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原发性脾脏肿瘤32例临床诊治体会

发布时间: 2022-11-01 10:1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治方法,以提高该病早期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深圳市宝安区福永医院199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32例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的经验与体会。结果:良性肿瘤中1例半年后死亡,其余均治愈。恶性肿瘤14例获随访,血管肉瘤3例于7个月内死亡;纤维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2例于1年内死亡;恶性淋巴瘤6例生存满5年以上者2例,生存满3年以上者1例。结论:早期诊断,根治手术及综合放、化疗是提高脾脏恶性肿瘤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 原发性肿瘤;脾脏;手术

[中图分类号]R7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a)-158-02

原发性脾脏肿瘤是临床少见的肿瘤之一,目前随着临床影像学的普及与提高,早期发现与治疗的患者数量明显上升。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深圳市宝安区福永医院1995年1月~2008年1月共收治原发性脾脏肿瘤32例,现将临床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2例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12~65岁,平均(39.2±15.4)岁。其中良性肿瘤17例(占53.13%):血管瘤7例,囊肿4例,淋巴管瘤4例,错构瘤2例;恶性肿瘤15例(占46.87%):恶性淋巴瘤8例,血管肉瘤3例,纤维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2例。临床表现:左上腹不适或疼痛为首发症状19例,腹部包块或脾肿大14例,发热13例,消瘦6例,伴消化道症状6例。5例出现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及粒细胞减少,4例出现贫血,病程为1周~2年。5例无任何症状与体征,系体格检查中发现。

1.2 辅助检查

本组32例均行B超检查,诊断为脾脏占位性病变,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15例行CT检查,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对于良性肿瘤的定性诊断率为75%(6/8),对于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率为42.86%(3/7)。5例行MRI检查,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对于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可提供较为准确的意见。

1.3治疗方法

良性肿瘤13例行全脾切除术,部分脾切除术2例,正常脾片自体移植术2例;恶性肿瘤7例行全脾切除,4例行全脾切除+周围淋巴结清扫术,3例行全脾切除+胰尾切除+周围淋巴结清扫术。1例脾血管肉瘤因腹腔内广泛转移而仅行肿块活检术。脾原发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术后行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强的松(CTX+VCR+ADM+PDN)方案化疗4~6个周期,1例血管肉瘤术后出现肝转移行介入治疗。

2结果

8例病人手术后1周有发热,2例病人手术后有脾静脉血栓形成,2例病人手术后有腹腔感染表现。良性占位除1例因合并脾静脉血栓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于半年后死亡,2例失访外,其余均健在,已存活1~10年。15例恶性肿瘤中,1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6年。其中血管肉瘤3例于7个月内死亡;纤维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2例于1年内死亡;恶性淋巴瘤6例(2例失访)生存满5年以上者2例,生存满3年以上者1例,生存满2年以上者1例,2例于1年内死亡。

