又找上门来,“我想来敢只嫌我钱物少,我今又添上五十两银,共该一百两花银,将与那大姐,他必然肯了。”没想到刘盼春依然没放在眼里,并指责其母:“奶奶呵!你怎生一世儿仁义皆无,半生来钱财忒紧。”面对刘母的强迫,刘盼春以死抗争,“罢罢罢!向人间拚舍了情郎分,到身后标题个烈女魂。”

综观全剧,陆源这一盐商形象明显被异化了,他的遭遇很大程度是传统权贵为在意识领域刻意打压盐商而编造的。在社会深层结构中,商人其实是蓄势突入上层的结构元,自然带着不可避免的侵略性,陆源就是这个结构元的代表。他跃跃欲试,一直与周恭争锋,其实是向现存的社会平衡态的挑战。作者朱有炖出身皇室,在想象和事实层面,都成了当时主流话语的代言人。他面对靠经济实力崛起的新的盐商阶层,若有若无地感到对方对自己构成潜在竞争,影响其完整地拥有已经获得的社会权益的时候,就毫不留情地举起了打击的重锤。但其手段是隐晦的,借助了已有广泛认可度的传统价值标准,主要是所谓的“风流”“学问”“志诚”“聪俊”“胸襟”“才思”。他们的话语库里,没有一个符号是留给陆源的经商才能的,其“才能”被抹杀殆尽,只留下粗俗和愚蠢:不懂戏曲,迷信钱财,不知高低,自讨没趣。这与历史事实不符,也与剧中不经意露出的盐商形象不符:陆源自信“凭着小子聪明标致,也夺了头筹!”他可能确实也“聪明标致”,但刘盼春完全没放在眼里,这其实是作者的故意失察。第四折,作者赞刘盼春为“义娼”,指责一般人“那三纲五常的大道理,如何得知?”明显是为宣传纲常名教服务,陆源客观上作为危及纲常名教的反动者,自然成了掌控着话语权的传统贵族刻意异化的对象。皇室话语渗入艺术作品,在文化层面潜移默化,达到了巩固皇室的统治基础的目的,却霸占了新兴商人的文化生命空间,窒息了这些脆弱的生命。商人地位长期得不到肯定,阻滞了中国向商业社会迈进的进程。

另一杂剧,以历史人物黄巢为题材,把盐商同改朝换代联系到一起,不经意地反映出盐商在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孟称舜编撰的《英雄成败》第一折“〔黄巢上〕……自家,姓黄名巢,本贯曹州冤句县人也。先世以贩盐为业”①,特别注意到黄巢祖上的盐商身份。第四折“【叨叨令】只几个贩盐徒乱嚷嚷撞入在咸阳坝,霎时间哭哀哀逼走了君王驾。把一座击球场血淋淋改做刀枪架”②,径直称攻占唐都的为“贩盐徒”,是“贩盐徒”逼走了君王,改换了天地。由此可见,盐商这座冰山,隐藏在海面之下的,其实是奔涌的抗争的激情。

2.盐区士人生活

两淮盛产食盐,自古繁华,也成了文士辐辏之地,关于这一带士人生活的杂剧甚多。

关于盐城士人的,有王应遴的《逍遥游》杂剧,讲述了庄子赴盐区淮安府盐城县超度“淮安府盐城县尹梁栋”① 的故事。

有关扬州的故事就更多,许潮的《写风情》记唐代著名诗人苏州刺史刘禹锡赴京,途经扬州的风流故事。叶宪祖的《碧莲绣符》第一折记叙落第文人章斌观广陵涛一事。徐翙的《春波影》是关于扬州姑娘冯小青的戏曲,“中外文人有关扬州姑娘冯小青的戏剧作品凡二十种”②,这是较早的一种。吴中情奴的《相思谱》写书生周生追求王赛,远赴扬州的故事。王澹的《樱桃园》记书生欧阳彬在扬州多罗寺攻书的故事。扬州戏曲如此繁荣,也就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韦明铧《将柳腰款摆》二十二《艺术史初探——中国艺术史讲授提纲三种·扬州戏剧史稿》有较细致的论述。

元明清都是中国戏曲的繁荣时代,其中清代戏曲作品太多,尚需进一步整理。在著名的清代戏曲作品中,孔尚任《桃花扇》的盐文化最为丰富,因为作者到过盐区、熟悉盐业生活。《桃花扇》常常被盐商家班搬演,必须重视的是,剧作本身也反映了盐作为祭品的文化,如第三出:哄丁“[排桌介]……[丑]盐、酒、香、帛、烛。[副净]一件也不少,仔细看着,不要叫赞礼们偷吃,寻我们的晦气呀。”③ 尚未发现其它重要的剧作有“盐”关目,这一点就弥足珍视。

纵观中国戏曲史,元杂剧《窦娥冤》、明昆曲《牡丹亭》,再加上清代的《桃花扇》,内容都直接与“盐”有关,可见元明清三代戏曲的代表作都有丰富的盐文化,有的还成为了最关键的关目,实在令人称奇。

另外,今人的创作,也有以盐商为题材的传统戏曲,如倪桢、李朝的小川戏《风雅县令》写了一个“风雅”的县太爷安重霸盘剥盐商钱老板二百两银子的故事④。类似的作品尚有待进一步发掘,以便勾勒出完整的“盐戏曲”创作史。

(责任编辑周劲)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