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论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 2022-10-31 12:25:03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提要:就作者视野所见,学术界尚无论及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文章。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建设生态文明战略框架下,在分析西藏社会结构中导致社会不稳定风险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对西藏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之间相互关系的梳理,从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密切作用关系的角度,揭示了构建一个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应该是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永续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公正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目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西藏

中图分类号:F12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015-07

1.问题提出 

西藏是我国在自然条件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特点的一个民族自治区。它是我国的生态屏障和安全屏障,它在保卫祖国西南边疆,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安定团结,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世界在越来越关注着它,全国各兄弟民族在越来越关心着它。西藏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和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框架下,西藏的发展之路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是否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否协调,宗教、文化正在走向毁灭与灭绝还是走向繁荣与发展,经济持续发展背后的社会是否具有公平正义与和谐统一、是否一定会走向长治久安?世界各族人民需要对它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和全面的再认识。

“山地高洁,风光秀丽,是险峻雪山的脖颈;气候温暖,大地清凉,好比那快乐的天堂。茫茫四海,泱泱四江,装饰出美丽的图样。那里还丰产各种稻粮和宝藏,人们享用的乳酥,赛过那玉露和琼浆”。这是第五世达赖喇嘛借尼泊尔国王之口呈现给世人的公元7世纪青藏高原的自然与人文景象。自然景观如此之美丽、人民生活如此之幸福、安详的地方,谁人不倾心,谁人不向往!只可惜,吐蕃王朝时期的辉煌仅持续了200年左右。之后,青藏高原的人类文明便失去于进一步发展的强劲推力,在长达1 000多年的时期内,雪域高原的物质文明几乎裹足不前,藏民族退居至世界经济落后民族之列[1]。所幸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和制度变革阻止了这种物质文明相对差距急剧扩大之势,更重要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西藏的文明与进步续写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篇章。经过“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的光辉实践,50多年的经济建设与30年的改革开放,中央政府的特殊关怀与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重振西藏高原繁荣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契机已开始显现。

最近,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投身到西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中,西藏高原的发展模式亦逐渐为世人所关注。一个地区的繁荣进步在经济社会方面主要表现为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之上。经济发展战略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安排。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M.Gillis认为,政府的政策经常导致对资源的浪费性使用和自然环境的退化。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失误,往往是造成区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乃至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重要原因[2]。理解西藏经济发展绩效好坏,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关键是理解西藏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所研究与探讨的主要问题正是对西藏高原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21世纪初,由于实践的呼唤和理论的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引起了海内外广泛关注,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引起社会强烈的共鸣。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切中了我国当前发展问题的要害。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已经出现了发展中的一些失衡,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中央强调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解决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和谐的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层面的核心含义是生态、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一个渐进的动态协调过程,为了当代人的利益和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以协调的方式组织经济运行,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文明,维持社会进步与繁荣健康,特别关注和重视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一种新的价值观。

2.构建和谐社会对西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和谐”一词,古时起源于音乐合奏,笙、竽、管、弦等各种乐器共同演奏同一乐章、各种声色音调,必成于和谐,败于滥调。后来将和谐的涵义加以推广,应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主张人与人应该“和而不同”。“和谐社会”理念的提炼是一个逐步丰富的过程。在党的十六大上,社会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内容提出,到了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五个“统筹”,贯穿其中的就是要努力实现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更加明确提出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我们党从强调社会稳定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如果说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的话,那么,小康社会主要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数量目标,而“和谐社会”则提出了社会发展的质量目标。它表明党在认真总结执政经验的基础上,由效率优先的指导思想转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更加注重社会整体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社会的良性运行。

和谐社会是对整个社会系统即社会结构的总体而言的,不是针对社会的部分而言的。从社会结构的内容看,可以分为阶层结构、社会结构、制度结构等;从社会结构的领域看,可以分作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或子系统。“和谐社会”从要素的社会结构角度讲,就是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关系的稳定、协调、有序。从主体的社会结构角度讲,就是让社会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害冲突。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的量化指标包括经济和谐、阶层和谐、政务和谐、区域和谐、民族和谐、文化和谐、代际和谐乃至生态和谐等等系列内容。诸般和谐之中,阶层和谐最为重要。

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一个宽容的社会,一个秩序化的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从理论上说,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从实践上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条件和机制。要达到和谐社会至少有以下几个条件:社会的管理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政府的主要方针政策、制度要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承认和拥护;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有凝聚力,即这个社会倡导的主流文化观念、道德观念能够被大部分成员所认同,社会制定的规范也能够被广大成员所遵循;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得到平衡和满足;社会阶层结构当中,主要的利益群体通过制度化的手段,通过正当途径表达和满足自己的需要;此外社会成员具有流动的途径,这样社会的结构是有弹性的。有弹性的社会结构比僵化的社会结构更具有活力,更具有和谐性。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