3讨论

3.1诊断

原发性脾肿瘤由于发病低,早期缺乏典型表现与体征,故临床上较易漏诊。脾脏良性肿瘤的症状及体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体积小得多无症状,常为体格检查时发现;体积大者可出现左上腹不适感及左上腹包块等表现。脾良性肿瘤中以脾血管瘤多见,本组有7例,占良性肿瘤的41.18%(7/17),脾血管瘤可发生破裂出血、感染、梗死、纤维化、钙化甚至恶变,主要症状为左上腹不适、疼痛、左上腹肿块及其压迫症状,如腹胀、恶心等。本组7例中3例无症状,4例表现为左上腹疼痛或不适。脾血管瘤的B超或CT定位诊断准确,其中CT在定性诊断血管瘤方面有一定优势(5/7)。其次脾囊肿在脾良性肿瘤也较为常见,本组有4例,占良性肿瘤的23.53%(4/17),B超对脾囊肿的定位诊断率高,定性诊断率较脾血管瘤高。脾脏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为左上腹包块、腹痛、发热、消瘦等表现,但部分患者也可一直无症状或无特异性的表现,发现后已经为晚期,多发生远处转移。本组原发性脾恶性肿瘤中以恶性淋巴瘤最为常见(8/15),其次为血管肉瘤(3/15)、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B超检查因其无创伤性、价格便宜等优点,被认为是诊断脾脏肿瘤的首选方法,它对肿瘤位置、大小和与周围脏器及血管之间的关系等能有较精确显示。但B超不能区分各种类型的脾脏肿瘤,也不能鉴别良、恶性肿瘤,故常作为初步筛选检查。MRI与CT检查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比较准确、直观的图像,便于在手术前对肿瘤的大小、范围、淋巴结情况与周围器官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有进一步了解[1]。便于术前对病情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并对术中情况作出初步预测。但CT仍不能完全区分性肿瘤的良恶性。在B超或CT引导下脾肿瘤细针穿刺活检安全有效[2],联合流式细胞仪可提高脾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率[3]。

3.2治疗

3.2.1脾脏良性肿瘤脾血管瘤在临床上与恶性肿瘤较难鉴别,且有恶变可能及自发破裂的危险。我们主张一经发现即可考虑行脾切除术,或脾切除后将健康脾组织切成薄片行自体网膜囊内移植术,脾组织种植时必须行冷冻病理检查以确定肿瘤性质。有文献报道腹腔镜脾切除术技术成熟,其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在具备条件的医院可以采用。对确诊的脾囊肿,如囊肿较小,可暂不处理,定期随访;较大的囊肿伴有症状者,有手术指征则可采用部分脾切除术或全脾切除术[4]。我们在本组良性肿瘤中13例采用脾切除治疗,对4例年龄小于18岁的患者为了保留脾脏免疫功能,在明确肿瘤性质为良性的前提下,2例行部分脾切除术,2例行脾片自体移植术[5]。

3.2.2恶性肿瘤脾脏恶性肿瘤患者应首选根治性脾切除治疗,通过本组病例我们体会到病程短、就诊早的病例,手术时肿瘤外侵少、预后好;反之,则肿瘤外侵多,手术切除困难或需联合切除邻近脏器,预后差,术后容易复发、转移。对根治性脾切除手术范围我们认为应包括脾门、胰尾上、下缘淋巴结清扫,必要时需切除胰体尾部[5]。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治疗效果取决于病期、有无转移及肿瘤的类型。在脾恶性肿瘤中,以恶性淋巴瘤预后最好,但仍需同时辅以化疗及放疗,我们的化疗方案以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强的松(CTX+VCR+ADM+PDN)方案化疗4~6个周期为主。本组恶性淋巴瘤病例,生存满5年以上者2例,生存满3年以上者1例,生存满2年以上者1例。脾脏肉瘤恶性程度高、转移早、易破裂,常在短时间内播散到肝脏及淋巴结,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患者常在治疗后半年内死亡。本组血管肉瘤3例于7个月内死亡;纤维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3例于1年内死亡。本组资料说明早期诊断、根治手术及综合治疗是提高脾脏恶性肿瘤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乔英,李健丁,张超.脾脏肿瘤的CT表现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7, 23(5):715-717.

[2]Chen LW,Chien RN,Yen CL,et al.Splenic tumour: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J].Int J Clin Pract,2004,58(10):924-927.

[3]Eloubeidi MA,Varadarajulu S,Ehoum L,et al.Transgastric endoscopic ultrasound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and flow cytometry of suspected lymphoma of the spleen[J].Endoscopy,2006,38(6):617-620.

[4]魏云海,顾凤元.脾脏肿瘤53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7, 22(3):232-233.

[5]周建平,董明,何怡欣. 脾肿瘤56例诊治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5,14(8):599-601.

(收稿日期:2008-02-14)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博古范文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博古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博古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12018771号-1